7、《溜索》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 教案

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

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3.学习人物敢于迎接自然挑战的胸怀,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感悟小说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教学准备:学案、PPT课件、课前搜集关于怒江、溜索的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PPT投影)(怒江大峡谷、溜索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几幅图片(怒江大峡谷)这是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

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图片展示“溜索桥”)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滇西马帮溜索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到怒江大峡谷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活方式。

(投影并板书课题)2.链接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知识链接: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传统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分别有刘心武、冯骥才等和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二、投放学习目标(投影PPT)1.了解文章内容,理顺故事情节。

2.品味传神的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溜索教案含反思

溜索教案含反思

溜索教案含反思教案:溜索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溜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培养学生勇敢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要掌握溜索的基本技术和动作。

2.了解并遵守溜索的安全规则。

三、教学难点1.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

2.在高空环境中克服恐惧心理。

四、教学准备1.溜索设备:绳索、安全带、头盔等。

2.课堂素材:溜索的基本知识和安全规则。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了解溜索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要求。

2.呈现知识:向学生介绍溜索的基本原理和准备工作,包括绳索检查、安全带佩戴、头盔的使用等。

3.示范演示:老师示范溜索的正确姿势和动作,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和关键点。

4.实际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逐个进行溜索训练。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上绳,其余成员在地面上提供支持和协助。

5.反馈和指导:每个学生完成一次溜索后,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不足。

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意见。

6.挑战提升: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展,逐渐增加难度和高度。

可增加绳索长度,增加挑战元素,如赛跑、比赛等。

7.安全提醒: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不得擅自离开训练区。

同时,学生要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因焦虑而造成意外。

六、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如绳网攀援、高空漫步等,增加互动和合作的机会。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反思自己在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思考如何利用溜索的经验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溜索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充满激情。

他们既体验到了溜索带来的刺激与乐趣,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在溜索训练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了勇敢和配合的精神,充分锻炼了自己的体能和意志力。

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进行改进和提醒。

首先,安全问题必须重视,我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强调了安全,但有些学生仍然存在控制不好身体平衡和操作不当的情况,需要加强安全指导。

07《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07《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7课溜索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概括主要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概括主要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

从此,这种交通工具便成为壑深万丈、壁陡崖悬的怒江峡谷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天,我们要跟随小说《溜索》一起到怒江边,一览溜索的风姿。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阿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笔记小说”的内容。

学生了解“笔记小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笔记小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稠()坠()呕()跺()盘桓()扭绞()顷刻()滇西()锱铢()千钧之力()战战兢兢()溜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盘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锱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钧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自读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句式概括。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结构。

2.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分析小说的主题。

3.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及选词炼字的功底。

重点难点1.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结构及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2.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和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重点难点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2.抓住环境描写的特征,体会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以及感受人物在奇险的环境前的渺小与伟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溜索是什么?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溜索桥,它主要架在崇山峻岭的山涧上或者湍急的河流上。

(屏幕显示一组溜索桥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二、识记字词瞟一眼(piǎo)脑髓(suǐ)盘桓(huán)锱铢(zīzhū)顷刻(qǐng)战战兢兢(jīng)涓涓(juān)鬃毛(zōng 扭绞(jiǎo)瞟(piǎo)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快读课文,把握怒江奇险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情节。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全文共25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6):不见怒江,只闻其声就令人胆寒。

第二部分(7~24):溜索过怒江。

又分为四层:第一层(7~9):首领沉稳面对溜索。

第二层(10~17):汉子们和牛们溜索过怒江。

第三层(18~20):“我"溜索过怒江时的强烈感受。

第四层(21~24):首领过溜索后举止从容。

第三部分(25):“我”过怒江后的感受。

3.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鹰的语句,思考一下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第2段中“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句,写鹰的英勇无惧。

第11段中“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一句,写出鹰在怒江之上的矫健姿态。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与主要内容,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并概括出小说人物、环境特点。

3、理解文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4、学习利用批注、图表等方法研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学习小说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利用批注、图表归纳等方法辅助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溜索”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溜索”吗?溜索——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

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围绕小说三要素,用一些数量短语来表达你从文中获取的信息。

预设:人物:一个首领、一群马帮汉子;情节:一次溜索的经历;环境:一条怒江、两根绳索2.请结合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预设:一马帮首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追问:马帮首领除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江,还有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存在)“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猛地耳边有人笑”“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亲亲热热跺几下。

”“眼睛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

请同学补充出这些句子的主语。

这些无主语的句中,你细读会发现其实暗含着主语“我”。

因此,完整的概述:一马帮首领带领“我”和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文中隐藏的“我”有什么作用呢?借助阅读提示。

这就是课后阅读提示中所提及的“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合作探究,聚焦首领1.小说往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又离不开核心人物,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预设:马帮的首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2新人教版
在教授《溜索》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自己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对学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思考进行反馈,肯定学生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溜索》相关的研究文章、评论或不同版本的解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视频资源:关于传统交通工具的文化纪录片、访谈节目,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3)在线平台:利用在线论坛、学术平台,参与关于《溜索》主题的讨论,拓宽视野,激发思考。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方面,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溜索》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能够通过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同时也能够欣赏文本中的艺术风格。然而,在写作能力的提升方面,我发现学生们还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溜索》一文,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通过对溜索这一独特交通工具的描写,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溜索》(阿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溜索》(阿城)教案

《溜索》(阿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特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o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o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和讨论,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o通过互动环节,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

o体会马帮汉子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

o感悟作者对马帮汉子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与赞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课文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o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2.难点:o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o感悟小说中蕴含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导语: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皮肉乱抖,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笔记小说《溜索》,去感受一番。

2.作者及背景介绍: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

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引发关注,并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溜索》写于同一时期,是一篇兼具“笔记”和“小说”两种特征的笔记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生字新词学习:腮(sāi)、坠(zhuì)、呕(ŏu)、跺(duò)、探视、顷刻、寻思、俯视、拳打脚踢、千钧之力、锱铢(zīzhū)、盘桓(huán)、涓涓(juānjuān)、扭绞(jiǎo)。

2.叠词积累:纷纷、慢慢、隐隐、懒懒、渐渐、涓涓、稳稳、望望、缓缓、颤颤、慎慎、涩涩、黏黏的、咦咦喂喂、战战兢兢。

3.听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思考本文围绕什么中心事件展开叙述?(“我”跟随马帮乘溜索渡过怒江大峡谷。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溜索这一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和讨论溜索运动。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要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溜索设备及场地。

- 准备相关的呈现材料和实例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以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兴趣,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10分钟)讲解溜索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相关规则。

结合图片和简单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示范与实践 (20分钟)3.1 示范动作要领:老师进行溜索动作的示范,并重点强调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3.2 生活实践: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溜索实践。

每组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一次。

4. 小结归纳 (5分钟)梳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再次强调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5. 板书总结 (5分钟)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留作复参考。

五、巩固与拓展- 学生自由组队进行溜索比赛,并进行实时评分。

以增加学生的动力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加入相关社团或俱乐部,深入研究和实践溜索运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溜索运动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实践操作也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

可能需要补充更多的示范动作和技巧讲解,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溜索》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2、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标注法、问题引导法、谈论法、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

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怒江上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以前都是靠“溜索”过江。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一起体会一下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桥方式。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关于溜索: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可分平溜和陡溜等。

陡溜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

1984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棋王》,获第3届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品还有《树王》《孩子王》《小城之春》等。

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阿城的文章文笔洗练,有古意,自成高格。

白描笔法生动至极,浑然天成,看起来糙,实则精致已极。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语句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独具特色。

三、学习字词:1、给红色字注音:腮帮sāi 坠入zhuì呕吐ǒu 跺脚duò盘桓huán 涓涓juān磕碰kē 滇西diān蓦地mò锱铢zī zhū 一缕lǚ 拽起zhuài咧嘴liě 脑髓suǐ 黏汗nián 顷刻qǐng马鬃zōnɡ驮子duò俯身fǔ 战战兢兢jīng千钧之力jūn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形容很微小的数量。

千钧之力: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形容力量之大或物体重量之大。

四、感知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小说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群马帮汉子通过怒江溜索的过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过溜索前:主要描写突出怒江溜索的险峻;开端(1-9):马帮来到怒江边,准备过溜索。

过溜索时:主要突出首领和汉子们的从容自信,技术娴熟;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过溜索后:主要写了首领的豪迈气概。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五、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人物:“我”、马帮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及其他马帮汉子们。

(一)马帮首领①首领也只是懒懒地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第3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第7段)“懒懒”“稳稳”“笑一笑”体现了马帮首领面对险境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那索一动不动。

(第10段)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是在检查索是否安全,体现了他谨慎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第18段)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认真负责、关爱部下的性格特点。

④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第21段)“尖”“飞”“跃”“拐”“弹”等词语的运用,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气度刻画得如在目前。

表现出他身手非凡,粗犷豪迈,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首领是一个从容不迫、谨慎细心、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粗犷豪迈、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二)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

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第10段)……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12段)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动词的妙处。

本段运用一系列动词,传神的写出了这个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身手敏捷矫健,溜索技术纯熟,让人叹为观止。

他是所有马帮汉子的一个缩影。

第二课时一、找出环境描写,分析表达作用。

(一)多感官多角度描写环境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第5段)2、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我)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第6段)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❷“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突出峡谷壁顶高峻险恶,让读者如临其境。

而马帮汉子们面临如此险境却能够谈笑自如,镇定自若,环境描写对塑造马帮汉子群像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二)鹰的衬托:文章中几次写到鹰?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各自有什么作用?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第2段)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

扎进声音里,又侧面衬托出怒江的奔腾咆哮气势,溜索的艰险,溜索者的英勇无畏。

2.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第11段)写大鹰在汉子身下移来移去,表现那瘦小汉子溜索时距离岸边又高又远,溜索的艰险,侧面衬托汉子的英勇无畏。

3.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第24段)写马帮汉子们远远地看到鹰在峭壁上抓蛇的过程,含蓄表达着汉子们对鹰的赞美与崇敬,也暗示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做人,就要像鹰一样,搏击长空,英勇无畏,战胜一切!(三)牛的反衬作用:1、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第15段)❶写牛的卧倒、哀叫、流泪、发抖、屎尿撒泄表现了溜索前牛们的惊恐万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❷反衬出马帮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2、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25)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四)人的对比: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划线词语的表现力。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18、20段)“我”溜索时的恐惧和手忙脚乱与马帮汉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的反衬出马帮汉子们的身手矫健、沉着从容、勇敢无畏。

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

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出“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❶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❷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二、探究主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小说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写骏马、雄鹰、高山峡谷是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自然之美的赞叹;◆写牛的恐惧是表现对平庸、畏难的人生态度的厌弃;◆写马帮汉子们是表达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文章主旨:小说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写了在怒江奇险的环境中,一群马帮汉子过河溜索的经历,赞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赞美了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探究语言特点:1、第1段:“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了一下马”,这里的“磕”能不能换成“打”?为什么?品析词语方法:❶解释词语意思。

❷用在句中表示…。

❸体现了…。

❹而“X”字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❶“磕”的意思是“轻敲、轻打”。

❷用在句中表示首领用小腿轻轻敲打了一下马。

❸表现了首领和马的默契关系和对马的怜爱,也写出了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