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500字《伯牙鼓琴》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描写了中国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他的好友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才华。
下面为大家介绍《伯牙鼓琴》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伯牙好弹琴,闻钟子期琴音。
遂至楚阳江边岸,遥看钟子期在焉。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
伯牙*神游琴技动华夏,曲调凄凉酸而切。
钟子期剑指空中,右手按胸苦吟唱。
此谱珍而稀,惜不没于劲松节。
君何不学此调,两岸瞻看青山灭?【译文】伯牙善于弹琴,听到钟子期的琴音。
于是他来到楚阳江边,遥看钟子期在那里。
伯牙微笑着摇动琴弦,钟子期拔剑前来迎接。
伯牙的琴技奇妙精湛,音乐曲调凄凉而淋漓。
钟子期指着空中挥舞剑,右手按住胸口苦苦吟唱。
这首曲谱珍贵而稀有,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
先生你为何不学习这曲子,让两岸的山峰都俯首静听?【赏析】《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位音乐家的友情和才华。
这个故事以琴音为线索,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友情的珍贵。
整个故事贯穿一种怀旧的情怀,通过描绘伯牙听到钟子期的琴音后追寻的过程,表达了伯牙对好友的思念和对美好音乐的追求。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这两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两位音乐家的心境。
伯牙的琴技神奇,钟子期的剑舞动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了音乐和舞蹈的协调。
最后故事以钟子期激励伯牙学习自己的曲调为结尾,寓意着真正的友情是彼此的学习和帮助。
钟子期指出伯牙也能够将自己的琴技发挥得更好,这句话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的赞赏和鼓励,也暗示了艺术家需要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伯牙鼓琴》通过琴音将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传递出来,表达了对友情和音乐的珍视。
它告诉我们,友情需要用心经营,艺术需要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加美好的声音和生活。
伯牙鼓琴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的原文及翻译伯牙鼓琴的原文及翻译伯牙鼓琴选自《列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伯牙鼓琴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伯牙鼓琴的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的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注释:①得:体会。
②卒:通“猝”,突然。
③操:琴曲。
④逃:隐藏。
⑤志:志趣,心意。
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
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⑧峨峨:高耸的样子。
⑨洋洋:宽广的样子。
⑩鼓:弹奏。
阅读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伯牙善鼓琴()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⑶更造崩山之音()⑷志想象犹吾心也()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B。
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 />C。
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
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的全诗的意思

伯牙鼓琴的全诗的意思《伯牙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终生不再弹琴。
衍生注释: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钟子期则是一个樵夫,但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悟性和欣赏能力。
赏析:这个故事表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伯牙的琴艺高超,通过他的琴声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而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感悟,这种心灵上的契合是非常难得的。
故事也传达了知音的重要性,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作者介绍:关于《伯牙鼓琴》的具体作者已难以考证,它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知音的经典故事。
运用片段:例子 1:哎呀呀,你说这伯牙和钟子期的感情那可真是绝了啊!就像咱和咱最好的朋友一样,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啥!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懂,咱要是有这么个懂咱的人,那该多好呀!这世上能有几个像他们这样的知音呢?例子 2:嘿,你想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泰山,钟子期就能说像泰山在眼前,这得多厉害呀!咱平时说话有时候还得解释半天呢!他们这简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要是我也能遇到这么个知音,那我得高兴成啥样啊!例子 3:哇塞,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把琴摔了,终生不弹了,这是多么深的感情啊!这就好像咱失去了最最重要的东西一样,那得多伤心啊!真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份真挚的感情,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例子 4:你看那伯牙鼓琴多投入啊,心里想着啥都能通过琴音表达出来,钟子期也是厉害,啥都能听出来!这可比咱聊天有意思多了呀!咱有时候说话还说不明白呢,他们用琴就能交流,太神奇了吧!例子 5:哎呀呀,这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真是让人感动啊!他们的知音之情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呢!咱啥时候也能遇到那么一个懂咱的人呢?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可得好好珍惜,绝对不能像伯牙失去钟子期那样遗憾终身啊!。
伯牙鼓琴原文和译文

伯牙鼓琴原文和译文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相关信息一、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注释1. 鼓:弹奏。
2.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即泰山。
3. 善哉:赞美之词,意为“好啊”。
4. 巍巍:高大的样子。
5. 少选:一会儿,不久。
6. 汤汤(shāng shāng):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三、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于是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赏析1. 知音难得的主题•这篇短文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能准确听出伯牙心中所想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渴望被理解,而真正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深处情感和想法的人却很少。
伯牙和锺子期之间这种纯粹的、基于音乐艺术的心灵相通显得尤为珍贵。
•例如,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觉得周围的人无法真正体会他们作品中的内涵,他们渴望像伯牙遇到锺子期那样的知音,能够一眼看穿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文章篇幅短小,却极具表现力。
通过简单的“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这样的描写,就将伯牙高超的琴艺表现出来,他能够通过琴音传达出不同的意境。
而锺子期的回应“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也简洁明了地展示出他对伯牙琴音的深刻理解。
这种简洁的文字运用,使故事充满了感染力。
五、作者简介关于伯牙鼓琴的作者已无从考证。
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知音故事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古人对知音关系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感染力的深刻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注释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注释《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才华。
以下是《伯牙鼓琴》的原文、译文和注释: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援琴而歌。
伯牙曰,“子期何以知吾鼓琴?”子期曰,“吾闻其音,知其人。
”伯牙曰,“子期何以知吾鼓琴之音?”子期曰,“吾闻其心,知其音。
”伯牙曰,“子期坐,吾将鼓琴。
”伯牙鼓琴而钟子期歌。
钟子期遂为伯牙弟子,常共鼓琴而歌。
译文:伯牙在鼓琴,钟子期拿起琴来唱歌。
伯牙说,“子期,你怎么知道我在鼓琴?”子期说,“我听到了琴声,就知道是你。
”伯牙说,“子期,你怎么知道我鼓琴的音乐?”子期说,“我听到了你的心声,就知道了音乐。
”伯牙说,“子期,你坐下,我来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唱歌。
从此,钟子期成为伯牙的弟子,他们经常一起鼓琴和唱歌。
注释:伯牙,古代音乐家,擅长鼓琴。
钟子期,古代音乐家,善于歌唱。
援琴而歌,指钟子期拿起琴来伴奏唱歌。
听其音,知其人,表示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可以了解到人的内心世界。
听其心,知其音,表示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可以理解他所表达的音乐。
弟子,指学生或追随者。
共鼓琴而歌,指伯牙和钟子期一起演奏和唱歌,表达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友谊。
这个故事通过音乐展示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他们通过音乐交流,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和情感表达,最终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音乐伙伴。
这个故事也传达了音乐的力量,它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让人们心灵相通。
伯牙鼓琴意思

伯牙鼓琴是个典故,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典故出处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原文注音及翻译

伯b ó牙y á鼓ɡǔ琴q ín【原文】伯b ó牙y á鼓ɡǔ琴q ín ,锺zh ōn ɡ子z ǐ期q ī听t īn ɡ之zh ī。
方f ān ɡ鼓ɡǔ琴q ín 而ér 志zh ì在z ài 太t ài 山sh ān ,锺zh ōn ɡ子z ǐ期q ī曰yu ē:“善sh àn 哉z āi 乎h ū鼓ɡǔ琴q ín ,巍w ēi 巍w ēi 乎h ū若ru ò太t ài 山sh ān 。
”少sh ǎo 选xu ǎn 之zh ī间ji ān 而ér 志zh ì在z ài 流li ú水shu ǐ,锺zh ōn ɡ子z ǐ期q ī又y òu 曰yu ē:“善sh àn 哉z āi 乎h ū鼓ɡǔ琴q ín ,汤sh ān ɡ汤sh ān ɡ乎h ū若ru ò流li ú水shu ǐ。
”锺zh ōn ɡ子z ǐ期q ī死s ǐ,伯b ó牙y á破p ò琴q ín 绝ju é弦xi án ,终zh ōn ɡ身sh ēn 不b ú复f ù鼓ɡǔ琴q ín ,以y ǐ为w éi 世sh ì无w ú足z ú复f ù为w èi 鼓ɡǔ琴q ín 者zh ě。
【翻译】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
”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3.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
“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诗人故事
• 原文 • 滕王阁序(节选)
•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 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 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 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 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
GAN SHOU MEI HAO ZI RAN PEI YANG YU WEN SU YANG
诗人故事
王 勃 : 年 少 成名志 青云
王勃的作品能够将写景与抒情自 然融合 ,如他 的代表 作《滕 王阁序 》与《 滕王阁 诗》。 前者是 一篇骈 文,写 得气势 浩荡, 有很高 的艺术 成就; 后者在 历代吟 咏滕王 阁的诗 作中一 枝独秀 ,两篇 作品可 谓双璧 同辉, 相得益 彰。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 达出来。
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 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 ,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 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 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就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 “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奔腾不息的志向。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子期死后, 伯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 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 来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理解词语
【鼓】 【志】 【太山】 【善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心志,情志。 弹。 好啊。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理解词语
【巍巍乎若太山】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少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 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 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 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 学遗产。
“知音”有关的古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汤汤乎若流水】
一会儿,不久。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 的样子。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 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伯 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 相互欣赏
牙
鼓
知音难觅
琴 锺子期 听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
珍惜知音
课文主旨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 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上无足复为
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
交流感受。
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
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和锺子期以琴声相知,成
为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悼知音,从此不再弹琴。
可见他对知音的一片深情。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课文结构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21 文言文二则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伯 牙 鼓 琴 图 此图为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
故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
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钟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 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 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 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 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钟子期再一次说:“琴弹得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 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