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译注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翻译及原文

世说新语翻译及原文

世说新语翻译及原文世说新语10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寔(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到了中午,朋友没有来,陈寔于是独自出行了,走之后,朋友才赶到。

当时陈寔的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那位朋友非常生气,说:“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走,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

”那位朋友听了十分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连看也不看一眼。

2、原文: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

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

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译文: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

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母面前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径自进入厅堂之内。

夏侯玄于是站起身来说:“可以与人以礼相交,不可以违礼杂处。

”3、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

”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译文:和峤(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被晋武帝司马炎所器重,司马炎曾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有所长进了,你可以去看看。

”和峤回来后,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

”4、原文: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

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

时论乃云胜山公。

译文:山涛的大儿子山允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边。

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就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危急的时刻,如果这时突然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冷静的对待这种情况,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才是最好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赏析这篇文章吧。

【题解】捷悟指迅速领悟。

本篇记载几个对人、对事物快速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的事例。

突然遇到一件意外的事,在常人尚未理解之时,能根据人或事物的特点、出现环境、当时的诸多条件等等来综合分析,做出判断,这就是一种悟性。

培养这种能力,有可能对付突发事件。

例如第2 则记曹操在一杯酪的盖头上题个合字,杨脩看到这里没有用合字的条件,于是从该字的组成部分看出是公教人啖一口也。

有时突然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第5则正是反映出当局者迷和旁观者清这两种情况。

但是篇内所记,有一些事情跟捷悟似未可等同看待。

例如第6 则记桓温欲夺郗愔兵权,郗愔没体会到这点,而他儿子在桓温手下任参军,明白桓温的想法。

这看来是朝夕观察的结果,而非捷悟所致。

第7 则所记的更是有意捉弄人家,跟捷悟无关。

(1)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①。

杨见,即令坏之。

既竟,曰:门中‘活’,‘阔’字。

王正嫌门大也②。

【注释】①杨德祖:杨脩,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簿,有才学,有悟性。

后来被曹操杀害了。

相国:指丞相。

汉代有时设相国,有时设丞相。

这里指相国府。

榱桷(cuījué):椽子。

②王:指魏王曹操。

【译文】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

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

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

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①。

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注释】①饷:送。

《世说新语》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翻译注释《世说新语》翻译注释《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1)诸葛友在西朝,少有清誉,为王夷甫所重,时论亦以拟王。

后为继母族党所谗,诬之为狂逆①。

将远徙,友人王夷甫之徒诣槛车与别②,厷问:朝廷何以徙我?王曰:言卿狂逆。

友曰:逆则应杀,狂何所徒!【注释】①族党:同族亲属。

狂逆:狂放而且叛逆。

②槛车:囚车。

【译文】诸葛厷(gōng)在西晋时,年纪很轻就有美好的声誉,受到王夷甫的推重,当时的舆论也拿他和王夷甫相比。

后来被他继母的亲族造谣中伤,诬蔑他是狂放叛逆。

将要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时,他的朋友王夷甫等人到囚车前和他告别,诸葛友问:朝廷为什么流放我?王夷甫说:说你狂放。

叛逆。

诸葛厷说:叛逆就应当斩首,狂放有什么可流放的呢!(2)桓公入蜀①,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注释】①桓公入蜀: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 年),桓温西伐蜀汉李势,次年攻占成都。

【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时,部队里有个人捕到一只小猿,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地号叫,一直跟着船走了百多里也不肯离开,终于跳上了船,一跳上就马上气绝。

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都一寸一寸地断开了。

桓温听说这事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

(3)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①。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②。

【注释】①殷中军句: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殷浩以中军将军受命北伐,结果大败而回,被桓温奏请废为庶人,于是迁屠杨州东阳郡信安县。

②咄咄怪事:形容令人惊讶的怪事。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被免官以后,住在信安县,一天到晚总是在半空中虚写字形。

世说新语古今翻译全本

世说新语古今翻译全本
先各
自评论自己父亲的功德,一时争执不下,就到爷爷陈太丘那里问讯,请求 公断。太
丘先生说:
"元方是哥哥,但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也难说不如哥哥。"
九舍生取义
荀巨伯 ① 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③ !
"巨伯曰:
"远来相视④ ,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
陈仲举①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② ,登车揽辔 ③ ,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 章④ 太
守,至,便问徐孺子 ⑤ 所在,欲先看之。主薄 ⑥ 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⑦ 。"陈
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 ⑧ ,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1陈仲举:
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
"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
去了。"
七泰山桂树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① ?"季方曰:
"吾
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 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 沾③ ,下
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 也!"
"叔
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 ① ,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② 。后进之士有 升其
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③ 。
「注释」
1李元礼:
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杀害。风格秀整:

大学语文《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刘义庆。

【言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

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译文: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

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

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

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文学】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秘公一见。

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译文:钟会撰著《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文学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刑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

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任诞】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译文:步兵校尉的职位空出来了,步兵厨中储存着几百斜酒,阮籍就请求调去做步兵校尉。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咏雪①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④讲论文义⑤。

俄而⑥雪骤⑦,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⑧?”兄子胡儿⑨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⑩。

”兄女曰:“未若⑪柳絮因风⑫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⑬,左将军王凝之⑭妻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⑪[未若]不如,不及。

⑫[因风]乘风。

因,趁、乘。

⑬[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⑭[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谢太傅寒雪日(寒冷的雪天)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家中的子侄辈)讲论文义(诗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诗论文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什么)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兄子胡儿(谢安哥哥的长子,即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大致,差不多)可拟(相比)。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如)柳絮因(凭借)风起(飘起)。

”他(另一个飘起)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高兴)。

即(就是)公大兄无弈女,谢安高兴地笑了起来。

(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弈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判断)。

世说新语译文

世说新语译文

世说新语译文德行第一【原文】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④”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⑤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①陈仲举(?—168):陈蕃,字仲举。

汝南*舆(今河南*舆北)人,曾为豫章太守(今南昌地区),是东汉桓帝时期名臣,官至太尉。

汉灵帝时与外戚合谋诛杀宦官,结果事情败露被杀。

②登车揽辔:登上公车,手执缰绳,指赴任做官。

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③徐孺子(97—168):徐稚(zhì),字孺子,豫章南昌人。

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

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

④府君:汉朝对太守的称呼。

廨(xiè):官署。

⑤武王:指周武王姬发。

式商容之闾:表示敬意,引申为登门拜访。

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商容:殷商末年的大夫,著名贤者,传为老子的老师;周武王战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他没有接受。

闾,指里巷。

【翻译】东汉时期的名臣陈蕃,言行举止可谓天下之典范。

当初登上公车,手持缰绳,第一次赴任当官之时,就心怀澄清天下的志向。

他去豫章做太守,一到赴任之处,就问旁人:“徐稚在哪儿?”想要去拜访这位“南州高士”。

掌管文书的主簿回应:“众人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视察工作。

”陈蕃说:“想当年周武**战胜殷商,马上就去拜访贤者商容,连休息都顾不上。

我礼贤下士,有何不可?”【点评】东汉末年群雄纷争,陈蕃所处的年代,正是天下即将大乱的前夕。

朝廷内宦官为患,民不聊生,黄巾军蠢蠢欲动。

陈蕃有扫除奸佞,*定天下之心,故而与周武王类比,且对一向反感宦官乱政的名士徐稚非常尊重,昭显了其雄心壮志。

【原文】2.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③已复生矣。

”【注释】①周子居(生卒年不详):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

是前文所说的陈蕃的好友,此人甚是聪明能干,陈蕃曾经感慨说:“周子居者,真**之器也。

文言文《世说新语》翻译

文言文《世说新语》翻译

昔汉末,天下大乱,英雄并起,群雄逐鹿,竞逐帝位。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是时,名士风流,竞相标榜,谈笑风生,若遇知己,则畅谈时事,议论风生。

有曰:“王敦之宴,群贤毕至,少时戏笑,竟成佳话。

”王敦,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也。

少好学,善谈笑,风流倜傥。

时,敦与王导、王羲之等名士共宴,酒酣耳热,敦曰:“吾等今日,当效仿古人,各言己志。

”于是,诸贤各抒己见,谈笑风生,时人称为“王敦之宴”。

又有曰:“庾亮之宴,宾客满座,谈笑间,竟成佳话。

”庾亮,字元规,颍川鄢陵人也。

少有才学,善谈笑,风流潇洒。

时,亮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共宴,酒酣耳热,亮曰:“今日之宴,吾等当效仿古人,各言己志。

”于是,诸贤各抒己见,谈笑风生,时人称为“庾亮之宴”。

又有曰:“谢安之宴,群贤毕至,谈笑间,竟成佳话。

”谢安,字安石,陈留阳夏人也。

少有才学,善谈笑,风流倜傥。

时,安与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士共宴,酒酣耳热,安曰:“今日之宴,吾等当效仿古人,各言己志。

”于是,诸贤各抒己见,谈笑风生,时人称为“谢安之宴”。

又有曰:“王羲之之宴,群贤毕至,谈笑间,竟成佳话。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也。

少有才学,善谈笑,风流倜傥。

时,羲之与谢安、王献之等名士共宴,酒酣耳热,羲之曰:“今日之宴,吾等当效仿古人,各言己志。

”于是,诸贤各抒己见,谈笑风生,时人称为“王羲之之宴”。

魏晋之时,士人崇尚道德,讲究风流,以清谈为乐,以辞赋为荣。

是时,名士风流,竞相标榜,谈笑风生,若遇知己,则畅谈时事,议论风生。

此所谓“世说新语”也。

夫世说新语,非徒谈笑而已,亦道德之体现,风流之象征。

是以,后世之人,读其书,感其事,叹其人,以自励自省。

然则,世说新语者,亦我国古代文学之瑰宝,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南朝宋)刘义庆前言《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刘义庆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

历任重职,喜好文辞。

书中主要记载东汉未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而以晋代为主。

但是书中谈到的人物不只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憎侣,都有记载。

编撰者杂采众书,把值得称述的旧闻轶事纂辑起来,并加以润色,按内容分门别类,划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以士族阶级的观点,对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作了较多的反映。

从汉末到魏晋,天下动乱,军阀混战。

特别是晋代,西晋时。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八工之乱,王室衰微,民不聊生,流民起事,割据称雄。

东晋时,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方外族并起,虎视江左;朝廷内外,士族之间,掌握军政实权者互相攻战,甚或举兵威逼朝廷,加以连年用兵,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致使人民群众暴动迭起,东晋王朝终于覆亡。

这样的时代背景,虽然不是本书所要反映的内容,但是个别地方也有所透露。

例如(识鉴》第22则讲到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又直下淮阴,想灭掉东晋;《方正》第32则讲到王敦谋逆,举兵东下京都,意欲废晋明帝;(政事)第11则叙述苏峻举兵把晋成帝软禁在石头城,并在成帝面前杀了侍中钟雅的事件;(雅量)第29则指出桓温想杀掉谢安、王坦之,以篡夺帝位;《德行》第43则说及江州刺吏桓玄击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俘获殷氏手下将佐以壮大自己;《德行)第45则对孙恩发动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只以“后值孙恩贼出吴郡”一语匆匆带过。

在这类内容里,我们能看到内忧外患有增无已的动乱局面和作者的观点立场。

政局动荡,弊端迭起,一些人不免讥议政事,不满朝廷,因而受到残酷的镇压。

特别是当时的名士,一旦稍有不满,就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祸。

例如汉末名士孔融,因屡次触犯曹操而遭杀害,《言语)第8则和第5则分别记载孔融讽刺曹操的话和全家横遭逮捕一事。

又如中散大夫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尽管他为人谨慎小心,但因拒绝与当时控制朝政的司马氏合作,便遭疑忌。

《雅量》第2则记他被逮捕后,虽有三千大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还是被司马昭杀害了。

残酷的镇压,使士大夫感到国家前途渺茫,个人生命没有保障,许多人不敢随意议论政治。

为免祸计,就逃避现实,或者隐遁山林,不肯出来做官,或者崇尚清谈。

不问世事。

隐遁一事,本书单立《栖逸》一篇来记载,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篇章(如《雅量》第28则记叙谢安隐居东山之状)。

有的人隐居不仕,是不愿和统治者合作,消极反抗。

例如《栖逸》第14则记德行高洁的范宣“未尝入公门。

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当时政局动乱,范宣要以清白自保,不肯涉足官府,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其中也不乏借隐遁来沽名钓誉的人,据《言语)第69则记载,王羲之就讽刺过某些隐逸者高谈隐逸而羡慕荣华富贵。

至于崇尚虚无、专谈玄理之风,从魏代何晏、王弼开始,愈演愈烈,士大夫竟相谈老庄,谈《周易),谈禅,摈弃世务,以清谈为学问,以善于清谈为高雅,得到赞颂即为名士,社会风气因之大变。

本书对此也津津乐道,给以绘声绘色的描写。

例如《文学》第31则记孙安国和殷浩清谈,两人“奋掷麈尾”,情绪激昂,终至互相嘲讽,直到天晚也无暇进食。

又第56则记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上的一次清谈,当刘惔驳倒孙安国的玄理时,“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甚至清谈还可能成为做官的捷径。

例如《赏誉》第17则记载王湛年轻时因为沉默寡言,兄弟宗族内夕都认为他痴呆,有一次和侄儿王济清谈,由于他“答对甚有音辞”,妙言奇趣,人所未闻,王济奏闻晋武帝,于是显名,出任官职。

其实清谈除了所涉及的某些哲学问题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只是士大夫逃避现实、填补精神空虚、消磨时日的做法而已。

他们讲究的是言辞,追求音调的抑扬顿挫,陶醉于不接触实际的空谈之中,于国于家两无补益。

例如以清谈得重名的殷浩,当时朝野认为,从他的出仕与否,可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亡。

可是殷浩只是个嘴上空有千言、胸中实无一能的空谈家,就任高官后,谈不上有政绩,出任中军将军,只落得大败而归,终于被除名为民,这在《识鉴》第18则、《赏誉》第99则、《黜免》第3则都有记载。

当时关心时局的人反对这种废弃政务的清谈,《言语》第70则记王羲之当面批评谢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只能用诡辩搪塞。

和崇尚清谈之风密切相关的是魏晋重视对人物的品评,这也是承续汉末遗风的动荡年代的产物。

本来魏晋实行选举人才的制度,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设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优劣,分为九品,以便选人授官。

士大夫也常聚在一起品评人物。

通过品评,统治者可以确立选拔人才的新标准,士人则以此为进身之阶,而擅长品评的人因此而声价十倍,士大夫之间也借品评相标榜,抬高声誉,以致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

品评人物的高下,或者就其容貌举止,或者看其言谈辞气,或者观察仪态风度,诸如才情气质,本性能力,无一不是士人品评的依据。

这种品评,成为本书一个重要内容,《识鉴》《赏誉》《品藻》《容止》诸篇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士族名流的品评,更是一言九鼎,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宦前途。

要想做官,固然必须得到士族名流的吹嘘,即使不为做官,也以得到名流的赏识为荣。

例如《品藻》第25则记评论界品评温峤“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还没有提到他,温嶠竟紧张得“失色”。

可见士人对品评的重视。

品评的内容,除了那些涉及德才的评论能让我们看出当时的道德才能规范外,也表明了魏晋士族阶层的风尚。

他们讲究仪容举止,名士风流,追求一种所谓高雅的生活方式,这里包含很多内容。

例如他们出入要侍从搀扶着走路。

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摆出一副尊贵的架子。

《雅量》第36则记王子敬在房子着火时还不肯站起来走,而是不慌不忙地把仆从叫来搀扶着自己,才慢慢离开。

当时的人还赞赏他这种“不异平常”的神情态度。

又如士族大家注重仪容修饰,喜欢搽粉薰香。

《容止》第2则记何晏本来脸长得白,魏明帝却怀疑他搽了粉。

可知男人搽粉在当时很普遍。

《假谲》第14则记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

讲究仪容举止女性化。

体现了上层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观点。

如果姿容秀丽,风度翩翩,就会受到特别的赏识,赢得别人的特殊尊重。

据《容止》第1则所记,连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自以为“形陋”,不敢接见匈奴使者,要派容貌秀美的崔琰代替自己,宁愿自己“捉刀立床头”。

又第23则记苏峻起兵反帝室,胁持皇帝,陶侃本认为这是庾亮挑起祸端,要杀庾氏兄弟以谢天下,可是一见到庾亮“风姿神貌”,就立刻改变了看法,对他爱重备至。

这类纯粹以貌取人的荒谬做法,最能反映出当时注重仪表的风气。

魏晋士人生活方式的另一面就是作达,其表现方式不过是纵酒寻乐,蔑视礼法,放诞不羁,《任诞》一篇对此作了集中的描写。

各人作达的动机和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以此作为远离世事以避祸端的途径。

例如阮籍,本是正直、高尚的人,他既畏惧权势而屈从司马氏集团,又看到礼法之士的虚伪,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掌握实权者的伪善阴险、滥施杀戮,而自已经国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愤世嫉俗,于是借酒浇愁,借沉醉和放诞来躲避明枪暗箭,以保全自己的纯真。

他当官并不是想为统治者效劳,《任诞》第5则说他听到步兵营贮藏有三百斛好酒,就请求派去当步兵校尉。

他蔑视礼·法,第2则记他在守丧期间,公然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大吃大喝,礼法之士何曾骂他破坏了以孝治天下的法制,应该严惩,他却照旧吃喝不误。

第7则记他嫂嫂回娘家,他公然违反嫂叔不通问的礼制。

去与嫂嫂话别;别人讥笑他,他反驳说:“礼岂为我辈设也?”当时那些所谓礼法之士不守孝道和淫乱纵欲的大有人在,而饮酒吃肉、给嫂嫂送行不过是人之常情。

因此阮籍的放诞,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倒更能显出他的纯真。

何况阮籍的纵酒放诞主要是他所处的那个险恶环境逼成的,是不得已的。

所以第13则记他儿子阮浑也想学他的放达时,他就反对说:侄儿阮咸已经入了我们这一流,你不能再这样了。

这种表面放达而内心痛苦的事,他当然不希望儿子来学样。

又如《任诞》第18则记阮宣子常以百钱挂杖头,一到酒店,便独自开怀畅饮,借此而不去登权贵者之门。

他是把纵酒作为不肯攀附权贵的一条退路。

不过也有些贵家子弟想附庸风雅,利用纵酒放诞来表现其所谓名士风流。

《任诞》第53则记王孝伯说:“名上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像这样的名士,就一无可取了。

《世说新语》一书并没有忽视社会的其他现象,对许多方面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和褒贬。

本书很注意记载道德品行方面的事,举凡忠君敬上,父慈子孝,礼贤下士,为官清正,举止端庄,仗义报恩,亲人爱物,以及妇女的贤淑,都曾留意到。

《德行》一篇记载着各种有德的言行。

例如第26则记祖纳性至孝,经常亲自为母亲烧火煮饭而得佳名。

第27则记周镇免官回京都时,乘着又窄又漏雨的小船,以此证明为官之清廉。

又如(贤媛)第20则肯定陶侃的母亲教子有方:陶侃作鱼梁吏时,曾把公家的鱼寄回家,陶母把鱼退回,并责备陶侃。

这类品德是可取的。

其中也有一些记载是封建槽粕,例如《德行》第45则宣扬陈遗对母亲最孝顺,后来战败逃匿山泽中时得以活命。

这实际鼓吹了因果报应。

魏晋时期,道教盛行,士大夫中信仰道教的人不少。

道教所用的道术很多,主要的是占卜和符篆。

由于迷信盛行,人们对风水方术都很虔诚,《术解》一篇和其他篇章讲了一些荒诞的事,宣扬了宿命论。

例如《术解》第8则讲郭璞为王导占卦,算出王导命中该遭雷击,劝王导拿一段柏树放在床上做替身,方可消灾,结果柏树被雷击碎。

这里想证明占卜能预示吉凶,宣扬占卜的灵验。

其实既然命中注定,怎么能逃脱;如果神灵有知,何至于误击柏木!又如《术解》第3则讲有人相羊枯父亲墓地的风水,认为风水很好,“后应出受命君”,羊祜“遂掘断墓后”,破坏地脉,而相风水的人认为“犹应出折臂三公”,结果羊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

这里鼓吹子孙的荣华富贵决定于坟山风水,还吹嘘羊祜对王室的忠贞。

但是沉溺子迷信而不能自拔,终将吃苦头。

《术解》第10则讲郗愔笃信道教,认为服符水可以消灾除病,而吞下的符篆都积存在肚子里,以致常患肚子痛。

他本想得到天神保佑,反而招来了病痛,这就是迷信的后果。

魏晋注重门第,士族和庶族的等级界限森严。

士族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各种特权;庶族不能和士族平起平坐,不能通婚。

这种门阀等级制度,书中时有反映。

例如《忿狷》第6则记王献之去拜访谢安,适逢习凿齿在座,按礼节,王献之应该和习氏并排坐,可是他不肯落座,谢安只好请他坐到对面。

这是因为王、谢当时是豪门望族,炙手可热,而习凿齿虽然才学出众,但是出身寒士,所以以尊贵骄人的王献之就不肯和他并坐。

又如《方正》“兵,第58则记桓温求娶王述的孙女为儿媳,王述很生气,说:那可嫁女与之!”后来桓温只得把女儿嫁给王述的孙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