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教案
八上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二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二二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2.短文两篇【教学构想】《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
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
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
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 短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第16课短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敎學设计學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作者,领会课文内涵。
(重点、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敎學过程:一、复习文体,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學习了严文井的文章《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仿佛与读者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交谈,披露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板书:哲理散文)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哲理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出示PPT1,板书课题、作者。
)介绍罗素,读注释①。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以说是罗素对于自己的高度概括。
《罗素自传》记述了罗素的早年岁月至1967年间的生活经历。
第一卷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记述了罗素在1872年到1914年间的生活经历:他的家庭情况,他所受的敎育,他最初的婚恋和他写作《数學原理》一书的背景。
(出示PPT2)2.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你能告诉我:罗素为什么而活着吗?(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出示PPT3,板书“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请學生大声地读课文第1句,引导學生找出关键词:爱情、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思考“不可遏制”是否可以删去,体会改词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标出这三者在作者心中的特点:“纯洁”、“无比强烈”。
最后总结: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请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支配着他的一生?(出示PPT4)(1)对爱情的渴望①爱情给我带来狂喜②爱情解除孤寂③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2)对知识的追求①了解人的心灵②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③试图理解毕达哥斯拉的思想魅力(3)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①渴望减轻人类的不幸——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教案带教学反思

11 短文二篇教学目标课前准备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读yù)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同,读yǔ)之:山川之美(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时:四时俱备(名词,季节)春冬之时(名词,时候)歇:古义:消散。
例句: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念:古义:考虑,想到。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今义:想念。
但: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表转折,但是。
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耳朵。
教学过程【深入研读,探究方法】《答谢中书书》1.结构独具特色。
《答谢中书书》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自然景色的妙处了,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答谢中书书》写山,突出“入云”,表现出山的高峻,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空明澄澈之感。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勾勒出一幅山高水清的秀美图景。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草。
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托出月光的皎洁。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从山水映衬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营造了一个清幽俊逸的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
通过描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古诗文中,作者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往往“景”好找,“情”难寻,要结合文章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际遇去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素材积累: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
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由于苏轼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因
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短文二篇
1.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注——书(shū):(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书信。
(5)文件。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本文虽短,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2.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人。
(2)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二、合作探究
1.体会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说说理由。
师适当地进行点拨。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山和水,并突出了山高,水清的特点。
师: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情趣盎然。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山水的特点?
调动感官:视觉仰视——俯视。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水的动,山的静。
用词准确:“入”——山的高,“见”——水的清。
巧排顺序:空间顺序:远——近。
妙用修辞:对偶。
补充: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杜甫在《望岳》中是怎样来突出山的高?(“割”)
柳宗元曾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游鱼来写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了石壁、林、竹,突出了它们的色彩。
调动感官:视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五色交辉为动;林、竹为静。
用词准确:“俱”字表达出自豪、喜悦,“交”字突出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
巧排顺序:时间顺序(四季)。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想想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三、布置作业
·》本课时作业。
答谢中书书⎩⎪⎨⎪⎧⎭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叙写⎩⎪⎨⎪⎧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晓雾夕日静→猿鸟沉鳞动总括:欲界之仙都山川之美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山水风云皆如画,林木花鸟总关情。
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三峡的高峰幽谷,可以令人壮怀激烈;小石潭的碧水清流也可使人忧思绵绵。
同样面对月色入户,苏轼又有着怎样的情怀?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至黄州,无薪俸,温饱都成问题,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
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1.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寝:睡。
(4)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2.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与文本对话
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
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这里“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月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失意的落寞。
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自我排遣的旷达。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被贬,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故有被贬的悲凉。
“闲”字包含着作者的几多感慨,有被贬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四、布置作业
·》本课时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
⎪⎬⎪⎫夜——月色入户游——至、寻——步赏——月色、竹柏悟——闲人闲适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