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知识点整理(1)

合集下载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46、替:撤换,废弃
47、以:因为眚:过错掩:抹杀
(三)解释重要词语
1、管:钥匙
2、潜:秘密
3、国:国都,都城
4、诸:兼词,“之于”
5、劳:疲劳
6、无乃----乎:恐怕„„吧
7、勤:劳而无功
8、悖:叛离
9、与:参加
10、御:抵抗
11、是:这
12、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13、超:跳跃乘:兵车;乘:辆
14、轻:轻狂放肆
15、脱:粗疏,不谨慎
16、乘:代指“四”
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
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
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
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4.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译: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译:
6.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译:
7.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译:
8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
9.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
10.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32、何:何必,辱:屈尊
33、志:心意
34、舍:放掉
35、拘:捉拿,擒获诸:兼词,“之于”,原:原野,战场
36、暂:仓促,刹那之间免:赦免
37、堕:同“隳”,损害,毁坏
38、亡:没有
39、顾:回头

肴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

肴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

殽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一、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殽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是当时两大霸主齐国和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在这之前,齐国和晋国一直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两国互有攻伐之事,但一直没有形成明显的多年持续战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殽之战的爆发。

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齐国和晋国都是有着相当强大势力的诸侯国。

在这个时期,一些强国如齐国、晋国等地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对周边的小国进行侵略,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而晋国则位于今天的山西一带。

齐国因为地处黄海之滨,而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一直想要夺取晋国的土地,将自己的国土扩大。

而晋国则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疆土,不被其他国家入侵。

此外,齐国和晋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地缘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最终在公元前425年爆发了殽之战。

二、殽之战的战争原因殽之战的爆发,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地缘因素。

齐国和晋国分别占据了中国东部和中部的重要地理位置,他们之间的领土接壤,实力相当,不乏战争的动机。

其次是政治原因。

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因为晋国的侵略行为而感到不满,自然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与晋国之间的矛盾。

再者,经济和资源原因也是殽之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齐国和晋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资源的争夺一直是两国之间矛盾的源头之一。

而且晋国以铁冶炼出名,齐国主要依赖晋国的铁资源。

最后,是民族与文化因素。

齐国和晋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分别属于东夷与中夷,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助长了战争的爆发。

三、殽之战的战役过程殽之战是一场持续时间较短但非常激烈的战役。

战役的主要地点是发生在齐国境内的寿张(今山东临沂市沂水县西)境内的殽城。

这座城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晋国决定以守方方式后方的城池,采取固若金汤之势,等待齐国主力来攻。

而齐国则派出大军前往晋国边境,准备发起进攻。

因此,殽之战的开战地点在齐国境内的殽城。

崤之战知识点总结

崤之战知识点总结

崤之战知识点总结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93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

本文将对崤之战的背景、战争经过和影响进行详细总结。

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最严重的一个时期之一,各个诸侯国争夺霸权。

秦国和齐国都是当时实力强大的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领土争夺和势力扩张。

在崤之战之前,秦国已经先后征服了韩国、赵国和魏国等周边国家,势力急剧扩张,而齐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强大的国家。

双方实力的悬殊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战争经过:崤之战发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周边地区。

秦国的主要指挥官是白起,齐国的主要指挥官是田单。

双方在崤山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崤之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军攻势猛烈,秦军利用优势兵力快速推进,占领了齐军的大片领土。

第二阶段是齐国反击,田单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战术,在山林地带进行游击战,使秦军陷入被动。

第三阶段是秦国最后的反攻,白起利用秦军的精锐部队,突破了齐国的防线,最终将其击败。

崤之战是一场血腥而残酷的战役,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后,秦军凭借更强大的实力和白起的出色指挥,取得了胜利,齐军大败。

影响: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崤之战标志着齐国在政治上的衰落。

齐国在战国时期一度是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崤之战后,齐国失去了对秦国的抵抗能力,逐渐沦为秦国的附庸。

其次,崤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秦国利用胜利后获得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征服了其他的诸侯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建立起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政权。

最后,崤之战也对秦国自身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军事优势,白起的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为秦始皇将白起任命为将军奠定了基础,白起成为了秦国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重要将领之一综上所述,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对战国时期和秦国统一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也塑造了白起的英雄形象。

学案 秦晋崤之战 - 知识点整理

学案 秦晋崤之战 - 知识点整理

学案秦晋崤之战 - 知识点整理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重点词语:(1)晋文公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6)夏后皋之墓也(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15)君命大事(16)敢犒从者(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18)不替孟明三、通假字:(1)�ブ�战:(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3)唯是脯资饩牵竭矣:(4)堕军实而长寇仇:(5)乡师而哭:(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2)秦师遂东:(3)左右免胄而下:(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6)子墨衰��:(7)遂墨以葬文公:(8)晋于是始墨:(9)先轸朝,问秦囚:(10)秦伯素服郊次:(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2)入险而脱: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行则备一夕之卫:(3)围之不继:(4)奉不可失:(5)未报秦施:(6)三年将拜君赐:(7)寡君之以为戮:5、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2)而以贪勤民:(3)彼实构吾二君:(4)以逞寡君之志:(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6)以闲敝邑:6、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1.战争背景:秦国和晋国是当时中国北方两个强大的国家,虽然晋国在继承性质上较为弱小,但仍然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秦国的秦昭王统帅了强大的军队,秦晋崤之战是两国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决战。

2.战争起因:战争由于晋国国君楚灵王被秦灭后,为晋景公继任国君引发。

秦昭王乘机发动战争,企图将晋国吞并。

3.战争过程:秦昭王率军进攻晋国,晋国君主晋景公则在晋阳守城。

秦军包围了晋阳,晋景公见情况大不妙,转移军队到固始山抵抗。

然而,秦军通过将水泵送上山崤之下,将山洞内的水塞满,迫使晋军不得不退守山顶。

在激战中,秦军成功攻占了山顶,并围剿了晋军,最终晋军溃败,晋景公战死。

4.战争结果:秦晋崤之战是秦国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晋国也因此受到了重大打击,其国力锐减,陷入了长期的衰落阶段。

5.影响:秦晋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逐渐崛起为中国的霸主,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础。

其次,晋国作为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从此开始走向衰落,为后来的齐国和韩国等国提供了政治和战略空间。

再次,秦晋崤之战也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如秦赵之战和秦魏之战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6.战争策略:秦昭王在战争中采用了一些重要的战略。

首先,他意识到山地战的优势,利用山地地形将晋军困于固始山,难以退兵。

其次,他还利用水泵技术将水导入山洞,迫使晋军退守山顶,使其易于攻击。

秦昭王的战略决策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7.李斯的贡献:李斯是秦昭王的重要谋士,在秦晋崤之战中提供了决策和策略上的支持。

他建议利用水泵技术围攻固始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李斯在后来的秦国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总之,秦晋崤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对秦国和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秦国建立统一的基础,也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地理范围产生了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中的策略和决策也对中国军事战略和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点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点

《秦晋殽之战》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满足3.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毁坏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犯人的绳索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砺”,磨砺二、古今异义君命大事古义:战争今义:重大的事情三、一词多义①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名词,兵车乘②超乘(sheng)者三百乘量词,辆③以乘(sheng)韦先,牛十二犒数词,四④因利乘(cheng)便动词,趁着⑤公与之乘(cheng),战于长勺动词,乘车①秦师过周北门/宫车过也动词,经过②孤之过也/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名词,过错过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④以其境过清,不可就居(《小石潭记》)副词,过分⑤《过秦论》动词,指责,责备①击之,必大捷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焉②余收尔骨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这里③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君何辱讨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⑤杀鸡焉用牛刀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⑦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反诘),难道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其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④吾子取其麋鹿指示代词,那/那里⑤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的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他们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师:发兵(2)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3)左右免胃而下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砺秣:喂(6)子墨衰绖墨: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墨:穿黑色丧服(8)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丧服(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素服(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花力气2.名词作状语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2)人险而脱险: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历兵、马矣载: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继:接续的部队(4)奉不可失奉:奉送的机会(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施舍的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勤:使......劳苦(3)以闲敝邑闲:使......安闲(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6.为动用法(1)蹇叔哭之哭:为......哭(2)秦人不哀吾丧而伐我同姓哀:为......哀悼五、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何”作宾语前置)(2)何施之为(“何”作宾语前置)2.状语后置句(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于东门之外”作状语后(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于周”作状语后置)(3)吾子淹久于敝邑(“于敵邑”作状语后置)(4)败秦师于殽(“于殺”作状语后置)(5)使归就戮于秦(“于秦”作状语后置)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乘骖((二)通假字:辟:通()(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厌:通((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6()乡师而哭乡:通())则束载厉兵、秣马矣(7 厉:通((三)解释重要词语、无礼则脱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5..韦先2、若潜师以来16、以乘..、国3可得也17、敢犒从者..4、穆公访诸蹇叔18、不腆敝邑..19、为从者之淹5、师劳力竭..20、居则具一日之积6、无乃不可乎.....21、且使遽告于郑7、勤而无所..客馆228、必有悖心、郑穆公使视..师9、蹇叔之子与23、使皇武子辞焉..10、以闲敝邑、晋人御师必于殽24..25、不可冀也间11、必死是..、攻之不克、余收尔骨焉12 26..13、吾其、超乘者三百乘27还也....而无礼14、秦师轻贪勤民、而以28..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29、天奉我也(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彼实构吾二君)30.(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32、君何辱讨焉)..(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33、以逞寡君之志..4、其之矣、吾舍34.(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35、武夫力而拘诸原...(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36、妇人暂而免诸国吾其还也。

..(、堕37军实而长寇仇).(3)其为死君乎?()38、亡无日矣.(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而唾39、不顾.(5)吾子取其麋鹿(河40、及诸).5、为、释41左骖赠孟明.(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不朽42、死且)..(2)为吾子之将行也(君惠而免之43、若从).(3)为从者之淹(、秦伯素服郊次44 ).(4)何施之为(师而哭、乡45 ).(5)莱驹为右46、不替孟明().6一眚掩、且吾不以47大德、乘...乘者三百乘()(四)一词多义(1)超乘(1、焉)(2)超乘者三百(3)以乘韦先()1()击之,必大捷焉()、而7))余收尔骨焉((2)))君何辱讨焉(3()勤而无所((1 、且))哭而送之((22)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3)左右免胃而下()2()且使遽告于郑())(4)秦师轻而无礼(3()()死且不朽()(5)灭滑而还3 )6、以()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劳师以袭远(1())()入险而脱7(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8、之(9)劳师以袭远()(10)入险而脱()))何施之为(1 ((11)行则备一夕之卫((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12)围之不继()))吾闻之(3 ((13)奉不可失((4)夏后皋之墓也())(14)未报秦施()))犹秦之有具囿也((5(15)寡君之以为戮((五)词类活用:)(16)劳师以袭远()))若潜师以来((1()(2)秦师遂东(17)以逞寡君之志()(18)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左右免胄而下((3 )))(19)以闲敝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4)))子墨衰绖(5 (20)秦不哀吾丧(()(6)晋于是始墨()21()蹇叔哭之()))秦伯素服郊次((7 (文嬴请三帅;22()夫人请之))秦伯素服郊次(8((六)特殊句式:))尔何知!(1(2()何施之为?()3()牛十二犒师()4()使出师于东门之外()5()弦高将市于周())吾子淹久于敝邑((6 ))败秦师于肴(7()))使归就戮于秦(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10 (七)翻译下列句子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肴之战知识点总结

肴之战知识点总结

殽之战知识点总结一、殽之战的背景1.1 齐国和鲁国的矛盾齐国和鲁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齐国实力强大,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家,而鲁国则属于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

齐国在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方面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地位,对于鲁国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1.2 鲁国求援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纷争不断的。

由于鲁国实力不足,有时候需要向其他国家求援。

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在遭受齐国的威胁时,向晋国求援。

晋国给了鲁国一定的支持,但并未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

1.3 齐国对鲁国的进攻齐国对鲁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进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就是殽之战。

齐国进攻鲁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削弱鲁国的实力。

这一次的战争也是齐国与鲁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和竞争的结果。

二、殽之战的过程2.1 战争的起因殽之战的起因是齐国进攻鲁国。

当时的鲁哀公向晋国求援,希望晋国能够派兵协助鲁国对抗齐国的进攻。

晋国同意了鲁国的请求,但并未直接派兵。

最终,鲁国在没有得到晋国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抗齐国。

2.2 韩、魏、陈的加入在殽之战中,除了齐国和鲁国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参与了这场战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韩国、魏国以及陈国。

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局,使得殽之战的规模变得更加庞大,也使得这场战争的胜负更加悬殊。

2.3 战争的结果在殽之战中,鲁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鲁国的大批粮食和军队被齐国夺走,鲁国的国土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齐国取得了殽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地位。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殽之战与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3.1 齐国的地位殽之战后,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齐国利用殽之战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了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力。

齐国成为当时春秋诸侯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4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 道)
(2)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8
15、而
(1)勤而无所 (却)
(2)哭而送之(表修饰)
(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
(4)秦师轻而无礼 (而且)
(5)灭滑而还 (顺接)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表顺接)
(7)入险而脱 (却) (表转折)
16、之
(1)何施之为 (宾前标记)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他们)
(3)吾闻之 (这种说法)
精选课件
11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 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 (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 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 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 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 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 (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 (把……怎么样)
停留 恩惠 使……结怨 停留,等候 战争 冒昧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撤换、废弃
精选课件
3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精选课件
7
11、得 (1)国可得也 (得到)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获得) 12、及 (1)及滑 (到)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到)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谋略) (2)谋及子孙 (考虑) 14、免 (1)左右免胃而下 (脱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 (赦免)
精选课件
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精选课件
1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周 (10)以乘韦先
古义 死 钥匙 都城 之于 参加 君主 兵车 不谨慎 做生意 四
精选课件
2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 (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18)不替孟明
精选课件
6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 (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 (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 (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 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 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 (大概……吧、恐怕……吧)等。
(4)夏后皋之墓也 (的)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取独)
精选课件
9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
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磨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
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尔何知!(2)何施之源自?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精犒选课师件
10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精选课件
1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课件
5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 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