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9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篇1知识技能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知识回顾解下列方程:1.3x+1=42.x-2=33.2x+0.5x=-104.3x-7x=2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尝试提问)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实录及反思临沂高都中学王兴玲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它的原理、方法及实质则显得十分重要。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为什么要列方程、怎样列方程、怎样简捷地列方程等来阐明列方程的优越性、实质性及规律性。
具体设计如下:一、引言——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列方程)问题1:临沂高都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小埠东橡胶坝和沂河大桥(多媒体展示小埠东橡胶坝的图片、沂河大桥的美图等)师:在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一起解决。
在参观小埠东橡胶坝时,朋朋感叹道:“这座橡胶坝真是宏伟壮观,不知道刚才参观的沂河大桥有多长”?小波马上说:“我知道,小埠东橡胶坝长1135米,是沂河大桥的2倍还多55米。
”朋朋想:那么沂河大桥有多长呢?同学们能帮朋朋解决这个问题吗?问题1、小埠东橡胶坝长1135米,是沂河大桥的2倍还多55米,那么沂河大桥有多长?生1:沂河大桥长为(米)(师板演)师:除了列算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生2:可以列方程师: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设哪个未知数为x?生2:设沂河大桥的长为x米。
师:根据怎样的相当关系来列方程?方程的解是多少?生2:根据小埠东橡胶坝长1135米,是沂河大桥的2倍还多55米,列方程1135=2x+55,解得:x=540(教师板演)师:以上两种方法,大家比较、体会一下,我们为什么有时要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列方程有什么优越性?生3:列方程就是直来直往。
师:非常棒,列方程是顺向思考,而算数方法是逆向思考,较繁琐,且有时易出错,所以才需要学习:一元一次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师:有的同学习惯了算数方法,不愿意列方程,但有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用算数方法不易解决,如下面问题……(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内容并不陌生,关键是要学生清楚问什么要用列方程来解决问题,列方程比直接算数列式有何优越性,小学中的算术可以吗?问什么要换个角度研究呢?)二、故事的发展——怎样列方程师:参观完大桥后,在途中我们遇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大米和面粉的手推车上坡,几位同学立即上前帮助。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相关的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商品、钱等,用于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某商品打8折出售,售价为120元,求原价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如“甲、乙两地相距150公里,甲地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往乙地,同时,乙地一辆汽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往甲地。
问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求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师提供的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打折销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继方程概念及其解法以后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之一。
内容要点是,在清楚地理解利润、成本、售价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打折销售的具体问题情境,确定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准确求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观察、讨论、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重视方程建模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不但让学生理解打折销售中的数学关系,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打折销售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打折销售的实质未必真正清楚。
从这种现象的实质上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同时,本节内容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具备能够利用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学生完全有水平独立探究出打折销售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目标1.理解利润、成本、售价、标价、利润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进一步经历使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水平,会从问题情境中探索等量关系。
4.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问题。
2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三位同学表演小品“卖衣服”,一人演批发商,以每件40元把衣服批给个体户,个体户在销售时标出100元的价钱,一学生演顾客买衣服,通过讨价还价,个体户同意打六折出售……(二).探索新知1.相关概念:进价、标价、售价、折扣、利润、利润率。
结合小品理解相关要脸概念,探索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2.小试牛刀: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元。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未知数也有所困惑。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方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未知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未知数,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习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案例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求解未知数的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有关购物的问题:“小王购买了一本书,价格为x元,他还购买了一个笔记本,价格为y元。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学段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
本章内容通过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还是初次接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善于合作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应用。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解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的教学PPT。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释方程的意义,并通过PPT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学生在掌握了方程的解法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列出方程、求解方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解法和性质,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缺乏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列出方程,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列出方程,并求解方程。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方程、列出方程,求解方程。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丰富案例的教学PPT。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需要支付x元,现在有100元,问最多能购买几件商品?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以教材中的案例为例,假设一个人每小时走5千米,问这个人走x千米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求解方程。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方程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也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问题分析不够清晰,找不准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准确找到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吗?如何解决?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甲地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前往乙地,问几小时后汽车离甲地90千米?”让学生尝试解决。
3.操练(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如,汽车离甲地的距离可以表示为:汽车速度 × 时间 = 路程 - 90千米。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方程。
4.巩固(1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从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会从各种实际问题中恰当地把握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更加关注生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各类不同的实际问题。
2.难点:弄清问题,合理地选择未知数,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起探究:
1.本题中已知量有哪些?
答:(1)大、小两台拖拉一天耕地19公顷。
(2)大拖拉机耕地的面积比小拖拉机耕地面积的2倍还多1公顷。
2.求什么?
3.本题中含有的所求数量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答:拖拉机一天耕地公顷数+小拖拉机一天耕地公顷数=19。
4.若设小拖拉机一天耕地x 公顷,那么能求出大拖拉机一天的耕地面积,进而列出方程求得x 吗?谈谈你的认识和做法。
用投影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解:设小拖拉机一天耕地x 公顷,依题意,列方程:
解这个方程,得。
故或19-6=13.
答:小拖拉机一天耕地6公顷,大拖拉机一天耕地13公顷。
5.若本题设大拖拉机耕地x 公顷,那么该选项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比较好呢?请你试一试,并比较两种解法。
解法二:等量关系为:
大拖拉机一天耕地公顷数=2×小拖拉机一天耕地公顷数+1。
即显然解法一简便。
通过上面问题的解答,你能说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运用问题的一般步骤吗?
一般步骤如下:
1.认真审题,找出能够表达题目含义的等量关系;
2.分析等量关系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适当设未知数x ;
3.将等量关系中,其余的未知量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
5.检验答案是否合理、正确(不必写出来)。
最后写答案。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分析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要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本领,首先分析题意时,必须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它们之间又什么关系,然后找出能表
2119
x x ++=6x =2126113x +=⨯+=2(19)1
x x =-+
示题目含义的等量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3.相遇问题或追及问题中所走路程的关系?
(1)相遇问题:双方所走路程之和=全部路程;
(2)追及问题:快速行径路程=慢速行径路程。
(同地不同时)
二、试着做做
A 、
B 两地间的公路长为375km ,一辆轿车和一辆公共汽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沿公路相向而行,轿车的平均速度为90km/h ,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km/h ,它们出发后多少小时在途中相遇?
(1)本题是路程问题,从路程上分析,等量关系是:
轿车行驶的路程+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程=375
(2)①两车同时出发,相遇时,两车所行驶的时间相同,这个时间正是题目要求的问题。
设两车出发后xh 相遇,则轿车行驶了90xkm ,公共汽车行驶了60xkm 。
有关行程问题可借助“线段图”分析。
②根据以上等量关系,列方程:
(3)请同学们写出本题的求解过程。
共同探讨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公共汽车先出发0.5h 后轿车再出发,其他条件均不变,那么,轿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此问题的等量关系仍是:
轿车行驶的路程+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程=375
设轿车出发后x 小时两车相遇,画示意图。
列方程:9060375
x x +
=9060(0.5)375
x x ++=
解:设两人合作x h才能完成。
依题意,11
2()x1
⨯++=
69
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