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 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小说单元。
本文讲述了北宋末年,草莽英雄杨志、林冲等人,在梁山泊领袖宋江的策划下,巧妙地智取了官府的生辰纲,揭开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事。
课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小说的魅力,提高阅读兴趣,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情节复杂,人物关系丰富,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文本,领略其中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古代小说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5.课堂拓展:介绍《水浒传》等其他古代小说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流畅阅读《智取生辰纲》一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词义并能在语境中恰当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文中的难点和疑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相关的想象和写作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
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分析和评价。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与《智取生辰纲》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生辰纲是什么意思吗?如果让你们智取生辰纲,你们会怎么做?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利用字典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新词问题。
学生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小组内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形成共识或提出不同见解。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互动交流。
4. 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开展写作练习,如续写故事、创作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短文等,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智取生辰纲》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节重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智慧与勇气的思考,培养他们对正义与智谋的欣赏。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对现实生活有启发意义的智慧和策略。
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著称。
教学准备:《智取生辰纲》课文PPT课件,包含施耐庵的生平简介、《水浒传》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智取生辰纲》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人物形象、相关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智慧策略”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场景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智取生辰纲》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施耐庵的生平和《水浒传》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选择,探讨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2. 情节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智取生辰纲——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激趣导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生死之交一碗酒,水里火里不回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一曲好汉歌,一宗英雄谱。
唱不尽的侠肝义胆,写不完的疾恶刚肠:在民间是英雄,上梁山是好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志,走近吴用,看一看他们为“生辰纲”在黄泥岗上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1. 理解《智取生辰纲》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 学会分析小说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一、精讲课文,透视考点1. 精讲课文《智取生辰纲》从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明线:杨志小心谨慎,最后丢失生辰纲。
一条是暗线:晁盖等足智多谋,获取生辰纲。
故事生动曲折,极富艺术特色。
金圣叹评道:“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其运笔之妙。
一、故弄玄虚,结构安排巧妙文章题目为“智取生辰纲”,可是作者并未点明晁盖等人如何准备,怎样智取,却花大量的笔墨于杨志与众军汉闹别扭上,着力描写杨志打骂众军汉,两个虞候阻挠杨志并在老都管处搬弄是非,众军汉埋怨杨志,老都管先前尚且能够忍耐到最后也和杨志对立起来。
作者把读者的目光完全引向杨志与军汉、虞候及老都管的矛盾上。
精明的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说内部不和,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也万无一失了,但吴用的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读者也如坠云雾里,弄不明白酒里到底在哪一步被下了蒙汗药。
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况。
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子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的智谋。
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去讲同一个故事,效果大不一样。
二、推波助澜,善用环境描写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是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
自杨志一行人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中计时为止,作者费了不少笔墨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文章中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多处,而用反衬以写“凉”来表“热”的也有十几处。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21 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3.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4.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重点难点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的作用。
4.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宋年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之地黄泥冈,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抢劫诈骗事件。
当时北京大名府梁中书为了给远在首都东京的岳父大人蔡太师送生日礼物,派杨志带领一批训练有素的“特警”护送十万生辰纲,结果却被以晁盖、吴用等为首的一批犯罪分子中途劫走!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八九百年过去了,人们不仅不痛恨这伙“诈骗抢劫团伙”,反而对他们十分崇拜,津津乐道,尊称他们为英雄!这是为什么呢?欲知晓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
二、知识小窗【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
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钱塘人,又一说扬州。
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
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本文选自《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官府无道,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们被迫奋起反抗,最终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但随后宋江对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走向失败的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此故事是由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要把十一万贯财宝送上东京,为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而引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十六计(1)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2)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3)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先擒王(4)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5)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6)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著有《水浒传》。
这本书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有删节,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北宋末年,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要把十万贯财宝送上东京,为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
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
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八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财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四、文学常识——《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前七十回以宋江晁盖为首,逐渐吸纳四方豪杰上梁山。
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腐朽的政治。
直到108条好汉齐聚忠义堂,排座次。
后五十回则描写梁山好汉接受朝廷诏安,为国家效力的过程。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梁山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百姓有苦无处伸张,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忠心为国的无奈。
人教部编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1课《智取生辰纲》教案

人教部编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智取生辰纲》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探究双方之“智”2.围绕“智”,探究本篇小说的巧妙构思和独特写法。
3.学习本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质疑探究,深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1.品读,探究双方之“智”2.围绕“智”,探究本篇小说的巧妙构思和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1.学习本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质疑探究,深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前预习】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2.重点阅读课文第 8~13 段,初步感受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按照要求阅读了课文,请说一说你梳理出的故事情节,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大意。
阅读中遇到的词语理解障碍也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教师视课堂动态做相应处置。
)明确:课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杨志一行 15 人押纲途中,杨志与军汉们、老都管、虞候等发生的内部矛盾冲突;后一部分写吴用设“计”,晁盖等人相互配合,用蒙汗药蒙倒杨志一行人,将生辰纲劫走。
一句话概括就是:《智取生辰纲》是写吴用设“计”、晁盖领衔,智取杨志受梁世杰派遣押送到东京给蔡京祝寿的一批寿礼。
二、品读,探究双方之“智”问题一: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既然说的是吴用设“计”“智”取“生辰纲”,请说说吴用“智”在哪些方面。
提示:可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
明确:①智选时间。
精心挑选六月初四(农历)正午,酷热难耐,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做好准备。
②智借地利。
地点选在黄泥冈、松树林,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诱敌休息又可模糊敌人视线,使对方看不清松树林内的真实情况,为取蒙汗药、下蒙汗药做好准备。
③智设圈套。
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相遇,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的圈套,等杨志来钻。
④智用人和。
抓住对方料定要在松树林中休息的可乘之机,通力合作、默契配合,一个佯装卖酒的,另几个扮做枣贩子,佯演争酒、喝酒诱惑对方,借机下药蒙倒对方。
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精选7篇)

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理解作者铺设情节的匠心。
过程与方法:1.任务驱动法:以“帮杨志再闯一次关”的任务来推动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3.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形成较完善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品评人物。
2.理解农民起义的可贵之处和局限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众人的言行。
2.赏析精妙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起义的可贵之处和局限性。
三、教学策略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导读导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辅助以多媒体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酷热难当。
南山北岭,崎岖小径之间,一行十五人押着十一担金珠宝贝,走上黄泥冈。
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光天化日,在众位看官的眼皮子底下,一场八个人打劫了十五个人的好戏就这么发生了。
这就是令无数读者拍案叫绝的一场著名劫案:“智取生辰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背景介绍1.因为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浒传》。
2.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我们来看看“这场劫案的背景资料”。
(1)什么是“生辰纲”?纲,为运送大批货物而编的队,如茶纲,盐纲。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在这之前,杨志曾经押送丢失了花石纲。
宋徽宗皇帝要盖万岁山,差遣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杨志押送花石纲走黄河水路上京时,被大风把船吹翻了,丢失了花石纲,杨志因此畏罪逃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小说,能理解小说三要素间的关系。
初步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要领,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再通过人物理解社会(环境)。
对于情节性、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首要任务是要灵活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理解小说的主题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哇
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英勇豪放的另一面。
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
二、绘声绘色讲故事
1.复述故事,把握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发生:杨志改时送生辰纲(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杨志却待再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
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啰唣”)。
故事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故事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至“挣不动,说不的”)。
尾声:吴用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
2.思考: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
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三、众说纷纭评故事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正是六月初四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
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无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
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
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晃盖等人做到了知已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急于歇息。
晁盖等人为杨志一行已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将进入的埋伏圈。
(3)智用矛盾(智用人和):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
矛盾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此智更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两智的高明得当。
(4)智用计谋: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消疑心)。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消尽疑心)。
三麻——巧下药,麻翻对方(全部放倒)。
2.小组合作思考:杨志最终失掉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杨志为了押运成功,也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许多地方可看出他的智谋:
①他不多带些兵,伪装成客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智藏行踪。
②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说明他小心谨慎,智变行辰。
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天气炎热,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③杨志一行人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而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说明他智选路径。
这样艰难的路径,连强盗也不愿走。
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候,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3.进一步探究:杨志既不乏“智”,却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于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
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四、各抒己见品故事
1.从情节上看,小说构思巧妙。
思考:本文构思巧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1)妙用伏笔
杨志痛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
如:杨志极知天下不太平,不肯去,又不得不去,去而却又为一都管、两虞候掣肘。
晃盖、吴用等人团结一心,胸有成竹,而杨志率众却矛盾激化,众叛亲离……
(2)妙用环境烘托
善于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
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作品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写。
对天气炎热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还推动了情节发展。
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从另一方面看,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
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为“智取”服务。
(3)妙用叙事角度
课文标题是“智取生辰纲”,文章却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就造成一种“明防”而“暗夺”的效果,使故事叙述更加曲折,甚至令读者如堕云里雾里,直至结尾补叙其中缘由,这才豁然开朗,令人叫绝。
2.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妙用矛盾冲突。
思考:矛盾冲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中有两个矛盾:一个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
随着天气日见炎热,行程日见紧迫,路途日见难行,这一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
另一个矛盾是押送与智取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
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晃盖一方要暗夺。
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
这些不同的矛盾冲突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也使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五、发挥想象编故事
展开联想,充分想象一下,如果杨志在失掉生辰纲之后没有落草为寇,而是回去交差,他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结束语:
《水浒传》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描述各种场景,还是讲述故事,都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它以其丰富的艺术营养滋养了后代文学。
同时,它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
小说中的英雄气质才是吸引我们的东西,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正气冲天,豪气凌云,读之使人振奋。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智”这个字,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