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

合集下载

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交替 ,容 易产 生疲 劳 。动 力性 练 习是肌 肉收缩 的长 度发 生 了变 化 ,因而导致 全 身或 部分 发生 运动 。这种 练 习是提 高绝 对力 量 、 速度 力量 和力 量耐 力 的有 效手 段 ,因此 ,在训 练 中 ,必 须 以动 力性 练 习为 主 ,适 当进 行 一些 静力 性 练 习。笔 者认 为 ,一 堂力 量训 练课 的项 目不要求 很 多 ,但必 须 扎扎 实实 ,对 负荷 的要 求 必须 视训 练 的 目的而 定 ,为提 高速 度 力量 和力 量 耐力 ,负荷 只 需达 到 7 0%左 右 即可 ,为提 高绝 对 力量 ,负 荷 可达 到 9 0% 左右 。对 量 的要求 ,练习绝 对力 量 和速度 力量 ,可适 当少一 点 , 以每 次训 练 5 6 ,每 组 3 5 为宜 ,练 习动 作 的选择 上 — 次 到 次 应尽 量 多的模 访柔 道 专项 技术 的 动作 进行 ,以提 高相应 部位 肌 肉 的力 量 。 5 力量训 练必 须 达到极 限 . 任 何 强调 速度 、力 量 的项 目 ,训 练均 必须 达 到极 限 ,只有 达到 了极 限才 有 可能 进行 超量 恢 复 ,才有 可能 突破 一个 又一 个 性。 力 量训 练 的最 终 目的是 为 了使 运动 员从 事 的专 项运 动技 术 极 限 ,以提高 专项 运 动能 力 。因 此 ,柔 道 运动 员 的力量 训 练要 水 平 能不 断提 高 ,因此 在训 练 中必 须认 真分 析 每个 运动 员 的具 经常 达 到或接 近 运动 员 的最 高负 荷 ,才能 最快 ,最 有效 地 提高 体 情 况 ,找 出阻碍 成绩 提 高方 面 的薄弱 环节 ,并 有 针对 性地 进 成绩 ,但 经 常进行 极 限训 练是 十分 艰 苦 的 ,这 要求 运 动员对 力 行 训 练 ,同时从 事 力量 训 练还应 该 紧密 结合 柔 道专 项 的特点 , 量训 练有 一个 正 确 的态度 ,训 练 时有 顽 强的 意志 ,自觉性 高 , 绝 对力 量 ,快 速力 量 和力量 耐 力 ,必须 全 面发展 ,并 突 出速 度 才能 达到应 有 的效 果 。 笔者认 为 ,力 量训 练 在柔 道训 练 中 占有极 其 重要 的地 位 , 力 量 。只有 这样 才 能使 运 动员 的专 项技 术水 平 不断 提高 。力 量 训 练 一般来 说 有两 种 ,即静 力性 练 习 和动力 性 练 习 ,静 力性 练 力量 在训 练 中递增 ,就 等于成 功 了一 半 。因 此 ,必须 在注 意方 习是肌 肉等 长 收缩 , 体 各部 位基本 不 发生位 移 , 身 不产 生运 动 , 法 的同时 ,持 之 以恒 ,定会 收 到 良好 的效 果 。

(整理)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整理)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

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前言希望在这次园林分析中改变开始时的以单体建筑分析为主的做法,而试图从更大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一个园林,尝试着在江南园林的共性中寻找寄畅园的特点,进而更好的找到本座园林的个性。

尝试是为了一叶而知秋,得一园而得整个江南的园林。

无锡寄畅园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

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

全用黄石堆砌而成。

西高东低,总长36米。

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

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

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

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

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

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静观布局寄畅园有大面积的山石园区,同时又有一片水域。

思考中我想到了寄畅园似乎有这么一种拓扑关系:动观布局寄畅园在动态布局的方面做得很优秀:石板桥,与北岸相通。

水心岛上筑有水心亭,依水而筑。

池西筑有假山群,堆筑相当精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

全园只筑有三厅建筑:园北依墙筑有蝴蝶厅,规模宏伟,为全园主要建筑;园西依墙筑有桂花厅;园南端筑有宴厅。

江南园林艺术性浅析

江南园林艺术性浅析

江南园林艺术性浅析——拙政园的艺术魅力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1 苏州园林的意境苏州的精致的园林风光叹为观止,苏州的园林是江南吴越文化的代表。

和皇家园林的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相比较,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苏州园林也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一种文化的内涵。

1.1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1.2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1.3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 苏州名园——拙政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doc

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doc

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对私家园林内外空间的理解以及空间的组织关系这个角度来阐明对江南私家园林的认识,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私家园林布局手法空间理景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且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探讨了对古典园林的不同理解,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今后中国园林道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一、私家园林的历史背景私家园林起源于两晋,是在世局动荡,文人才子们怀才不遇、宦途受挫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文人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风格的主流,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矛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一种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憧憬。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他们为了在居常生活中寻找一片天然净土供作调剂精神和寄托情赏之用,造园活动盛极一时。

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私家园林不断完善,明末,江南园林之盛达于顶点。

明清时期,园林风格也更为细腻、精致,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种种手法都日趋成熟。

园林建筑也在匠师们不断改进下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品类。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使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势不同的。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采用沿南北轴线纵深发展,创造出一系列院落,形成变化有度的空间序列。

而中国私家园林小巧精致,为了在一个有限的人工环境里展现无限的大自然,其空间层次极富变化,时而虚实相渗, 时而既围又透,相互交错穿插从而形成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

按照计成的话说是“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历代的造园师们在师法自然的观念指导下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源泉,创造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

二、江南私家园林布局手法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的组织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当时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构成的设计思想的影射。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分析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分析

感谢下 载
寄畅园有52景,但这些景 物并不都在园内。
一、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无锡寄畅园是借景的范例,寄畅园背山临流,右邻 锡山,后倚惠山,近控寺塘泾,远谒惠山浜,周围 有丰富的自然山水供借资。造园匠师能在尺度较小 的园林中,产生广阔的意境,在造园布局上能突破 园林空间的局限。“纳千里于咫尺之中,使咫尺有 千里之势。”寄畅园借惠山山景,是通过假山的介 置引渡,正面明显地将惠山引揽入园:对邻近的锡 山却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设计者仅在园林响布局上 面留出适当的观瞻位置,利用了树梢瞻角,透露一 株秀峰,在隐约含蓄之中将锡山塔影构入园景。锡 山山色在顾盼之间悄然可见这更是借景中若无情实 有意的巧妙处理。
二、有径不乱、组织视点
二、有径不乱、组织视点
三、色彩利用、清新雅淡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园林的风格,北方 皇家园林常用大红大 绿,对比强烈。江南 园林则以轻淡为基调, 且白色用得多。寄畅 园建筑为红柱青瓦白 墙,与周围植物及基 地环境因素融揉一体, 令人倍感亲切。
三、色彩利用、清新雅淡
江南的枫叶又红了,长廊边还是那一潭幽水
一、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高超的“八音涧”黄石假山 建筑,使涧流或浮石面,或 伏石碑,或旁山涯,或流谷 底,使水流忽断忽续,忽隐 忽现,忽聚忽散,同时产生 不同音响,使水音与岩壑发 生共鸣,达到“山本静,水 流则动”的观景效果。此外, 由于外借的水源是一股终年 不竭的活水,这便在根本上 保证了东部的水池—锦汇漪 的水质清澈不腐。正如宋人 郭熙所说:“水活物也”, “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 秀娟,欲照溪谷而生辉,此 水之活体也。”
一、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造园者根据西枕惠山麓,南 瞰锡山巅,园内东西狭窄, 南北引长,地势西高东低的 特点,因高培山(西部),就 低凿池(东部),沿池建筑临 水亭廊,在统体不足十五亩 的小花园内,大作外借艺术 的文章。以外借水源而论, 巧妙地借用了墙外的二泉伏 流,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 顺势导流,创造了曲涧、澄 潭、飞瀑、流泉等诸般水景, 增加了风景、组织视点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万方数据诗情画意,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如同诗画一般雅的情操与意趣(见图3)。

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并且,私家园林由于面积一般并不大,建筑便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也只是构成园林的景观要素之一,它必须与周围的山石、水池、花木等自然景观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图1留园平面图三、意境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

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

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首先,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以余韵未尽的印象(见图2)。

其次,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

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日“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万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

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以抒发出一种高图2网师园平面图圈3月到风来事四、空间关系的灵活运用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为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丽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江南私家园林分析

江南私家园林分析

建筑设计与理论结课论文——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浅析摘要: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此时期的造园艺术。

私家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局、构思、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而此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富庶而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等地,本文主要通过例举一些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布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来论述其造园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 造园艺术;形式手法;意境格调;细节处理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从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和学习的。

1.形式手法1.1相地早在明代计成就在《园治》中关于选点提出“园林惟山林最佳”“自成天然之趣”,在郊野则“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在江湖则“深柳疏芦”之际,最宜建造园林。

如苏州的拙政园则是以“城市地”求“江湖地”。

综观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多并非选址在“山林地”,但都力求通过造园手法来使自身扬长避短。

对于周围自然景色较佳的园林而言,则要追求在相地较好的基础上追求自身既能成为自然风景的观赏点,又可和整个园区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浅谈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意境

浅谈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意境

浅谈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意境【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由文人、画家等参与设计并营造的,因此不免反映了这些人的精神思想、审美趣味。

文人、画家等受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浪漫飘逸的气质、恬静淡雅的审美趣味。

江南私家园林体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处处体现出幽静雅致的意境美,耐人寻味。

【关键词】古典园林;江南私家园林;意境;幽静中国古典园林与追求理性、讲求轴线、强调人工美的西方园林的最大差别,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美。

东、西方造园活动风格的不同是受到了东、西方不同美学思想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东、西方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哲学体系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造园体系。

中国古人受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影响颇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提倡积极“入世”,比较注重现实,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认为“美本源于人心,万物有序为礼”,要求克己复礼,追求有序、稳定、和谐之美。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

[1]《庄子·知北游》中说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认为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

因此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纯任自然之美,追求内心恬静、愉悦的境界。

佛教思想强调息心去欲,追求内心的空灵、宁静。

这三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哲学思想,它们交融、汇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恬淡自如、浪漫飘逸的气质,崇尚自然、恬静淡雅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造园家,古典园林可以说是文士园林,是由文人、画家直接参与设计并营造的。

例如拙政园,初唐时为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代时为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的居所,王对拙政园加以扩建,并请当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设计。

因此,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文人、画家等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极富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重在表现的精髓,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对私家园林内外空间的理解以及空间的组织关系这个角度来阐明对江南私家园林的认识,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私家园林布局手法空间理景
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且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探讨了对古典园林的不同理解,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今后中国园林道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一、私家园林的历史背景
私家园林起源于两晋,是在世局动荡,文人才子们怀才不遇、宦途受挫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文人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风格的主流,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矛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一种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憧憬。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他们为了在居常生活中寻找一片天然净土供作调剂精神和寄托情赏之用,造园活动盛极一时。

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私家园林不断完善,明末,江南园林之盛达于顶点。

明清时期,园林风格也更为细腻、精致,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种种手法都日趋成熟。

园林建筑也在匠师们不断改进下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品类。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使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势不同的。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采用沿南北轴线纵深发展,创造出一系列院落,形成变化有度的空间序列。

而中国私家园林小巧精致,为了在一个有限的人工环境里展现无限的大自然,其空间层次极富变化,时而虚实相渗, 时而既围又透,相互交错穿插从而形成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

按照计成的话说是“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历代的造园师们在师法自然的观念指导下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源泉,创造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

二、江南私家园林布局手法
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的组织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当时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构成的设计思想的影射。

归结起来,其布局手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力求内容多样。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有分隔而又不闭塞,彼此空间渗透,似分似合,隐约可见,层次丰富,境界深邃,这是小空间园林的重要理景法则。

欲扬先抑――在进入主景区之前,先通过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

沿园的基址作周边式环行布置游线式江南园林发挥小园特色的常用手法。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轻盈空透,亭榭小巧,半亭半榭也常被运用。

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是为了取得合宜的空间尺度与视觉效果。

余意不尽――采用诱导联想的手法在意念上拓宽景的感受与想象;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从而产生水势漫泛、源远流长的错觉;或使假山体势奔竞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山脉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

用匾额楹联点景,可收到发人遐想、浮想联翩的效果,如“月到风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亭名等,都是绝妙手笔。

邻借远借――借园外景物供园内欣赏,这是最讨巧的扩大空间手法,《园冶》早就作出总结。

江南园林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对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水池不种荷莲,留作明月白云之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为应时而借;苏州拙政园之宜两亭,是为邻借;见山楼、塔影亭是远借。

三、以苏州留园为例谈空间理景方式
留园最可称道的是建筑空间处置手法的高超,也是它最具特色的地方。

它不单单体现了以上介绍的私家园林传统的布局手法,更有独具特色的空间组织的处理方法。

其一,从入园一开始,以一系列暗小曲折的空间为前导,使人从喧闹的城市街道转入园门后经过一段情绪净化,再见到山水景色,宛如进入桃花源中与世隔绝的境界。

这是江南诸园入口处理中最成功的一例。

其空间序列安排是门厅-曲廊-小院与二门-曲廊与小院-山池。

其二,在主厅五峰仙馆周围,安排一系列建筑庭院作为辅助用房(包括揖峰轩、还读我书处及鹤所等处),这些庭院空间既相分隔,又相渗透,相互穿插,层次很多,景色丰富,面积虽不大,但无壅塞局促之感,可称是建筑空间处理的精品。

留园规模仅次于拙政园,面积约2公顷。

在这个范围里,它是如何将不同群组的建筑空间与中部山池景色相结合起来的呢。

通过分析,在留园中利用园中庭院作为建筑与园林主景的过渡与衔接的。

园中庭院即园内附属于厅堂斋馆的各种庭院,它们是园林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园林的主景山池空间总是较为开朗,属于“旷”的境界,而庭院空间较为狭小,封闭,属于“奥”的境界(柳宗元把风景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园林理景必须有“旷”有“奥”,使之产生对比变化)。

这样不但丰富了空间层次,也起着衬托山池主景的作用。

对于留园的各个独具特色的庭院理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园子不大,但理景的方式却是变化多样的。

每个庭院会以不同的内容、主题作为庭院的核心,而且每个庭院与建筑的组合关系也是不径相同的,有的辅以建筑两侧,有的被柱廊相环,有的位于建筑一角。

总之是呈现一派丰富多彩,层次有加的景象。

另外,不同建筑群组通过廊、庭院、曲桥等连接起来,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序列。

传统私家园林的布局手法在这其中表现的是淋漓尽致,通过漏窗形成的借景扩大了建筑的审美空间,通过亭廊与建筑的相互组合形成步移景异的风貌,通过合理的比例与尺度来表现事物对人的视觉感等等。

四、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传统园林的启示作用,即传统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传统园林的警示作用,亦即传统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予警示。

积极的一面:无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是景观设计中。

对于空间布局的把握很多都蕴涵着传统园林的思想,例如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以及空间程序的组织等。

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值得提起注意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主流思想的变迁,传统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封闭的小空间,人工形成的山池景色已不在是人们所追求的。

因此,我们不能固守陈规,仅仅抱着园林的传统形式不放,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并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

我们需要做的是借鉴,融合,找到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园林形式。

参考文献:
1.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4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0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少锐,韩怡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中的空间美重庆建筑 2005.10
5.刘彦红,刘永东,龚志龙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收”与”放“分析江苏林业科技 2004.8 6.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广东园林 200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