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报告_显微镜

微生物实验报告_显微镜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

2. 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二、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放大微小物体的仪器。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和生长状况,从而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微生物培养液- 微生物纯培养物- 玻片、盖玻片、载玻片- 滴管、酒精灯、镊子2. 仪器:- 显微镜- 照相机(可选)四、实验步骤1. 拿出显微镜,调整光源和焦距,确保视野清晰。

2. 用滴管将微生物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4. 用照相机记录微生物的图像(可选)。

5. 重复以上步骤,观察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生长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多样,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2. 观察到微生物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 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1.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形态和结构的重要工具。

2.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七、注意事项1. 操作显微镜时要轻柔,避免损坏镜头。

2. 保持显微镜的清洁,避免污染。

3. 观察微生物时要保持耐心,仔细观察。

八、实验拓展1. 尝试观察其他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

2. 研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适应性。

3.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繁殖过程。

九、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了解了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适应性。

实验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显微镜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观察细菌的生长特征。

3. 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形态多样等特点。

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细菌可以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观察其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等。

2.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

4. 实验试剂: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按照说明书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 细菌接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3. 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于37℃和30℃下培养24小时。

4. 观察记录: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5. 无菌技术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接种、移液等操作,防止污染。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金黄色、表面光滑的菌落。

2. 大肠杆菌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乳白色、浑浊的菌液。

六、实验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七、实验讨论1. 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有何差异?2. 如何提高细菌培养的效率?3.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细菌培养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掌握了无菌技术操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探索细菌小实验报告(3篇)

探索细菌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探究细菌的生长条件,以及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提高我们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无菌水、细菌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牛肉膏、酵母膏、琼脂、葡萄糖、氯化钠、蒸馏水等。

3. 实验样品:土壤、空气、水体等。

三、实验方法1. 细菌分离:取适量土壤、空气、水体等样品,分别进行稀释,用无菌水将样品稀释至10^-5倍。

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酵母膏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细菌观察:将培养皿中的细菌用接种环挑取少量,滴加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3. 细菌培养条件探究:将细菌培养液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25℃、37℃、50℃)、pH值(5、7、9)、含糖量(0%、5%、10%)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分离结果:实验成功分离出多种细菌,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各异。

2. 细菌观察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细菌具有以下特征:(1)形态:细菌呈球形、杆形、螺旋形等,其中以球菌和杆菌为主。

(2)大小:细菌大小不一,一般在0.5-5微米之间。

(3)颜色:细菌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可能与细菌产生的色素有关。

3. 细菌培养条件探究结果:(1)温度: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不同。

在37℃条件下,细菌生长速度最快;在25℃条件下,细菌生长速度较慢;在50℃条件下,细菌几乎不生长。

(2)pH值:细菌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不同。

在pH值为7时,细菌生长速度最快;在pH值为5和9时,细菌生长速度较慢。

(3)含糖量:细菌在不同含糖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不同。

在含糖量为10%时,细菌生长速度最快;在含糖量为5%时,细菌生长速度较慢;在含糖量为0%时,细菌几乎不生长。

实验报告微生物的分布

实验报告微生物的分布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2. 掌握微生物采集、分离、培养的基本方法;3. 培养无菌操作意识,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生物,它们在土壤、水体、空气、生物体等多种环境中均有存在。

微生物的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本实验通过采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观察,了解微生物的分布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等;2. 仪器:无菌操作台、无菌棉签、无菌试管、培养皿、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等;3. 试剂:无菌生理盐水、营养琼脂、无菌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采集(1)土壤样品:用无菌铲子取适量土壤,放入无菌试管中;(2)水体样品:用无菌吸管吸取水体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3)空气样品:将无菌棉签在无菌生理盐水中蘸湿,在空气中滚动,收集空气中的微生物;(4)植物表面样品:用无菌棉签在植物表面滚动,收集植物表面的微生物。

2.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1)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适当稀释;(2)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3)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微生物观察(1)观察培养皿上生长的微生物菌落;(2)用无菌接种环挑取菌落,进行纯培养;(3)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在培养皿上观察到较多的微生物菌落,菌落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2. 水体样品:培养皿上菌落较少,菌落形态与土壤样品相似;3. 空气样品:培养皿上菌落较少,菌落形态与土壤样品相似;4. 植物表面样品:培养皿上菌落较多,菌落形态与土壤样品相似。

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等环境中均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与采集环境有关,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其次是植物表面和水体,空气中微生物数量最少。

六、实验结论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2. 通过微生物的采集、分离、培养和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分布规律;3. 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防止污染。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简单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

3. 熟悉微生物鉴定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纯化培养,可以得到单一种类的微生物,便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分离(1)土壤样品采集:取适量土壤样品,置于无菌试管中。

(2)土壤样品处理:将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悬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4)挑取单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微生物形态观察(1)革兰氏染色: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形态和染色特性。

(2)显微镜观察:将菌落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1)糖发酵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气泡。

(2)V-P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V-P试剂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已知的微生物分类学知识,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分离: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

2. 微生物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V-P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菌为葡萄球菌属。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使用显微镜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以及学会运用血球计数板对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种群密度,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使用显微镜测微尺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微生物细胞的长度、宽度和直径等参数。

显微镜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在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上面刻有刻度;镜台测微尺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中央有精确的刻度,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工具。

它由一块特制的厚玻璃片制成,玻片上有四个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 9 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16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25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

但无论哪种规格,每个大方格的边长均为 1 毫米,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

因此,在一定体积的菌液中,通过计算微生物在计数室中的数量,就可以换算出菌液中微生物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一)材料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的菌悬液。

(二)仪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血球计数板、盖玻片、滴管、擦镜纸、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1、安装目镜测微尺将目镜测微尺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注意有刻度的一面朝下。

2、校正目镜测微尺(1)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线。

(2)移动镜台测微尺,使镜台测微尺与目镜测微尺的刻度线平行,并使两者的“0”刻度线重合。

(3)换用高倍镜观察,找出两尺再次重合的刻度线。

分别记录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重合线段内各自的格数。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1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方法, 掌握其配制过程。

2.了解几种灭菌方法,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3.熟悉菌种分离筛选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操作方法。

4.每2人一组, 每人一份实验报告。

二、实验材料1.药品: 酵母粉、蛋白胨、氯化钠、琼脂、葡萄糖、KNO3.MgSO4•7H2O、FeSO4•7H2O、1N HCl、1N NaOH2.设备: 高压蒸汽灭菌锅、紫外线灭菌灯、75%酒精棉。

3.材料: 天平、药匙、电炉、pH 试纸、烧杯、量筒、5mL、10mL 注射器、玻璃棒、试管、培养基、吸管、移液器(1mL 0.2mL)、牛皮纸、线绳、标签等。

三、实验内容(一) 培养基的配制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步骤1)称量: 按照配方正确称取所需药品放于烧杯中。

2)溶化: 在烧杯中加入所需水量, 玻棒搅匀, 加热溶解。

3)调pH 值:用1N NaOH 或1N HCl 调pH, 用pH 试纸对照。

4)加琼脂溶化:加热过程要不断搅拌, 可适当补水。

5)分装: 注意不要污染试管塞或纱布。

6)包扎成捆: 用记号笔注明何种培养基。

7)灭菌: 在高压锅中, 115 °C 高温灭菌30min。

2. 培养基的配制A.富集培养基(液体):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g/L): 蛋白胨5.0, 酵母粉1.0, 海水1L, pH 8.0。

取50mL 分装250mL 三角瓶后, 8 层纱布封口, 外包1层牛皮纸, 121℃, 高温灭菌20min。

B.2216.斜面(固体):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的琼脂粉, 加热溶化琼脂, 每支试管内。

加入3mL, 121℃高温灭菌20min, 灭菌后摆斜面。

C.无菌生理盐水和保种液:生理盐水: NaCl 0.85% 蒸馏水配制。

每支试管加入5mL, 盖上试管帽、包扎、121°C 高温灭菌20min。

保种液: 生理盐水, 加25%甘油D.碳源优化培养基:以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蛋白胨0.5%, 酵母粉0.1%, 磷酸铁0.01%, 人工海水, pH7.6)为基础, 碳源分别是:葡萄糖、蔗糖、甘油、柠檬酸钠、乳糖, 每种碳源的添加量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专业: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探究检测其病原菌的类型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鉴定从而确定其病原菌的名称和性质。

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细菌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等技巧。

从而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各种操作方法,培养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
器材
打火机、油性笔、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污物盘、普通冰柜、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奥林巴斯CX21型生物显微镜、电炉、试管(带棉塞)、称量纸、药勺、牛皮纸、硫酸纸、橡皮筋、尺子、锥形瓶、高压蒸汽灭菌器、镊子、玻片、吸水纸、拭镜纸
试剂药品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蒸馏水、脓汁标本、粪便标本、石蜡油、生理盐水、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葡萄糖微量发酵管(2支)、乳糖微量发酵管(2支)、青霉素抗菌素纸片、链霉素抗菌素纸片、庆大霉素抗菌素纸片、血浆、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
三、方法与步骤
1、培养基制备
干粉培养基→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集中放在试管筐里→罩上硫酸纸、牛皮纸→用橡皮筋扎好→放入讲台边的灭菌桶或灭菌筐内→送到高压蒸汽灭菌室(洗刷室)→灭菌→(1)平板培养基:倾注平板10ml→琼脂完全凝固后,平板倒放→4℃冰箱保存备用。

(2)斜面培养基:培养基趁热斜放→琼脂凝固以后,4℃冰箱保存备用。

→贴上标签后灭菌使用。

2、空气与人体体表细菌学检查
①空气的细菌学检查
每组1个营养琼脂平板,选择采样地点(实验室、卫生间或任选地点)→将平板盖打开,盖朝下放置在平板旁边→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5min→平板倒扣盖上→作标记→37℃温箱培养24h→观察结果。

②人体体表的细菌学检查
甲乙常规洗手,丙丁标准洗手。

甲和乙、丙和丁共用1个平板
按规定在普通平板上接种手指上的细菌。

第1格为洗手前,第2格为洗手后,第3格为消毒后,第4格空白对照。

3、细菌的分离培养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取脓汁标本与粪便标本点在普通平板和依红美蓝平板上,各做两份,→烧掉接种环上多余的标本→冷却后,应用分区划线分离法,将脓汁标本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2份),粪便标本接种于伊红美蓝平板(2份)→接种环烧灼灭菌→将平板倒置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4、细菌的群体生长特性观察和纯化培养
接种环烧灼灭菌→挑选平板上典型的四种单菌落(白色、黄色、紫黑色、粉红色)进行斜面接种纯培养→做好标记→接种环烧灼灭菌→斜面培养基置于37℃培养过夜→保存备用
5、细菌的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①革兰氏染色:
取洁净载玻片→用灭菌操作后的接种环取生理盐水1-2环于玻片上→挑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轻轻抹匀→待涂片干燥后在酒精灯火焰外侧快速来回2-3回合→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卢戈碘液媒染1min→水洗→95%乙醇脱色约20s→水洗→稀释品红→复染1min→水洗→吸干,镜检。

②肉汤接种法: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在斜面培养物中挑取菌苔少许→立即移入肉汤培养基管中→在接近液面的管壁上轻轻研磨→沾取少量肉汤调和→混匀→试管口通过火焰2-3次灭菌→塞好棉塞→35℃培养4~6h
6、药敏试验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取之前实验中得到的四种菌液在普通平板密集涂布→接种环烧灼灭菌→标记:青、链、庆→镊子火焰消毒→贴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纸片→按压→镊子消毒→倒置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7、血浆凝固酶试验
取干净玻片一张→在左右两边分别滴加兔血浆1-2滴,生理盐水1滴→接种环烧灼灭菌→冷却→分别用接种环取之前实验所得到的白色和黄色菌苔(2~3个菌落的菌量)与血浆研磨混合→边混匀边观察结果→接种环烧灼灭菌→稍等片刻,观察结果
8、糖发酵试验
接种针烧灼灭菌→用灭菌接种针分别刮取实验所得到的紫黑色和粉红色菌苔→分别接种在葡萄糖发酵微量管中和乳糖发酵微量管内→接种环烧灼灭菌→将微量管平放在平板内→37℃培养过夜后→观察结果。

9、动力试验
接种针烧灼灭菌→分别用接种针在紫黑色和粉红色的斜面取菌→从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垂直刺入,可刺达近底管处,但不要到达管底→循原来的路线退出接种针→试管口迅速通过火焰2-3次灭菌→塞好棉塞→烧灼灭菌接种针→37℃培养24h→观察结果
10、血清学实验
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张→将磨面近端设为对照区→滴加生理盐水15ul→远端设为试验区→滴加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15ul→接种环烧灼灭菌→用接种环分别取粉红色菌苔→研磨于盐水或血清内,混合均匀→接种环烧灼灭菌→载玻片来回倾侧→观察结果
四、结果与讨论
对脓汁中细菌的分析讨论
1、用普通平板,从脓汁标本中分离出金黄色和白色两种菌落。

2、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两种细菌均为G+球菌,排列不规则,呈葡萄串状,是典型的葡萄球菌。

3、结合菌落的颜色,可以初步断定,这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4、通过血浆凝固酶试验,观察到黄色菌落的细菌能使血浆产生颗粒性物质,说明为凝固酶阳性;白色菌落则没有凝集反应,说明其为凝固酶阴性。

5、最后进行的是药敏试验,从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抗生素所形成的抑菌圈不同。

其中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

对粪便中细菌的分析讨论
1、用伊红美蓝平板分离菌落时,可以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和粉红色半透明菌落。

2、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两种菌均为G-杆菌,排列不规则,从形态上不能鉴别是什么细菌。

3、经糖发酵试验,可以观察到,紫黑色的细菌能使葡萄糖和乳糖的试管变色和产生气体;粉红色的细菌只能使葡萄糖的试管变色。

4、经半固体动力试验,观察到紫黑色的细菌使半固体培养基成浑浊状态,粉红色的细菌只在接种针插入的方向聚集。

5、综上所述,紫黑色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粉红色的细菌为志贺菌。

6、最后进行药敏试验时,发现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都敏感。

综上所述,脓汁标本中分离得黄色菌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菌落为白色葡萄球菌,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便标本中分离得紫黑色菌落为大肠埃希菌,粉红菌落为福氏志贺菌,致病菌为福氏志贺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