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2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朗读是一种表达语言的方式,而节奏则是朗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朗读节奏可以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内容。
那么,如何划分朗读的节奏呢?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方法。
首先,要注意句子的长度和结构。
通常来说,较长的句子需要更多的停顿和呼吸,而简短的句子则可以更快地朗读。
句子的结构也会影响节奏,比如疑问句通常会在结尾处停顿,陈述句则会在结尾处稍作停顿后进行下一句的朗读。
其次,要根据句子的语气和情感来划分节奏。
如果句子表达的是愉快的情感,可以适当加快节奏,让朗读更生动活泼;而如果是表达严肃或悲伤的情感,可以适当放慢节奏,让听者更能感受到情感的深度。
另外,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是指导朗读节奏的重要工具,逗号表示短暂的停顿,句号表示较长的停顿,问号和感叹号则表示情感的起伏。
在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来控制节奏,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朗读的节奏感。
可以选择一些段落进行反复练习,注意控制停顿的时长和语气的把握,逐渐形成自己的朗读风格。
总的来说,朗读的节奏划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句子的结构、语气和标点符号来进行。
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让听者更加享受朗读的过程。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在朗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何按照句子成分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003 Document

如何按照句子成分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
“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文言句式朗读节奏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例1、2中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例3中的关联词:“且”,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
例①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例②③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3.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拍来读。
例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二二拍)例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二三和二二拍)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表达出宾语的省略。
6.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例(1)“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作品简介: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假设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

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
现代诗歌的节奏划分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诗歌,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
1. 按音节划分节奏:这是最常见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之一,它强调每个音节的节奏感,通常用逗号或句号分隔每个句子。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现代诗歌。
2. 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这种方法强调句子的意义单位,通常将句子划分为几个重要的单词或短语,然后用逗号或句号分隔。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复杂语法结构和意义的句子。
3. 跨行技巧:在诗歌中,跨行常常被用来强调节奏感或表达情感。
通过跨行技巧,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断行技巧:断行技巧是将诗歌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单独朗读,通常是用逗号或破折号分隔。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一些具有强烈情感和节奏变化的诗歌。
5. 节奏组合技巧:现代诗歌中的节奏组合技巧是将不同的节奏感和旋律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节奏感。
这些节奏组合可以是反复、对应、变化和对比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技巧,不同的技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诗歌和诗歌风格。
在划分节奏时,读者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诗歌。
语文朗读句子划分技巧

文言文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划分朗读节奏有多种方法,以下是主要方法:1.根据文意确定朗读节奏。
朗读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在句子中,词或词组之间关系不同,朗读的停顿也不同。
2.依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一般来说,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3.凭借语感划分节奏。
如果句子中既没有名词性词语,也没有谓词性词语,就要通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认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来确定朗读的停顿。
也就是说,要凭借语感来划分节奏。
4.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在朗读中,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之间需要划分节奏。
通常主语和谓语之间需要停顿,而谓语和宾语之间也需要停顿。
5.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划分:在朗读中,句子表达的意思会影响节奏的划分。
如果句子表达的是疑问、反问等语气,需要在疑问词或反问词后停顿。
6.根据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划分:在朗读中,标点符号是划分节奏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常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后需要停顿。
7.根据句子中的强调成分划分:在朗读中,强调成分需要重读,并可以在强调成分后停顿,以突出强调的效果。
8.根据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划分:在朗读中,并列成分需要并列读出,并在并列成分之间停顿,以区分各个并列成分。
总之,在划分朗读节奏时,需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表达意思、标点符号、强调成分和并列成分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准确、流畅、有节奏感的朗读效果。
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您划分朗读节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本和语境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同时,划分节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本的意思,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语法、语义和语境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一、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读出停顿。
1、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应有停顿: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辄乱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士/不可以不弘毅
(5)臣/不胜受恩感激(6)环滁/皆山也
(7)门人弟子/填其室(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是/不可以已乎?
(11)吾/谁与归(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绝巘/多生怪柏。
(16)将军/百战死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8)臣/本布衣
(1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动词和补语之间应有停顿:
王之弊/甚矣
3、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有停顿:
(1)恐/托付不效(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4)问/今是何世
(5)腰/白玉之环(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念/无与为乐者(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4、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在介宾短语前应有停顿:
(1)受任/于败军之际(2)奉命/于危难之间
(3)生/于忧患(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苟全性命/于乱世(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欲报之/于陛下也
(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提前的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划停顿:
(1)今/天下三分(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后置的状语,应在状语前有停顿:
天下苦秦/久矣。
7、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8、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分开:
(1)其岸势/犬牙差互(2)邹忌修/八尺有余
(3)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晋陶渊明/独爱菊(6)巴东三峡/巫峡长
(7)潭中鱼/可百许头(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9、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人不知/而不愠(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奔殂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0、表示连接或并列关系的“而”字前应稍加停顿:
(1)挟天子/而令诸侯(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4)其不善者/而改之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6)任重/而道远
11、表连接的虚词“则”前应有停顿: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蝉/则千转不穷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8)学而不思/则罔
二、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起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然后”等朗读时应在其后稍加停顿:
(1)至若/春和景明(2)若夫/淫雨霏霏(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盖/竹柏影也(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7)故/君子有不战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时,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盖/追先帝之殊遇
(5)盖/大苏泛赤壁云(6)其/真无马也
3、在句首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1)然/侍卫之臣不懈与内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4、在句首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三、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3)秋风/萧瑟 (4)星汉/灿烂(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1)可/以一战 (2)可/以为师矣
(3)今齐地/方千里
五、句子朗读节奏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便要/还家
六、从语意上看,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不能分开:
(1)似与游者/相乐(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水陆/草木之花(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皆若空游/无所依(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8)燕然未勒/归无计
(9)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手指/不可屈伸
(1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见小潭
(1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4)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1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6)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8)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0)发闾左/讁戍渔阳。
(21)愚以为/营中之事(22)使/内外异法也
(2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4)潭西南/而望
(25)以/其境过清(26)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7)所欲/有甚于生者(28)深追/先帝遗诏
(2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30)四面/竹树环合
(3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3)水/尤清冽(3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1)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余幼时/即嗜学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无/丝竹之乱耳 (6)必能使/行政和睦。
(7)虽有/千里之能(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不足/为外人道也(10)人恒过/然后能改
(11)非独贤者/有是心(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14)必先/苦其心志
(1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17)期间/千二百里。
(18)虽/乘奔御风(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威天下/不以兵革质利。
(2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6)将军/身被坚执锐。
(27)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8)此/教我先威众耳。
(29)且/壮士不死即以,死即举大名耳。
(30)烨然/若神人(31)乃/不知有汉
(32)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33)然则/何时而乐耶
(3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5)海日/生残夜
(36)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9)行/拂乱其所为
(4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1)则/素湍绿潭
(42)至于夏/水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