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丝绸纹样看中国当代设计之发展

从唐代丝绸纹样看中国当代设计之发展
从唐代丝绸纹样看中国当代设计之发展

从唐代丝绸纹样看中国当代设计之发展摘要: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风气造就了其工艺美术的气势磅礴和独特的异域风情。其中,丝绸的装饰纹样便充分体现着这种中外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同时也给中国当代设计提供着些许启示。

关键词:唐代;丝绸纹样;中国当代设计;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27-01

一、唐代丝绸纹样的特点及中外文化交流之体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风气最开明的朝代,唐代人那种风流不羁和才华横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方风韵和

炎黄情怀。而唐代开明的国风,在无形中创造了良好的中外交流借鉴的氛围,使其工艺美术大放异彩。而不得不提的染织工艺更是唐代工艺美术魅力之精髓,其中丰富多彩的丝绸纹样让我们看到中外文化交融所带来的精彩,也始终启示着当代设计的发展之路。

联珠纹是最具时代特点的纹样。联珠纹在唐代初期传入中国后,被大量运用于丝绸工艺,一般是作为辅助性纹样伴随某种主纹出现的。被联珠纹环绕着的经常是飞马、鸾鸟、骑射手、生命树或故事性的狩猎图等图案,这些图案很明显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异而产生的新题材。图案中的人物浓眉深目,留着络腮胡,穿着变异的唐代铠甲,与其说是中国人,更不如说是穿着西化唐服的“洋人”。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经典范文】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探析

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探析 宝相花纹样是中国植物装饰纹样。植物纹样是中国传统历史装饰纹样中的重要篇章, 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装饰艺术史之中, 有上千年的历史, 宝相花纹样更是一种本土纹样融合外来纹样的典型代表。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宝相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敦煌壁画、藻井等方面, 大都讨论佛教鼎盛时期的宝相花形态, 缺少对其形成过程以及变化的研究。 文章将从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原始时期到秦汉时期的本土莲花纹样、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结合外来宗教文化, 加入葡萄纹, 石榴纹等元素形成宝相花雏形、隋唐宝相花纹样正式形成、宋后宝相花纹样的成熟发展, 以及佛教东传这个时间节点来梳理宝相花的成因以及流变过程。 一、宝相花前身——莲花 莲花也是许多世界文明中神圣的代表, 在古印度被看作是英雄气概的象征;在古埃及, 人们看到莲花天亮时开放, 天黑时闭合。于是埃及人以为太阳是早晨从东方的莲花里出现, 夜晚太阳消失在西方的莲花里;伊朗的雅利安人则将蓝色的莲花当成“水中之光”来崇拜。 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探析 (一) 佛教中的莲花 莲花在印度佛教中代表了再生、纯洁和不受轮回之苦。佛教创立之后, 也将莲花作为宗教圣物。在印度原始佛教中还有后来的藏传佛教当中, 对莲花形象的崇拜都十分明显。 在佛教中有四大莲花, 分别是代表菩萨慈悲心的芬陀利花、代表毒物变成美好事物的拘物头花、代表钵头摩地狱的表钵头摩花和代表庄严佛眼的优钵罗花。 莲花也是佛教的八瑞相(图1) 之一, 代表了一切活动的鼎盛时期, 莲花本身也有旺盛生命的内涵。在佛教和佛教经文里, 莲花又被隐喻成神圣的子宫。其与象征男性的“金刚”结合, 意味着“空”与“色”的结合, 也象征佛法和智慧的契合以及大乐与空性的自然生成。 莲花也象征着西方红色阿弥陀佛“莲花部怙主”。佛教中一般的莲花意象有四、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六十四、百、千瓣等;在手持器物中, 它一般有红色和粉红色两个颜色, 花瓣有八个或十六个;在其他的意象中, 它的颜色也有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第4卷第1期2005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 F Z H EJI ANG UN I VER SITY O F TEC HNOLOGY(SOC I AL SCIENCE) V o.l4N o.1 June2005 文章编号:1006-4303-(2005)01-0091-05 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 袁宣萍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出现较早,但一直未能充分发育,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 流行。唐代植物纹样以宝花和卷草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高度装饰化的特点,唐代以后植物纹 样成为装饰主流,并向自然写生风格发展。因此中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可以分为起 源、勃兴和盛行三个阶段,特别是它在晋唐时期的大量出现,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中西文化 的交流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密切相关。 关键词:植物纹样;装饰艺术;历史;中国 中图分类号:J509.9 文献标识码:A 今天,以植物花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特别是在染织设计领域,简直就是植物花卉的世界。无论是刺绣、提花、缂丝,还是印花、染缬、手绘,植物花卉向人们展示着千姿百态的美。然而纵观我国古代装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前,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始终占据主流地位,植物纹样虽然也有,但数量极少,一般只起到配衬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植物纹样才开始流行,与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平分秋色;唐代后期开始,植物纹样终于成为装饰艺术的主流,在建筑装饰、陶瓷、金银器、漆器、丝绸等领域得以大量应用。本文将我国植物纹样的发展分为起源、勃兴和盛行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内在原因作一探讨。 一、起源阶段:作为陪衬的植物纹样 正如里格尔在他的不巧名著《风格问题》中所指出的那样,迄今发现的史前文物表明,人类首先尝试描绘的是动物纹样而非植物纹样[1]。比对我国史前文物也是如此。我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大量装饰纹样,然而从黄河流域的半坡彩陶到马家窑彩陶,从长江下游河姆渡陶器上的刻划纹样到良渚文化的玉器装饰,我们却似乎找不到植物花卉的多少踪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表面装饰着大量以 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而富于变化的图案 [2],与其说是自然界的某种花卉,不如说更可能是动物纹样的一种变形。 先民们缘何对漫山遍野的植物与盛开的花卉视而不见,其重要原因是,在人类的史前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主客体浑然一体,纯粹为 审美 而制作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它总是表现为原始巫术礼仪的一部分。万物有灵,但与植物相比,显然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关联度更大,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加以崇拜是史前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动物的生与死、动物的快速运动等,也更容易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 世界上最早大量出现植物纹样的是古埃及,从古王国时期起,莲花与纸莎草就成为最常见的装饰母题。正如一切早期艺术一样,埃及艺术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莲花与纸莎草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严格地说也不是 纯粹 的装饰纹样。此后在古代西亚和古希腊发展起来的植物纹样,与古埃及的植物纹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不断发生变异,同时宗教的象征意义逐渐 收稿日期:2004-09-18 作者简介:袁宣萍(1963-),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

唐朝服饰传统图案的研究结题

三、结题报告 正文(研究过程,内容,成果,如何研究的) 唐朝服饰中传统图案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前段时间我和同学们讨论热播的古装剧,由古装剧讨论到唐朝的传统服装,同学们总是说古装剧服饰怎么怎么唯美,还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唐装是不是唐朝人民所穿的?为什么旗袍这些又叫做唐装?4、唐朝服饰的图案都代表什么意思啊?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和同学们在网上找到一些唐朝服饰图片,并且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课题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阶段时间活动内容方式 一、选题阶段6月10日—6月20日成立研究小组,与指导教师确 立选题 二、搜集资料阶段6月20日—7月20日1、实施研究方案,查阅文献, 并搜集相关资料。 2、编写问卷 3、在本校不同年级做调查问 卷、访谈。 4、进行观察、访谈。 三、分析整理资料阶段,并着手进行撰写工作。7月20日—7月25日对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和进行 问卷分析, 四、结题阶段7月25日—9月10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结 题。 五、总结阶段9月10日—10月10日回顾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总 结。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 1、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2、访谈法:我们将对有关老师进行一次访谈,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一下唐朝的时代特点及那时候人们穿着的风格. 以学校的教师为被试,采取了个别访谈的方法,问题提纲如下: (1)、您对唐服有哪些认识? (2)、您认为唐朝服饰图案有什么特点? (3)、您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吗? (4)、您认为该如何发扬我国传统服饰文化?

龙凤纹样在丝绸织物中的流变

丝绸是中国文化的四大特质(玉、漆、丝、瓷)之一。大约距今7000年之前,中国丝绸便以鲜明的个性独立于世界纺织文化之林。世界最初了解中国就是因为有丝绸,因而使中国有了“丝国”之称。丝绸面料是人们生活中的物质需要,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丝绸图案。龙和凤是中国古老的图式题材,是丝绸装饰纹样中两朵诡奇美丽的奇葩,是先民综合容纳了多民族,多种宗教信仰中对龙凤的幻想和理解,综合多种动物形态而创造出来的影响巨大的装饰纹样。龙凤纹作为我国人民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艺术创造,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之一,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感染力。 1时代变迁下的丝绸龙凤纹样 1.1龙凤纹样的原始图腾期 也是龙凤纹样的萌生期。这一时期的龙凤以超自然的力量出现,丝绸生产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但龙凤纹样尚未运用在丝绸上,表现在新石器时期彩陶纹 样上的龙凤大概是几何符号化和人头蜥蜴的类型。形态简单、粗犷、轻松、稚气、具有神秘感。 1.2龙凤纹样的变形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诗经》中“抱布贸丝”的情况反映出当时丝织业的发展和丝绸贸易已达到了相当水 平,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已初步开通,丝绸甚至作为宗教、民俗活动的载体而出项。殷商、西周的丝绸文物发现量较少,龙凤纹样的运用多见于青铜器、玉石或泥土的印痕中,龙凤造型已脱离象生形象和原始趣味,既具象又抽象、既神秘又怪诞,均表现出兽的形态,龙威猛而神采飞扬,凤线条柔美飘逸、动势奔放,具有野性的美。早在尧舜时期十二章纹就被作为帝王服饰标志,在冕服上绘绣十二章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这是先民们首先将绘画施于丝绸服饰上的证据,也反映出先民们独具匠心的艺术气质。此时的龙凤不是作为人的权利意志的幻想形式,而主要作为崇拜自然力的象征,是自然力人格化的表现,又同时维护着统治者的地位,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权利和不可动摇的威严,这种权利和威严在丝绸面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 1.3龙凤纹样的发展期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织品种空前丰富。在龙凤形象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龙凤这两种传说中的生物携手走下神坛奔向人间,变成了可以往来天地之间,引魂升天的使者。龙凤形象格调清新、热烈浪漫、神奇华美,大方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了抒情幻想和生命力并频繁地出现在丝绸图案中。此时的龙凤形或弯或曲,以线条为主,均细长,但十分矫健,锋利的爪子,尾部像花和羽毛,龙首常为狐狸头,少有蟒蛇的 龙凤纹样在丝绸织物中的流变 孙晓芳,邹锦华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龙和凤作为古老的丝绸图式题材,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艺术创造的辉煌成就。在当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创新性、多样性必然成为今天丝绸纹样设计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并发扬中国传统龙凤文化的精髓,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诠释龙凤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对促进当代丝绸图案艺术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龙凤;丝绸;流变;创新[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1)04-0116-03 收稿日期:2011-04-0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sk284)。 作者简介:孙晓芳(1968-),女,甘肃兰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邹锦华(1966-),男,江苏常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JournalofChizhouCollege 2011年8月第25卷第4期Aug.2011Vol.25No.4

唐代纹样研究

唐代装饰纹样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在风格上,开启了一代新风尚,呈现出色彩浓艳、华美、雍容饱满、繁复的特征; 在形式上,吸收包容了外来纹样的新造型,把以前以神话为中心的装饰思想转化为面向自然生活,描写现实景象,使人们的思想彻底解放和审美转变,如卷草纹、宝相花、瑞锦花纹、花树对鹿等是唐代的主要装饰图案。 这一时期纹样,对外来纹样吸收包容,又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给人们呈现一种繁荣景象,富有生活气息。 纹样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而花草瑞兽在植物纹里占有重要部分,大胆变化,构思新颖,通过形式化夸张表现出一种带有意向性的装饰形式,体现出了唐代装饰艺术。唐代流行的纹样,大量的使用在织锦、金银器等器物上,无不展示出丰满华丽、饱满的特色,体现我们独有的中国文化。 大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并趋于一体化,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还有外国的神和圣者,并吸收着他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因其水平之高,与同时代的唐诗、书法绘画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唐代典型植物纹样的种类 1、宝相花 宝相花纹不是自然界中单一的某一种自然植物的花舟纹样,而是莲花、石權、牡 丹、等多种自然形态的花朵揉合在一起并且以四向对称放射或多向对称放射的形式经 过艺术处理,使之趋于理想化、图案化、具有独特装饰性而形成的一种纹样,就像鸟 中之凤或神异的龙纹一样集众美于一身。也是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应用范围广泛 的吉祥植物纹样,多用于铜镜、金银器、织锦、壁画、陶瓷装饰之中就是宝相花纹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宝相花可称得上是中国与西方意匠的经典之作,是唐代花齐纹样的代表之一,花丼纹样中的佼佼者之一。它在雍容广阔的唐朝气派的背景下产生,拥有汉朝铜镜中适合造型的严谨,而且还拥有中国古老的神蒂纹样中花形的某些特征,还拥有来自罗马繁复的风格特征。总体来说唐代的宝相花遵循着“十”字基准圆形福射这一结构规律,但此花在唐朝一代千变万化,絢丽多彩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花中多留有空地,纹样较为简洁大方、衡称、形象秀丽活拨。布局结构严谨细腻,布局与空间保持规整、等量的状态,稳定中又可见流动。构图均衡而稳定,所以显得细密精致、井然有序。 2、唐卷草

“丝绸画缋”源流考

“丝绸画缋”源流考 我国的传统丝绸画缋技艺源于原始彩陶、身体纹饰,随原始纤维出现运用于服饰、旗仗、织物,而后成熟于盛世沿丝绸之路交流海外。本文通过对丝绸画缋的早期形态进行简单论述,重点对介绍丝绸画缋技艺的发展期、成熟期、衰亡期,并通过后期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丝绸画缋是随着丝绸之路逐渐走向世界。 标签:“丝绸画缋” 早期形态衰落停滞 孔颖达更疏《礼记·礼运》有云:“缋犹画也,然初画曰画,成文曰缋。”“初(开始)画”是画线、画轮廓,加上颜色(成文)就是“缋”(同绘)。传统丝绸画缋是一门以手工绘染为主,绣、印为辅的古老技艺,随着“缋”技艺发展引导,“绣”逐步从施以五彩的本意引申为刺绣,宫廷礼服上衣绘纹、下裳绣纹,即《尚书》所示“衣画裳绣,十二章”。原始丝绸画缋以“草石并用”的技艺方法,简要概括即先用植物染液染底色,再用彩色矿物颜料描绘图案,最后用白料示边衬托。早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人采用装点服饰与织物的方法就是手工绘染,据史料记载称中国古代把在纺织品上彩绘花纹的工艺称之为“画缋”。我国的传统丝绸画缋技艺源于原始彩陶、身体纹饰,随原始纤维出现运用于服饰、旗仗、织物,而后成熟于盛世沿丝绸之路交流海外。文物中商汤周武与大汉时期均有使用画缋技艺的丝织品出土,其是以染料直接在丝织品面料上绘制出具有艺术性的装饰纹样而成。而早期社会尚无纸制品存在,丝绸织品又是我国原始织物之一,除服饰之外的书画也多为绢帛,在东汉与两晋时期深受皇宫贵族喜爱,其实属传统宫廷丝绸画缋技艺其中一角。传统丝绸画缋表现形式、使用技艺千变万化,随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及地域变化而在材料配方掌握技艺上均会改变。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织物并不止丝织物,还有其他天然纤维织物,如棉、麻织物(英、法、俄等所藏敦煌唐代麻布画)与传统宫廷丝绸画缋技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盛繁,传统宫廷丝绸画缋随着汉唐丝绸之路对亚欧大陆的纺织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宋元明时期绣花、提花在传统丝绸画缋技艺的引领下绣法与织法更为提高,传统丝绸画缋的产品逐步减少,直至清朝中前期出现大量出口,传统丝绸画缋再次出现人们眼前,但可惜的是这些大量出口之物只在欧洲各博物馆中有保存;清末传统手工丝绸画缋技艺等其他工艺美术随着国民经济的破产,工艺人的消亡,形成日益衰落停滞灭亡的现象。 一、传统丝绸画缋技艺的早期形态 商代文化在古代世界有特殊地位。一九三七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现了红色氧化铁(Fe2O3)粉末和若干涂红色颜料的装饰品,表明五万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知道运用红色矿物颜料,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则开始运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尔雅·释器》中“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的记载说明西周已经使用染料进行套染。据考古发现,手工绘染源于古代原始彩陶而后绘于身,是手工印染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的起源,按《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五彩备谓之绣,…………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说明绣与画缋有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备十二章。玄衣绣裳,上六章在

纹样

纹样 提花织物上的花纹图案。主要题材分为自然景物和各种几何图形(包括变体文字等)两大类,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 2概述 提花织物上的花纹图案。主要题材分为自然景物和各种几何图形(包括变体文字等)两大类,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设计纹样不仅题材要新颖、艺术上要灵活变化,还要结合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因素。中国传统的丝绸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见纺织品美术设计),反映了典雅的东方艺术特点。 3连续纹样 是以一个花纹为单位,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或四个方向作反复连续排列。两个方向连续纹样简称二方连续纹样,常用于裙边、花边、床罩、台布框边等织物;四个方向连续纹样简称四方连续纹样,常用于服装、沙发面料或窗帘等。连续纹样又有几何形连续、散点形连续和缠枝连续等。 4单独纹样 是以一个花纹为独立单位,不与其他花纹发生连续排列的关系。这样纹样的构成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以边缘轮廓纹样、角隅纹样和中心纹样综合而成,主要用于各种日用装饰性织物,如壁毯、床罩、枕巾等。当花纹为对称时,可以只画二分之一,省去对称部分。根据花纹在纹样中的分布程度又可分为清地纹样(花纹占纹样面积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地纹)、满地纹样(花纹占纹样面积约四分之三)和混地纹样(花纹和地纹各占纹样面积二分之一左右)。服用织物的花纹可分为大花、中花、小花三类。花纹模型为9厘米以上者称大花,3厘米以下者称小花,介于二者之间为中花。装饰织物的单独纹样大小不受限制。 纹样上的每一种色彩分别代表一种织物组织(包括地纹)。纹样上色的多少根据纹织物上组织多少而定。要求纹样涂绘色彩均匀、调色分明,便于绘制意匠图。 纹样的大小与纹织物的用途、特点、组织结构以及织造条件等有关,它的宽度常受提花机纹针数以及花数、经密的限制。在不影响艺术效果的前提下用较少的纹版可以降低织物的生产成本。对于某些工艺复杂的提花织物,如挖花、修剪花、高花和绞纱花纹织物,纹样设计需要考虑生产上的方便。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_^…………………………………………………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9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唐代染织纹样

唐代染织纹样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前言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有事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着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丝织品的产量更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有很大的改进,由原来的简单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摘自《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唐代染织工艺的发展 隋唐的染织,虽然民间有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主要的生产仍操纵在封建统治者手里。但是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染织生产。 丝织物的遗物,在新疆吐鲁番古墓曾有出图,联珠小花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圈中装饰八瓣小花图案,这应该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联珠纹锦图案的滥觞。棋局锦,是红白两色相间的方格纹。彩条锦,是用采绿和淡黄两色织成的彩条纹。这些锦图案明快大方,别具一种艺术风格。同时还出土绮多种,色彩复杂,有紫,绿,大红,茄紫等颜色,织成回纹图案。 唐代的丝织工艺很发达。生产的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宫廷作坊产量大,当时需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和消费。 除了宫廷作坊之外,唐代的的丝织工艺生产,遍布于全国各地。其中着名的有:剑南,河北的梭罗,江南的纱,彭越二州的缎,宋毫二州的绢,常州的釉,润州的绫,益州的锦。 唐代前期,丝织品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吴越本来是以产麻葛丝驰名,但是入唐以后,丝织业也逐渐发达起来,并且成为当时上贡丝织品的主要地区之一。浙西出产一种盘涤绫,有玄鹅,天马等多种花样,罗娟也很精致 蜀锦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候仍旧有名,代宗时期,贡品里就有大张锦,软锦以及盘龙,双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等花样繁多的品种。 二唐代的服饰图案

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纹样仙鹤纹研究

第32卷第3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32No.32019年06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n.20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顾春华(1974-),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染织艺术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60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YJC760031).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纹样仙鹤纹研究 顾春华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针对仙鹤纹图案在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的使用情况,采用图像与装裱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 仙鹤纹图案类型、色彩、布局、使用形式等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发现,仙鹤纹在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 中的使用多与云纹、杂宝等组合构成四方连续图案,具体图案布局以二二错排形式居多。仙鹤纹丝绸图案主要用 于装裱手卷与立轴的天头、隔水等部位。 关键词:仙鹤纹;图案;丝绸;装裱 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19)03-0013-05 中国古代书画装裱丝绸图案类型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依据笔者对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所藏中国古代书画装裱所用丝绸图案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其图案类型异常丰富,包括龙、凤、仙鹤等动物纹,牡丹、莲花、菊花、蔓草等植物纹,八达晕、球路纹、龟背纹、琐纹等几何纹,以及云纹等多种纹样类型。其中仙鹤纹是动物纹中较为重要的祥禽类题材。本文以书画装裱丝绸纹样仙鹤纹为研究对象,对其图案类型、图案色彩、图案布局及在书画装裱中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试图归纳出用于古书画装裱丝绸图案中的仙鹤纹造型特征、风格与使用规律。 一、仙鹤纹图案类型 仙鹤是寿星南极仙翁的坐骑,因而寓意长寿,为丝绸织物中常见纹样,在书画装裱用丝绸材料中亦为较常使用的图案题材之一。仙鹤在书画装裱丝绸图案中的形态主要以飞鹤为主,常与云纹、杂宝、莲花等组合构成图案,依据仙鹤纹与其他纹样的组合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图案类型。 (一)云鹤纹 以仙鹤为主题纹样,周围饰以云纹,组成四方连续图案,这类组合图案在以仙鹤纹为主题纹样的装裱图案中使用最为丰富。飞鹤多半写实半图案化,展翅而飞,动感较强,尾部多有散羽,长颈或伸或屈,两足细长多为伸开状,具体造型又各有不同,如图1-图6 云鹤纹所示。 图1云鹤纹绫(《女史箴图》卷隔水复 原图,大英博物馆藏品)图2云鹤纹绫(《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卷隔水复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解读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图”的解读 河北/姚益红 汉朝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朝代,两朝的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交通都比较发达,主要路线都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第45页的汉朝“丝绸之路”图和第89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比较,我们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两朝图中路线经过的国家有许多一样的地区,但当时的名称却有很大的区别。如印度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唐朝则叫“天竺”;伊朗在汉朝时叫“安息”,唐朝时称为“波斯”;阿拉伯地区在汉朝时称为“条支”,在唐朝时则称“大食”;汉朝图中的“大秦”是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唐朝图中的“拂菻”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原来的古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之一。 第二,从两朝图中路线可得出结论: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第三,从图中观察,两朝最远到达的地点明显不同。从陆路看,汉朝从长安往西最远可达欧洲的大秦,唐朝从长安不仅可往西走,还可往东走:往西最远可达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往东可达现在的朝鲜。从水路看,汉朝海上丝绸之

路从广东沿海出发,往西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从广州出发往西可达波斯湾地区,从登州、扬州出发,往东可达现在的韩国、日本。 从图中所反映的信息以及我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进行以下推测: 第一,从交往方式看,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唐朝则是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 第二,从进行贸易的物品看,汉代对外贸易中以丝和纺织品为主,唐朝除此之外,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第三,从影响上看,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的成果以促进唐朝的繁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汉唐在对外交往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由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判断题】后期隋唐使正逢隋唐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和谐安定之时出发,出使的目的主要是输出本国先进的文明制度。()答案:× 海上的王国:张保皋的贸易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优质参考)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瞭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广州:史上唯一逾二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寺)、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学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基地之一,有宋代羊城八景“光孝菩提”。位于下九路的西来初地、是印度名僧达摩首登广州的地方,建有西来庵,是今华林寺的前身。南海神庙,是古代扬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派人前来祭海,留有许多御碑。建于唐代的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人来广州经商的重要遗址,在唐宋时期这里曾居住过12万阿拉伯人,是盛极一时的“蕃坊”所在地。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六榕寺与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海幢寺、荔枝湾、长洲岛竹岗外国人公墓、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等,文化遗产之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港无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世界上亦属罕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因时而变。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其次,“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向唐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与唐朝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明代郑和从西洋返回时,许多国家都派使者甚至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来特产珍奇,返程时又带回更多的“礼物”。他们与我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1/ 1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要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2014-01-05 07:48作者:徐素琴来源:南方日报编辑:常磊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

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之艺术特色

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2976496.html,/episteme/ 2011-2-25 15:07:56 作者:李元来源:《文物 世界》2010.6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求法;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信仰佛教的人空前增多;佛教寺院大量建造起来,佛教经典在民间广泛传播。总之,佛教文化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全部文化领域的代表,无论从社会实力来看,还是从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来看,均达到了鼎盛阶段[1]。与此相应的作为佛教艺术之一的佛教植物纹样装饰艺术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装饰纹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唐朝是我国佛教植物装饰纹样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之前,人们受制于固有的思想观念,处于自在阶段。唐代社会的开放式全面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开始进入到自为阶段。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发展了审美主体所需要的审美对象,于是人们的审美取向逐渐转移到可表达其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题材上[2]。 一、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的典型纹样 在与境外文化的交流中,从西方引入大量的植物种类,并被予以广泛推广。除了皇家进口的植物外,当时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和玩赏,从域外购进了许多植物品种;另外,来到唐代长安定居的外国人,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带来许多故乡特有的植物品种。结果,当时的唐朝境内,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异域植物的种植相当普遍。在雨水丰沛、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带,甚至出现“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的景象[3]。这些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中,形式独特的卷草纹、宝相纹成为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中非常重要的装饰纹样。 (一)卷草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