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及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苏州园林的说明文

苏州园林的说明文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下面是我整理的苏州园林的说明文,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苏州园林的说明文1粉墙黛瓦,流水潺潺,在江南水乡苏州,园林着实称得上是一绝,融景于人和环境的园林也着实吸引了太多太多的人对她的美顾盼生姿……漫步水磨石板路,抚摩百年未变的石阑干,从雕空的花窗里窥园中一景。
甚至就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用心去感受,都是一种享受。
用眼睛去观察那光影、水纹,用耳去倾听风划过树梢的声音,用手去轻触古人倚栏回首的回廊,用脚印去丈量曲径小路的长度……道不尽,说不完。
亭台轩榭,俯仰生姿,曲径通幽,波平如镜。
依稀记得在萧瑟秋风中拙政园的一景,水光潋滟,在一旁的墙面上印下光斑。
秋日里的树木大多掉光了叶子,只有少数几棵常绿树还带着绿意。
遒劲的藤蔓攀在架子上,“老树枯藤〞,几分肃杀。
定下神来细细回味,满身金黄的银杏,与红似火的枫树,为园子添上一缕生气。
影影绰绰的水光的柔美冲淡了这样的气氛。
斜阳慵懒地照耀,给每处景都融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而远处的北寺塔,那么像是特意为这院子建造一般,围着沉沉暮霭,使风光似乎无穷尽。
绕过几道曲折的回廊,踏过几许古色古香的厅堂,走进这不知归路的吴地清梦,正为古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智慧拍案叫好,却又被那太湖石带走了目光。
“漏、秀、透、瘦〞,太湖石最大的美正在于此,而狮子林的假山更是翘楚。
错杂的石块看似纷繁却又规律地堆砌,一个门洞连着那一个,像是一庞大的迷宫,还真容易陷进“狮子群〞里出不来呢。
这魅力竟能让一代帝王题字“真趣〞,着实不小。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千百年前的工匠们更是将此理深谙于心。
移步换景,一个窗棂,一级台阶,甚至石阶旁的一丛书带草,都是那么的独特,这也是她能名扬海外的一个原因吧。
这样的美,让人难忘,不禁感慨,来江南不到苏州园林,此乃人生一大憾事也!苏州园林的说明文2建筑的美其实就像人格的美,一处处雕栏画栋掩饰下的春水花潮与月光,一片坍倒围墙里的樱花暴风,剪影窗纱之外的藏与露。
描写苏州园林的说明文

描写苏州园林的说明文描写苏州园林的说明文5篇我们先来到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拙政园建于1509年,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内山水萦绕,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苏州园林的说明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描写苏州园林的说明文精选篇1中部是拙政园的主要景区,为精华所在。
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指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个资料13%)。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花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四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园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迁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市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邀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內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苏州园林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苏州园林说明文方法及作用1。
文章开头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2。
第三段,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至近代的通常住房,绝大部分就是等距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以绝不讲究等距。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提及:运用并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摩状貌等表明方法,表明苏州园林就是图画美,讲究自然之趣。
...表明事物时抒发得很有分寸,留有余地,例如池沼“大多提及活水”,“苏州园林...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如在画卷中”的。
列数字并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并作演绎表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列举实际事例去表明事物,并使所要表明的事物抽象化,以便读者认知,这种表明方法叫做举例法。
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必须表明的就是:年龄稍小,记忆力不一定就高。
为了表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更多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
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比较具体内容,也缺少说服力,于是,又列举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就用六个月时间便通晓了俄语。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说明文知识点介绍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 的石拱桥了。 将“可能”换成“这”成不成? ① 不成。因为 ② “可能”表示推测, 在这里是说旅人桥估计是有记载的最早的 石拱桥了,并不确定。 ③ 如果换成 “这”,就表示旅人桥肯定就是有记载的 最早的石拱桥了,与实际情况不符。 ④ “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 此,不能换。 这种题型除了要扣住“准确性”之外,还 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树木的栽种和修建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作比较:
•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通过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 宫殿和住宅相比; • 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布局(“自然之趣”)的特点。 •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 突出强调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 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 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 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删掉这个词成不成?为什么?
①不能删。 ②因为“几乎”表示程度,有“差不多”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我 国的石拱桥分布很广,但并不是到处都有,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的可能。 ③删掉 之后,意思就变成我国到处都有石拱桥了,与实际情况不符。 ④这个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 除了以上的要求外,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 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苏州园林说明文800字

苏州园林说明文8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州园林说明文800字苏州园林说明文800字5篇拙政园的亭台楼阁,临水而建,最具有特色的是远香堂和香洲。
苏州园林说明文作文提纲

苏州园林说明文作文提纲
《苏州园林说明文作文提纲》
嘿,咱来说说这苏州园林哈!
首先呢,得介绍一下苏州园林那独特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呀,就像皇冠上那璀璨的明珠一样。
然后讲讲它的布局,那真叫一个巧妙哇!就说有一次我去逛苏州园林,一进去我就傻眼了,就跟迷宫似的,到处是弯弯绕绕的小路,这边一个亭子,那边一座假山,走着走着突然又出现一个小院,哎呀妈呀,我都快转晕乎了,但这种感觉还挺奇妙的呢,感觉不停地有惊喜在等着你去发现。
接着说说园林里的那些建筑,那亭台楼阁呀,精致得不像话。
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都好像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再讲讲那些花草树木,那可真是五彩斑斓、争奇斗艳呀。
有次我看到一棵树上居然开了好几种颜色的花,我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
最后说说这苏州园林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一走进来,外界的喧嚣就被完全隔绝在外啦。
总之啊,苏州园林那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值得大家好好去欣赏和品味哟!哎哟喂,真的很棒棒哒!。
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 分析思路:不能。因为“甲”强调了 (对象)的 (特征或功用、地位、意义
等),“乙”表明的是
。如果改换后,
就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注意:这种题型要在答题中比较出二者的 区别。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模仿我们刚才学到 的分析模式,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2、加点词语“甲”有何作用(好在哪里或者 有什么表达效果)?
• 分析思路:运用了“甲”这个词语,生动形象 地(或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 对象)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 兴趣(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等)。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3、“甲”这个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乙”,为什么?
• 例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 林比作美术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 林的亭台轩榭“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的特点,从而也进一步说明了 苏州园林的 图画美 的特点。
我来试试看
• 在课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这 种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且试着分析 用了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试着把红色变成黑色
•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与 我国的建筑进行对比,突出了 苏州园 林 “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
特点。
再来试试看
• 在课文中找出运
※
用了“作比较”
这种说明方法的
句子,并且试着
分析用了这种说
明方法的好处。
如何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 首先,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 科学性。
• 其次,说பைடு நூலகம்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类词上:
• 例句: •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苏州园林知识点

苏州园林知识点《苏州园林》知识点⼀、《苏州园林》总体把握说明对象:苏州园林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
⼀个词:富于图画美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说明⽅法:1. 作⽐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打⽐⽅、作⽐较、摹状貌作⽤: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彩时,⼜与北京的园林相⽐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彩绘。
”突出苏州园林的⾊彩美。
2. 举例⼦例如:第 2 ⾃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没有⼀个不⼼⾥想着⼝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 引⽤) 真切有⼒地说明苏州园林是⼀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 5 ⾃然段中,以⼏条园⾥的古藤为例,打⽐⽅、举例⼦⽣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着眼于画意。
池沼⾥养着⾦鱼或各⾊鲤鱼, 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是⼊画的⼀景. 引⽤举例⼦作⽤:真切有⼒的说明池沼追求⾃然美。
3. 摹状貌(1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2 )⾼树与低树俯仰⽣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3 )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作⽤:⽣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着眼于画意。
4. 分类别池沼分两种:⼀种宽畅,⼀种成河道模样。
三、说明语⾔的特点:说出下列句加粗的词的作⽤——(1 )苏州园林据说有⼀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多处。
(2 )务必使游览者⽆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
(3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般住房,绝⼤部分是对称的。
(4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彩绘。
(5 )⾄于池沼,⼤多引⽤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及说明文知识知识要点:1、学习课文《苏州园林》,了解作者及对课文的分析。
2、根据《苏州园林》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3、通过欣赏说明文例文来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基本内容讲解:苏州园林一、导入人与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最佳环境,让我们善待自然。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点题中“山、秋、暝(晚)”。
“空”字极为跳眼,此字在王维的诗中运用频率甚高,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字写出了山中的清、静。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其对仗工整、风格灵动而千古流传,诗人将“月、松、泉、石”写活,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纱女穿梭于竹林之间,小渔船行驶于“荷塘月色”之中,充满了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之感。
•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如此,“春芳”在诗人眼中其消歇也便随它去了。
二.作者简介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
其早期小说有《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九•一八”事变后,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从1942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曾主编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建国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三.重点字词xuān xièbài bǐqiūhèlín xún 轩榭败笔丘壑嶙峋lòu kōng qiáng wēi míng yàn镂空蔷薇明艳yīn dìzhìyí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因地制宜重峦叠嶂四.课文分析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听老师朗读课文总起段,思考问题: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设计师和匠师们是怎样做的呢?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听老师朗读第三段,思考问题: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较4、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明确:“……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第五段:听朗读思考: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4、本文段从哪两个方面概括说明栽种树木是怎样着眼于画意的?5、为什么苏州园林这样修剪树木?(朗读)回答问题: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举例子:“古老的藤萝”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明确:“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本文段从哪两个方面概括说明栽种树木是怎样着眼于画意的?答:(1)从空间上:高树低树“俯仰生姿”(2)从时间上: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
为什么苏州园林这样修剪树木?答: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才是可取的。
第六段:听朗读,思考: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回答问题: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第七段,角落的构图美听朗读思考:作者举了哪三个例子加以说明?(朗读)答案:作者举了阶砌旁、墙上、窗前三个例子加以说明角落的图画美。
第八段:门窗的雕镂美、图案美(朗读)听朗读,思考:门和窗做工如何?回答问题: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
3、色彩美听朗读,思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有什么不同?答:极少使用彩绘。
白色、灰白色与绿色配合,安静闲适,开花时节却明艳照眼。
结合《苏州园林》一文,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明文知识点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生动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松鼠》等。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常见8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苏州园林》中介绍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时,写道“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苏州园林》介绍园林色彩时,和北京的园林进行了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苏州园林》中“没有修剪地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引资料:引用其他资料,来突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引用“鱼戏莲叶间”这一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更突出了苏州园林池沼的图画美。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如《苏州园林》一文,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又介绍了角落、门窗、色彩等次要方面,由主到次,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其中“据说”对“一百多处”作了限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例子解析:镜子的“履历”①镜子,该算是你的老朋友了。
每天清晨,当你刷完牙,洗完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梳梳头,整整衣服,结好红领巾。
②然而,你可曾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的“履历”吗?哈,镜子有着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哩。
③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
我国自古便有这样一句成语:“水平如镜”。
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
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吹皱一池春水”,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④后来,人们便发现了青铜镜。
⑤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有 1800 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运往日本、朝鲜等国。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便是指的青铜镜。
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晚镜但愁云鬓改’,《木兰诗》里的“,”,这里所说的“镜”,也是指青铜镜。
在唐朝,那时街头巷尾常常有叫喊“磨镜啊,磨镜啊”的工匠,是专门替人家磨青铜镜的。
⑥在埃及,也很早就有了青铜镜了。
有趣的是,古代埃及的炼金家们用“♀”的符号来表示银,其实,“♀”便是青铜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