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 使学生学会运用答题技巧准确回答说明文阅读题目。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定义、特征、作用。

2.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3.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找关键词、抓主旨、分析推理、判断正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答题技巧。

2. 教学难点:运用答题技巧准确回答阅读题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答题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实例练习答题技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答题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定义、特征。

3. 讲解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4. 讲解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找关键词、抓主旨、分析推理、判断正误。

5. 实例分析:提供若干篇说明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和答题。

6.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答题心得,讨论提高答题技巧的方法。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和答题。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分享答题心得,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效果。

八、拓展活动:1. 举办说明文阅读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答题准确性。

2.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说明文及其应用。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答题技巧,提高科技说明文答题得分率。

二、教学内容1. 科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科技说明文答题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例,激发学生对科技说明文的兴趣,引发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科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

3. 阅读:教师提供一篇科技说明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5. 答题技巧讲解:教师讲解科技说明文答题技巧,包括如何寻找答题点、如何提炼信息等。

6. 答题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运用所学答题技巧进行练习。

7.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学生的阅读和答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科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答题技巧。

2. 实践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答题练习,提高实际阅读和答题能力。

3.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答题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答题技巧掌握程度:通过答题练习和反馈,评价学生对答题技巧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科技说明文阅读材料:选取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说明文供学生阅读。

2. 答题技巧指导资料:提供详细的答题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 评价量表:制定科技说明文阅读及答题评价量表,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环境2.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互联网access,以便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在线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科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小学语文.六年级. 阅读.说明文阅读二.教师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 阅读.说明文阅读二.教师版

读一读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上课啦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知识1.什么说明文?分哪两类?2.什么是说明对象,在说明文中怎么找到说明对象?3.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有哪些?4.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哪些?想一想,这些顺序会常出现在哪些说明文中?【教学参考】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对学过内容的记忆。

二.说明方法:上节课我们详细的学习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和作假设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下定义、分类别、引用说明、列图表这几种说明方法:1.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三.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先来读这个小文章:我是一只小蜜蜂。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是一种理解和获取信息的阅读技巧,适用于阅读各种说明、解释、介绍或
描述事物特点、性质和过程的文本。

以下是说明文阅读的几个知识点:
1. 主旨理解: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理解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可以通过阅读
标题、首段和结尾段来获取主旨。

2. 文章结构:注意文章的段落分布、层次结构、图表或图像等,并掌握作者的思路和
逻辑。

3. 词语理解: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或者查找词典进行解释。

4. 时间顺序:留意作者对事物发展或过程的时间顺序安排,以便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展。

5. 重点句子:将注意力放在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或关键信息上,以获取文章的核心内容。

6. 细节理解:辨别文字中的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7. 推理与推断:通过阅读和理解已有信息,推测出作者未明确提及的信息或建立因果
关系。

8. 评价与分析:对所读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文章的局限性、偏见或不足,及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反思。

以上是说明文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掌握了这些技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获取文章中的信息。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技巧与语文备考方法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技巧与语文备考方法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技巧与语文备考方法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备考语文时,积累知识点和掌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技巧和语文备考的方法。

一、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技巧:1.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向读者解释或说明一些问题或一些事物的文章。

通常包括定义、分类、原理或步骤等。

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说明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2.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说明文时,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准关键词和核心概念,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3.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语:说明文通常使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因果关系、比较关系、递进关系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结构。

4.理解专业术语和句子结构:说明文中通常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我们需要通过积累词汇和增强对句子结构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5.加强细节理解:说明文中通常会有一些细节信息,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义和论证思路。

二、语文备考方法:1.积累词汇和语文知识:语文备考中,积累词汇和语文知识是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背单词、背诗歌、背古文等方式来积累词汇和语文知识。

2.阅读理解训练:语文备考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练习:语文备考中,写作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写作题目,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背诵篇章和名篇:语文备考中,背诵篇章和名篇是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或名篇进行背诵,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做题训练和模拟考试:语文备考中,做题训练和模拟考试是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做题训练和模拟考试,提高自己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总之,语文说明文阅读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理解专业术语和句子结构,从细节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论证思路。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十三、教学计划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
5. 总结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十二、教学评价设计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评估学生对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理解程度。
3. 答题技巧评价:评估学生在答题活动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答题技巧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科技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示例法: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推理。
3. 练习法:让学生在实例中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和分析。
4.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十、教学反思
十一、教学活动设计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科技领域的热点新闻,引发学生对科技说明文的兴趣。
2. 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一篇科技说明文,指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3. 答题活动:提供一些科技说明文题目,让学生运用答题技巧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科技说明文阅读和答题难题。
4.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九、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科技说明文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13讲说明文(一)整体阅读讲义(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

第13讲说明文(一)整体阅读讲义(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

※例题解析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125毫克,马来酸氯苯那敏0.5毫克,人工牛黄5毫克。

辅料为:蔗糖。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颗粒。

【适应症】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温水冲服。

儿童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体重(公斤)一次用量(袋)一日次数13 1015 0.51 一日3次46 1621 11.5 一日3次79 2227 1.52 一日3次1012 2832 22.5 一日3次【不良反应】有时有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可自行恢复。

【禁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用药37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能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的危险;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有效期】暂定24个月。

(说明书内容有删减)1.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服用本品期间不要饮酒。

B. 肝功能不全者应禁用本品。

C. 若服用本品过量,应立即去医院。

D. 儿童服用本品须有成人监护。

2. 依据说明书,下列做法正确一项是()A. 小华体温39℃,四肢疼痛,妈妈冲泡了一袋性状已经泛黄的本品给他服用。

⑤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

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

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

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授课日期及时段学习重点1、掌握说明文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2、掌握说明文基本知识点并能辨析运用。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说明文基础知识】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三、说明的方法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④列图表:形象直观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答:(1)解释加点字词,用了xx修辞手法(如果有),(2)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解释词语)。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原文意思/实际不符。

1(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中考前瞻】中国瓷器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上,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番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巳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_。

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2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2分)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2、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____顺序。

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的变化过程。

3、阅读第⑥段,完成下列两题。

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____________,“无限的韵味”是指____________(4分)4、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9分)1.(2分)C2.(5分。

每空1分)时间简单精细自然刻意3.(4分,每空2分)花卉瓷酒盅形体小酒盅因它的“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是无穷的4.(9分,每空3分) 科学技术含量高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承载的文化积淀丰厚【习题精练】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

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

有些人还会出现3腹泻和呕吐症状。

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

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

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

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3分)42.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两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分)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

2、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

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

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3、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

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是“东风”。

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这里的东风无疑就是春风,不仅有春风、春雨,还有春雷了。

②在中国,为什么“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

③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

我们知道季风是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

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大海由于热惰性的缘故,升温较慢,此时与大陆比,海洋上的气压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

秋冬之际,这个过程正好相反。

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明显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

④我们知道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

春天季风从东面或东南来,因此中国人把春风叫成了东风。

⑤仅仅这样说,还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

其实中国人这样说,还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5方位词,都有一个叙述者的位置的问题。

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

⑥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西南地区而言,季风不是从太平洋吹来,而是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是东风或东南风了,而是西风或西南风了。

⑦对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和伊犁地区,春风是从北或西面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应是北风和西北风。

另外季风是有界限的,东南季风只是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就吹不动了,因此此线以西,春风与东无关。

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

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话语权。

⑧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

中国人说春风是东风,也印证了黄河流域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第①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5分)2、阅读第③段。

无论“春夏来临”还是“秋冬之际”,引起“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的是(3分)3、第③段中,详细地说明了春夏来临“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的现象,却仅用“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几个字说明秋冬之际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4、从全文看,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是(1);(2)(6分)5、阅读下列链接,联系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4分)“百度”或“Google”一下“西风”,一下子跳出许多与“西风”有关的诗句,李白的《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杨子”;杜牧:“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