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决胜疆场的艺术 7 孙膑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决胜疆场的艺术 8 井陉之战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8 井陉之战学生用书[P76~P78]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禽夏说阏与B.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C.从间道绝其辎重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解析:选C。
A项,“禽”同“擒”,捉拿。
B项,“戏”同“麾”,军队中的帅旗。
D 项,“萆”同“蔽”,隐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视亲疾.疾:疾病B.信乃益.为疑兵益:更加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假:给予D.吾奇兵绝.其后绝:断绝解析:选B。
益,增设。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敢引兵遂下是乃.仁术也B.陷之死地而.后生有牵牛而.过堂下者C.毕贺,因.问信则无恒产,因.无恒心D.汉之.败却彭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解析:选D。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副词,才;副词,表判断。
B项,连词,表承接,然后;连词,表修饰。
C项,介词,趁机;副词,就。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欲东.下井陉击赵B.引兵东.C.鼓.行出井陉口D.西乡对,师.事之解析:选B。
B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余各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 详:同“佯”,假装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布阵解析:选A。
爨,名词用作动词,烧火做饭。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敢引兵遂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B.其.势粮食必在其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赵军望见而.大笑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解析:选C。
A.副词,才;副词,却。
B.指示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C.介词,用。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决胜疆场的艺术 7 孙膑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7 孙膑学生用书[P72~P7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欲隐勿见B.孙膑以刑徒阴见C.老弱罢于内D.马陵道陕解析:选B。
A项,“见”同“现”,出现。
C项,“罢”通“疲”,疲惫。
D项,“陕”通“狭”,狭窄。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有上、中、下辈.辈:辈次,等级B.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进:推荐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斫:砍D.庞涓自知智穷.兵败穷:穷困解析:选D。
穷:穷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玉斗一双,欲与.亚父B.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劳苦而.功高如此C.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则.与一生彘肩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解析:选C。
于是。
A.和;给。
B.表转折;表并列。
D.如;如果。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A.沛公欲王.关中B.素善.留侯张良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D.必蹶.上将军解析:选D。
都是使动用法。
A.称王,名词用作动词;B.交好,形容词用作动词;C.轻锐的部队,形容词用作名词。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阴.使召孙膑阴:暗中,暗地里B.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射:骑射C.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悍勇:强悍勇猛D.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趋向,奔赴解析:选B。
射:赌注。
6.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庞涓恐其贤于.己赵急,请救于.齐B.⎩⎪⎨⎪⎧ 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C.⎩⎪⎨⎪⎧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木欣欣以.向荣 D.⎩⎪⎨⎪⎧ 窃载与.之齐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选D 。
A 项,介词,比;介词,向。
B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
C 项,介词,用,拿;连词,表修饰;D 项,介词,和,同。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决胜疆场的艺术7孙膑训练鲁人选修《史记选读》

7孙膑[ 基稳固 ]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的解不正确的一是()A.涓恐其于己,疾.之疾:怨恨B.老弱于内:疲.C.欲勿:沉没,藏.D.魏果去邯去:走开.【分析】 A ,疾:妒忌。
【答案】A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虚意和用法同样的一是()A.① 与.涓俱学兵法②玉斗一双,欲与.父B.①而自以能不及.② 苦而功高这样.C.① 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② 与斗彘肩.D.①君不若.引兵狂奔大梁②若与彼心,上下同.【分析】 C ,两个“ ”都是副,就。
A :介,和;,予。
B ,,表折,但是、但;,表并列。
D :,如;,假如。
【答案】C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意思跟代同样的一是()A.遂以..B.而自以能不及..C.夫解乱者....D.明天五万灶..【分析】 A ,以:古,把⋯⋯看作;今,。
C ,乱:古,乱、;今,争的事情。
D ,明天:古,次日;今,明天。
【答案】B例句:威王欲将.A.沛公欲王.关中B.素善留侯良.C.瑜等率以后..D.必蹶大将.【分析】 D 与例句都是的使用法。
A 是名作,称王; B 是形容作,与⋯⋯友好; C 是形容作名,装的、精的部。
【答案】D5.以下各句中句式与其余三不一样的一是()A.与于桂陵B.士卒亡者半矣C.兵卒必竭于外,老弱于内D.涓恐其于己【分析】 B 是定后置句,其余三是状后置句。
【答案】B[ 提高 ]( 一 ) 下边的文段,达成6~ 10 。
使者如梁,以刑徒阴,使。
使以奇,窃与之。
将田忌善而客待。
于是子田之。
忌数与公子逐重射。
子其足不甚相,有上、中、下.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公子逐射千金。
及,子曰:“今以君之下与彼上,取君上与彼中,取君中与彼下。
”既三,而田忌子于威王。
威王兵法,遂以。
一不而再,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后十三,魏与攻,紧急于.。
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涓之,去而。
既已而西矣。
子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号怯。
善者因其而利之。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7《孙膑》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体悟孙膑精神的可贵之处。
预习检测:易读错写错的字
而黥之( qíng ) 窃载( zài ) 驷( sì )
说齐使( shuì ) 趣利( qū ) 辎( zī )
控捲 ( quán ) 搏撠( jǐ ) 亢( gāng )
悍勇 ( hàn ) 刭( jǐng )
2.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 与之齐。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凭借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面了 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 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3.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于 是田忌就把孙子推举给齐威王。
第5自然段:
马陵之战:孙膑洞悉敌人的弱点, 以减灶诱敌,巧设伏兵之计智胜庞涓。 表现了孙膑善于用兵布阵的智谋和才 干。这是本文“孙庞斗智”的重点。
文本探究
马陵道智取庞涓时,孙 膑用了什么计策?故事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减灶法
“使齐军入魏地为 十万灶,明日为五 万灶,又明日为三 万灶。”
正确分析形势。洞悉对方弱点, 善用计谋,诱敌就范。 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 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 样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以引导。
7.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 见火举而俱发”。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 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 就万箭齐发。”
8.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 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关键词:①控捲,握紧拳头②斗,打斗③批亢,攻击 要害④捣虚,攻打虚弱之处⑤形格势禁,被形势禁止 ⑥竭,筋疲力尽⑦于外,状语后置,在国外⑧罢,通 “疲”,筋疲力尽⑨于内,状语后置,在国内
2019-2020学年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四单元7 孙 膑 Word版含解析

人们通常把作战指挥决策视为一门艺术,因为它往往取决于指挥员的才能和灵感。
指挥艺术如同战争科学的王冠,几千年来一直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战争实践的进程。
战争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使指挥决策艺术在体现创造力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战争的成败与指挥决策艺术特别是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息息相关。
优秀的指挥员能够透过战争的重重迷雾,在最关键的时刻抓住战机,在最紧要的关头扭转危局,体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
本单元的孙膑、韩信、张良、田单,他们都是古代优秀的军事家,他们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或纵横驰骋,逐鹿沙场,神采飞扬。
关于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佳话。
7孙膑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
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嫉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
后被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
他在作战中以避实击虚为原则,开创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为古往今来的兵家所效法。
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本篇选自《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包括孙武、孙膑、吴起三位杰出的军事家的传记。
本文节选其中孙膑这一部分。
孙膑教田忌赛马取胜的方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斗智。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围魏救赵,是体现他战略思想的典范。
一、字音黥.之(qín ɡ) 说.齐使(shuì) 下驷.(sì) 辎.车(zī) 控捲.(quán) 搏撠.(jǐ) 批亢.(ɡān ɡ) 悍.勇(hàn) 蹶.上将(jué) 阻隘.(ài) 斫.木下(zhuó) 自刭.(jǐnɡ) 二、通假字①欲隐勿见.见,同“现”,__出现,显现 ②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捲,通“拳”,拳头 ③老弱罢.于内 罢,通“疲”,疲惫 三、一词多义(1)使⎩⎪⎨⎪⎧①乃阴使.召孙膑 动词,派 ②齐使.者如梁 动词,出使③说齐使.名词,使者 (2)及⎩⎪⎨⎪⎧①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动词,比得上②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连词,和③及.临质 介词,等到 (3)书⎩⎪⎨⎪⎧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动词,写②见白书.名词,文字 (4)而⎩⎪⎨⎪⎧①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连词,表转折,但是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连词,表并列,并且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连词,表承接④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连词,表修饰 (5)于⎩⎪⎨⎪⎧①庞涓恐其贤于.己 介词,比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介词,向③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介词,在 (6)以⎩⎪⎨⎪⎧①虏魏太子申以.归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介词,因为③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介词,把④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介词,用,拿 四、古今异义①遂以为..师 古义:把……当作。
2020新品上市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决胜疆场的艺术 自读文本 张良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自读文本 张良学生用书[P 81~P 8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莫不乡风慕义B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C .汉王赐良金百溢D .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解析:选D 。
A 项,“乡”通“向”,向往。
B 项,“郄”通“隙”,隔阂,矛盾。
C 项,“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固:稳固 B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捐:放弃 C .陛下事去.矣 去:离开 D .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桡:削弱 解析:选C 。
去:失去,完了。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 B.⎩⎪⎨⎪⎧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C.⎩⎪⎨⎪⎧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D.⎩⎪⎨⎪⎧ 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解析:选D 。
A 项,连词,来;介词,把。
B 项,介词,趁机;副词,就。
C 项,动词,到;结构助词,的。
D 项,介词,替。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弃坟墓,去故旧..A .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B .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C .而发兵北.击齐 D .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解析:选B 。
B 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A 项是名词作动词,向东去。
C 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北。
D 项是使动用法,使……休息。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
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
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
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
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第4单元7孙膑+Word版含解析.doc

学生用书[P 72~P 7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欲隐勿见B .孙膑以刑徒阴见C .老弱罢于内D .马陵道陕解析:选B 。
A 项,“见”同“现”,出现。
C 项,“罢”通“疲”,疲惫。
D 项,“陕”通“狭”,狭窄。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有上、中、下辈.辈:辈次,等级 B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进:推荐 C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斫:砍 D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穷:穷困 解析:选D 。
穷:穷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B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劳苦而.功高如此 C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则.与一生彘肩 D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解析:选C 。
于是。
A.和;给。
B.表转折;表并列。
D.如;如果。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 A .沛公欲王.关中 B .素善.留侯张良 C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D .必蹶.上将军 解析:选D 。
都是使动用法。
A.称王,名词用作动词;B.交好,形容词用作动词;C.轻锐的部队,形容词用作名词。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阴.使召孙膑 阴:暗中,暗地里 B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射:骑射 C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悍勇:强悍勇猛 D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趣:趋向,奔赴 解析:选B 。
射:赌注。
6.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赵急,请救于.齐B.⎩⎪⎨⎪⎧ 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C.⎩⎪⎨⎪⎧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木欣欣以.向荣 D.⎩⎪⎨⎪⎧窃载与.之齐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选D 。
【配套K12】[学习]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决胜疆场的艺术 自读文本 田单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配套K12】[学习]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决胜疆场的艺术 自读文本 田单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051126c1102de2bd96058854.png)
自读文本田单学生用书[P87~P88]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僇先人,可为寒心B.齐人走,争塗C.燕军大骇,败走D.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解析:选C。
A项,“僇”通“戮”,羞辱。
B项,“塗”通“途”,道路。
D项,“畔”通“叛”,反叛。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田单走.安平走:逃跑B.城中相与推.田单推:推荐,推举C.坚守,唯恐见.得见:看见D.与士卒分功.功:工作,事情解析:选C。
见:被,表被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折车败为燕所虏以.伐齐为名B.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C.因.坚守不如因.而厚遇之D.顷之.,燕昭王卒燕人闻之.,如其言解析:选B。
副词,于是、就;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凭借。
C项,副词,于是;介词,趁机。
D项,助词,不译;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解析:选A。
B项,古义为“面朝南”,今指“南方”。
C项,古义是“擂鼓呐喊”,今泛指“喧嚷”。
D项,古义是“纷乱”,今指“搅扰,使混乱或不安”。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解析:选C。
乘:登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壁却立解析:选B。
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
B项,介词,向、对于;介词,表被动。
C项,副词,于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7 孙膑学生用书[P72~P7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欲隐勿见B.孙膑以刑徒阴见C.老弱罢于内D.马陵道陕解析:选B。
A项,“见”同“现”,出现。
C项,“罢”通“疲”,疲惫。
D项,“陕”通“狭”,狭窄。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有上、中、下辈.辈:辈次,等级B.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进:推荐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斫:砍D.庞涓自知智穷.兵败穷:穷困解析:选D。
穷:穷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玉斗一双,欲与.亚父B.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劳苦而.功高如此C.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则.与一生彘肩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解析:选C。
于是。
A.和;给。
B.表转折;表并列。
D.如;如果。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A.沛公欲王.关中B.素善.留侯张良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D.必蹶.上将军解析:选D。
都是使动用法。
A.称王,名词用作动词;B.交好,形容词用作动词;C.轻锐的部队,形容词用作名词。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阴.使召孙膑阴:暗中,暗地里B.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射:骑射C.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悍勇:强悍勇猛D.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趋向,奔赴解析:选B。
射:赌注。
6.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庞涓恐其贤于.己赵急,请救于.齐B.⎩⎪⎨⎪⎧ 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C.⎩⎪⎨⎪⎧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木欣欣以.向荣 D.⎩⎪⎨⎪⎧ 窃载与.之齐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选D 。
A 项,介词,比;介词,向。
B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
C 项,介词,用,拿;连词,表修饰;D 项,介词,和,同。
7.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膑是一个军事奇才,因遭庞涓嫉妒而被挖去膝盖骨,他以囚徒的身份暗中求见齐国使者,并秘密逃到了齐国。
B .孙膑善于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帮田忌出谋以次对强,以上对中,以中对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C .孙膑主张避实就虚,包围魏国都城来解赵国之围,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结果“大破梁军”。
D .孙膑首先用减灶的方式向魏军示弱,以诱敌冒进;然后在马陵道设下埋伏,以看见火把点燃为号令;最后将魏军全军歼灭,并用乱箭射死了庞涓。
解析:选D 。
庞涓不是被乱箭射死,原文中说的是“自刭”。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输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就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2)您不如率领军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
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对魏国又可起到收服疲惫的敌人的效果。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两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绳墨..,无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小试勒兵..乎 勒兵:整治、统领军队 B .约束..既布,乃设铁钺 约束:规则、规定 C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绳墨..绳墨:规矩、法度 D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其实:他的实质 解析:选D 。
其实:兵书的实际运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且.放白鹿青崖间A .两个“而”相同,两个“且”相同B .两个“而”相同,两个“且”不同C .两个“而”不同,两个“且”不同D .两个“而”不同,两个“且”相同解析:选B 。
而:你的。
且:将要;暂且。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武治军严格,性格刚直的一组是( )①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②约束既布,乃设铁钺 ③乃欲斩左、右队长 ④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⑤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③④⑥解析:选D 。
结合文意理解即可。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记叙孙武用宫女为吴王阖庐小试勒兵的故事,表现了他卓越的治军才能,从而获得吴王的信任,使吴国“显名诸侯”。
B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是树立统帅在军队中的绝对威信。
如果国君干预,必然造成指挥员与士兵的疑惑。
C .孙武这次小试勒兵的最大收获是使一百八十名美人兵行阵齐整,进止动作皆中规绳墨,而坚持斩美人,是这次小试勒兵成功的主要原因。
D .司马迁记人常是铺陈其事而意蕴其中,文中记叙详略得当,如小试勒兵是详写,破强楚、威齐晋是略写。
解析:选C 。
孙武这次小试勒兵的最大收获是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吴王的信任。
13.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他精通兵法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
(2)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办得到啊。
参考译文:孙子名武,是齐国人。
因为他精通兵法而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
阖庐说:“您的十三篇(兵书)我都看过了,可用来小规模地试着指挥军队吗?”(孙子)回答说:“可以。
”阖庐说:“可以用妇女试验吗?”回答说:“可以。
”于是阖庐答应了他,叫出宫中美女,共约一百八十人。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阖庐最宠爱的两位侍妾分别担任各队队长,让所有的美女都拿一支戟。
(然后)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妇人们回答说:“知道。
”孙子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背所对的方向。
”妇人们答道:“是。
”规章纪律宣布完毕,于是摆好斧铖等刑具,旋即又把已经宣布的号令多次重复地交代清楚。
就击鼓发令,叫她们向右,妇人们都哈哈大笑。
孙子说:“规定还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
”又多次重复地交代清楚,然后击鼓发令让她们向左,妇人们又都哈哈大笑。
孙子说:“(刚才)规定弄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现在既然讲得清清楚楚,却不遵照号令行事,那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
”于是就要杀左、右两队的队长。
吴王正在台上观看,见孙子将要杀自己的爱妾,大吃一惊。
(吴王)急忙派使臣传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用兵了。
我要没了这两个侍妾,吃起东西来也不香甜,希望你不要杀她们吧!”孙子回答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
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
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纪律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出声。
于是孙子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办得到啊。
”吴王回答说:“让将军停止演练,回客舍休息,我不愿下去察看了。
”孙子(感叹地)说:“大王只是欣赏我的军事理论,却不能让我付诸实践。
”从此,吴王阖庐知道孙子果真善于用兵,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
(后来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名声赫赫,孙子参与而且出了很大的力啊。
四、语言表达14.(原创)根据情境,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话。
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每点不超过35个字。
一次模拟考试中,你的两位朋友发挥失常,考的不理想。
他们一位自信乐观,一位不太自信,你想劝劝他们,该如何劝解?(1)你对自信乐观的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对不太自信的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成绩不理想正好暴露出你备考中存在的不足,只要注意,下次定会有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