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学习方法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爰.(yuán)及公刘

(chōu)史记石室金匮.(guì)

封禅.(shàn) 牝.(pìn)牡.(mǔ)雌雄

弑.(shì)君三十六泽流罔.(wǎng)极

幽于缧.(léi)绁.(xiè)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弗敢阙阙同缺,空缺。

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故长于风风同讽,讽喻。

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

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发愤且卒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

以为天下仪表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春秋》以道义道义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

整齐其世传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隐约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末流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事武安君白起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

于是迁仕为郎中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学者至今则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忠臣死义之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正《易传》,继《春秋》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典: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徇:夺取,攻占。

耕牧河山之阳.阳:山之南、水之北。

宣周邵之风.风:教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按次序编排。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蒙受,遭受。

《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作:兴起。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

退而深惟.曰惟:思考。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7.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 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专题解说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俱全的正史。这一专题的课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列传”之外,其余各种体例也各选了一篇。学习本专题,一是要认识和了解《史记》各种体例特点;二是选学其中部分内容,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一些故事。由于文字艰深,篇幅较长,故不宜以“文本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本纪”是按世系和年代次序记载帝王大事的一种体例。《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其中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可以重点阅读第5—7段。“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但个别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也列入了“世家”。《鲁周公世家》为我们塑造了在我国政治史上、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周公形象。可以重点阅读第2、3两段,了解周公旦这一形象和“握发吐哺”这一典故。“书”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可以参照课文译文了解其内容特征。“表”即大事年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体例,如《六国年表》。“书”与“表”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不必全文阅读。本专题最好放在史家传统、理想人格、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专题教学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便于总结和提高。

夏本纪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二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全文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学习本文主要为了认

识和了解“本纪”体例,同时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本文文字比较艰深,故课本提供了译文,可对照阅读。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本纪”及《夏本纪》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评讲练习,“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对照译文、注释与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夏本纪》节选共8个自然段,请根据自读理解,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0页“感知文本”) 【分析】读懂课文大意并不十分困难,学生只要说出每段主要意思即可。阅读与概括中,重点注意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

第1段:概述夏禹家世谱系。

第2段:叙述鲧治水失败受到舜惩罚的过程以及舜举荐禹继承父业治水之事。

第3段:叙述尧帝驾崩后,舜决定任用禹光大尧帝事业。

第4段:概括介绍禹的为人与品德、才能,突出了他的帝王之才。

第5段:描述大禹公而忘私、劳身焦思、身体力行,过家门而不入,尽心尽职治理大水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励精图治、恪尽职守、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形象。

第6段:叙述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建立严格的赋税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功绩。

第7段:概述天下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功绩。

第8段:概述大禹登上帝位并建立夏朝的过程。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鲧之父曰帝颛.(zhuān)顼.(xū)

摄行天子之政,巡狩.(shòu)

乃殛.(jí)鲧于羽山以死

禹拜稽.(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陂.(bēi)九泽,度九山

于是九州攸.(yōu)同,四奥既居

东渐.(jiān)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shuò)、南暨.(jì)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女同汝,你。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同敷,分布。

致费于沟淢淢同洫,田间水道。

四奥既居奥同墺,可定居之地。

九川涤原原同源,水源。

声教讫于四海讫同迄,达到。

于是帝锡禹玄圭锡同赐,赐给。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躲开。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四岳古义:四方诸侯的领袖;今义: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古义:百官;今义:人民。

中国赐土姓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天下于是太平治于是古义:从此以后;今义:表承接连词。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怀山襄陵怀:名词作动词,包围。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伤:为动用法,为……悲伤。

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成美:使动用法,使……成就、更好,使……光大。

行山表木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标志。

劳身焦思劳、焦:使动用法,使……劳累、焦虑。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薄、卑:使动用法,使……简朴、简陋。

陂九泽,度九山陂: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堤坝。

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均:使动用法,使……平均。

咸则三壤成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南面朝天下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来朝拜。

5.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译文:当帝尧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都深陷在忧愁之中。(2)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了。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3)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4) 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译文:有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可以任官职的人吗?

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本纪”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列在全书的前面,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形象。

鲁周公世家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鲁周公世家》为《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强,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刑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至今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效仿,立志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可以说,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世家”是《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其中“握发吐哺”的典故影响深远。虽然文本比较艰深,但课本提供了对照的译文,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世家”及《鲁周公世家》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评讲练习,“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对照文本下注释与文本译文、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全文共15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请在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每一层次的大意,填在下面提供的思路结构表中。(见学生用书第15页“感知文本”) 【分析】第一部分(第1—12段):详细记述鲁周公的主要事迹。

此部分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第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第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第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第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第7—10段):还政成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第11—12段):周公病逝,成王褒奖。

第二部分(第13—15段):交代鲁国后世君臣事迹,其中的无道君臣,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旦为子孝,笃.(dǔ)仁以夹武王,衅.(xìn)社

以续殷祀.(sì) 以俟.(sì)尔命

明日,武王有瘳.(chōu) 一饭三吐哺.(bǔ)

周公乃践阼.(zuò)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天降祉.(zhǐ)福

周公乃自揃.(jiǎn)其蚤沉之河

人或谮.(zèn)周公

治有所淫佚.(yì)

故高宗飨.(xiǎng)国五十五年

不侮鳏.(guān)寡

文王日中昃.(zè)不暇食

禾尽偃.(yǎn),大木尽拔

臣妾逋.(bū)逃,勿敢越逐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太公、召公乃缪卜缪同穆,虔诚。

无坠天之降葆命葆同宝,宝贵。

我以其璧与圭归归同馈,馈送。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强葆同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畔同叛,背叛。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辟同避,回避。

武王蚤终,成王少蚤同早,很早。

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蚤同爪,指甲。

奸神命者乃旦也奸同干,冒犯。

乃泣,反周公反同返,让……回来。

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飨同享,享有。

百姓说说同悦,高兴。

周公在丰,病,将没没同殁,死。

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久为小人于外小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人格卑贱的人。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流言古义:散布流言;今义:没有根据的话。

至于小大无怨至于古义:以至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用事居多用事古义:主持朝廷政事;今义:凭感情意气行事。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平易古义:政令简便;今义:性情态度谦逊和蔼或文章浅近易懂。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骄:形容词用作动词,向……炫耀。

卜居焉,曰吉,遂国之国: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南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南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北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北。

乃泣,反周公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

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周之官政未次序次序:名词用作动词,排列次序。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

王出郊,天乃雨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5.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译文: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以旦之身代替周王发。

(2) 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译文:你们如果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恭候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

(3) 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6.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

(2) 周公旦,姓姬,名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圣人”,儒家先驱。

(3) 读古代典籍,对有关名言佳句要诵读识记。曹操在《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诗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河渠书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书”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类别,它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与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不同,它以专题为中心来记述某一方面的典章制度。《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包括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方面内容。《河渠书》的内容特征,在于它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如《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于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风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河渠书》主要是通过记述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史。这项活动一般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修筑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作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豪门的阻挠、“望气用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课文附有译文,提供了阅读帮助,阅读重点是感受“书”的特征,了解文中记叙的一些治水工程,探讨司马迁写《河渠书》的用意及《河渠书》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书”及《河渠书》中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

2. 引导学生在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1课时:充分利用译文,引导学生课前对照译文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解疑并分析、探究有关问题。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对照译文和文本下注释阅读全文,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对照译文阅读全文,边阅读边整理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见学生用书第21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整理这些信息并不困难;而整理这些信息,是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

大禹治水→楚、吴、齐等国及蜀守李冰治水→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蚡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大司农郑当时进言开凿渭河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以漕,大便利)→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水以溉卤地,修建临晋灌溉工程(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天子作歌,塞瓠子决口,筑宫其上,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有宣房治河等许多工程。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随山浚.(jùn)川,任土作贡

南到华阴,东下砥.(dǐ)柱

水湍.(tuān)悍,难以行平地

难以行平地,数.(shuò)为败

功施.(yì)于三代

乃使水工郑国间说.(sh uì)秦

于是东郡大兴卒塞.(sè)之

度.(duó)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天子既封禅.(shàn)巡祭山川

河汤汤.(shāng)兮激潺湲

搴.(qiān)长茭兮沉美玉

朔.(shuò)方、西河、河西、酒泉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然河菑衍溢菑同灾,灾难。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同导,疏导。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同斯,分开。

九泽既洒,诸夏艾安洒同酾,分流,疏导。

辟沫水之害辟同避,避免。

百姓飨其利飨同享,享受。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罢同疲,疲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邸同抵,抵达。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并同傍,依靠,沿着。

用注填阏之水阏同淤,淤塞。

其奉邑食鄃奉同俸,俸禄。

鱼沸郁兮柏冬日柏同迫,迫近。

颓林竹兮楗石菑菑同剚,树立,插入。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佗同他,其他。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害中国也尤甚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于大陆,播为九河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难处古义:难行的地方;今义:困难。

漕从山东西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往往古义:到处;今义:经常。

其明年,旱,干封少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山东从沔无限无限古义:没有阻碍;今义:没有穷尽。

便于砥柱之漕便于古义:比……更方便;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陆、水:名词用作状语,在陆地上、在水上。

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东南: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南流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欲罢之,毋令东伐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

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东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表:名词用作动词,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

漕从山东西西:名词用作动词,西行。

则田者不能偿种田:名词用作动词,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下:名词用作动词,(天子)交给(下属)。

从斜下下渭下(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流入。

5.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2) 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译文:这时天子在万里沙祠祷神完毕,就回来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黄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3)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译文:水为利为害的能力太大了!

6.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分门别类的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专题史。《八书》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从中可以看出“八书”涵盖的典章制度分别是:礼仪、音乐、军事、历法、星象、宗教、水利、经济。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2) 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是《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的,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专门记载水道的始自《河渠书》。

(3) 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六国年表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表”,《史记》体例之一,是以表格形式记人记事的一种体裁,为司马迁始创。记事较略的为“世表”,一般为“年表”,较详的为“月表”。“十表”分别是: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六国年表》为《史记》“十表”之第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全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下至秦二世卒年(公元前207年),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且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纵观全表,周无事可记,而秦事详于六国,体现了司马迁的深意。阅读本文重在表前序言,对表则知其形即可。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以及“表”的有关知识。

2. 引导学生阅读序文,了解大意,体会太史公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倾向性。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1课时:引导学生课前对照文本下注释阅读课文,完成“感知文本”问题、“预读积累”练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解疑并分析、探究有关问题。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对照文本下的注释与文本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从《六国年表》全文看,分为“序文”与“表”两大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序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表”的内容,列出秦灭六国的大事记。(见学生用书第26页“感知文本”)

【分析】“序文”篇幅短,相对于前面几篇难度要小,同时从本专题“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阅读要求来看,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就是一种阅读概括能力训练;“表文”简明,体会一下如何看表,也是一种快速筛选信息的训练。

“序文”简要叙述了秦王朝由建立到逐步强大,终于吞并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全过程。“表”中所记“秦灭六国的大事”: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赵、燕,二十六年灭齐。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周东徙.(xǐ)洛邑僭.(jiàn)端见矣

先暴戾.(lì) 位在藩.(fān)臣

攘.(rǎng)夷狄

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móu)矣

诸侯晏.(yàn)然矫.(jiǎo)称蜂出

踵.(zhǒng)《春秋》之后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僭端见矣见同现,出现。

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古代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衡同纵横,合纵、连横的策略。

诸夏宾之宾同摈,摈弃。

西方物之所成孰孰同熟,成熟。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势利古义:形势有利;今义: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待人的表现。

秦既得意得意古义:达到目的;今义:高兴。

诸侯史记尤甚史记古义:历史记载;今义:专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然世异变,成功大成功古义:成就的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效果。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周东徙洛邑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先暴戾,后仁义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大夫世禄禄:名词用作动词,享受俸禄。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海内争于战功战:名词用作状语,用战争的方式。功: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业。

务在强兵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矫称蜂出蜂:名词用作状语,像蜜蜂一样。

法后王法:名词用作动词,取法,效法。

表六国时事表:名词用作动词,列表。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雄:名词用作动词,称雄。

秦之帝用雍州兴帝:名词用作动词,完成帝业。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僭.端见矣僭:超越本分。

诸侯晏.然晏:安宁,宁静。

务.在强兵务:致力于。

矫.称蜂出矫:假托。

虽置.质剖符置:派遣,安置。

其文略不具.具:详细。

因举.而笑之举:例举。

踵.《春秋》之后踵:继承。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2)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译文: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3) 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译文: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7.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表”是司马迁创造的将人物、事件按年代编排的一种表格式记事体裁,表格前面加上序文,简要介绍一些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2)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第三专题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

专题解说

《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写历史,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要有胆识和气魄。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说真话,突出表现了他作为“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这是最可宝贵的史学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和弘扬的。

本专题中所选的《高祖本纪》与《李将军列传》充分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高祖本纪》中的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具有治国的雄韬伟略和远见卓识。他在入关后不先称王,而约法三章,又能知人善任,善结人心,从谏如流。司马迁除记述这些史实外,同时也如实记述了刘邦的另一面:奸诈圆滑、不讲信用、无赖、阴冷残忍等不良个性,如“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未央宫大宴在众臣面前奚落其父等。《李将军列传》重点记载了李广横空出世、英勇神武、机智勇敢的历史事实,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石,百发百中,矢能饮羽;他廉洁宽厚,“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饮食与士共之”;也如实记载了李广睚眦必报、恃才而骄的性格弱点,如斩霸陵尉等,最后落得“命途多舛,李广难封”的悲剧结局。

为了遵循“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是放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写法。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以及表现高祖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都记录在《高祖本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如《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留侯列传》表现刘邦的猜忌功臣;《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到车下。这样既保持了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不至于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篇章重复,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正如李长之所言:“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家之外,兼是一个艺术家,他晓得每一篇传记一定有一个中心,为求艺术上的完整起见,便把次要的论点放在别处了。”

本专题两篇课文,宜以讲读《高祖本纪》为主,自读《李将军列传》;讲读也应采取略讲整体、精讲选段的方式。

高祖本纪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高祖本纪》为《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八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全文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具体了解刘邦其人其事的基础上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照文本注释、借鉴文旁批注自读原文,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在此基础上,选读语段,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帝王形象,明白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学习方法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探究文本”,认识和理解“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史家传统。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高祖本纪》原文较长,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 《高祖本纪》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共20段)可分为三个部分。请划分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1题)

【分析】第一部分(从开始至“生孝惠帝、鲁元公主”)(第1—4段):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至“大赦天下”)(第5—17段):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至文末)(第18—20段):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2.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第二部分又分三个阶段。请划分这三个阶段,概括每阶段的大意及其主要情节。(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2题)

【分析】第一阶段(第5—7段):写刘邦领兵西进并率先入关。主要写了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刘邦奉楚怀王之命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第8—14段):楚汉相争,赴鸿门谢罪,在垓下打败项羽。主要写了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等情节。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第三阶段(第15—17段):刘邦在汜水之阳称帝。主要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3. 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各写了哪些重要情节(事件)?请简要概括。(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3题)

【分析】第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而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bēi)

廷中吏无所不狎.(xiá)侮

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

高祖每酤.(gū)留饮

高祖常繇.(yáo)咸阳

乃绐.(dài)为谒.(yè)曰

沛公方踞.(jù)床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xiǎng)军士

).道

去辄烧绝栈.(.zhàn

....

日夜跂.(qì)而望归

给馈饷.(xiǎng),不绝粮道

高祖奉玉卮.(zhī)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同债,债务。

高祖常繇咸阳常同尝,曾经。繇同徭,服役。

诸所过毋得掠卤卤同掳,把人抢走。

秦人憙憙同喜,高兴。

秦军解解同懈,懈怠。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无内诸侯军内同纳,接纳。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同佯,假装。

无所诎诎同屈,理亏,不安。

不如决策东乡乡同向,往。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仁而爱人爱人古义:爱惜、怜惜人;今义:妻子。

常有大度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度量大。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古义:从事的职业;今义: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

诽谤者族诽谤古义: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山东省。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大王起微细微细古义:卑下,低贱;今义:非常细小。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奇: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

会项伯欲活张良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素车白马:名词用作动词,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都:名词活用作动词,定都。

诽谤者族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夜往见良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道:名词用作状语,在途中。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到最后。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陂:水边。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身:身孕。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结束。

萧何为主吏,主.进主:负责。

乃绐.为谒曰绐:欺骗。

何自妄.许与刘季妄:随便。

昌邑未拔.拔:攻克。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辕略:攻取。

啖.以利啖:引诱。

系颈以组.组:绳索。

偶.语者弃市偶:相对,聚在一起。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距:抵抗。

见谢.项羽谢:谢罪。

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期:约定期限。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孰:谁,哪个。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译文: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2)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译文:沛公认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利益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

(3)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译文: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4)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译文: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5)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译文: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7. 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

(1) 真实地记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夸张、不隐瞒,即班固所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也被称作“实录”,这是《史记》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主要原因。

(2)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显示。

(3) 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传、惊心动魄的楚汉相争的威武雄壮的戏剧,正因为此,本文和《项羽本纪》堪称《史记》中璀璨夺目、交相辉映的双璧。

李将军列传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四十九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在西汉反对匈奴侵略的长期战争中,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爱护士卒,为匈奴所畏惧、为广大军民所敬爱的将军。他的一生,又是受封建统治者排挤迫害的一生。司马迁曾经亲见李广,掌握了大批确实可信的材料,再加上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性,使这篇传记成为典型的历史实录。本文围绕李广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李广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及其幸臣排挤并加害李广的罪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李将军列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但故事生动,加上文本下的注释和文旁批注,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中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质疑解疑和分析探究。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与课文有关的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自主阅读与课堂讨论,分析司马迁笔下的一代名将形象,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李广悲剧命运的原因。

4. 通过对李广形象特点的分析,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同学们可以对照文本注释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了解文章叙述的人物的主要事迹;选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或故事情节。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模拟试题】 一. 界碑 周京东 ①新兵被分到边防一线连队,起初个个都是很高兴的,因为从内陆一下子来到了边疆,一下子来到国境线上,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矗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②新兵叶子到连队后,第一件事就是站在界碑旁“咔嚓咔嚓”让班长给照了一摞子照片,然后他将自己和界碑一起炫耀给了城里所有知道他的人,就连街道居委会主任吴大妈也没忘了寄去一张。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日子再久了,叶子就琢磨,3年的时间太长了,还不如早点跑回家算了,城市那么大,干点什么不行。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③到了冰融雪化,漫山墨绿的夏天,叶子开始计划跑的事,他在脑子里形成了好几种方案,沿着连队下山的那条唯一的一条小路走,当然还不如不跑,因为累死也跑不过连队那辆吉普车。最后他选择了避开小路,走树林,翻过连队前面的山梁,斜插山下,然后再迂回到沟外30里远的小镇上的方案,这样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叶子算计好后,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悄悄离开了连队。当连队发现后,那辆吉普车便真的加足了马力沿路追去。 ④叶子想跑却迷了路,走了半天只是翻过几座山,走过了几道梁,直到肚子饿得咕噜噜叫,他仍没有走出林海。叶子想返回部队,却不知道连队在什么方向,叶子心眼多,他不敢再走了。因为万一走进对面国家的树林,可就更毁了,想到这里,他浑身打了一个冷颤,他冷静分析了情况后,决定爬到山顶上去找巡逻道,这样他就有救了。就当他精疲力尽地爬到山顶上时,夕阳的余晖正好照亮了一块界碑,叶子一下子扑过去,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瘫在界碑旁。他依偎在界碑旁就像丢失的孩子一下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也就在此时此刻叶子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祖国。天慢慢黑了下来,叶子不能走也不敢走了,他只有等到天亮,等到巡逻的战友走来。天上很多的星星,皎洁的月光洒在树林里,树林发出黛绿的光。各种小虫在草丛里发出各种不同的叫声,叶子又突然感到边境竟然这样的美好。就连远处不时传来的野兽的叫声,叶子都没有害怕,因为他紧紧地依偎着界碑,他知道只要还在自己的国土上,就什么都不用怕。这一夜叶子想了很多很多。就在黎明到来的时候,他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每个人的大脑里都竖有一块界碑,界碑将对和错分开,人要做错事是很容易的,只需从界碑前迈脚走到界碑后。 ⑤叶子被巡逻兵带回连队后,上级给了他行政记过处分,他心服口服。3年后,叶子退伍时,档案里装了一张三等功表和两张优秀士兵卡片。 选自《春风》1997年第11期1. 界碑的形象在叶子的心目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变化: 原因: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 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 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 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 ..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道德学问。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 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 B.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惑之不解.(解决)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 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高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可修改).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 (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 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 ▲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 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 行为有偏差(行为) 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 二、真题训练 1、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

(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青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题(共26分)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 ....、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B.如果不是沉迷网络,他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那段峥嵘岁月 ....,至今让他不堪回首。 C.谁知,王远是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金剑虚晃一枪,掉头向周艳儿劈去。 D.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就算练就了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当图. 穷匕见 ...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后悔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金庸的表哥是徐志摩,堂哥叫穆旦。徐志摩和穆旦都是近代赫赫有名的诗人。 B.科学家研制出的新型传感摄象机,可以探测到是否受测人在说谎。 C.一到会场我就看到无数面彩旗和一片兴奋的歌声。 D.为了避免这类恶性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市交通局对广大的驾驶员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 3.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子:古代对男子尊称;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 D.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 D.具告以事 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7.下列各项对“空气发电”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就是把空气压缩,进行存储,到需要时再使用的一种发电技术。 B.空气在排放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C.空气发电技术虽然已在某些国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但现在仍然少有人问津。 D.空气发电是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没有任何污染。 8.下列不属于设计风力发电站时考虑因素的一项是() A.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需要50台1兆瓦的并联的风力发电机。 B.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需要安装10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 C.建造地下储气站,是为了防止风速过高时出现电力过剩的现象。 D.建造风力发电站要考虑风速的高低,以保证提供充足的电能。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一样,都是利用空气发电。 B.空气发电前景虽然看好,但它目前只能作为应急电站。 C.一旦矿物能源耗尽,空气发电就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D.空气发电技术已经被人们掌握,但由于其发电成本高,现在难以普及。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采用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来调节发电量。 B.在德国和美国已经并网发电的空气电站,从经济角度看非常合算。 C.如果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组合使用,从经济角度看与热力发电不相上下。 D.空气发电技术的普及使用,对环境保护将会起很好的作用。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①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近年来题型比较稳定,一般为四道选择题,但不排除类似北京05春招题的主观题形式。 ②选材去年为自然科学类的材料,今年有可能选社科论文。 详解: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中语文复习汪曾祺《哲人其萎》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复习汪曾祺《哲人其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哲人其萎 汪曾祺 端木蕻良真是一位才子。二十来岁,就写出了《科尔沁旗草原》。稿子寄到上海,因为气魄苍莽,风格清新,深为王统照、郑振铎诸先生所激赏,当时就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大小说,应该尽快发表,出版。原著署名“端木红粮”,王统照说“红粮”这个名字不好,亲笔改为“端木蕻良”。从此端木发表作品就用了这个名字。他后在上海等地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鸢鹭湖的忧郁》最受注意。这篇小说发散着东北黑土的浓郁的芳香,我觉得可以和梭罗古柏比美。端木后将短篇小说结集,即以此篇为书名。 端木多才多艺。他从上海转到四川,曾写过一些歌词,影响最大的是由张定和谱曲的《嘉陵江上》。这首歌不像“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样过于哀伤,也不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样直白,而是婉转深挚,有一种“端木蕻良式”的忧郁,又不失“我必须回去”的信念,因此在大后方的流亡青年中传唱甚广。他和马思聪好像合作写过一首大合唱,我于音乐较为隔膜,记不真切了。他善写旧体诗,由重庆到桂林后常与柳亚子、陈迩冬等人唱和。他的旧诗间有拗句,但俊逸潇洒,每出专业诗人之上。他和萧红到香港后,曾两个人合编了一种文学杂志,那上面发表了一些端木的旧体诗。我只记得一句: “落花无语对萧红。” 我觉得这颇似李商隐,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端木的字很清秀,宗法二王。他的文稿都很干净。端木写过戏曲剧本。他写戏曲唱词,是要唱着写的。唱的不是京剧,却是桂剧。端木能画。和萧红在香港合编的杂志中有的小说插图即是端木手笔。不知以何缘由,他和王梦白有很深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做好试卷的练习,对你的考试是有帮助的。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拙劣/ 相形见绌告竣/ 怙恶不悛讥诮/ 峭拔刚劲 B. 积攒/ 人头攒动脉络/ 脉脉含情折本/ 百折不挠 C. 绝唱/ 角逐激烈俏皮/ 金蝉脱壳晾晒/ 量力而行 D. 提防/ 啼笑皆非喟叹/ 振聋发聩盱眙/ 长吁短叹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B. 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 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 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3.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给绿色建筑下定义。(4分)(不超过

50字) 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和高价。绿色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材和节水。绿色建筑应该提倡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绿色建筑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 4. 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出现了莫言热,作品被抢一空,修建故居,品牌开发对此,请你写一段评论,表达你的观点。(5分)(不超过50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8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

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汇编讲解

【基础练习一】 1、C(ān/yīn,hún/hùn,chà/shā。A.chàng/chāng,kuì,hè/xià;B.hé/hài,yè/yì,zhàn;D.gōng,zhuó,bó/pō) 2、B(一挥而就:形容一动笔就写成,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A.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C.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入。D.林林总总:形容繁多。以上三项符合语境) 3、D(解析:A.语序不当,把“几个”移到“周边城市”之前。B.语序不当,“每年”应放在“10%”以前。 C.语序不当:“国家的整体形象”与“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对调) 4、⑴泠然善也⑵乘骐骥以驰骋兮⑶星汉灿烂⑷屋舍俨然 ⑸可以知兴替⑹去来江口守空船⑺佛狸祠下⑻独立之精神 专题一:压缩语段 【牛刀小试】 1、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 2、藤球运动是两队使用藤制小球隔网竞赛的运动,它禁止球员用手触球;它流行于东南亚,北京亚运会上首次正式成为亚运比赛项目。 3、“延时评判”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而有意暂缓对发言同学的回答做出评判的一种评价方式。 4、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 5、狱官李离执法守法,以身作则。 6、感悟:不要一味地埋怨环境带给人的诸多不便,其实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谁处于那个位置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聪明的人会努力去改造罢了。当然同学们可以有其它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于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8、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9、“红段子”有望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关键词:红段子、有望、流行) 10、“高纯度”饮用水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将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危害健康。 【更上层楼】 1、2009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缩水,中国富翁人数仍居第四。 2、通货膨胀名义价值实际购买力 3、复旦(大学)(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子(的)Y染色体,(以期)用DNA技术辨别曹操墓真伪。 4、甲型H1N1流感是人感染猪A型流感病毒后产生的发热、咳嗽、喉咙痛、继发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甚至是 死亡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5、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 【基础练习二】 1、B(shàn、chǎn、dàn、zhān、dān。 A.jī、chái、jì、jǐ、jì;C.zhì、chì、shì、zhì、shí;D.huó、hé、huò、hé、hè) 2、B(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合乎语境,使用恰当。A.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不合语境。C.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感情色彩不当。D.“芸芸众生”与“所有”重复)

【苏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选修2-1新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滚动训练(一) 一、填空题 1.“△ABC中,若∠C=90°,则∠A,∠B全是锐角”的否命题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种命题的概念 题点按要求写命题 答案△ABC中,若∠C≠90°,则∠A,∠B不全是锐角 解析若∠C≠90°,则∠A,∠B不全是锐角,此处“全”的否定是“不全”. 2.已知命题“若x=5,则x2-8x+15=0”,那么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这三个命题中,真命题有________个. 答案 1 解析原命题“若x=5,则x2-8x+15=0”为真命题. 当x2-8x+15=0时,x=3或x=5. 故其逆命题:“若x2-8x+15=0,则x=5”为假命题. 又由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知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否命题为假命题. 3.有下列命题:①m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②函数y=ax2+2x-1的图象与x轴至少有一个交点;③互相包含的两个集合相等;④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真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 答案 2 解析①当m=0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②方程ax2+2x-1=0(a≠0)的判别式Δ=4+4a,其值不一定大于或等于0,有可能小于0,所以与x轴至少有一个交点不能确定;③④正确. 4.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x2+2x-3≠0,则x≠1”为假命题; ②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 ③命题p:?x∈R,2x>0,则綈p:?x∈R,2x≤0.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考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 题点含一个量词的命题真假判断

答案 1 解析①命题“若x=1,则x2+2x-3=0”,是真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亦为真命题,因此①不正确.②不正确.③根据含量词的命题否定方式,可知命题③正确. 5.不等式(a+x)(1+x)<0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22. 6.已知命题p:?x∈R,mx2+1≤0,命题q:?x∈R,x2+mx+1>0.若p∧q为真命题,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考点“p∧q”形式命题真假性的判断 题点由“p∧q”形式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2,0) 解析由题意可知,若p∧q为真命题,则命题p和命题q均为真命题.命题p为真命题,则m<0.命题q为真命题,则m2-4<0,即-2<m<2.所以命题p和命题q均为真命题时,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2,0). 7.命题“?x∈[0,+∞),x3+x≥0”的否定是________. 考点全称量词的否定 题点全称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答案?x∈[0,+∞),x3+x<0 解析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x∈[0,+∞),x3+x≥0的否定是存在性命题:?x∈[0,+∞),x3+x<0. 8.已知p:x2+2x-3>0;q:1 3-x >1.若“(綈q)∧p”为真命题,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简单逻辑联结词的综合应用 题点由含量词的复合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范围 答案(-∞,-3)∪(1,2]∪[3,+∞)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那个月饼不见了 毕淑敏 温奶奶在副食店称了二斤月饼。售货员用脆黄的纸,将月饼包成了两包,用纸绳细细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一个麻花劲儿,递到温奶奶手里。小小的店,有人一次买二斤点心,是大主顾了。 温奶奶拎了月饼包,出了店。见远处沥青面公路上有人,就稍侧身,半背着脸,把纸包撕开了一个口子。一块月饼褐黄色如齿轮一样的边儿,就露了出来。温奶奶看看还不满意,那口子随着人走动的步幅一张一合,有的时候裂口就对到了一处,里面有什么就看不大清楚了。她用两个指头捅进包里撑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饼能露出半个脸。 温奶奶老了老了,牙口还挺好,最爱吃月饼,咬不动就蒸透了再吃。一块月饼能让嘴里甜半拉多月,哪样点心有这般经吃? 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 “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早着呢。”公路边的甲男眼尖,觑见纸包里褐黄色的齿轮说。 “我吃月饼可不论时辰。想吃就吃。”温奶奶得意地说。心想你小子可没说到点上。 “你这个人,真是糊涂。别人是一年吃一回月饼,奶奶是天天过八月十五!”乙女说。 温奶奶赞许地看了这小媳妇一眼,心里说,人俊心也灵,这还差不多。但又稍存遗憾,还没说到根本上。 就在温奶奶心里埋怨大伙怎么都这么笨的时候,丙男茅塞顿开,大声说:“温奶奶,您那在外工作的儿,又给您汇钱了是不是啊!” 这就对喽!温奶奶老鹏似的展开青筋毕露的手,托着月饼包说:“可不是!要我我哪能买月饼!大伙尝尝吧!”她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别人哪里消受得起,就推让。 一辆载重汽车开过来,老远就夹带呼呼的风声。人们赶紧闪开,久在路边住,什么车什么劲道大伙都有数,这车,就算踩了刹车,不滑个几十米停不下来。 温奶奶也忙着躲,扎撒着的手一时收不回来。被她撕了口的那个纸包,就像溃了堤,月饼横着就甩了出去。别的几个还好,眼见得划着弧线散在近旁。唯有最先挤出破口的那个月饼,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着的,那个月饼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像哪吒的风火轮,在公路上笔直地滚起来。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 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

凤凰新学案件 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列传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指导学生对照文本下注释自主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课文共有8段,请你阅读后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10页“感知文本”第1题) 【分析】第1段: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第2段: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第3段: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的过程。 第4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虽派救兵但持观望态度;平原君责怪信陵君,信陵君数请救赵而魏王不听。 第5段: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第6段:写朱亥与信陵君俱行。 第7段:写朱亥椎杀晋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根据上面各段内容大意,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11页“感知文本”第2题) 【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突出他“仁而下士”的品质。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近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如何“仁而下士”。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第4—8段):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3.全文三部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见学生用书第111页“感知文本”第3题) 【分析】窃符救赵的过程,是全文的主体。课文的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窃符救赵”的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结交侯嬴”的结果。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三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回报;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第三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第三部分写朱亥的义勇。信陵君“下士”是为国家作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的“士”也能不负国家的长远打算。可见,信陵君“下士”的规律: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前两部分和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 B. 木直中绳中:合乎 C. 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备:具备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 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 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 的态度和方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 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