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教案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二、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

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识《史记》是典范的文言语言。

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每课的文言知识,准确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并结合他们高一高二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以便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知识框架见下表:2.伟大的思想意义学习这四篇课文,要让学生汲取文中光芒四射的思想意义。

《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闪耀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

屈原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态度以及信陵君机智勇敢、仁而下士的精神和品行,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

3.《史记》的语言风格《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浓厚的爱憎感情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中,每部作品都像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

它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另外,《史记》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的“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已经逐渐转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特点。

而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渊博、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将受到更多人才市场的欢迎。

在此大背景下,《史记》这本巨著被赋予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史记》为后人提供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历史信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变化说明,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向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多知道了一些信息,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课本中的问题,这也是《史记》选读教案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史记》的精髓,学会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解读史书。

2)掌握文化的阐述方法和文化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及其特色。

3)熟悉东方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

2、能力目标1)能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出写作主旨和阐述方法。

2)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理解文本中最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传播文化。

3)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培养自主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以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了解和支持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加深个人的文化认同。

2)通过阅读史记之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内容1、史记选读导入通过对《史记》精装本的介绍,以及读者从图书馆或网上借阅或购买等方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史记》全书的分析和文化特点分析全书的编写年代、编写目的和章节结构。

通过示例讨论《春秋左传》和《国语》等史书与《史记》的比较,对《史记》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3、《史记》精华选读介绍《史记》的部分内容,根据学科特点选定不同的章节进行研究,涵盖了文化、历史、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及相关信息。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看”“忆”等关键词,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品味词中精彩的词句,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在诵读中体会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乐观豪迈的风格。

3.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资料卡片1.作者与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韶山支部。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

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词的一般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

原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起初词称作“曲子词”,后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约前)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

岁以后,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考察民风俚俗,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他继承父职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公元前,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了《史记》创作。

.《史记》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多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篇,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年表篇,书篇,共万字。

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之路?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三、互动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史记》是公允的历史实录,还是一家之言?.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屈原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预读文本预读要求对照注释阅读全文,首先理解全文大意,理清全文的思路结构;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屈原列传》全文共13段,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记叙,加上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全文共分五部分。

请划分五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屈原一生的遭遇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你认为是哪五个字?(见学生用书第60页“感知文本”)【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屈原的姓氏、家世、官职、才干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至被“疏”,评价屈原的《离骚》,赞颂屈原正直的品格。

第三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绌”后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第10—12段):写屈原从被“迁”到自沉汨罗江的经过,交代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

第五部分(第13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可以用“任”“疏”“绌”“迁”“沉”五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预读积累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娴(xián)于词令属(zhǔ)草稿未定谗谄(chǎn)之蔽明也疾痛惨怛(dá)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秽(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屈平既嫉(jí)之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何不哺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主旨。

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受。

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厚币委质事楚币古义:礼物,财物;今义:货币,钱币。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管仲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预读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与鲍叔贾.(gǔ)不以我为不肖.(xiào)不以我为怯.(qiè)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贵轻重,慎.(shèn)权衡2.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古义:困厄;今义:贫穷。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通货古义:交换货物;今义:流通货币。

3.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齐桓公以霸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国。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愧,以……为耻辱。

富国强兵富、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南袭蔡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桓公实北征山戎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要。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游。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九合.诸侯合:会盟。

一匡.天下匡:匡正,纠正。

尝与鲍叔贾.贾:做生意。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见:表被动。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区区:小小的,形容微不足道。

与俗.同好恶俗:百姓。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纲纪,准绳。

故论卑.而易行卑:平易。

将.顺其美将:扶持。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1单元1 廉颇与蔺相如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1单元1 廉颇与蔺相如

1廉颇与蔺相如忘却荣辱,弹响“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谁,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著出“无韵之《离骚》”信史?是你,司马迁!你刚直、坚忍,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是你,司马迁!你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你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你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你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是你,司马迁!正是你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你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你,司马迁!你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留给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是你,司马迁!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你固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你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

这就是你的贡献,司马迁!史学巨子、文学奇才——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公元前87),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在陕西省韩城南)人。

司马迁10岁时通古文,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布黄河南北。

初任郎中,后于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他编著了史学巨著《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后来被尊奉为封建时期历代正史的指定体例。

但是,在《史记》草创之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忍辱负重,乃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专题解说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

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

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

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

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

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教学定位文本概述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

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

”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

《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

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学习方法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预读要求《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爰.(yuán)及公刘(chōu)史记石室金匮.(guì).封禅.(shàn) 牝.(pìn)牡.(mǔ)雌雄弑.(shì)君三十六泽流罔.(wǎng)极幽于缧.(léi)绁.(xiè)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弗敢阙阙同缺,空缺。

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故长于风风同讽,讽喻。

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

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发愤且卒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

以为天下仪表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春秋》以道义道义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

整齐其世传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隐约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末流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事武安君白起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

于是迁仕为郎中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学者至今则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忠臣死义之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正《易传》,继《春秋》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

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

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

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

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典: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徇:夺取,攻占。

耕牧河山之阳.阳:山之南、水之北。

宣周邵之风.风:教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按次序编排。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蒙受,遭受。

《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作:兴起。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

退而深惟.曰惟:思考。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7.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 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专题解说《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俱全的正史。

这一专题的课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列传”之外,其余各种体例也各选了一篇。

学习本专题,一是要认识和了解《史记》各种体例特点;二是选学其中部分内容,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一些故事。

由于文字艰深,篇幅较长,故不宜以“文本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纪”是按世系和年代次序记载帝王大事的一种体例。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其中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可以重点阅读第5—7段。

“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但个别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也列入了“世家”。

《鲁周公世家》为我们塑造了在我国政治史上、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周公形象。

可以重点阅读第2、3两段,了解周公旦这一形象和“握发吐哺”这一典故。

“书”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

《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可以参照课文译文了解其内容特征。

“表”即大事年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体例,如《六国年表》。

“书”与“表”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不必全文阅读。

本专题最好放在史家传统、理想人格、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专题教学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便于总结和提高。

夏本纪教学定位文本概述《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二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作夏本纪第二。

”全文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

学习本文主要为了认识和了解“本纪”体例,同时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

本文文字比较艰深,故课本提供了译文,可对照阅读。

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本纪”及《夏本纪》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