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合集下载

狄金森名诗选

狄金森名诗选

狄⾦森名诗选狄⾦森名诗选佚名翻译艾⽶莉·狄⾦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 ,为美国隐⼠⼥诗⼈,⽣前写过⼀千七百多⾸令⼈⽿⽬⼀新的短诗,却不为⼈知,死后名声⼤噪。

她诗风独特,以⽂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题材⽅⾯多半是⾃然、死亡、和永⽣。

艾⽶莉·狄⾦森(1830-1892)⽣前默默⽆闻,只公开发表10⾸诗,还有⼀说是7⾸,不管怎样,她⽣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

然⽽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流诗⼈,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视为先驱,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

布鲁姆在《西⽅正典》中这样评价狄⾦森在⽂学史上的地位:“除了莎⼠⽐亚,狄⾦森是但丁以来西⽅诗⼈中显⽰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

”在纽约圣约翰教堂的诗⼈⾓,美国⼈献给狄⾦森的铭⽂是:“啊,杰出的艾⽶莉·狄⾦森!” 即使在⽇常⽣活中,她也是默默⽆闻的。

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不出户,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

30岁之后,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患了“⾃闭症”。

她喜欢穿⽩⾊的⾐服,她不愿接待⼤多数来访的客⼈,甚⾄不到隔壁的哥哥家去拜访,她被称为“艾默斯特修⼥”。

以⾄于当希⾦森来访,她不知道说什么,话语断断续续,像孩⼦⼀样。

她是⼀个⼗⾜的家庭妇⼥,她是⽗亲的⾯包师,是她缠绵病榻母亲的护⼠。

有诗为证,她写道:“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掸⼦把夏天掸掉/⼀半轻蔑,⼀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

”(江枫译,下同)这个⽐喻显然来⾃她平⽇的家庭劳动。

据其他⽂章介绍,她当时只不过是镇上⼀名没有任何名⽓的独⾝⼥⼦。

⼀封寄给“狄⾦森⼩姐”的信要辗转送到⼏个狄⾦森⼩姐之⼿,发现都不是写给她们的之后,邮政局长才让⼈把信交给艾⽶莉,并且嘱咐说如果不是写给她的,请⽴即退还。

她甚⾄写诗《我是⽆名之辈,你是谁》,在他们中间寻求知⾳。

1862年,她32岁(这⼀年也是她创作欲最旺盛的⼀年,她写了366⾸诗),艾⽶莉从《⼤西洋⽉刊》杂志上读到希⾦森(1823-1911)的⼀篇⽂章,在⽂中他阐明:“发掘天才是编辑的天职”等观点,并教导青年作家“将⽣命的热情注⼊写作风格……让多年的热情溶⼊⼀个词汇中,把半辈⼦的⽣活积蓄写在⼀个句⼦⾥。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强 烈 内 心 冲 突 构 成 第 二 层 级
对 比 .从 而 以 两 个 层 段 对 比 的 相
互 映 照 ,完 成 内 心 痛 苦 的深 沉 表
达.
将 她 一 牛 的 痛 苦 体 验 表 现 得 淋 漓
而 苍 凉。 在诗 人 的 体 验 中 ,痛 苦 有 两
那段 短暂 而又强烈 的幸 福爱情 。
光 明 的追 求 。一 个 曾 经 痛 苦 而 义
有 了幸 福 体 验 的人 ,一 旦 失 去 _ r 幸 福 。她 是 无 论 如 何都 无 法 忍 受
失 去 幸 福 的痛 苦 的 。 于 是 摆 脱 痛 苦 ,追 求 幸 福 的矛 盾 便 以 一 个 尤
光明 的 黑 暗 之 可 以忍 受 与 见 过 光 明 而 义 重 归 黑 暗 的无 法忍 受 构 成
法静 止的行 为维 系着它 的平 衡 :
那 就是 挣 扎 ,挣扎 ,不停 地挣 扎 。 而 狄 金 森 一 生 进 行 的正 是 这 种 没 有 尽 头 的 挣 扎 。青 少年 时 代 ,她
的 生 活 虽 然 单 调 ,但 尚 算 平 静 : 没 有 幸 福 ,也 没 有 太 深 的 痛 苦 。 她 一 生 的不 幸便 是开 始 于 15 8 6年
第 一 层 级 对 比 . 以没 有 见 过 太 阳 不 知 道 寂 寞 是 什 么 的 平 和 与 见 过 太 阳 体 验 过 幸 福 而 小 能 再 忍受 寂
费 析 目 赏
狄金 森 总 是 擅 长于 以最 简 清 的语 言 表 述 最 深 刻 的 人 生 体 悟 。 《 假如 我 没有 见过 太阳 》便 是 这种 风 格 的典 型 代 表 :短 短 四句 , 便

智障的自述一本书

智障的自述一本书

智障的自述一本书智障的自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大概是世界上已出版的书里面错别字最多的一本书了吧。

然而,每看到一个错别字,产生的不是纠正的想法,而是满满心酸与怜悯。

希望到美好虽然划分为科幻,但却是32岁查理·高登——从傻子到天才再沦为智障——的一生自述。

他曾经天真单纯,待人温和,微笑面对世界,他曾拥有很多朋友和关爱。

可当你读着他的日记报告,看到他在做了脑部手术后智商提升,开始明白原来他以为大家喜欢跟他玩,其实是在取笑他戏弄他,他拥有的不是朋友,而是对痴傻人的欺凌时,心疼占满了情感。

阿尔吉侬,像是一个美丽姑娘的名字,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阿尔吉侬是在查理之前先做了脑部手术的小白鼠,它因智力突增而变得孤独,一生都在走迷宫,提供给实验家们数据。

当查理最初见到阿尔吉侬时,与它比赛走迷宫,被它的高智商震惊到倾佩。

随着故事一点一点看到查理的成长,尚未启智的懵懂重回幼年被父母嫌弃、被小朋友欺侮的场景。

尽管初期错别字连篇,可还是能感受到查理对待生活的认真,对学习与知识的渴望,他的努力是那个世界里最耀眼的色彩。

博士赞叹他有求知的动机,尽管他不懂“动机”是什么意思,但他开心被夸奖,像极了纯粹的孩童。

为什么是查理成为心智超人类试验第一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因为心智低的人对他人通常充满敌意,不愿合作,呆滞,难以沟通。

但查理性情好,愿意学习,不喜欢让人失望。

当查理终于在和阿尔吉侬的迷宫比赛中赢了它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好意思,他想抱抱它,要好好对它,想当它的朋友。

善良→真相查理对变聪明的渴望无比强烈,他想要学会世界上的每一件事,学会所有关于艺术、政治和上帝的事。

他的老师爱丽丝在读了他的报告后,心疼的告诉他,万一发现别人不像他想的那么善良时,不要难过。

查理还安慰她:“我的朋友都很聪明,是好人,他们都很喜欢我,从没对我做过不好的事。

”我原以为,当他获得了正常的智商时,生活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会向他涌来,但我错了。

[现代诗歌精选简短10句]现代诗歌精选简短

[现代诗歌精选简短10句]现代诗歌精选简短

[现代诗歌精选简短10句]现代诗歌精选简短现代诗歌精选简短篇1:简短的现代诗歌1、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海子《以梦为马》2、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海子《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5、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6、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韩东《有关大雁塔》7、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韩东《温柔的部分》8、我们常常提到尚义街六号说是很多年后的一天孩子们要来参观——于坚《尚义街六号》9、我读你的诗想象你的模样我一直在猜你裙子的颜色在一个又一个嫩绿的早晨我和你等着太阳出来——丁当《女诗人》10、一把餐刀又窈窕又贤惠至今尚未改嫁一条新闻在大街上瞎逛又跑到墙角窃窃私语一瓶酒一把鼻涕一把泪又想起一桩往事一生未娶一个康德一个安徒生一辈子怎么过令人难过一双皮鞋一个小巷一个老婆一蹬脚就是一辈子一个星期天一堆大便一泡尿一个荒诞的念头烟消云散——丁当《星期天》11、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土匪、小业主。

什么样的婚姻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西川《虚构的家谱》12、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西川《杜甫》13、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西川《杜甫》14、我会在十二岁爱上一个小仙女陪她穿过潮湿的小巷、阳光闪烁的广场我会为她花光手里的钱,为的是吻一下她善变的嘴唇,抱住她,像抱住头顶的月亮。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He kindly stopped for me-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And Immortality.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被公认为其中最为出色的诗歌之一。艾伦·塔特(Allan Tate)等许多评 论家对这首诗都称赞有加,极为推崇,认为“诗歌写得完美无缺”
(一)语音偏离 在这首诗中,艾米莉·狄金森打破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的传统,创造了 独特的抑扬格四音步与抑扬格三音步相间,取得了强有力的音乐效果。 除了第四诗节,其他诗节的第一行与第三行都是八音节四音步,第 二行与第四行都是六音节三音步。抑扬格的运用使得诗节奏强弱明 显,有其独特的音乐美。
我们慢慢驱车他知道不急而我也挥去了我的工作和安逸缘他彬彬有礼我们经过学校值课间休息孩子们围成圆环打逗游戏我们经过农田凝望五谷我们经过落日ratherhepassedusdewsdrewquiveringonlygossamermygownmytippetonlytullewepausedbeforescarcelyvisiblegroundsincethentiscenturiesandyetfeelsshorterthanfirstsurmisedhorsesheadsweretowardeternity确切地说是他经过了我们那露水引来了冷颤寒气因我的女礼服仅为纤细的薄纱织物我的披肩不过是绢网而已我们暂停于一幢建筑物前它看上去好似一片地面隆起那屋顶几乎看不见宛如飞檐装饰着大地自那以后若干个世纪可还是感觉比那天短我第一次猜测到那马头是朝向永恒之地这首梦幻般的诗歌描写了一位女子坐上了停下来等待她的名叫死亡的绅士的马车随行的还有永生

Emily_Dickinson诗歌赏析

Emily_Dickinson诗歌赏析

①I’m Nobody!我是无名之辈-Emily Dickinson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Are you nobody, too?你也是无名之辈吗?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那么我们就是一对儿了!千万不要透露出去They’d banish us, you know!不然我们都会被他们驱逐,你知道。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做一个某某,是多么沉闷无聊How public, like a frog众人像是青蛙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整日地把你谈论啊To an admiring bog!对着他们倾慕的泥沼我是无名之辈艾米莉·狄金森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这就凑成一双,别声张!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摇!This poem is Dickinson’s most famous and most defense of the kind of spiritual privacy she favored, implying that to be a Nobody is a luxury incomprehensible to a dreary somebody—for they are too busy keeping their names in circulation. But to be somebody is not as fancy as it seems to be.Emily DickinsonAs you probably noticed when you read this poem, none of the themes that I discussed in the Overview of Dickinson applies to this poem. My list was not meant to cover every topic Dickinson wrote on, nor does every poem she wrote fit neatly into a category.Dickinson adopts the persona of a child who is open, naive, and innocent. However, are the questions asked and the final statement made by this poem naive? If they are not, then the poem is ironic becaus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ersona's understanding and view and those of Dickinson and the reader. Under the guise of the child's accepting society's values, is Dickinson really rejecting those values?Is Dickinson suggesting that the true somebody is really the "nobody"? The child-speaker welcomes the person who honestly identifies herself and who has a true identity. These qualities make that person "nobody" in society's eyes. To be "somebody" is to have status in society; society, the majority, excludes or rejects those who lack status or are "nobody"--that is, "they'd banish us" for being nobody.In stanza 2, the child-speaker rejects the role of "somebody" ("How dreary"). The frog comparison depicts "somebody" as self-important and constantly self-promoting. She also shows the false values of a society (the "admiring bog") which approves the frog-somebody. Does the word "bog" (it means wet, spongy ground)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connotations? What qu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unds a frog makes (croaking)?Is there satire in this poem?Some readers, who are modest and self-effacing or who lack confidence, feel validated by this poem. Why?②To Make a Prairie…To make a prairieIt takes a clover and one bee,One clover and a bee,And revery.Revery alone will do,If bees are few.去造一个草原张祈试译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

new england poets名词解释

new england poets名词解释

new england poets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 New England poets 吗?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群体啊!就好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New England poets 啊,他们是一群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诗人。

新英
格兰,那可是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呀!比如说罗伯特·弗罗斯特,
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诗,就像冬日里温暖的炉火,能一
下子照亮你的心灵。

“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而我——我选择了人迹更
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诗句多棒啊!是不是让你也
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树林中,面临着抉择呢?
还有艾米莉·狄金森,她的诗如同神秘的花园,充满了奇思妙想。

她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
我不曾见过太阳。

”哇,这话说得多有力量啊!
这些 New England poets ,他们用文字描绘出了新英格兰的美丽风景、人们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

他们的作品,不就像是一面镜子吗?反射
出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诗句,有的像欢快的小溪,奔腾流淌;有的像深沉的海洋,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难道你不想走进他们的诗歌世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吗?New England poets ,他们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诗作将永
远流传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觉得啊,他们就是文学天空
中最耀眼的那群星星,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美国文学 Emily Dickinson

美国文学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艾米莉·狄金森(1830 - 1886)1.The usual beginning : her life1) Born to religious, well-to-do New England family•Well-behaved, well-educated, obedient•Expected to become a graceful woman, marry well, and settle into a life of church service2) Heartbreak :•Heartbreak At 24, travels with her father to Washington D.C. Escaping her love of an older lawyer, who was married, and would die of tuberculosis that same year•On the journey, falls in love with Charles Wadsworth, a married pastor of a church in Philadelphia In 1862, Wadsworth leaves for San Francisco, and Emily falls into despair3) The Nun of Amherst : 阿默斯特的女尼•Emily withdraws from social life – except for immediate family gatherings•Dresses all in white – like the wedding gown she would never wear •Communicates mostly through notes4) A Published Poet :•During her period of recluse, Emily send a few poems to be published.•Her poetry was never widely admired during her lifetime•and she assumed her audience would only be her family and few close friends. •Dickinson asked that upon her death, all of her poems be destroyed.5) After her death :•She wrote altogether 1775 poems, of which only seven appeared in print in her lifetime. •These were eventually published and Dickins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known of the American poets.2. Themes in her poetry1). The largest poetry concerns death and immortality.For Dickinson, death leads to immortality.•E. g: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为我不能为死神止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为我不能为死神止步•Be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为我不能为死神止步•He kindly stopped for me—他却慈祥地为我驻足.•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那辆马车只能容下我们两个•And Immortality.还有不朽.•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我们徐徐而行—他不慌不忙. •And I had put away•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我也把我的劳与闲统统丢掉一边,•For His Civility —为了他的礼让—•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我们路过学校,孩子们你推我搡,•At Recess —in the Ring —在休息时间,在圆形广场•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我们走过在田间凝眸的麦田—.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我们路过夕阳-•Or rather— He passed Us—或毋宁说,他走过我们身旁•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寒露降,身子冻得打颤•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因为我只披着薄纱长袍—•my Tippet —only Tulle—我的披肩如丝网•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我们停步在一所房子前•A swelling of the Ground—那是隆起的土地一片—•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屋顶几乎看不见—•The Cornice —in the Ground—屋檐—在地里—•Since then — `tis Centuries— and yet离那时—已是几个世纪—然而•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感觉却比一天还短•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我开始猜想着马车•Were toward Eternity—•正驶向永恒—该诗的核心意象是通向永恒的生命旅程.Journey of life:•the School--childhood•the Field --adult/maturity•the Setting Sun - old age•the grave - end of life’s journey-death--Eternity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first line hints that death is not the final stopping place or terminus of existence.•i had...too:figuratively I put behind me the labour and toil of worldly existence. Literally, as a courteous passenger she puts aside her work, possibly her knitting ("labour") and gives all her attention to the coach driver (Death).•where...ring: they pass children at playtime ("recess") actively engaged in playing a game (symbolic of the world, and/or of meaningless worldly striving).•fileds of gazing grain: cornfields,perhaps suggestive of harvest, or the cycle of the seasons, the natural world she is leaving behind. ("Gazing" is nicely alliterative but difficult to explain to expain-may mean simply something gazed at through the carriage window).•The dews: in the English culture, drew is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transience and also, because of a dew-drop's pearl like shape, with the soul.•My tippet only tulle:my fur was only soft fine silk (I wore little to protect me from the cold). •We...ground: a grave or tomb. ("paused"implies that burial in a grave signfied no more than a temporary restinplace before the soul attends to heaven).•Since then 'tis centuries:time is meaningless in terms of eternity,and therefore it seems no time at all since she first suspected("surmised")that the horse drawing Death's carriage were heading for Eternity. •"Surmised"is a beautifully apt word in this context because it tactfully suggeste something less than a certitude, but someting more than guess or conjecture-the sound of the word with its long drawn out second syllable counts for a good deal here(possibly about Cortez the explorer first viewing the continent of South America:"...and all his men Look'd at each other with a wild surmise..."). •Other poems dealing with death:•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在我生命结束之前已经结束过两次•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She began to conceive of the process of dying.2). She regards nature as both kind and cruel•Extol the magnificence of sunrise in ―I’ll tell you how sun rise‖我将告诉你太阳如何升起,•In the meantime, reveal the cold indifference of nature.•In ―Apparently with no surprise‖显然地并无伴随惊讶, Frost kills a happy flower without being punished while both the sun and God look on.3). On the ethical level she emphasizes free-will and human responsibility.•In ―To fight aloud‖•The individual’s highest duty is to resist anything that will do harm to man’s self-respect and spiritual heritage.4). Like Emerson, she holds that beauty, truth and goodness are ultimately one.•In ―I died for beauty‖(我为美而死), discusses beauty and truth, concludes that the two are one.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I died for Beauty — but was scarce我为美而死—但还不怎么•Adjusted in the Tomb适应坟墓里的生活,•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 , was lain这时一位为真理而死的人被安放在•In an adjoining Room —隔壁墓室里—•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 failed?―他柔声问:―我为什么而亡?‖•"For Beauty ",I replied —―为了美‖,我回答说—•"And I — for Truth — Themself are One —―我—为了真理—美和真是一样的—•We Bretheren, are", He said —我们两是兄弟‖,他说•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 —就这样,像亲人在夜里相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米莉·狄金森: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江枫/译)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沼泽,
我从未见过大海;
却知道荒野是什么,
知道波浪的模样。

我从未和上帝交谈过,
也没有访问过天堂;
但我能确定那位置
仿佛有地图在手上。

(马永波/译)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将我们送往异乡,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诗一样驰骋远方。

最穷的人也能做如斯遨游,
不用受关税的威逼;
运载人类灵魂的车辆
收费是何等便宜!
(张芸/译)
请允许我,是你的夏季
请允许我,是你的夏季,
当夏天的日子已经飞离!
你的音乐依然,当北国的夜莺
和黄鹂——已悄无声息!
我将跳出坟墓为你绽放,
我的花丛将围绕你排列成行!
请采集我——
银莲——
你的花朵——直到永远!
(张祈/译)
艾米莉·狄金森(又称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

出生于律师家庭。

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

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似的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

尽管因其独特的个人禀赋,狄金森一生的经历中充满了令人难解的谜团,不过,联系女诗人所处的时代及生活环境,认真研究她与亲友间的书信往还等材料,我们仍能从狄金森的创作中寻绎出一些破解其孤寂、幽邃的心灵的线索。

艾米莉·狄金森之谜
王媛媛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这位如今已名满天下的美国女诗人,除早年随家人至费城和华盛顿作过短暂的旅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马萨诸塞州仅四五百户人家的小镇阿默斯特度过。

在小镇居民的眼中,这个落落寡合、离群索居的女子喜穿一袭白色长裙,常年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不喜与访客接谈,晚年甚至终日埋首于自己所喜好的书籍中,连楼都懒得下了。

有一则传闻称,狄金森的哥哥奥斯丁的情妇托德(Mabel Loomis Todd)对这位才情
卓异的妹妹颇有好感,奥斯丁引托德来家里幽会,狄金森在楼上常常能听到二人弹琴唱歌,但从未下楼与托德相见;就是与她一生最要好的密友苏珊(后来嫁给了哥哥奥斯丁),两
人也多以传递字条的方式交谈,凡此种种,也着实古怪得没边。

尽管因其独特的个人禀赋,狄金森一生的经历中充满了令人难解的谜团,不过,联系
女诗人所处的时代及生活环境,认真研究她与亲友间的书信往还等材料,我们仍能从狄金
森的创作中寻绎出一些破解其孤寂、幽邃的心灵的线索。

不应忘记,狄金森一家所在的新英格兰19世纪还是十分保守的。

她的家族属清教徒,先祖于二百年前从英伦迁至新大陆,自此就一直生活在敬虔、苛严的清教徒的社会中,其
祖父塞缪尔几乎凭一己之力创建了阿默斯特学院,父亲爱德华也是当地的一位甚有名望的
律师,由此不难想见,狄金森日常所处的环境当与英国本土维多利亚时代的景象相去不远。

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有篇文章曾慨叹道,在西方传统的社会中,一个出身中产
阶级的女子要想成为作家、诗人是难上加难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的首要任务便是作为生
育工具,使家族的血脉得以接续下去;其次,作为家庭主妇,每日有数不清的缝纫、洗涤、烹煮等等家务活计要做,吟诗作赋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倘若这女子的
境遇再好一些,能够摆脱亲操井臼一类日常琐事的纠缠,像法国的乔治·桑那样悍然不顾
流俗的鄙见,穿长裤,嘴里叼一只烟斗,厚着脸皮混在男人的世界里,则是需要相当的勇
气方能做到的。

依照伍尔夫对那个时代女作家、女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的描述,狄金森这个
一生未婚、成年之后将许多时光耗费在枯燥、繁琐活计的家庭主妇既未能真正走入主流社会,也未在其身后留下的近1800首诗歌中表现当时的废奴运动、南北战争等重大主题,
如今的人们似乎又多了一分理解:我们不应用时下的标准去苛责一个半世纪前的女诗人。

狄金森的生活里还有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女诗人很早就因身边亲友的离世而感受到死
亡的威胁,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大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狄金森的创作。

在阿默斯
特学院读书期间,狄金森曾因健康状况几次辍学,有人统计,从1845至1846的两年间,
狄金森总计上课11周;与她相交甚厚的表姐妹索菲亚·霍兰德也在这段时间患斑疹伤寒
去世,这一事件几乎使女诗人精神崩溃。

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父母只好接她回家静心
疗养。

联想到她后来生活中的诸多非同寻常的奇异之处,亲友的死亡及抑郁症在她的个性
及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难怪死亡和永生成了狄金森诗歌中的两个反复咏唱的主题。

狄金森一生虽有过几次情感经历,可并未成功,尽管我们在她的诗句中能真切地感受
到女诗人
执著的追求与澎湃的激情,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狄金森则表现出太多的犹豫和不自信,以至独居终身。

在阿默斯特学院求学的最后一年,狄金森曾与颇受人喜爱的年轻校长莱昂
纳德·汉弗莱成为好友。

在随母亲旅行费城期间,当地长老会牧师查尔斯·瓦兹沃斯也曾
引起狄金森的好感,不过,查尔斯此时婚姻美满,女诗人只好把深挚的情感埋在心底,而
将这位长者奉为自己一生的导师和精神支柱。

另一次较为认真的情感经历发生在女诗人创
作后期,狄金森父亲的好友、法官罗德于1772年走进她的生活,罗德夫妇常常到狄金森
家做客;罗德夫人去世后,狄金森与罗德一度走到了婚姻的边缘,二人因对莎翁著作的喜
爱而产生情感共鸣。

但由于狄金森个性中的怯懦与优柔寡断,而且女诗人此时似乎已习惯
了独身生活,最终未能唤起步入婚姻殿堂的勇气。

由于种种离奇、古怪的巧合因素使然,生活所能给予我们女诗人的实在太少、太枯燥
乏味了,人生平淡得如一潭死水,任何一个卑下的微不足道的灵魂无疑要在这平淡中窒息
而死了。

然而,个人生活的不幸适足以成就一个特异、非凡的人格,新英格兰社会中这种
僵死、闭塞的生活环境迫使敏感、聪颖的女诗人一步步与现实人生渐行渐远,而更多地将
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转向那个包举万有、无始无终的永生的世界。

有一种观点以为,女诗人在宗教观念方面是很可怀疑的,例证之一便是狄金森对当地
陈腐的礼拜仪式十分反感,而且从不到教堂去做礼拜。

其实,这不过是一生特立独行的女
诗人的众多怪诞处之一,西方近现代社会中颇多这类不肯与世俗教会相妥协的优秀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宗教观念方面的认识和信仰往往比那些恪守教会仪轨、常
常把圣经语录挂在嘴边的世俗之徒不知超过多少倍。

我们知道,与女诗人同时而略早,美国的精神之父爱默生正发起一场以一神论(Unitarianism)相号召的超验主义运动,梭罗、霍桑、麦尔维尔等一批围绕在爱默生周
围的杰出作家、思想家的创作活动深刻、广泛地影响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导致
美国本土的文艺复兴。

事实上,细心玩味狄金森那些有关死亡与永生的诗句,不难发现,
女诗人的创作活动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宗教奋兴运动是息息相关的。

不仅如此,以斯宾诺莎
所倡导的泛神论为特征的自然、上帝、永生等观念甚至成为了滋养、激发狄金森诗歌创作
的充盈、不竭的源泉,使她的许多作品放射着鲜活、恒久的艺术之光。

这也是狄金森作品
充满神秘色彩并至今为读者所喜爱的因素之一。

当然,不能夸大宗教在狄金森作品中的地位及对女诗人创作活动所发生的影响。

狄金
森确实说过“我找到了我的救主”、“非常高兴独自与上帝交谈”、“依上帝的旨意而死”之类的话,有人据此便将狄金森划归福音书诗人,将其与“奉献于基督教的传统诗人”霍
普金斯、埃利奥特、奥登等相提并论,不仅是有失公允的,而且也大大贬低了狄金森诗歌
创作的艺术价值,是不足取的。

狄金森一生只活了短短的55年,却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狄
金森的作品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其实,对于女诗人的许多诗句,我们不必强作解人,硬
给狄金森扣上个什么荒唐可笑的名头才安心。

有人说狄金森属于现代诗人,甚至有人说她
是后现代诗人,倘若是就她在诗歌创作的诸多方面所进行的勇敢的探索而言,这话是极为
精当的。

女诗人不仅在形式上超越了她的时代,以至生前仅匿名发表了10余首诗,从未
见到自己诗集的出版,而且在内容方面也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女诗人那些不拘一格的凝练词句下所隐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巨大的艺
术价值。

狄金森属于最早关注生命个体、将目光投向内心世界的诗人,而这一特质正日益
为现代诗人所看重。

这是狄金森的独特之处,正如我们的先人所阐扬的那样:“诗言志”、
“诗以道志”,真正的诗歌便是这种从内心涌流出来的肺腑之言,尽管在女诗人的笔下既
看不到我们惯常在诗歌里读到的那些大字眼,也听不到整齐铿锵、如嘹亮的号角般的音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