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其作用。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签字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能够使物体恢复原状。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 讲解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7.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作用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 弹力的测量方法6.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请说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请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力的测量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弹力的产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让学生知道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并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
4.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弹力的大小。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4. 方向讲解: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 作用点讲解: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橡皮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以及手对弹簧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作用下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为什么弹簧门能够自动关闭?答案:弹簧门关闭是因为门关闭时,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试图恢复原状,从而推动门关闭。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张纸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纸的弹力很小,几乎无法测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学习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掌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4. 方向讲解: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测量方法讲解: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测量弹力。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测量方法?2. 拓展延伸:研究弹力的应用领域,如弹簧、弹性材料等,并探讨弹力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作用,并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探究弹力的作用。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测力计的读数,了解弹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4. 实验三:制作简易弹力器。
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弹力器,观察其弹性形变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并尝试制作相关的小发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引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
例如,我展示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直观的实例,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弹力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并记录数据。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
5.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海绵,观察海绵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形变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钩码重量下的弹力,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填写实验报告单。
5. 例题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手劲,并记录数据。
7.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弹力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作用点5.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弹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计算,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弹簧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拉伸程度的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力的计算公式。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弹力应用,如弹簧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计算,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尝试解决一些与弹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探索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弹力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实践情景设计,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关键。
讲解环节中弹力概念的阐述,以及实践环节中实验的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传达知识的关键。
课后的反思和拓展延伸,这是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020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2020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弹簧、弹力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实验台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4. 产生条件讲解: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理。
5. 测量方法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弹力。
6.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应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
2. 弹力的产生条件。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一个弹力现象,并说明其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在相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进一步深入理解弹力的本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用具
钢尺、弹簧、橡皮筋、弹簧测力计、文具袋、橡皮泥、铜丝等。
四、相关资源
《蹦极》视频资源、《撑竿跳高》视频资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视频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播放视频《撑竿跳高》,人在撑杆跳时,撑杆跳先被人压弯,后恢复原状,人就被撑杆弹起来。
那么,在这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人弹起来的?
【新知讲解】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手压钢尺,钢尺变弯;撤去力,钢尺恢复原状。
(3)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4)用力折铜丝,铜丝变形;撤去力,铜丝没有恢复原状。
观看图片集《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
请各小组讨论,把以上实验现象和图片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特点(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塑性,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2.弹力
下面接着来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象:
【演示】①用力拉弹簧,然后松手;②用力压钢尺,然后松手。
在用力拉弹簧或压钢尺时,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实际我们在拉弹簧或压钢尺时,弹簧和钢尺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同时我们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视频《撑竿跳高》中,撑杆就是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才把人给弹起来的。
那么根据上面的实例能否说出产生弹力的条件?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讲解:
(1)放在桌面上的书能产弹力吗?站在地面上的人呢?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篮球、人压地面,杯子压桌面时,地面、桌面也压它们吗?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3)请你说出还有哪些力也属于弹力。
总结:弹力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并且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所以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撑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活动设计】利用圆珠笔中的废弃弹簧进行如下实验:
(1)用较小的力拉,撤去力后恢复原状;
(2)用较大的力拉,把弹簧拉直,撤去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原状。
像弯折严重的树枝,拉伸一定程度的弹簧,撤去力后都不能完全复原。
总结: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二)弹簧测力计
1.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有多大怎样才能测出来呢?
我们知道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用不同大小的力分别压弹簧和拉弹簧,观察弹簧形变程度。
现象:弹簧受到的压力越大,弹簧的压缩量就越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撤去外力后,弹簧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长。
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可以测定力的大小。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了很多测量力的工具,比如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我们把这些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先展示图片《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让学生直观认识弹簧测力计。
教师再出示弹簧测力计,明确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弹簧测力计由吊环、弹簧、指针、刻度板、铁杆、挂钩组成。
(2)刻度板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刻度板上的字母“N”表示弹簧测力计的单位是牛。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3.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
(4)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4.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感受1 N、3 N、5 N的力。
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______;在水平桌面上拖动文具袋使其匀速前进,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为______,分度值为______,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N。
解析:注意观察每大格分为几个小格,一大格为多少牛,计算出一小格的大小,就为分度值。
答案:0-5 N,0.2 N,2.4 N。
例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解析: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可以竖着拉,也可以水平拉、斜着拉。
故A错误。
答案:A
例3.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 N 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 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A.4.2 N B.4 N
C.3.8 N D.无法判断
解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没有归零,在读数时,需要减去初始的示数,故为3.8 N。
答案:C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弹性和塑性,知道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七、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弹力产生的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看、调、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