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目录前言 (2)第一章地层 (3)第二章构造分析 (3)第三章岩浆岩 (4)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 (5)第五章结语 (6)附件:1、金山镇地区剖面图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前言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

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为了配合绘制金山镇地区剖面图,我们编制了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符号标志,对其构造层、不整合、岩体及岩脉进行了明显标出。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21123姓名:汪海飞学号:100211307指导老师:陈家富2013-6-2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 (2)2.1 上古生界 (2)2. 2中生界 (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 (3)第四章地质构造 (4)4.1构造层划分 (4)4.2 褶皱 (4)4.3 断层 (5)4.4 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6)第六章结束语 (7)附录一:金山镇地区联合剖面图 (9)附录二: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9)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奇峰、雨峰、孤峰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图区人口适中,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和山前平缓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该地区为一个地质构造发育全面,拥有断层,背斜向斜,不整合等,还有飞来峰侵入岩体等地貌。

该地区地层分布广泛整体地貌不平整,是一个综合读图的良好例图。

本报告主要由汪海飞于2013年6月26日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读图、构造纲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D2至K2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早侏罗世-晚侏罗世(J1-J3)时代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中石炭统(C2)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基本与C1分布一致,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3)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基本与C1分布一致,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和岩体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系地层(E)、白垩系地层(K)、三叠系地层(T)、二叠系地层(P)、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

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 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C2: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

P1: 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范围内,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2:中二叠统砂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3: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桑园—三岔河断裂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底层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1: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滨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地层P3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2: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该时期的沉积范围增大,导致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李家西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11014姓名:付博烨学号:1001101413指导老师:家富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6月16日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第四章地质构造----------------------------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第六章结束语-------------------------------12参考文献---------------------------------------12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高东低。

图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6月16日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该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地质年代从D2至K2,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闫浩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闫浩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101013姓名:闫浩波指导老师:张宏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4月8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地质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图Ⅰ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图附图Ⅱ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4.8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锋、奇峰、孤峰等。

从何流体其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1.3万,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南方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本报告主要由闫浩波于2012年4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中间缺失下三叠统(T1)上三叠统(T3)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下石炭统(C1)至中三叠统(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

最老的地层中泥盆统(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

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中三叠统(T2)与上二叠统(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报告引言:金山镇地处山区,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丰富,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以地质调查为基础,探讨金山镇地质特征和潜在的矿藏。

通过这份报告,希望能为地质研究者、资源开发者和当地居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金山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地质背景金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山区的中部。

研究表明,该地区主要由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岩石类型多样,地质特征复杂,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第二部分: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1. 变质岩:金山镇的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绿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于远古时代,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2. 沉积岩:金山镇的沉积岩以石灰岩和砂岩为主。

这些岩石形成于古代的海洋和湖泊环境中,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信息。

3. 火山岩:金山镇的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和玄武岩。

这些岩石形成于火山喷发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

第三部分:矿产资源1. 金矿:金山镇因其名称而闻名,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一定的金矿资源。

然而,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开采,具体的金矿储量和品位仍需进一步研究。

2. 铜矿:金山镇也具有潜在的铜矿资源。

有关的地质调查和采样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一定的铜矿化迹象,具体储量和品位有待深入研究。

3. 石灰石:金山镇周边分布着大片的石灰岩层,是工业生产和建筑材料的重要来源。

这些石灰石资源在提供基础材料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4. 火山岩:金山镇的火山岩在地质构造和矿石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成为高级建筑材料,例如玄武岩可用于地铁隧道、高速公路和桥梁的建设。

结论:金山镇位于山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等岩石类型的分布显示出地质历史的多样性。

金山镇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矿、铜矿、石灰石和火山岩,这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将为金山镇的发展带来更多益处。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年____ 月_____ 日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地层 (1)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第四章地质构造 (3)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5)第六章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附图I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7)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8)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216)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诸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奇峰)、(雨峰)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 4.5 万, 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中部和东南地区,大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处,主要有金山镇、河北村、王家庄、安村、桑园、王庄等村镇。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本报告主要由王伟等于2012年11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编制《金山镇地区AB地质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并结合《金山镇地质图》,以及网上查找资料和翻阅文献,分析该地区地层、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然后编写《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侏罗纪(J)、古近纪(E)、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中部、东南部,主要出露于奇峰、雨峰、五里河、诸岭、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 平方公里。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分析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分析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分析
经过针对金山镇地区的综合地质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金山镇地区岩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和石英砂岩组成。

其中,片麻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70%以上。

2. 金山镇地区位于华南地区,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气候特征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7.6℃,年降水量为1299毫米。

3. 金山镇地区属于地处地震活跃带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时需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

4. 金山镇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岩体裂隙水和砂岩层水中。

其水质呈弱酸性,总硬度较低,适宜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

5. 金山镇地区资源丰富,有较大的矿产储量。

主要矿产有锰矿、铜矿、铅锌矿等,其中锰矿储量最大。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金山镇地区在未来的开发和利用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开发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挖掘地下水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第一节:地层第二节:褶皱第三节:断层第三章构造发展史第四章:结束语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纲要图金山镇地区联合剖面图前言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

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按要求应该绘制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河北村正断层系剖面图和陵庄岩体剖面图,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绘制了金山镇地区A-B 剖面图。

为了配合剖面图,我们编制了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

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是山峰。

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

最老的地层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

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二章岩浆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第三章构造分析一、褶皱构造: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

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

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5、李家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

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裂构造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

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

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

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层约800k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

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

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

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

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层序列,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

其中D2—T2构造层由于T2与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构造层与T2构造层。

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1、D2—P2构造层包括D2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D2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2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

2、T2与P2之间缺失地层T1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T1时段内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地壳开始垄升,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

3、在T2-T3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

4、在T3-K1过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

5、K1-K2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

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

第五章结语以前地质学在我的脑海里是门优美、神秘的学科,可是当我学完岩石学之后感觉有点晕了。

我在问自己这并是我想象中的地质学?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背诵,而且并不见得都有用处,这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不知为什么,自从当年高考后我就不喜欢需要花时间背诵的东西了。

这种情绪了直到我学习构造地质学后,才开始有了好转。

当拿到一张地质图,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层环境状况,那种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自此我又爱上了地质学,而以前所学的岩石学并不是全无用处,如在分析地层序列,确定不整合面和判断地质演化情况,根本离不开岩石学的知识。

而且岩石学并非全依赖于背诵,只要找对规律那就事半功倍了。

因为我感觉构造地质学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希望以后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构造地质学上。

而岩石学只要重点讲解一下,其他只是画出来让同学自己看,我觉这样效率会很更好点。

如我前言所述的一样,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

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

总之,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地质学的美,领略了构造地质学的魅力,而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按自己的个人体会,我觉得要学好地质学,首先应该端正态度,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是学工程,学地质学有啥用处呢?由于没有认清其重要性,结果降低了学习效率,直到期末时为了应付考试,死背一通,可结果什么也没学到。

其次,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必须花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

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量很大,就必须认真听讲,而且课上得效率是自己看书的好多倍,加上老师不是按照课本讲课,我们还必须把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记下来。

只要做好了这两点我觉得应该离成功不远了,可是由于我一直担任很多学生工作,再加上课上听课效率也不是很高,致使前半学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当我认识并想改变的时候,已经被甩得很远,为了不被淘汰我开始加强综合地质学的学习,运用系统复习法加强联想记忆,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但愿最后有个好的结果。

这一学期,使我感触颇多,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真的进步了很多。

老师细致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诲,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