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目录前言 (2)第一章地层 (3)第二章构造分析 (3)第三章岩浆岩 (4)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 (5)第五章结语 (6)附件:1、金山镇地区剖面图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前言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

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为了配合绘制金山镇地区剖面图,我们编制了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符号标志,对其构造层、不整合、岩体及岩脉进行了明显标出。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章引⾔通过对⾦⼭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图⽅⾯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和知识灵活运⽤能⼒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关系褶皱⼏何关系断层⼏何关系和倒转⼏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和⽴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式我们的分析基于《⾦⼭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相当于⾃然界1公⾥该地质图长185厘⽶实际长度185公⾥宽14厘⽶实际长度14公⾥覆盖实际⾯积259平⽅公⾥整个地区北⾼南低海拔⾼度位于700⽶-1800 ⽶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达1800⽶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在沿NW-SE⽅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的起伏伏⽜⼭⾬峰孤峰所在⼭脉位于起伏瞰点基于《⾦⼭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例尺的《⾦⼭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镇地区A-B剖⾯图》这给我们分析⾦⼭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带来极⼤的帮助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不整合D2-P2与K1-E⾓度不整合T2与K1-E 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 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向⼀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体2处斑岩侵⼊体和1处花岗岩侵⼊体此外该地区还有⼀处倒转构造⼀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构造名称数⽬构造名称数⽬K1-E向斜 5 正断层 5,,,,,,,,,背斜 4 逆断层 5T2:::::::::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D2-P2 斑岩侵⼊体 2 构造窗 1花岗岩侵⼊体 1 飞来峰 2图1 表1第⼆章地层与构造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界到新⽣界包括中泥盆统到⽼第三系的⼀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泛的⽩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致⾛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断层它也呈NE-SW⾛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个独⽴构造层K1-E 地层产状近似⼀致为整合接触可是它与D2-P2地层产状差异⼤岩层出露交错明显尤其是在该地区伏⽜⼭附近K2地层倾⾓为10?⽽C3倾⾓为50度因此T2与D2-P2岩层⾓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于是在纲要图上有三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不整合D2-P2与K1-E⾓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断层构造在该地区发育⼴泛并且种类多样为使纲要图的编制⽅便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F1-F14并且在纲要图上红⾊线条表⽰⾸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的逆断层线F8和F14都呈NE-SW⾛向其中F14逆断层线出露在⼀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SW320?倾⾓20?-30?为⾛向断层断层穿越了P1C3C2C1的⼀系列地层北端⽌于K2地层可知此处断层P1之后K2之前根据剖⾯图分析F14上盘为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了⼀次向斜和⼀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T2P1P2地层由于下盘发⽣了倒转并且和上盘相对应的地层剥蚀严重因此此断层的断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在上盘褶皱之后在F14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F12F13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C1地层F12处于⾬峰西南附近为左⾏平移断层它把C1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C2地层并且切割F14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F12平移断层发⽣在F14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F13为右⾏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C1C3P1地层它和F12⼀样发⽣在F14逆断层之后F14逆断层的东南⽅有⼀处更为复杂的逆断层F8F8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层贯穿整个⾦⼭镇地区断层倾向SW320?倾⾓20?-30?为⾛向断层由A-B剖⾯图知F8的上盘是F14的下盘其中C2C3P1等地层发⽣明显的倒转⽐如该盘C2两侧倾向相同倾向NW130?左侧倾⾓40?-45?右侧⼤约75?F8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个紧闭向斜⼀个开阔向斜以及⼀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P2T2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NW⽅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然景观⼀处位于安村西南⽅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另⼀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前者⼤两处均由P2T2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致向NW⽅向倾斜倾⾓在30?-40?的范围内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系列规模不⼤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5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F1-F5这5处正断层⼤多出露在D2岩层均为发⽣在⼀条⼤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这些断层的倾向⼤⼩皆在80? -85?的范围内近于直⽴只是倾向不同⽽已可以推测这5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向的主应⼒场⽽发⽣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之间粘度u值⼩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的断层数⽬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C1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处向东北⽅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向倾此外5处正断层形成于同⼀时期同⼀构造应⼒场的还有P1C2岩层间的两处平移断层F6 和F7⾦⼭镇地区是发育断层的温床也是发育褶皱的乐园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9条向斜5条背斜4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9f1处于最西段褶轴⾛向NE-SW绵延⼗数公⾥褶轴主要由C1C2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40?-50?东侧岩层倾⾓50?-70?为开阔褶轴f1西邻⽩垩系地层与⽩垩系地层⾓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垩系以前f2为⼀个狭长向斜⾛向和f1⼀致f3褶轴规模⽐f1略⼤连接⾬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20?-30?东侧岩层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褶轴上发⽣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F14毗邻f4褶轴位于⾦⼭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个鞍状背斜南部有⼀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在A-B剖⾯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40?-45?东侧岩层倾⾓70?-80?发⽣明显的倒转f4褶轴北端⽌于K2地层⽽⼜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垩系岩层之前f6褶轴紧邻F8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P1地层还有⼀对内部⼩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处断裂的向斜褶轴f5 它处于F8逆断层下盘P1地层的内部⼩褶皱应该是褶轴f5的翼部延伸构造在f6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条狭长的向斜褶轴f7所涉地层基本上是⼆叠系地层这些褶皱⾛向⼤致相同应该是同⼀构造应⼒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该地区西南部有另⼀处复杂褶轴f8⼀⽅⾯f8褶轴岩层组成种类丰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层褶轴左右两侧岩层产状对称左侧倾向NW330?倾⾓35?-50?右侧倾向SE150?倾⾓40?-45?为开缓褶皱另⼀⽅⾯该褶皱上发育众多的平移断层共7处平移断层分布有两个规律⼀是沿着褶轴⽅向的转折点分布另外是沿着褶轴⽅向的拐点分布由此获取褶皱的相关性质转折点和拐点受⼒⽐其他处⼤⾦⼭镇地区的正西部和东北部出现斑岩侵⼊体正西部斑岩侵⼊体依次透切中⽩垩统砂岩页岩下⽩垩统砂岩砾岩下⽯炭统砂岩砂砾岩以及部分侵⼊中⽯炭统粉砂岩页岩东北部陵庄处斑岩斑岩侵⼊体依次透切花岗岩侵⼊体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上⼆叠统灰岩页岩以及部分侵⼊下⼆叠砂岩在这两类侵⼊体中斑岩侵⼊体呈细长的脉状穿插能⼒强花岗岩侵⼊体沿着T2 岩层内断层线和T2与P2的地质交界线发⽣整体侵⼊范围相对较⼤由于两类侵⼊体切割的最新地层为T2地层可知侵⼊体是T2后期形成的根据花岗岩的侵⼊特征可知断层可为岩浆侵⼊提供天然通道第三章构造发展简史⾦⼭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直稳定地沉积进⾏到上⼆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显著重⼒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向的最⼤主应⼒越来越⼤在上⼆叠纪可能就⾏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了⼀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的逆断层和东南部⼀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了巨⼤改变正因为如此⽩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垩系地层和其它⽼地层⾓度不整合的原因⽩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下⽩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体在上⽩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在花岗岩侵⼊体中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道在⽔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才形成今⽇构造神奇的⾦⼭镇。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特点及其演化历史谢声宏1253522 地质学概述:金山镇地区沉积地层丰富,有D2,D3,C1,C2,C3,P1,P2,T2,T3,K1,K2地层。

构造现象复杂,包括了逆冲断层,走滑断裂,伸展构造,构造窗,飞来峰以及许多背斜向斜,并且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

发生过长时间的连续海相沉积,也发生过大规模挤压作用,形成了现在发杂多变的地形。

一、地层构造现象特点1.地层描述A.K1~K2地层岩性为砂岩,是陆相沉积,在地质图上出露面积较小,只在左上方和上方偏右有分布,倾角很小,仅在5到8度,为水平岩层,与下部的岩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B.T2~T3地层分布在地质图中央位置,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处在一个逆冲推覆构造的边缘。

岩性T3地层为灰岩,T2地层为泥灰岩,为海相沉积产物。

缺失的T1地层应为沉积间断造成,反映了一次垂直的抬升作用和一次同样垂直的沉降作用。

C.P1~P2地层在地质图上分布广泛,占了很大面积,被三个逆冲断层多次隔断,在每个逆冲断层两侧都有分布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岩性为灰岩,属于海相沉积。

D.C1~C3地层占地质图面积最大,分布也很广泛,总体走向较稳定,为东北-西南走向,发育了大量的构造现象。

奇峰,雨峰和诸岭这几座地质图上标记出来的山峰都是C1~C3地层上形成的。

金山镇和王家村,河北村都是建在河流边上的C1~C3地层上,可见此地层对当地乡土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的独特意义。

E.D2~D3地层只出露于地质图的东南角,东北-西南走向, D2地层为页岩,D3地层为砂岩,可见经历了一个陆相的沉降过程。

2.岩浆岩岩浆岩出露在地质图东北角,花岗岩被斑岩切割,可见花岗岩先形成,后又发生岩浆活动,形成斑岩。

花岗岩西侧界限为第三条逆冲断层,应该是喷发后发生逆冲推覆作用,覆盖了原来的一部分花岗岩。

而斑岩则穿过了逆冲断层和花岗岩,但被K2岩层覆盖,可见斑岩的形成在第三次逆冲推覆作用后,K2之前。

花岗岩呈面状分布,而斑岩的出露形态则是狭长的条状,可能是呈岩墙产出。

金山镇的地质报告

金山镇的地质报告

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地层和构造 (2)第三章地质发展简史 (3)第五章结束语 (4)附件:1、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当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一遍的越来越重要。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地质科学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

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

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59平方公里。

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

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报告引言:金山镇地处山区,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丰富,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以地质调查为基础,探讨金山镇地质特征和潜在的矿藏。

通过这份报告,希望能为地质研究者、资源开发者和当地居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金山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地质背景金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山区的中部。

研究表明,该地区主要由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岩石类型多样,地质特征复杂,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第二部分: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1. 变质岩:金山镇的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绿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于远古时代,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2. 沉积岩:金山镇的沉积岩以石灰岩和砂岩为主。

这些岩石形成于古代的海洋和湖泊环境中,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信息。

3. 火山岩:金山镇的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和玄武岩。

这些岩石形成于火山喷发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

第三部分:矿产资源1. 金矿:金山镇因其名称而闻名,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一定的金矿资源。

然而,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开采,具体的金矿储量和品位仍需进一步研究。

2. 铜矿:金山镇也具有潜在的铜矿资源。

有关的地质调查和采样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一定的铜矿化迹象,具体储量和品位有待深入研究。

3. 石灰石:金山镇周边分布着大片的石灰岩层,是工业生产和建筑材料的重要来源。

这些石灰石资源在提供基础材料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4. 火山岩:金山镇的火山岩在地质构造和矿石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成为高级建筑材料,例如玄武岩可用于地铁隧道、高速公路和桥梁的建设。

结论:金山镇位于山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等岩石类型的分布显示出地质历史的多样性。

金山镇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矿、铜矿、石灰石和火山岩,这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将为金山镇的发展带来更多益处。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引言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59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 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这给我们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角带来极大的帮助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 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 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入体2处斑岩侵入体和1处花岗岩侵入体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构造名称数目构造名称数目K1-E向斜 5 正断层 5,,,,,,,,,背斜 4 逆断层 5T2:::::::::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D2-P2 斑岩侵入体 2 构造窗 1花岗岩侵入体 1 飞来峰 2图1 表1第二章地层与构造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金山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统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金山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广泛的白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一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大断层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一个独立构造层K1-E 地层产状近似一致为整合接触可是它与D2-P2地层产状差异大岩层出露交错明显尤其是在该地区伏牛山附近K2地层倾角为10?而C3倾角为50度因此T2与D2-P2岩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于是在纲要图上有三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断层构造在该地区发育广泛并且种类多样为使纲要图的编制方便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F1-F14并且在纲要图上红色线条表示首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大的逆断层线F8和F14都呈NE-SW走向其中F14逆断层线出露在一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断层穿越了P1C3C2C1的一系列地层北端止于K2地层可知此处断层P1之后K2之前根据剖面图分析F14上盘为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T2P1P2地层由于下盘发生了倒转并且和上盘相对应的地层剥蚀严重因此此断层的断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生在上盘褶皱之后在F14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F12F13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生C1地层F12处于雨峰西南附近为左行平移断层它把C1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C2地层并且切割F14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F12平移断层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F13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C1C3P1地层它和F12一样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F14逆断层的东南方有一处更为复杂的逆断层F8F8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层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由A-B剖面图知F8的上盘是F14的下盘其中C2C3P1等地层发生明显的倒转比如该盘C2两侧倾向相同倾向NW130?左侧倾角40?-45?右侧大约75?F8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一个紧闭向斜一个开阔向斜以及一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白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里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P2T2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NW方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一处位于安村西南方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小另一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比前者大两处均由P2T2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一致向NW方向倾斜倾角在30?-40?的范围内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大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5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F1-F5这5处正断层大多出露在D2岩层均为发生在一条大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而这些断层的倾向大小皆在80? -85?的范围内近于直立只是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测这5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一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方向的主应力场而发生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石之间粘度u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生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一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立的断层数目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C1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一处向东北方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方向倾此外5处正断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应力场的还有P1C2岩层间的两处平移断层F6 和F7金山镇地区是发育断层的温床也是发育褶皱的乐园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9条向斜5条背斜4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9f1处于最西段褶轴走向NE-SW绵延十数公里褶轴主要由C1C2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40?-50?东侧岩层倾角50?-70?为开阔褶轴f1西邻白垩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白垩系以前f2为一个狭长向斜走向和f1一致f3褶轴规模比f1略大连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20?-30?东侧岩层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褶轴上发生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F14毗邻f4褶轴位于金山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一个鞍状背斜南部有一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在A-B剖面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角40?-45?东侧岩层倾角70?-80?发生明显的倒转f4褶轴北端止于K2地层而又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白垩系岩层之前f6褶轴紧邻F8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P1地层还有一对内部小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一处断裂的向斜褶轴f5 它处于F8逆断层下盘P1地层的内部小褶皱应该是褶轴f5的翼部延伸构造在f6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一条狭长的向斜褶轴f7所涉地层基本上是二叠系地层这些褶皱走向大致相同应该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该地区西南部有另一处复杂褶轴f8一方面f8褶轴岩层组成种类丰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层褶轴左右两侧岩层产状对称左侧倾向NW330?倾角35?-50?右侧倾向SE150?倾角40?-45?为开缓褶皱另一方面该褶皱上发育众多的平移断层共7处平移断层分布有两个规律一是沿着褶轴方向的转折点分布另外是沿着褶轴方向的拐点分布由此获取褶皱的相关性质转折点和拐点受力比其他处大金山镇地区的正西部和东北部出现斑岩侵入体正西部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中白垩统砂岩页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以及部分侵入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东北部陵庄处斑岩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花岗岩侵入体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以及部分侵入下二叠砂岩在这两类侵入体中斑岩侵入体呈细长的脉状穿插能力强花岗岩侵入体沿着T2 岩层内断层线和T2与P2的地质交界线发生整体侵入范围相对较大由于两类侵入体切割的最新地层为T2地层可知侵入体是T2后期形成的根据花岗岩的侵入特征可知断层可为岩浆侵入提供天然通道第三章构造发展简史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年____ 月_____ 日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地层 (1)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第四章地质构造 (3)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5)第六章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附图I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7)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8)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216)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诸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奇峰)、(雨峰)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 4.5 万, 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中部和东南地区,大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处,主要有金山镇、河北村、王家庄、安村、桑园、王庄等村镇。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本报告主要由王伟等于2012年11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编制《金山镇地区AB地质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并结合《金山镇地质图》,以及网上查找资料和翻阅文献,分析该地区地层、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然后编写《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侏罗纪(J)、古近纪(E)、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中部、东南部,主要出露于奇峰、雨峰、五里河、诸岭、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 平方公里。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分析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分析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分析
经过针对金山镇地区的综合地质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金山镇地区岩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和石英砂岩组成。

其中,片麻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70%以上。

2. 金山镇地区位于华南地区,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气候特征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7.6℃,年降水量为1299毫米。

3. 金山镇地区属于地处地震活跃带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时需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

4. 金山镇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岩体裂隙水和砂岩层水中。

其水质呈弱酸性,总硬度较低,适宜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

5. 金山镇地区资源丰富,有较大的矿产储量。

主要矿产有锰矿、铜矿、铅锌矿等,其中锰矿储量最大。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金山镇地区在未来的开发和利用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开发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挖掘地下水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2)第三章构造特征 (4)第四章构造发展简史 (8)第五章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附图I 金山镇构造纲要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I河北村地区正断层剖面图附图IV 陵庄侵入岩剖面图第一章引言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由比例尺知图区面积约192平方千米,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主要山峰为:孤峰、奇峰、雨峰、伏牛山等,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水系较发育,有1条干流,2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

各支流的大体流向为由北西往南东。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从山峰的高度也可以判断出图区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金山镇地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河北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为编制《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和《河北村地区正断层剖面图》及《陵庄侵入岩剖面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编写《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地层(D)、石炭系地层(C)、二叠系地层(P)、三叠系地层(T)、白垩系地层(K)、古近系地层(E)。

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相沉积,呈闭合圆状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的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D3: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主要为滨——浅海沉积相,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东南部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相,主要呈闭合椭圆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东南部、奇峰—雨峰地区、渚岭地区及五里河西南部,其次作为背斜两翼呈条带状出露于河北村及其东部,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出露面积较大,约为21平方公里。

C2: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雨峰—奇峰周边、渚岭周边、五里河西部、金山镇与河北村之间及河北村东部,出露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

P1: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王庄周边、奇峰—雨峰与渚岭之间、五里河及其东北、西南部以及金山镇—王家庄一带,出露面积约32平方公里。

P2:中二叠统砂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王庄东北部、呈面状分布于金山镇西部、安村周边,出露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

P3: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桑园—孤峰一带,出露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

2.2 中生界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1)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五里河南部、孤峰西部及桑园东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与上覆地层K1为角度不整合。

K1: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滨海或湖泊相沉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3为角度不整合。

K2: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及其周边、渚岭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2.3 新生界E:古近系地层。

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西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李家西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

花岗岩:分布于图区的东北角,在陵庄周围大面积分布,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与围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该花岗岩体侵入P3—T2地层及其所形成的褶皱构造,又由于它被陵庄—三岔河逆掩断层所切穿,所以它的形成时期晚于褶皱形成时期而早于逆掩断层的形成时期。

斑岩脉:二者均呈长条状分别分布于图区的西侧和东北角,分别位于李家西侧和陵庄东侧。

前者走向为北东—南西向,面积约为0.8 平方公里,后者为南北走向出露地表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

其侵入时间为K之后。

2第三章构造特征3.1 构造层划分白垩系地层与较其老的地层间存在角度不整合面,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将该区域地层分为一套构造层:K1-E:下白垩统—古近系构造层构造层。

三叠系地层与较其老的地层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根据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将此构造层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T2:中三叠统亚构造层;D2-P3:中泥盆统—上二叠统亚构造层。

主要地层及岩性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中二叠统砂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

这些地层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及东、南部,分布面积广泛,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层。

这些地层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

3.2 褶皱金山镇中西部及东南部共有北东—南西走向的背斜4个,向斜2个。

a.西部斜歪背斜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西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其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

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315°∠45°,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130°∠70°,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5°,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b.雨峰斜歪背斜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315°∠5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e.飞来峰向斜该向斜位于金山镇地区的中部延伸方向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上三叠系地层。

两翼中三叠系地层。

西北两翼产状320°∠80°.东南翼产状325°∠45°转折端弧线枢纽水平,轴面倾斜为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位于F3的推覆造作用。

加上风化剥蚀形式飞来峰于向斜之上。

c.西部王庄斜歪向斜该褶皱分布在雨峰西部,穿过王庄,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其核部为上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地层,为向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130°∠70°,东南翼产状约为315°∠50,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弧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0°,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向斜位于西部斜歪背斜f1和雨峰斜歪背斜f2之间,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d.中部倒转背斜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在南部的逆掩断层出出露地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其核部为中三叠统地层,两翼为上二叠统、中二叠统地层,为向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325°∠80°,东南翼产状约为325°∠45°,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于水平,为弧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向斜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

e.河北村直立背斜该褶皱分布在南东部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

其核部为泥盆系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地层,为背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320°∠40°,东南翼产状约为120°∠40°,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

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

3.3 断层金山镇地区共发育正断层5个,逆冲断层2个,平移断层4个。

F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 1.8万米。

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

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F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

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

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层约800k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3~F7: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

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F8~F11: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T2,该处为构造窗;安村海拔1000米,孤峰高处为1200米都由P3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4、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在逆冲推覆构造中总有褶皱伴生,有时褶皱变形强烈而复杂。

二者在几何学上具有相关性,在成因上具有统一性。

在许多逆冲推覆构造带中,这种关系明显地表现为褶皱的倒向与逆冲方向的一致,以及变形强度的共同衰减。

对褶皱作用与逆冲推覆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二种观点: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或者逆冲推覆控制褶皱作用。

在形成发育上前者表现为先褶皱后逆冲,后者表现为先逆冲后褶皱。

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的基本论点是强烈的水平挤压引起岩层褶皱,在褶皱倒转翼的拐点处因拉伸变薄而断裂,进而在断裂面上逆冲并推覆,形成典型的褶皱推覆体。

而逆冲推覆引起褶皱的观点强调岩席从一个低层位断坪经断坡爬升到高层位断坪时,于断坡上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褶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