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练习及答案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2. 乌江亭长船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古义:______________ 2. 期山东为三处今义:山东省古义:______________3.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古义:______________4.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今义:父亲和哥哥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乃项王乃大惊曰(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平明,汉军乃觉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乃陷大泽中(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2. 亡此天之亡我( )此亡秦之续耳( )亡去不义( )唇亡齿寒(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项王军壁垓下( )2. 身七十余战( )3.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4. 左,乃陷大泽中( )5. 马童面之( )6.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7.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8. 项王则夜起( )9.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0. 直夜溃围南出( )1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2. 此天之亡我( )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 )参考答案一、1.“伏” 通“服”,心服;2.“ ” 通“舣”,使船靠岸。
二、1. 悲愤激昂。
2. 此处为山的东面。
3. 土地方圆。
4. 父老兄弟。
三、1. 副词,就/连词,于是/副词,才/连词,于是/副词,却/副词,只,仅仅;2. 动词,灭亡/形容词,已亡的/动词,逃亡/动词,丢失。
四、1. 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 名词用作动词,亲身(参加)。
3. 名词用作动词,东行。
4. 名词用作动词,左走。
5.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6.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7. 名词用作动词,西征。
(完整word版)《项羽之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项羽之死》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垓下 (g āi)乌骓(zhuī)B. 麾下 (hu ī)骑能属者(shǔ).C. 揣度 (du ó)溃围(kuì)D. 舣船 (y ǐ)创伤(chuàng)( )数阕 (qu è)田父(fù)唱和 (h è)刈旗(yì)瞋目 (ch ēn)坐骑(qí)披靡 (mí)绐骗(dài)2.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宠幸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B.田父绐曰 : “左”绐:欺骗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C. 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 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E.若非吾故人乎若:如果直夜溃围南出直:当..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A.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 D .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4. 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项是()A.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B.江东虽小 , 地方千里吾骑此马五岁C.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吾知公长者D.骓不逝兮可奈何汉军皆披靡5.下列加点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此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B.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C.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王瞋目而叱之D.平明,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6. 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A. 此项王也 / 非战之罪也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 然今卒困于此 / 洎牧以谗诛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不忍杀之,以赐公C. 左,乃陷大泽中 / 项王军壁垓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汉骑追者数千人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籍独不愧于心乎/ 汉军至,无以渡7.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8.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4.3 项羽之死 Word版含答案 (1).doc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 .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 .马童面.之 面:面对 【解析】 卒:最终。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大惊曰平明,汉军乃.觉之B.⎩⎪⎨⎪⎧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 汉军围之.数重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解析】 C .均为代词,代指项王军队。
A.副词,于是,就/副词,才;B.介词,因为/介词,把;D.介词,替/与“何”连用,表反问。
【答案】 C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直夜溃围南.出 B .项王则夜.起 C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解析】 D 项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A 、B 、C 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解析】 “败北”古今都是战败、失败的意思。
A 项,“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多指某一区域。
B 项,“山东”古义是崤山以东地区,或一般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
C 项,“左右”古义是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②支配,操纵。
③身边跟随的人。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C .汉骑追者数千人D .所当者破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根据对句子内容进行语法分析,所给语句中,“入贡”“所过”“治舟”“骚然烦费”“言”“妨”“无”“同”等可为谓语,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准确判断句子的层次划分。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4.3 项羽之死 Word版含答案 (1).doc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 .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 .马童面.之 面:面对 【解析】 卒:最终。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大惊曰平明,汉军乃.觉之B.⎩⎪⎨⎪⎧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 汉军围之.数重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解析】 C .均为代词,代指项王军队。
A.副词,于是,就/副词,才;B.介词,因为/介词,把;D.介词,替/与“何”连用,表反问。
【答案】 C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直夜溃围南.出 B .项王则夜.起 C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解析】 D 项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A 、B 、C 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解析】 “败北”古今都是战败、失败的意思。
A 项,“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多指某一区域。
B 项,“山东”古义是崤山以东地区,或一般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
C 项,“左右”古义是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②支配,操纵。
③身边跟随的人。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C .汉骑追者数千人D .所当者破【解析】 D 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项羽之死》同步测试及答案

9.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该地区在长江的右岸,故又称江右。
C.籍: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用来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项羽之死》同步测试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雅不逝。逝:奔驰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带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
D.马童面之。面:面对
答案:C
解析:卒:最终,终于。
2.下列各组句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赐公
B.及以故汉追及之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答案:A
解析:“沉溺声色”不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四段段记叙了项羽乌江自刎,主要描绘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B.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对亭长说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D.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土、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答案:B
解析:“江右”错,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东在长江以东,故称江左。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一、字音过关垓.下(gāi)和.之(hè)骏马名骓.(zhuī)田父.(fǔ)能属.者(zhǔ)绐.(dài)自度.(duó)刈.旗(yì)亦足王.也( wàng)被十余创.(chuāng)二、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1)项王军壁.垓下(名做动,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3)常幸从..(受到宠幸跟随)(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今异义,本课为情绪激昂)(5)时不利兮骓不逝.(古今异义,古义奔驰)(6)左右..皆泣(古今异义,古义为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现表示约数)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2)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省略句,“仰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3、请用四个字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垓下之围4、认真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包含了哪两个连续事件?四面楚歌慷慨悲歌5、这一部分中项羽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多情善感6、《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三、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1)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名做状,向南)(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随从)(3)田父绐.曰“左”。
(欺骗)(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使动用法,使…灭亡)(5)项王自度.不得脱。
(估计)(6)斩将,刈.旗。
项羽之死答案

《项羽之死》答案预习案一、(一)西汉《史记》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黄帝汉武帝 3000年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第一课时三、1、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2、惊—起—饮—歌—泣 3、语言、动作描写,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4、不同意。
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第二课时二、1、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2、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写出项羽“斩汉一将”的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并未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敌兵,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无敌。
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羽的勇猛无敌。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表现其骁勇善战。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3、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勇猛、自负的性格。
四、1、B 2、C 3、D 4、C 5、D第三课时二、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优秀经典练习及答案详解)

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消逝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C.期.山东为三处期:约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回头解析:A项,逝:奔驰。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愿为.诸君快战吾属今为.之虏矣B.此天之.亡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然今卒困于.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替,给/介词,表被动;C项,副词,于是,就/动词,表判断;D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B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B.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D.然今卒困于此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答案:C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
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嫉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诛将军以塞责。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为屠乎?”戮,袍泽..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一、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骓.()不逝田父绐.()曰“左”项王嗔.()目而叱.()之扛.()鼎之作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自刎.( )自矜.()功伐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歌数阕.( ) 悲歌慷慨..( )项王自度.()不得脱汉军皆披靡.( ) 辟.()易数里泥淖.( )桂棹.( ) 粘.()贴登载.(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黄澄澄.( )无色无臭.( ) xiāng qiàn( )( )怅wǎng() 空méng ( ) qiú( )曲Wò chuò( )( ) 刚bì( )自用xiāo()勇善战jué( )别shè( )人心魄霸王别jī()铁骨zhēngzhēng ()( ) 优róu( )寡断二、基础知识运用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 )②( )③( )①A.盖.以此得名也/力拔山兮气盖.世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C.徙倚久之.而归/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A.汉皆已得楚乎./若非吾故人乎.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C.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王瞋目而.叱之D.过夕乃.可饮/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③A.灭六国者.六国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南唐为奉化军.节度C.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岸土赤而壁.立D.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项是①( )②( )①A 期山东....为三处 B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D汉军皆披靡②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 吾知公长者..C 骓不逝兮可奈何.... D 吾骑此马五岁3.下列加点字字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 )A.垓.下之围/尸骸.斩将刈.旗/狭隘.汉军皆披靡./.靡.费不期.而遇/祈.祷辟.易数里/辟.谣B.溃.围/振聋发聩.美人和.之/暖和.瞋.目而叱之/缜.密汉骑.追者/骠骑.将军田父./果脯.C.被十余创./.疮.痍自刎.而死/蓊.郁自度.不得脱/书蠹.所当.无敌/长歌当.哭慷慨./同仇敌忾.D.骑能属.者/属.意麾.下/法网恢.恢田父绐.曰/春风骀.荡庖.丁解牛/疱.疹喝叱./.炽.烈4.下列加点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非战之.罪也/汉军乃觉之.此项王也./是何楚人之多也.此天之.亡我/是何楚人之.多也B.麾下壮士骑.从者/以五千骑.追之虞兮虞兮奈若.何/固若.金汤沛公军.霸上/项王军.壁垓下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愿为.诸君快战非战之罪也./亦一奇也.项王瞋目而.叱之/吾尝跂而.望矣D.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亡.其两骑耳/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5.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两组是 ( ) ( )A.此项王也赤泉侯为骑将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然今卒困于此/洎牧以谗诛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不忍杀之,以赐公C.左,乃陷大泽中项王军壁垓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汉骑追者数千人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此山当是其一也是何楚人之多也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gāi)乌骓.(zhuī)数阕.(què) 田父.(fù)B.麾.下(huī) 属.垣有耳(shǔ)唱和.(hè) 刈.旗(yì)C.揣度.(duó) 溃.围(kuì) 瞋.目(chēn)坐骑.(qí)D.舣.船(yǐ)创.伤(chuàng) 披靡.(mí) 绐.骗(dài)7.对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是:①()②( )③()①(1)是何楚人之.多也(2)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3)汉军乃觉之.(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以.故汉追及之(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4)不忍杀之,以.赐公③(1)为.诸君溃围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3)我何渡为. (4)吾为.若德A.(1)(2)意义相同,(3)(4)意义也相同B.(1)(2)意义相同,(3)(4)意义不同C.(1)(2)意义不同,(3)(4)意义也不同D.(1)(2)意义不同,(3)(4)意义相同8.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宠幸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C.田父绐.曰“左”绐:欺骗D.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9.对加点实词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B.直.夜溃围南出直:当C.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D.若.非吾故人乎若:你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消逝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平明..,汉军乃觉之平明:天亮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服:臣服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退守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为若德.德:感激12.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A.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身.七十余战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歌.数阕,美人和之C.令诸君知天亡.我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马童面.之1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D.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4.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 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若.非吾故人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5.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16.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 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 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 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
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
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
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7.本文三个场景分别展示了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写出2~3个关键词语)①垓下之围之“霸王别姬”:②东城快战之“溃围、斩将、刈旗”:③乌江自刎之“拒渡、赐马、赠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守B.力拔山兮气盖.世盖:胜过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19.翻译文中句子。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后人对项羽表示同情肯定的是()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21、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练习答案一、略二、基础知识运用题1.①D(大概/超过;用,介词/率领,动词;音节助词/取独;却,表转折)②A(表疑问;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写,吟,动词;表顺承/表修饰;才/仅仅,只)③D(代词,的人/定后标志;军队,名词/古时表行政区划;驻守,动词/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丢失,损失)2. ① D② C3. A4. C (A 结构助词,的/代词;表判断/表感叹;取独。
B 骑马,动词qí/骑兵,名词jì;你,代词/像,介词;驻扎,动词/军队,名词。
C 替,给,介词;表判断;表修饰。
D 眼泪,名词/哭泣,动词;损失/使灭亡,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动用法,使称王)5. AB(A判断句,定语后置。
B被动句,省略句“之”。
C省略句“于”,宾语前置/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