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项羽之死 课后习题

项羽之死 课后习题

2.《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 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 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 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 《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 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 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 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 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 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 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五、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 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 己的看法。
1. [唐)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2. (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3. (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 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 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 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 么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答案
1.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 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 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 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 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 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 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 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 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 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 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 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 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 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 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 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 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 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 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 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2. 乌江亭长船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古义:______________ 2. 期山东为三处今义:山东省古义:______________3.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古义:______________4.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今义:父亲和哥哥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乃项王乃大惊曰(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平明,汉军乃觉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乃陷大泽中(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2. 亡此天之亡我( )此亡秦之续耳( )亡去不义( )唇亡齿寒(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项王军壁垓下( )2. 身七十余战( )3.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4. 左,乃陷大泽中( )5. 马童面之( )6.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7.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8. 项王则夜起( )9.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0. 直夜溃围南出( )1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2. 此天之亡我( )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 )参考答案一、1.“伏” 通“服”,心服;2.“ ” 通“舣”,使船靠岸。

二、1. 悲愤激昂。

2. 此处为山的东面。

3. 土地方圆。

4. 父老兄弟。

三、1. 副词,就/连词,于是/副词,才/连词,于是/副词,却/副词,只,仅仅;2. 动词,灭亡/形容词,已亡的/动词,逃亡/动词,丢失。

四、1. 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 名词用作动词,亲身(参加)。

3. 名词用作动词,东行。

4. 名词用作动词,左走。

5.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6.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7. 名词用作动词,西征。

(完整word版)《项羽之死》练习题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项羽之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项羽之死》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垓下 (g āi)乌骓(zhuī)B. 麾下 (hu ī)骑能属者(shǔ).C. 揣度 (du ó)溃围(kuì)D. 舣船 (y ǐ)创伤(chuàng)( )数阕 (qu è)田父(fù)唱和 (h è)刈旗(yì)瞋目 (ch ēn)坐骑(qí)披靡 (mí)绐骗(dài)2.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宠幸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B.田父绐曰 : “左”绐:欺骗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C. 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 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E.若非吾故人乎若:如果直夜溃围南出直:当..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A.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 D .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4. 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项是()A.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B.江东虽小 , 地方千里吾骑此马五岁C.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吾知公长者D.骓不逝兮可奈何汉军皆披靡5.下列加点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此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B.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C.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王瞋目而叱之D.平明,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6. 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A. 此项王也 / 非战之罪也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 然今卒困于此 / 洎牧以谗诛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不忍杀之,以赐公C. 左,乃陷大泽中 / 项王军壁垓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汉骑追者数千人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籍独不愧于心乎/ 汉军至,无以渡7.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8.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2021年整理〗《项羽之死》阅读练习2

〖2021年整理〗《项羽之死》阅读练习2

《项羽之死》阅读练习一、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问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地方..千里__________________B.吾知公长者..________________C.持短兵..接战________________D.若非吾故人..乎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虽然B.我何渡为.语气词,呢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买3.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吾知公长者。

B.此项王也。

C.吾为若德。

D.刘备天下枭雄。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节选语段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场面,乌江自刎。

这个场面写了三个细节,拒渡、赠马、赐头。

B.“乌江亭长船待”这个细节,让项羽在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使他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江边的慷慨陈辞不仅无损于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感人。

D.最后一个细节项羽把头赐给故人:“吾为若德。

”这实在是无奈之举,不如此他也会被汉军杀掉。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4.3 项羽之死 Word版含答案 (1).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4.3 项羽之死 Word版含答案 (1).doc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 .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 .马童面.之 面:面对 【解析】 卒:最终。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大惊曰平明,汉军乃.觉之B.⎩⎪⎨⎪⎧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 汉军围之.数重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解析】 C .均为代词,代指项王军队。

A.副词,于是,就/副词,才;B.介词,因为/介词,把;D.介词,替/与“何”连用,表反问。

【答案】 C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直夜溃围南.出 B .项王则夜.起 C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解析】 D 项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A 、B 、C 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解析】 “败北”古今都是战败、失败的意思。

A 项,“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多指某一区域。

B 项,“山东”古义是崤山以东地区,或一般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

C 项,“左右”古义是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②支配,操纵。

③身边跟随的人。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C .汉骑追者数千人D .所当者破【解析】 D 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项羽之死》同步测试及答案

《项羽之死》同步测试及答案
答案:B
9.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该地区在长江的右岸,故又称江右。
C.籍: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用来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项羽之死》同步测试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雅不逝。逝:奔驰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带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
D.马童面之。面:面对
答案:C
解析:卒:最终,终于。
2.下列各组句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赐公
B.及以故汉追及之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答案:A
解析:“沉溺声色”不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四段段记叙了项羽乌江自刎,主要描绘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B.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对亭长说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D.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土、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答案:B
解析:“江右”错,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东在长江以东,故称江左。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一、字音过关垓.下(gāi)和.之(hè)骏马名骓.(zhuī)田父.(fǔ)能属.者(zhǔ)绐.(dài)自度.(duó)刈.旗(yì)亦足王.也( wàng)被十余创.(chuāng)二、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1)项王军壁.垓下(名做动,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3)常幸从..(受到宠幸跟随)(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今异义,本课为情绪激昂)(5)时不利兮骓不逝.(古今异义,古义奔驰)(6)左右..皆泣(古今异义,古义为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现表示约数)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2)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省略句,“仰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3、请用四个字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垓下之围4、认真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包含了哪两个连续事件?四面楚歌慷慨悲歌5、这一部分中项羽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多情善感6、《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三、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1)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名做状,向南)(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随从)(3)田父绐.曰“左”。

(欺骗)(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使动用法,使…灭亡)(5)项王自度.不得脱。

(估计)(6)斩将,刈.旗。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优秀经典练习及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优秀经典练习及答案详解)

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消逝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C.期.山东为三处期:约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回头解析:A项,逝:奔驰。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愿为.诸君快战吾属今为.之虏矣B.此天之.亡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然今卒困于.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替,给/介词,表被动;C项,副词,于是,就/动词,表判断;D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B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B.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D.然今卒困于此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答案:C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

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嫉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诛将军以塞责。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为屠乎?”戮,袍泽..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练习题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gāi) 乌骓(zhuī) 数阕(què) 田父(fù)B.麾下(huī) 骑能属.者(shǔ) 唱和(hè) 刈旗(yì)C.揣度(duó) 溃围(kuì) 瞋目(chēn) 坐骑(qí)D.舣船(yǐ) 创伤(chuàng) 披靡(mí) 绐骗(dài)2. 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宠幸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B.田父绐.曰:“左”绐:欺骗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C. 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 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E. 若.非吾故人乎若:如果直.夜溃围南出直:当3. 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 D.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4.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项是()A. 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吾骑此马五岁C.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吾知公长者D. 骓不逝兮可奈何汉军皆披靡5. 下列加点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 此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B. 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C.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王瞋目而叱之D. 平明,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6.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项王也/非战之罪也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然今卒困于此/洎牧以谗诛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不忍杀之,以赐公C.左,乃陷大泽中/项王军壁垓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汉骑追者数千人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籍独不愧于心乎/汉军至,无以渡7.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8.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 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

项王自己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 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 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

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

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

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9. 翻译:(1)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0.原文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的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用原句回答)11.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12.你如何评价项羽这一人物?13.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

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ɡāi)乌骓.马(zhuī)数阕.(kuí) 美人和.之(hè)B.麾.下(huī) 五千骑.(qí)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D.披靡.(mǐ) 怜而王.我(wànɡ)潦.缩(lǎo)十余创.(chuànɡ)1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为三处。

..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1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 D.马童面.之面:面对18.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项王乃.大惊曰②平明,汉军乃.觉之B.①以.故汉追及之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C.①汉围之.数重②乃分军为三,复围之.D.①吾为.公取彼一将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19.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宠幸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C.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D.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20.对加点实词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B.直.夜溃围南出直:当C.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 D.若.非吾故人乎若:你2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消逝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平明..,汉军乃觉之平明:天亮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服:臣服2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退守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为若德.德:感激2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A.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身.七十余战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歌.数阕,美人和之C.令诸君知天亡.我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马童面.之2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王军壁.垓下岸赤而壁.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 D.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25.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 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若.非吾故人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识补充: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拔山扛鼎《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取而代之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

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沐猴而冠衣锦夜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四面楚歌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江东父老父老:父兄辈人。

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无颜见江东父老卷土重来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比喻失败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反扑过来;或重新恢复势力.楚河汉界项羽和刘邦定约,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

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付之一炬《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付:交给;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

给它一把火烧光。

指用火烧毁。

《项羽之死》参考答案1.答案:C(A 父fǔ B.属zhǔ D. chuāng)2.答案:B ( A.幸:受宠幸 C.期:约定 D.难道 E.若:你)3.答案:C (C.名作状,在夜里 A.名作动/名作状 B.名作动/名作状 D.名作动/使动)4.答案:D (A.山的东面/情绪激昂 B.土地方圆/五年 C.身边侍从/忠厚长者)5.答案:B (B.你 A.主谓之间,取独/代词,这件事 C.表顺承/表修饰 D.才/只)6.答案:A7.答案:B8. A (“沉溺声色”不妥)9. 翻译:(1)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