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

合集下载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选择题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论断,他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真实性;二是形象性;三是情感性。

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席勒第一次“审美教育”的概论。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答: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

这种观点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二是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4,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二、审美需要具有哪两个显著特征?答: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有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三、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具有什么作用?答: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答:审美发生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1、游戏说,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2、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是生物学家达尔文。

3、巫术说。

出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的《金枝》。

4、劳动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和普列汉诺夫。

五、悲剧的特点是什么?答: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有: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50年)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

”3、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著名命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立体图形中(球体)最美。

5、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6、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7、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狄德罗)9、主张“美是主观的”中国美学家是(吕荧和高尔太)。

主张美是客观的代表是(蔡仪)。

10、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不先杜诗,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缺乏时间距离)。

11、认为“美”、“艺术”都没有统一的本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12、美感具有(主观性)。

13、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审美心理学上属于(相似联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中被称为(移情)。

15、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美学家是(朗吉诺斯)16、“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美学上属于(优美)。

17、《麦克白》属于美学上的(性格悲剧)。

18、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丹青能令丑者妍”这一现象说明(艺术能“化丑为美”)20、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出自(人间词话)22、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是(意象的重建)23、(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24、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丑”的态度是(美丑分明,弃丑求美)。

25、《列子。

汤问》载: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所弹的琴声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种意象是26、“美学之父”是(鲍姆嘉登)。

27、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28、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平面图形中(圆形)最美。

2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0、现存文献中,西方最早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著是(《大希庇阿斯篇》)。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答: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存在着。

2.什么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实的美的事物而言,美的形式是具体的,美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就现3.什么是形式美?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主要有哪些?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答:广义的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

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有色彩,形体,声音;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

4.美的表现形态有哪些大类型?答:现实美和艺术美。

5.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关系?答: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光的生理快适为基础,同时美感也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现象。

总之,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由于人们从对象的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

6.艺术设计在形态分类上是什么样的艺术?答:属于造型艺术,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

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形是视觉可见的、可触的。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
(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复习提纲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想境界。

(2)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 “气” “气象” “圣人”•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 “无” “大象”即“象罔” “神人”与“至人”•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境界” “象外” “意境”5.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答: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6.为什么说“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答:“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7.请分别简述构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在审美经验中的地位与特征。

答:①感知:特点:•审美感知的情感性•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审美经验的基础②想象:特点:(1).自由(2).情感性地位:核心③情感:特点:功利性、非功利个性、普遍性冲动性、稳定性非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化地位: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构成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④理解:特点:非概念性、多义性地位: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8.请分别简述审美距离、审美态度、审美移情等概念的定义与功能。

答:①审美态度:定义:所谓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功能:即审美态度决定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决定审美经验。

②审美距离:定义: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功能:将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做出修正,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利,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审视审美客体。

③审美移情:定义:感情移入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移入没有情感的对象中去功能:审美移情作用来自主体的审美能力。

我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和深化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效果,这对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9.审美经验的特征。

(具体见PPT3)答:一、感性直观性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四、自由无限性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10. 何为传统艺术观?答:(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2)艺术是独特的;(3)艺术应该看上去是美观的或美的;(4) 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5)艺术应该需要技巧或技术。

11.何为当代艺术观?答:1.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并赋予特定意义或意味的物品。

2.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

3.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

12.简述艺术品的基本结构。

答:一、物质材料层: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象带等。

二、符号形式层: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三、意象世界层: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可以说,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四、超验意境层:这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艺术本体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层次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意味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

13. 如何理解“艺术的终结”这一问题?简述艺术概念的独立过程?答: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death),也不是艺术的终止(stop)。

“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通过转向它物即哲学而趋向终结;而丹托所谓“艺术的终结”指关于艺术史的某种叙事内在地终结了。

代表观点:①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衰亡。

②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取代。

③美国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接近于零,艺术的纯粹形态的理论预示着其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本质有关“艺术终结”的讨论,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对于18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实践和文艺现实的诊断和批判,是基于艺术美的理想性而对于新兴艺术类型和审美范畴的反思和回应。

这一讨论,与其说宣布了艺术的“死亡”,毋宁说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因现实语境的转型而对艺术前景抱持的一种审慎态度,是从艺术美和美的艺术的悠久传统出发而对艺术美的理想性的辩护和印证。

14.简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的悲剧观。

答:黑格尔“矛盾冲突”的理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亚里土多德《诗学》⏹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②喜剧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 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 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③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很明显,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尼采⏹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

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

尼采认为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马克思⏹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15.举例说明悲剧的类型。

答: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悲剧意识是希腊人精神生活的负面:希腊人的理性不能解释“命运”。

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

人类社会处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永远不会完结),因而理性不随完全自由地支配命运,从而消除存在的阴暗面——这是悲剧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