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艺术浅析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1. 引言1.1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利用天然植物染料,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法,将色彩融入布料,使其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色彩。
白族扎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
这种工艺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的鼎盛期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扎染工艺。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白族扎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点,如:选料精细、染色深浅相间、纹样繁复多变等。
白族扎染不仅在技术上具有独特性,在文化上也承载着丰富的白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扎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白族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唐代,白族就开始了扎染的工艺。
据史料记载,当时白族在云南昭通一带就已经掌握了扎染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到布匹的制作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扎染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扎染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白族扎染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白族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传统,保持了扎染工艺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这种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为白族扎染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白族扎染的工艺特点一、选料精细:白族扎染所用的布料一般都是以棉、丝、麻为主,选用的是优质原料,经过严格挑选和处理,保证了染料的渗透性和色彩的鲜艳度。
二、图案精美:白族扎染的图案设计精美独特,常见的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多样化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使得每一件扎染作品都充满了艺术感和生活气息。
三、工艺复杂:白族扎染是一项工艺复杂的技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设计、扎染、定色等一系列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和耐心等待,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扎染作品。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
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印染技法,通过捆绑面料,使染料只进入特定区域,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白族扎染在民族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方面广泛应用,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
白族扎染源于中国南方的云南省,主要分布在白族的聚居地区,如大理、临沧、昆明等地。
白族扎染以其纯手工制作的方式而闻名,无需使用任何机器设备,完全靠工匠的巧手和经验来完成。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十分繁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一般以棉织物为主。
接着,将面料分割,根据设计的图案和色彩需求,将面料用线条捆绑成不同的区域,这种捆绑技术被称为“打结”。
打结完成后,需要将面料浸泡在染料中,使染料渗入到非打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保证染色效果均匀和饱满。
将染色后的面料晾干,剪去打结的线条,就能得到独特的扎染面料了。
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案和色彩的呈现。
白族传统的图案常常以花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和自然。
而色彩方面,白族扎染采用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和矿石,如茜草、蓝墨、蓝矾等。
这些天然染料不仅能够保持面料的柔软和光泽,还能使扎染面料更加环保和健康。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手工制作的过程和图案的呈现使每一件扎染面料都独一无二,充满了人文和艺术的力量。
白族扎染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扎染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和传承。
如今,白族扎染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扎染技术,希望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白族扎染也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时尚和精致生活的代表。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中的瑰宝。
其独特的工艺过程和图案呈现,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

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学术论文。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染色技艺,在白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全面揭示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美学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Research on Yunnan Bai Tie Dyeing Art" is an academic paper aimed at exploring the unique cha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unnan Bai Tie Dyeing art in depth. Tie dyeing, as an ancient and unique dyeing technique, hold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Bai cul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eal the historical origi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value,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ai tie dyeing art in modern society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本文将首先概述扎染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分析其在白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白族扎染的技艺特点,包括扎结技巧、染料选择、染色工艺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本文还将关注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张月姣(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扎染工艺,其传承性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秦汉时期,扎染工艺就已经产生,在之后慢慢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意味和特色,不可取代。
在当今,扎染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备着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等等,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最具代表性的,相比现在四川自贡、江苏南通,其还保留着相对比较传统的扎染做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少,是十分难得的。
大理也是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白族扎染工艺的相关特色产品不免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在保护为前提下进行产品开发。
笔者将白族扎染工艺的价值意义和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1-01一、白族扎染工艺介绍扎染,古代称之为"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根据史书记录,在东汉的时候大理就已有了染织的方法。
到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中的人物穿着,就已经可见扎染的痕迹。
至宋,《大理国画卷》中也清晰可见两位武士的饰品有扎染的痕迹。
后又经过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扎染成为了白族的特色工艺。
扎染工艺在大理又被叫做疙瘩花。
现在在大理的周城和巍山这两个县此技艺仍一直保留,并不断的发展完善,其中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被称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由手工针缝扎,并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反复染制,不仅外观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对皮肤有着消炎和保健的作用,对环保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能让更多的人能更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扎染工艺的传承性(一)扎染的特点大理周城有3000多名妇女在各家各户从事手工扎花工序,这里生产的扎染布,以其典雅的色泽、丰富的图案、传统的工艺、柔软的质地与益体的性能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

探索研究[摘 要]当今社会,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扎染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质朴的美感、淡雅的气息和隽永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弥补了当前人文艺术的缺失,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索、理解和思考。
扎染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品质差、设计程式化严重、缺乏创新、传播面小、影响力缺失。
因此,对扎染艺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扎染设计的历史溯源,寻找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探讨其传承意义,使更多的人关注云南大理的扎染艺术。
[关键词]白族;扎染;设计;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8-0037-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庄雅清.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J].天工,2023(8):37-39.庄雅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作者简介:庄雅清(2001—),女,傈僳族,云南鹤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一、扎染的历史简介扎染工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
扎染工艺繁盛于唐代,在宋代逐渐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已经掌握了较成熟的扎染技艺。
云南大理的周城村是扎染的主要产地,由《云南志》中记载的“锦文颇有密致奇采”和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大利流波濯锦”可知,早在南诏国时期,扎染已经在大理出现,当时的喜洲是闻名遐迩的锦城。
大唐盛世,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盛,扎染顺应时代的浪潮也发展到了鼎盛,当时很多社会名流将扎染作为一种时尚,大量的扎染作坊相继出现。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国派了一批演员去参演《南诏奉圣乐》,演员中有人穿的舞蹈服“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
但是在北宋时期,因为扎染制作极其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被朝廷明令禁止生产。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博大精深、风格迥异,其中的扎染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白族扎染是一门用天然植物染料对衣物进行染色的传统手艺,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白族扎染是一种天然成趣的璞真艺术,它的原材料、染料均来源于天然,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因而不仅环保健康,但也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独特差异。
白族扎染技艺中最独特的就是采用茜草、橡皮树、槟榔等植物、树皮和杂色素等的汁液与衣料结合,产品品质更加天然健康,可谓是充满了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
在白族扎染工艺中,首先需要将衣物洗净并晾干,在晾干后,要画好图案和花样,然后用针线将图案描绘在衣料上。
完成了图案后,要将染料倒入锅中烧开,将准备好的衣物浸泡在染液中,反复浸泡多次后,待染液渗透到整个衣料后,晾干晾够即可。
这种染色工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每一件作品的染色效果都是唯一的。
白族扎染的图案和花样相当的丰富多彩,从简单的斜纹到复杂的虎纹和格纹等,每一个图案都传递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望。
其中,许多花样和图案都是民族的传统标志,如凤凰、龙、鸟等,这些图案不仅可爱活泼,而且寓意深刻,彰显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它的工艺过程繁琐,技术含量极高,需要传人们几十年的学习成才,因此难度很高,却也彰显着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国家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白族扎染作为传统工艺体系之一,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保护。
总之,白族扎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天然成趣的璞真艺术,它的工艺特点和独特韵味,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白族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族扎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2023 年 11 月
Vol. 45 No. 11
Nov. 2023
染 整 技 术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Journal
印染艺术
白族扎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李尚书
(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四川自贡
摘
643000)
要: 白族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扎染技艺与图案均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具有
目前,白族扎染主要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集中
分染色而成为背景的独特民间工艺,将功能、实用与
在大理周城村,其产品也主要倾向于旅游产品的销
现代艺术审美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
售和商业体验馆的开发,其个体经营竞争大、规模
价值。
小、样式陈旧等问题导致其在现代环境下逐渐衰退。
1.1
白族扎染技艺简介
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原有的植物染料供
白族扎染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主要以棉、麻、
不应求,为了追求产量和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当地
丝等亲水性较好的手工土布作为面料。完整的扎染
小作坊不仅用机织布代替了手工织造布,还引入了
面料制作步骤繁多,与大多数的印染过程一样,主要
成本低廉的化学染料。加之,外包扎花图案的外泄,
通过对面料的防染处理而达到印花效果。其印染流
案、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从传承与创新的多元视角
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
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水平较高,洱海卫红布、清代
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11]。改革
开放后扎染业成了当地的龙头行业,产品甚至远销
[11-12]
和创新应用
品上也被广泛应用,深受民众的喜爱;明清时期,洱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璞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带您一起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扎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印花的技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扎染。
而扎染的技艺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具有鲜艳夺目、图案精美的特点。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桑叶、菖蒲、蓝莓等。
这些植物染料使得白族扎染作品颜色鲜艳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而且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独特,线条清晰,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感。
制作扎染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布。
所用的布料应该是棉质的白绸布,质地细腻柔软。
接下来是设计图案。
白族扎染工艺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设计师首先要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
然后是浸染。
在浸染时,需要将布料浸泡在特制的染料溶液中,让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而后,用用特制的线索将图案部分进行绑扎。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染料渗透。
而后是染色。
将绑扎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搅拌,以确保染料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通风处晾晒,晾干了以后,再进行一些后续工序,如脱胶、定型等,最后一件美丽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所制作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价值。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了中国独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云南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也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白族扎染艺术浅析
【摘要】云南大理周城村的白族地区,扎染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是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崇尚自然,朴素静美的审美特色。
本文从历史发展背景、工艺特色、纹样造型几个角度,探讨这颇具审美价值的白族扎染。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也有分布。
其中大理白族地区被称为“扎染之乡”。
全村一千五百多户白族居民,每家每户都与扎染有着不解之缘。
大理城随处可见的扎染制品:围巾、帽子、t 恤、桌布,应有尽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会选择购买特色的扎染制品留作纪念。
白族扎染从简单的花鸟图形发展到今天1000多种扎染纹样,进过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把白族扎染发展成今天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手工艺术,融入了无限的人文情怀,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今天显得别具一格。
一、扎染历史背景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也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
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在2006年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扎染历史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期,扎染制品已经用于服饰,使用地区广泛。
据《二仪实录》记载,扎染
“秦汉间始有,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贱贵通服之”。
新疆的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扎染实物,由此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扎染工艺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至南北朝时期,扎染技术更日趋成熟,梅花形和鱼形纹样已经普遍用于当时妇女的服饰。
唐代的扎染技术更是发展迅速,流传广泛。
染料品种也比以前更丰富,染色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制作工艺也比以前更加精美。
据《唐史》记载:“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
这从出土的唐三彩俑上更可以看到衣青碧缬的基本样式。
使用扎染物品已经在民间蔚然成风。
妇女的服饰、男子的袍服、家用的幔帐、屏风、门帘和床单等等,也都用扎染制作。
扎染在唐代受到国人的喜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
五代时扎染沿袭了唐代的繁盛,继续发展。
据《陶谷清异录》记载:“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
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做缬帐一具。
”讲述了一个家境贫寒的书生由于爱好扎缬,卖掉了琴和剑换回一顶扎染帐子的故事,说明了当时扎染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流行程度。
宋代时期,出现了更过制作精美的扎染制品。
其中“鹿胎缬”更是。
宋元时期染织技术继续发展。
元代《碎金》一书记载当时的染缬技术名目繁多,织和印染已经风靡全国,扎染技法在当时已经成为印染的主流。
近代,由于战乱和明清资本主义的出现,欧洲化学染料的输入以及原有的手工工艺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大批量需求,纯天然染料手
工扎染制品在沿海中原一带渐渐消失,只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保留下来了。
目前在我国的云南大理、四川自贡、贵州、湖南等少数地区还能看到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扎染工艺。
特别是我国云南大理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是目前传统工艺保存完整、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主要以旅游特产和出口产品为主,品种有床单、桌布、围巾、手帕、门帘、窗帘、挎包、坐垫、面料等。
二、白族扎染的工艺特色
周城村白族的扎染工艺,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带,有史为证,“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白族扎染经历了一段辉煌与没落互相交织的历史。
上个世纪40年代,周城村的扎染业几乎成为所有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大部分家庭都会种植板蓝根,把它卖扎染作坊。
还有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则是又种植板蓝根又开扎染作坊。
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土地收为集体所有,大量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板蓝根开始逐年减产,最后到了没有土地种植板蓝根的境地。
直到今天,周城村的扎染作坊基本上都是使用化学染料作为扎染的染料。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首先选好布料,然后再覆盖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纸,纸上的花纹是有镂空的小洞组成,用沾有染料的刷子在图纸上快速地来回刷,颜料透过细小地洞印在了布料上。
而后分别使用错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扎紧成疙瘩状,经过反复浸染、漂晾、拆线,被扎紧的部位
未被染料浸染,呈现各种花型。
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低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
以前,周城扎染的布料用的都是周城人家自己织造、生产的土布,现在这种土布已不多用,但无论是自家作坊还是扎染厂选择的都是纯棉白布,这种手感较好,贴身舒适的布料。
在周城,上至80岁的老妇,下至6、7岁的小女孩,对扎花都十分拿手。
由于扎揪的松紧不一,扎出来的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显得自然而又变换迷离,独具特色。
三、白族扎染纹样造型特色
如今,白族的扎染制品图案丰富,花鸟鱼虫、几何图形,应有尽有。
但在以前,白族扎染的图案并不丰富多样。
传统的白族扎染只有5种基本扎染技法。
经过白族人民20多年不断地摸索、创新,现在已经发展出了26种之多了。
图案从原来的3种发展为现在的多种图案系列。
白族扎染图案大多取材于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艺术的产生往往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大理苍山绵延,包围着水波涟漪、宛若碧玉的洱海,是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之地。
大理三塔悠然肃立于苍山脚下,蝴蝶泉闻名遐迩。
这些扎染图案无论是来自当地的山川河流还是花鸟鱼虫,民俗风情,故事传说,都彰显着它独有的审美特征。
从最常见的传统扎染图案菊、蝴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独特的美学魅力,从大理三塔出土的南诏、大理国丝织品上就有各种蝴蝶和花卉植物图案,在这些扎染制品中最多的就是蝴蝶图案了,也许是因为大理上关著名的胜地“蝴蝶泉”和它那美
丽的传说,在这些扎染图案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蝴蝶轮廓,无论是展翅飞翔地单只蝴蝶还是几只蝴蝶相互围绕,都十分形象生动,充分地体现了扎染图案的写实性和白族人民对图案把握地十分精巧细致。
白族扎染图案也不单拘泥于表现对象的外形特点,也会根据对某一形象的感受,采用寓意、象征、虚构等手法把相互有内在联系的图案巧妙的组合在同一图案中,构成富有寓意、趣味横生、循环巧妙的组合纹样,例如五福棒寿、松鹤延年、鸳鸯戏水、凤凰牡丹、喜鹊闹梅、莲生贵子等传统题材的图案,这些组合型造型图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也体现了扎染图案的多样、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寓意以及它的耐看性等特征。
白族扎染发展至今,不仅有传统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的对称图案的扎染制品,也有以人文风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趣味图案,更有现在的几何图形的四方连续的抽象图形的扎染作品。
每种图形的不同特点加上扎出来的特殊肌理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
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今天,纯手工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扎染制品作为可塑性极强的一种民族手工艺品,被广泛地运用在服装、饰品、箱包、家居软装等不同的生活领域。
扎染制品能很好地做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未来,扎染制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白族扎染作为独具特色并一直传承发展至今的民族手工艺品,必将长久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