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运行
核电厂运行限制和条件had10301

核电厂运行限制和条件had10301 运行限制和条件的制定1.运行限值和条件必须以与设计规定相一致的核动力厂及其环境的安全分析为依据。
应在适当考虑安全分析中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确定运行限值和条件。
应对安全分析报告以及运行限值和条件进行审查,并在必要时根据调试试验的结果进行修改。
应以书面形式论证每一运行限值和条件采用的理由(包括相应的背景资料)。
必要时,应容易获得这些证,明材料。
2.通常营运单位应早在开始运行之前在设计单位的协助下制定运行限值和条件,以保证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价和批准。
3.每个运行限值和条件应有相关的监督要求以支持运行人员保证遵守运行限值和条件。
4.运行限值和条件对于负责运行的人员应意义明确,并由可测量的或直接识别的参数值来确定。
当无法使用可直接识别的数值时,应用适当的图、表或计算方法来表示限值参数与堆功率或其他可测量参数之间的关系。
应以明确的方式来表述运行限值和条件,以便在任何情况下都清楚是否发生了违反运行限值和条件的情况。
5.对运行限值和条件,应明确说明,避免含糊,这对使用运行限值和条件时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制定文件的初始阶段,应将运行限值和条件提供给运行人员以寻求在人因方面的建议。
应解释术语的意义,以有助于防止误解。
6.当有必要对运行限值和条件进行修改时,应遵循1-5所描述的方法。
应审查核动力厂的所有修改,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运行限值和条件进行修改。
运行限值和条件的任何修改都应经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评价和批准。
7.当有必要临时修改运行限值和条件时(例如,对新堆芯进行物理试验时),应特别注意保证修改带来的后果是经过分析的。
虽然修改的状态是临时的,也需要至少经过与永久性修改同样水平的评价和批准。
当另一种方法合理可行时,应采用该方法,而不用临时性地修改运行限值和条件。
8.应对运行限值和条件进行定期审查,以保证其继续适用于预期目的,并且在必要时,应根据运行经验和技术的发展修改运行限值和条件。
核电站运行-复习大纲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1. 压水堆核电厂与化石燃料电厂相比的运行特点。
(1)反应堆临界(2)产生大量放射性物质(3)相当可观的堆芯剩余释热(4)核电厂系统、设备复杂(5)使用饱和蒸汽2. 核电厂载硼运行的特点(好处和代价)。
压水堆核电厂通过调节慢化冷却剂中的硼浓度,可以控制长期缓慢的反应性变化。
好处:对反应性的影响比较均匀,不引起功率分布畸变;大大减少了控制棒的数目,简化了堆的结构。
代价:为保证慢化剂温度系数为负,对温度有限制;增加了化容系统复杂性,并产生含硼酸废液。
3.汽轮机快速降负荷的定义及目的。
定义:当汽轮机接到Runback信号时,汽轮机将以200%满功率/min的负荷变化率降负荷,持续降负荷1.5s (降负荷5%满功率),等待28.5s后,如果该信号仍存在,则再次快速降负荷5%满功率,直至信号消失。
目的:利用功率控制系统的机制,通过自动降负荷,降低反应堆功率,缓解一、二回路间的矛盾,减少停堆次数,提高核电厂运行的经济性。
4. 核电厂运行工况的分类。
正常运行和运行瞬态;中等频度事件;稀有事故;极限事故5. 核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6. 核电厂运行规程的构成。
正常运行规程;故障运行规程;事故规程;行政性控制规程7. 9种运行标准工况(P-T大刀图)和6种运行模式(MODE)。
9种运行标准工况:换料冷停堆;维修冷停堆;正常冷停堆;单液相中间停堆;双相中间停堆;正常中间停堆;热停堆;热备用;功率运行6种运行模式:功率运行,启动,热备用,热停堆,冷停堆,换料第二章核电厂技术规格书1. 术语及定义:动作:是技术规格书的每条规范中在指定条件下所需采取的行动停堆深度:假定最大价值的单束控制棒全部卡在堆外,而其他棒组(包括控制棒组和停堆棒组)全部插入堆内,由此使反应堆处于次临界或从现时状态达到次临界瞬时的反应性总量轴向通量偏差:两部分堆外中子探测器上半部与下半部归一化通量信号的差值(电流信号差△I ) ,可表示为AFD。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正文:---------------------------------------------------------------------------------------------------------------------------------------------------- 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国家核安全局1991年7月27日发布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本规定自1991年7月27日起实施本规定由国家核安全局负责解释1 引言1.1核电厂的安全运行是以核电厂的选址、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管理均符合核安全要求为前提的,本规定的内容只涉及核电厂的管理、调试、运行和退役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1.2本规定对陆上固定式热中子反应堆核电厂的运行提出了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本规定的目的是要保证在核电厂运行过程中不使公众和厂区人员受到过量的辐射危害。
1.3附录I所列安全导则是对本规定的说明和补充。
2 核电厂营运单位、主管部门和国家核安全部门2.1核电厂营运单位对核电厂的安全运行负有全面的责任。
2.2核电厂主管部门对核电厂的安全运行负有领导责任。
2.3核电厂的运行安全必须接受国家核安全部门的监督。
2.4为保证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国家核安全部门、主管部门和核电厂营运单位必须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并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2.5核电厂营运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核安全部门递交(或供其随时调用)下列文件和资料:(1)质量保证大纲(见第14章);(2)运行限值和条件(见第3章);(3)有关偏离运行限值和条件的报告(见3.12条);(4)调试大纲和调试阶段审查报告(见4.2条);(5)核电厂营运单位的组织机构说明(见第5章);(6)调试试验结果(见4.3条);(7)人员的培训、资格审查和再培训大纲(见第6章);(8)运行规程(见第7章);(9)定期维修、试验、检验和检查大纲(见8.1条);(10)维修、试验、检验和检查记录(见8.8条);(11)装料、换料计划和燃料性能记录(见第9章);(12)修改程序(见10.4条);(13)对修改方案的审查意见和决定及其记录(见10.4条);(14)安全重要项目的修改方案及其实施情况(见10.2条);(15)辐射防护大纲和人员受照射量记录(见第ll章);(16)废物管理大纲和有关文件(见12.3条);(17)排出流排放限值,以及监测和控制排放的方法和规程(见12.2条);(18)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计划(见第13章);(19)保卫措施说明(见第15章);(20)与审查预计运行事件和事故工况有关的定期运行总结报告和记录(见第16和17章);(21)退役大纲(见第18章);(22)核安全部门所要求的其他资料。
核电厂运行概述3

4、安注系统(SIS)和喷淋系统
.安注信号已闭锁; .安注系统处于安注备用; .安注箱出口隔离阀门已关闭;
5、反应堆补给水系统 补水、浓硼箱水位等
运行操作 P45-47
运行操纵的步骤: 一、启动前系统的检查与准备 二、核动力冷启动运行操纵过程 三、核动力冷启动过程中电加热升 温升压运行操纵 四、临界过渡 五、提升反应堆功率的运行操纵 六、带负荷、发电并网
化学与容积控制系统(CVCS)
·化容系统上充、下泄处于正常运行, 以维持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和反应堆 冷却剂泵轴封供水; .化学系统内所有净化床处于硼饱0.16 MPa。
余热排出系统(RHRS)
余热排出系统与反应堆冷却剂 系统构成环路,余热排出泵在 运行,反应堆的衰变热由余热 排出系统排出,并维持反应堆 冷却剂系统的温度在60℃左右。
核电厂加热升温
初始条件 1.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S)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含稳压器)已完成充水 排气,处于水实体状态; .反应堆冷却剂内的硼浓度为冷停堆模式的 硼浓度;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温度维持在60℃以下;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维持在0.345~ 0.689 MPa(表压); .反应堆冷却剂泵处于可运行状态。
核电厂运行概述 (3)
第三章 核电厂正常运行
核电厂加热升温 反应堆启动 功率运行 停堆
核电站运行状态
冷启堆 启堆运行 停闭 热启堆 稳定工况 改变工况 冷停堆 热停堆 事故停堆
正常运行 运行状态
功率运行
停堆运行 运行状态
异常工况运行 非正常运行 事故工况运行
AP1000电厂运行原理
从冷停堆模式开始,经加热升温, 达到热停堆模式,开堆趋近临界,汽 轮机暖机升速并网带负荷,直至满功 率稳定功率运行模式。然后再逆过程 返回直至核电厂再处于冷停堆模式。
第4章 核电厂正常运行

(4)二回路系统。所有设备均在停闭状态,蒸汽发生器二次 侧处于湿保养状态,即充入除盐除氧水至一定高度,其余空 间充氮使压力稍高于常压。蒸汽隔离阀关闭。 (5)供电系统。检查所有的母线和配电盘上的交直流电源, 调整厂用电方式使符合启动要求,检查备用电源的完整性, 检查重要负载的电压是否正常。启动时,电源电压应在 (0.85--1.05)额定电压之间,对电网频率的限制为(50i 0.5)Hz。保证反应堆、冷却剂泵、一回路及二回路的辅助 系统,反应堆控制与安全保护系统,检测仪表系统,信号系 统等处于能够运行状态。
第4章 核电厂正常运行
4.1 正常启动 4.2 过渡到功率运行
4.3 停闭 4.4 核电厂的换料
介绍核电厂正常运行,包括从冷停堆开始,电厂加热升 温,趋近临界,汽轮机暖机、升速、并网带负荷,负荷瞬变, 升功率至满功率运行;最后介绍功率运行到冷停堆的全过程。 了解从冷停到满功率的主要过程;
开堆前的临界棒位(或临界硼浓度估算),稀释和硼化 计算,热平衡计算,停堆余度计算;
(3)根据堆芯的布置,推算出与最低无负荷临界相对应的 各个控制棒组件的位置,并按照所指定的顺序,依次提升 控制棒组件中的四组调节棒组。 如按A模式运行控制棒组件的调节棒组有A、B、C和 D四组,四组调节棒的前后两组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度。棒 组重叠的目的是为了使反应性与调节棒组位置的关系曲线 线性化,使棒组在堆芯内移动时的反应性引人率近似为常 数。
理解负荷瞬变过程主要参数的变化趋势,掌握负荷瞬 变的规律。
正常运行使用正常运行规程(General Procedure)。
4.1 正常启动
冷态启动:压水堆停闭了相当长时间,温度已降到60℃
以下时的启动;
热态启动:指压水堆短时间停闭后的启动,启动时压水
核电站运行标准

核电站运行标准核电站是一种关键的能源设施,其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对于保障能源供应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核电站运行的安全和高效,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标准,来规范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日常运营。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核电站运行的标准。
一、设计标准核电站的设计标准是指在核电站的设计过程中所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设计标准包括放射防护设计标准、安全核素运输设计标准、核电厂建筑设计标准、辅助系统设计标准等。
放射防护设计标准是保证核电厂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标准。
它涉及到核电站的建筑、设备、工程等工作,并覆盖了辐射设备的安全设计、防护措施、放射性废物管理等方面。
安全核素运输设计标准是保证核燃料元件、放射性废物等物质的安全运输的重要标准。
它包括核燃料元件和放射性废物的包装、密封、标记、运输安全规定等内容。
辅助系统设计标准是核电站辅助系统设计时遵循的技术要求。
辅助系统包括安全和非安全系统,如冷却系统、减压系统、安全仪表和控制系统等。
二、建设标准核电站的建设标准是指核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所应满足的要求。
建设标准包括核电站建设安全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工程结构安全标准等。
核电站建设安全标准是保证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标准。
它涉及到施工现场的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要求,确保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没有安全事故发生。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是保证核电站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包括核电站建设中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焊接和钎焊质量、工程验收等内容。
工程结构安全标准是保证核电站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标准。
它确保核电站的主要设施在正常和异常工况下都能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要求。
三、运行标准核电站的运行标准是指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所应满足的要求。
运行标准包括核电站应急准备标准、核电站运行安全标准、核电站运行管理标准等。
核电站应急准备标准是核电站为应对突发事故或异常情况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和紧急措施。
它旨在提供应急指导,确保核电站安全和人员的生命健康。
核电厂的运营维护与监测

核电厂的运营维护与监测核电厂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生产方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
然而,核电厂的运营维护与监测是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各国针对核电厂的运营维护与监测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核电厂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一、核电厂的运营维护核电厂的运营维护包括日常巡检、设备保养、故障处理等内容。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运营维护管理体系,明确各项运营维护任务和责任。
日常巡检是运营维护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各系统、设备的巡检,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设备保养是确保核电厂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包括定期保养、预防性维护和设备检修。
对于设备的故障处理,核电厂需要建立健全的故障排除和应急处理机制,以保证故障及时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二、核电厂的监测与评估核电厂的监测与评估是对核电厂运行状态的全面检查和评估,旨在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监测包括对核电厂各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及对辐射环境进行监测。
评估是通过对核电厂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核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监测与评估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评估标准,确保对核电厂的全面监测和评估。
三、核电厂的运行优化核电厂的运行优化是提高核电厂运行效率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核电厂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运行模式和参数设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发电效率。
同时,核电厂还要关注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运行优化,核电厂能够实现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的运行,为地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四、核电厂的技术创新核电厂的技术创新是提高核电厂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根本途径。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核电厂设备的性能,提高运行效率。
同时,开展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推动核电厂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技术创新还包括发展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核电厂对运行状态的监测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核电厂才能保持在技术领先地位,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核电厂总体介绍及发电运行原理共32页

轮
汽轮机疏水系统,
汽轮机调节油系统,
机
汽轮机调节系统,
汽轮机保护系统,
系
汽轮机润滑、盘车系统,
统
汽轮机排汽口喷淋系统, 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
化学试剂注射系统等
20
核电厂初级运行
功能 将汽轮机转移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并输送
给电网或提供厂用电;机 系 统
21
组成
发电机
冷却系统:定子冷却水系统、密封油系 统、氢气供应系统、氢气冷却系统
输变电系统:发电机励磁和电压调节系 统、输电系统、同步并网系统、主 开关站-超高压配电装置以及发电机 和输电保护系统等
核电厂初级运行
功能 向凝汽器和电站其他系统提供冷却水,确保 汽轮机凝汽器的有效冷却,将从汽轮机低压
循
汽缸排出的乏汽凝结成水,带出未能转变成
机械能的乏热。
环
水
组成 两条独立冷却回路,各50%的容量;
反应堆安全壳系统
核燃料装换料和贮存系统
核辅助厂房通风系统
柴油发电机组
核电厂初级运行
常规岛将蒸汽发生器中产生的饱和蒸汽送入 汽轮机推动汽轮机转动从而带动与汽轮机相联接 的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
汽轮机系统
常规岛
发电机系统
循环水系统
16
核电厂初级运行
蒸汽和给水加热系统
汽
组成:由汽轮机、凝汽器、凝结水泵、低压
核电厂初级运行
一、核能知识介绍
核反应 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裂变核
在中子轰击下能引起裂变反应的原子核,一般为质量数大的重核(235u)。
裂变能
裂变反应前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在核反应堆内,主要以热能的形式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核电厂与普通化石燃料电厂相比有哪些主要区别?a.核电厂有临界的特点,反应堆必须达到临界才能工作;核电厂必须保证足够的核燃料装量,既有临界质量的限制,也要保证适当长的换料周期;反应堆中的核燃料不可能全部耗尽。
b.放射性特点:放射性物质的来源:裂变产物、衰变产物、活化产物和放射性废物(气、液、固);防止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是核电厂安全的首要目标。
c.剩余释热问题:剩余释热主要由剩余裂变发热和衰变热两部分组成;因此核反应堆必须要有余热排出系统;冷却剂泵有一个很大的惰性飞轮。
d.系统的复杂性:核电厂系统设备比普通化石燃料电厂更为复杂;运行人员驾驭核电厂过渡瞬变更为困难;核电厂的成本结构与普通化石燃料电厂不同(核电厂建造成本高而运行成本低,化石燃料电厂建造成本低而运行成本高);因此要求核电厂尽量带基本负荷运行,并且尽量减少停堆。
e.饱和蒸气问题:核电厂绝大多数使用饱和蒸汽,而化石燃料电厂使用过热蒸汽;饱和蒸汽的焓值比过热蒸汽的焓值低;因此在相同规模的情况下,核电厂使用的蒸汽管道、汽轮机、调节阀门等的尺寸较大,给运行带来了一些问题。
2、压水堆核电厂载硼运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优点:1)可以控制较大的反应性,延长了反应堆的换料周期,提高了经济性;2)有利于改善反应堆中子通量密度的分布,提高安全性,提高核燃料利用率。
3)减少了控制棒的数目,简化了控制棒系统的设计,减少了压力壳的开孔数目,提高了压力壳的安全性。
4)通过注硼可以实现可靠停堆,保证足够的停堆深度。
缺点:1)增加了一个化学容积控制系统,增加运行复杂性。
2)硼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正的慢化剂温度系数,增加了运行风险。
3)运行中需要经常调整硼浓度,增加了废物量。
3、为什么在压水堆运行中引入汽轮机快速降负荷功能?哪些条件引起汽轮机快速降负荷?原因:在保证反应堆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紧急停堆引起汽轮机快速降负荷的情况有:超温ΔT或超功率ΔT值比事故保护停堆值低3%;功率高于80%满功率时一台主给水泵跳闸;一路加热器疏水箱疏水被旁通到冷凝器。
4、核电厂的运行工况有哪些a)Ⅰ类工况:正常运行和运行瞬态b)Ⅱ类工况:中等频度事件c)Ⅲ类工况:稀有事件d)Ⅳ类工况:极限事故5、6、堆芯寿期内对慢化剂温度系数进行的限制及其原因a.当所有控制棒提出堆外,在燃料循环寿期初,热态零功率下不得为正;b.当所有控制棒提出堆外,在燃料循环寿期末,额定热功率下不得比-57pcm/℃更负。
对慢化剂温度系数的限制是因为:a.寿期初出于安全考虑,保证反应堆慢化剂温度系数为负值。
b.寿期末慢化剂温度系数有限值,主要考虑到此时硼稀释的实际困难.7、控制棒插入限制LCO的原因①保证足够的停堆深度;②展平中子通量密度(功率)分布;③减小弹棒事故的后果。
8、加热升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看几遍即可,选择题,考照时有用)1> 至少必须有一台反应堆冷却剂泵或余热排出系统处于运行状态,才能开始稀释反应堆冷却剂的硼浓度。
2>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升温速率一定不能超过技术规格书中规定的最大允许值的二分之一。
3> 稳压器的升温速率不应超过技术规格书中规定的限值。
4> 如果稳压器和喷淋液之间的温度差超过160℃,则不允许使用喷淋。
5> 在稳压器建立正常水位之前,反应堆应维持在次临界状态。
6> 反应堆冷却剂平均温度大于260℃时,其总的比反应性不应超过技术规格书中的限值。
7> 除非反应堆处于冷停堆模式,否则,安全壳的完整性绝不允许破坏。
8> 安全壳的完整性有缺陷时,除非停堆深度保持在4%△k/k以上,否则不允许用稀释硼的方法向反应堆内引入正的反应性。
9> 任何时候(包括反应堆停闭或控制棒插入堆芯),进行稀释硼操作时临界度必须是可预计的。
10> 在涉及硼浓度变化的任一步骤时,如果任一个源量程通道的中子计数率增长一倍或更多时,必须立即停止操作,直至对该情况作出满意的评估为止。
11> 停堆棒组在反应堆停闭后必须全部提出堆外,以克服无论是由于硼或氙的变化,还是由于反应堆冷却剂温度变化所引入的反应性变化,但这一原则对下面情况可以例外:a.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至少已经硼化到热氙的任意硼浓度,并且维持在热停堆模式。
核电厂厂长或他指定的人批准可用插入控制棒的方法替代。
b.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已经硼化到冷停堆模式的硼浓度,且正在进行加热。
核电厂厂长或他指定的人批准用加热的方法替代。
12> 若停堆棒组不能提出反应堆时,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则必须按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硼化,且硼浓度必须用取样的方法加以确认。
在加热升温之前,停堆棒组必须全部提出反应堆之外,控制棒组A、B、C和D四组则应提离底部5步。
13> 反应堆冷却剂的硼浓度在明显变化之前,需启动稳压器电加热器,允许稳压器喷淋阀调节稳压器至反应堆冷却系统之间的硼浓度。
注意上述适用于稳压器水位已经建立之后的情况。
14> 用于控制平均温度Tavg,或温差△T的通道在退出工作之前,通过消除适当的开关或按钮,将该通道退出反应堆控制系统。
稳压器水位、给水流量或蒸汽流量在退出工作之前,在类似的控制台、盘上应选择替代的通道来控制动作。
核电厂二次侧暖管、缓慢的蒸汽排放和调节给水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防止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突然冷却。
注意反应堆接近临界或低功率时,这一要求特别重要。
15> 余热排出系统运行时,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不允许超过3.16MPa。
16>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必须维持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加热,冷却限制曲线和压力--温度曲线相一致。
随着加热升温的进展,绝不允许系统的受压力在曲线之外。
9、反应堆启动时怎么判断反应堆已经达到了临界?接近临界时控制棒的提升速度很慢。
当停止控制棒的提升,源量程通道的中子计数率有稳定的增长率,或反应堆周期仪表有固定的周期显示时,认为反应堆达到了临界。
10、对应于每个事故类型的ORG的组成:①E导则,是每一基本事故类型的总应急导则和入口导则②ES导则,是对导则的补充,为每一基本事故类型提供补充的恢复对策③ECA导则,是应急偶然事件的行动对策。
11、什么是ATWS?ATWS缓解的重要措施有哪些?在发生预期运行瞬变(II类工况,即中频事件)而要求停堆时,由于非特定的电气或机械方面的共模失效,而使控制棒不能插人堆芯。
或:指反应堆发生了预期运行瞬态(II类工况),电厂参数偏离了正常运行工况而要求自动紧急停堆时,控制棒不能落下所造成的未能紧急停堆的事故。
缓解措施:继续给出停堆信号;启动辅助给水,防止蒸汽发生器烧干,保持二次热阱;蒸汽安全阀打开以带出一回路热量;稳压器卸压阀泄压和安全阀降压;操纵员及时下插控制棒或应急加硼。
12、棒控系统的控制线路有那两个?稳压器水位是怎么调节的?棒控制中包括两个线路,即功率失配与温度失配线路。
稳压器的水位是由上充流量和下泄流量的大小来控制的。
正常运行时,下泄流量是不变化的。
稳压器水位是通过改变上充流量来控制的。
当L act<L ref时,增大上充流量,稳压器水位上升;当L act>L ref时,减小上充流量,稳压器水位下降。
13、蒸汽旁排的控制蒸汽旁排有两种控制方式:平均温度控制方式和蒸汽压力控制方式。
在功率运行时,它处于平均温度控制方式。
在Tavg -Tref大于蒸汽旁排需求范围时,蒸汽旁排需求仪表就有读书,但只有在降负荷和汽轮机停机两种情况下,蒸汽旁排阀才会打开。
14、核电厂技术规格书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答:1)定义2)安全限值和安全系统限值的设定3)运行限制条件4)监测要求5)设计特点6)行政管理15、为什么压水堆核电厂选取中间量程(I.R.)指示为1×10-8A作为标准临界点?答:1)此时中子通量水平已经超过中子源强度的两个量级以上,可以不考虑中子源的影响;2)仍然在RCS的加热点之下,可以不考虑慢化剂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压水堆核电厂通常都选取中间量程(I.R.)指示为1×10-8A作为标准临界点。
16、慢化剂中硼浓度增加了,慢化剂的温度系数如何变化?随着硼浓度的增加,慢化剂温度系数负得越来越少,有可能变为正值。
17、设置超温ΔT(OTΔT)与超功率ΔT(OPΔT)的目的是什么?和哪些参数有关?设置超温温差紧急停堆保护(OTΔT)的目的是:防止在各种压力、功率、冷却剂温度、冷却剂流速和轴向功率分布的组合情况下发生偏离泡核沸腾,避免燃料包壳烧毁。
OTΔT 与冷却剂压力、平均温度、水泵转速、ΔI等因素有关。
随着冷却剂压力的降低、平均温度的升高、水泵转速的降低、ΔI的增加,OTΔT定值减少。
设置超功率温差紧急停堆保护(OPΔT)的目的是:确保在各种可能的超功率情况下燃料保持完整,即燃料芯块无熔化。
OPΔT与冷却剂平均温度、水泵转速、ΔI等因素有关。
随着冷却剂平均温度的升高、水泵转速的降低、ΔI的增加,OPΔT定值减少。
18、什么是最低临界温度?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温度?最低临界温度:反应堆达临界之前,反应堆冷却剂温度必须大于或等于某一最小值(不同的核电厂略有不同,一般在280℃左右),此温度值称为反应堆最低临界温度。
设置最低临界温度的目的是保证:1)慢化剂温度系数为负值;2)保护系统的仪表工作在正常范围;3)稳压器能在有汽腔情况下处于可运行状态;4)反应堆压力容器远离最小脆性转变温度。
19、20、为什么要进行热平衡计算?如何计算?答:目的是保证核测量功率与热功率保持一致,以免影响反应堆安全或导致不必要的停堆。
计算依据:能量守恒即:一回路产生的能量=二回路载出的能量一回路的能量=反应堆释热+主泵的能量二回路载出的能量=蒸汽载出的能量-给水返回的能量反应堆释热=蒸汽载出的能量-给水返回的能量-主泵的能量21、如果轴向功率偏差超出运行带时,如何进行纠正?答:1)如果轴向功率偏差偏负,则应加硼,促使控制棒提升,使轴向功率偏差向正的方向移动;2)如果轴向功率偏差偏正,则应稀释硼,促使控制棒下插,使轴向功率偏差向负的方向移动。
无论偏左还是偏右,均可以通过降功率的方法使其恢复到运行靶带以内。
22、功率运行时负荷瞬变,核电厂一些主要的系统参数怎么变化?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怎么分析功率运行中负荷线性下降参数变化,原因不用分析)1)稳压器压力与冷却剂的平均温度Tavg有关,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控制棒位:自动有效时,与Tavg-Tref有关,同时与负荷变化率、功率变化率有关;3)核功率:与控制棒位有关,与Tavg有关;4)参考温度Tref:总是与负荷变化相一致;5)冷却剂平均温度Tavg:与核功率和负荷之间的匹配情况有关;6)稳压器水位:与Tavg变化有关;7)上充流量的变化:与稳压器水位变化情况有关;8)蒸汽旁排:与Tavg-Tref有关;9)蒸汽流量:与负荷变化有关,受旁排系统的影响;10)蒸汽发生器水位:与蒸汽压力有关,受给水调节影响;11)给水流量:与蒸汽发生器水位、蒸汽流量有关23、三道安全屏障与关键安全功能之间的关系24、什么是最佳恢复导则?其处置哪四个基本事故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