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农业气象学中的温度观测一、引言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灾害和农业生产的学科。
而温度是农业气象学中极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温度观测对于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和农业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实验方法和进行观测,探讨农业气象学中温度的观测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1.了解温度观测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温度观测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进行温度的定量观测和记录。
4.分析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本次实验使用水银温度计。
2.记录表格和笔。
四、实验步骤1.在待观测的位置选择好固定点,确保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2.将温度计放置在固定点,避免阳光直射和其他外界干扰。
3.用温度计读取当前环境的温度,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4.对于连续观测的实验,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如每10分钟)重复步骤3,将各次温度观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观测结束后,整理并分析观测数据。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得到的观测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通过曲线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分析温度的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比如对于不同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作物有何影响等。
同时,根据观测数据还可以计算得到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指标,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温度的统计特征,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划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1.温度计要垂直放置,不可受到外界干扰。
2.避免太阳直射和其他外界因素对温度计的影响。
3.在连续观测的实验中,确保每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致,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4.注意记录好观测数据,以便后期整理和分析。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农业气象学中温度观测的原理、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的观测数据为我们研究农业生产和气象灾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基本思路:首先假定各种上下限温度,分别统计 各年或各播期的有效积温,再计算各自的极差d、标
准差σn-1和变异系数Cr,公式如下:
d A m ax A m in
n 1
1 n 1
( Ai
A) 2
c
n 1
A
然后根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离差最小一组假
定的上下限温度即为所求,对应的值就是要求的有
2020/10/4
根据方程组,即可用统计学上的最小二乘法 求出Ae 、B值,即:
A x2 y x y n x2 ( x)2
B n xy x y n x2 ( x)2
2020/10/4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计算时,Ti 是活动积温 ,应该把观测资料中低于B值的日 平均气温剔除,而B值尚未求出,如何处理呢?
2020/10/4
二、温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1、温度强度是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的影响进而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主要生命
过程的影响基本上服从范霍夫定律,即温度每升 高10 ℃,反应速度增加一倍:
Q10 KT 10 2 KT
2020/10/4
3、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不完全相同,但各种作物的“光合作用—温度” 曲 线的一般形状是基本一致的;且“光合作用—温 度”曲线和“呼吸作用—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 近似。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1 温度的农业意义 §2 温度强度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3 积温学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4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5 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技术 实习:积温的求算
2020/10/4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一·名词解释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h=0~90°。
活动积温(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位为℃。
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

第一章〔地球大气〕练习题1、大气由、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等三局部组成。
2、在大气五个铅直分层中,对人类活动影响最直接的一层。
3、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大气中发生而形成的。
4、大气中的水汽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红外辐射。
5、臭氧层位于km高度的大气层。
6、晕主要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六边形片状和柱状冰晶对日、月光线进展折射所形成的。
对吗.7、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辐射〕练习题1、绝对黑体对于投射到其外表的辐射的反射率为〔添数值〕。
2、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主要有吸收、和反射。
4、地面反射率随地表粗糙度的增大而。
5、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的吸收辐射与放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
6、冬、夏至日的太阳赤纬为°。
春分日的太阳赤纬为°。
秋分日的太阳赤纬为°。
7、光照时间〔大于、等于、小于〕昼长。
8、地面辐射差额由负变正的时间是日落前1小时,对吗.9、大气量〔m〕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就越多吗.10、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一定是直角吗.其计算公式为。
11、简述北半球可照时数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12、试计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省市〔32°00′N,118°48′E〕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第三章〔温度〕练习题1、温度的是指一年中最热月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月平均温度之差。
2、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气温铅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称为。
3、当空气做绝热上升运动时,其温度。
4、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绝热冷却。
5、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为。
6、以下城市中,夏季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A、B、C、D、7、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进展热量交换最主要的方式为。
A、辐射热交换B、传导热交换C、乱流热交换D、潜热交换8、以下城市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B、C、D、9、以下数值中,气温铅直梯度为℃/hm时,气层处在条件不稳定状态。
A、-0.2B、0.3C、0.8D、1.310、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时。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影响因素
纬度、海拔、地形、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等都是影响热量条件的重要因素。
变化规律
热量条件随纬度、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地形、下垫面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大气环流 的变化也会对热量条件产生影响,如季风、洋流等。
长期变化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地区的热量条件都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这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和机遇。
选育耐高温品种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能在高温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保持较 高产量的作物品种。
选育抗寒品种
培育能在低温环境下正常生长、具有较强抗寒能力的作物品种,以 适应寒冷地区的农业生产。
提高作物适应性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如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 提高作物对不良热量环境的适应能力。
合理布局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度变化,并 通过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室内的温度,保持适宜 作物生长的温度环境。
遮阳网和通风设备
在温室内安装遮阳网和通风设备,可以根据需要 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避免高温对作物的伤 害。
PART 04
水分条件与热量条件相互 作用
REPORTING
WENKU DESIGN
PART 03
温度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温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
01
温度日变化
日出后温度逐渐升高,午后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夜间降至最低。
这种日变化对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有显著影响。
02 03
温度年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年际波动。春季温度逐渐回升,夏 季达到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冬季降至最低。这种年变化对作物的生长 周期、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
《农业气象学》第3章 温度

• (5)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大风天,气温日较差小
• (6) 空气湿度 一般空气湿度大 日较差较小
• 3.4.1.2 年变化 • 气温的年变化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十分相似。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区落后一个月左右, 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
•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类型 •
• (1)日射型 (2)辐射型 • (3)上午转变型 (4)傍晚转变型
• 水体中的热量平衡特性 • R0=H+LE+ΔQ+ΔA • R0:水体净辐射量 • H:水面与大气热量交换的感热通量密度 • LE:水体的潜热通量密度; • ΔQ:水体热储存变量; • ΔA:因水体流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热输送通量密度。 • 综上所述,水体的热量状况与土壤差别很大,因而造成
了水体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要小得多。
• 3.3.2、水体温度的变化 • (一)水体温度的时间变化 • 日变化: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
出后的2~3h内。
• 年变化: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 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则出现在 2~3月。
• 日较差:在中纬度湖面上2~5℃,洋面0.1~0.5℃; • 年较差:深水湖和内海表面的温度15~20℃, • 海洋上:热带地区为2~4℃,中纬度地区为5~8℃。 • 垂直方向上:水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深度加深而减小,
1)。物质的导热率只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理性质。
• 当物质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温差时,就会借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产生热能的传递, 热流的方向总是由高温指向低温。
• 热通量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Q(B)与导热率的关系:ΔT/ΔZ为 温度梯度。
农业气象学专业知识

(2)气温旳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旳地域为单波型:最高为7 月,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种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域为双波型: 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旳季节变化,在赤道 附近地域,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度时气温旳降低值。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旳升高面降低, >0 但 旳值是随时、随处变化旳,不是常数!
请注意与d 、 m旳区别!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旳升高而升高旳现象
( <0 ),就叫逆温。其形成原因:
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晴朗微风旳夜晚, 地面因强烈旳有效辐射而降温,形成温度上高下 低旳现象。
3.气温旳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
(1) 气温垂直梯度:
气温随高度旳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大气温度旳铅
直分布一般用气温垂直梯度(气温直减率,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来表达。
气温直减率( ):实际气层中高度每变化单位高
程中,所经历旳气压会发生变化,根据状态方程, 其温度必然也要发生变化。
气块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对外作
功,消耗内能,气温降低。
气块下沉时,气压升高,周围空气对气块压
缩作功,使其内能增长,从而气温升高。
(1)干空气旳绝热变化 :
干空气(也涉及未饱和旳湿空气)旳绝 热 变 化 叫 干 绝 热 变 化 (dry adiabatic change) 。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气温的空间变化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
近地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
日射型: 图中12时 辐射型: 图中0时
上午转变型: 图中06时 傍晚转变型: 图中18时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各个层次上的气温直减率 整个对流层平均气温直减率:0.65℃/hm 对流层上层:0.65~0.75 ℃/hm 对流层中层:0.5~0.6 ℃/hm 对流层下层:0.3~0.4 ℃/hm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日变化
日恒温层(土温日不变层): 土壤温度日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日恒温层深度: 一般深度约为35-100㎝,100cm以下的深层无日变化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因子:
土壤表层热量收支和土壤热特性
太阳高度角、土壤热特性、土壤颜色、地形、天气
土壤温度位相: 土壤温度位相落后于地面温度,土层越深,位相落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粘土、浅色土、潮湿土
天气状况: 晴天>阴天
近地层气温的年变化
最冷、 最热月 出现的时间
大陆性气候区 季风气候区 海洋性气候区
最热月 7月 8月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子
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距海远近:远海区>近海区 地形及天气状况:同 日较差
最冷月 1月 2月
近地层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由大规模冷暖空气活动所引起,出现在季节交替之际。 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效应、拉尼娜效应引起。
水中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乱流混合和对流作用,这种传 热方式比分子传热快得多,能使水层的升温、降温减慢几 十倍。
二、水体温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日变化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
出现在日出后的2~3h内。
年变化:水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则出 现在2~3月。
日、年较差: 均小于陆地:日、年恒温层分别 为15-30m、100-150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 温度(℃ )
0.1
2.7
8.0
15.5
21.0
25.7
27.0
25.6
21.0
15.1
8.0
2.2
例2、根据某地某月1日到10日的日平均气温(如下表), 求这一时段≥10.0℃的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15.5 14.6 9.2 10.0 14.2 13.3 8.5 12.8 16.1 15.2
后越多。 深度每增加10cm,位相落后2.5-3.5h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年恒温层(年温度不变层): 土壤温度的年较差为零时的深度,中纬度为15-20米 深度每增加1m,位相落后20-30d
土温垂直分布 日垂直分布
土壤温度垂直分布
日射型(受热型):图中13时
辐射型(放热型):图中01时
上午转变型(由辐射型向日射型过渡):
位相: 一年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大 约每深入60m落后一个月。
第四节 空气温度
一、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方式
交换方式 以平流热交换、对流热交换、乱流热交换、潜热交换为主。 作用 平流:主宰季节更替和天气冷暖变化。
对流:是对流性降水的主要原因。
乱流:对一些低云和雾的生消起重要的作用。 潜热交换:对气温的升降、大气中水分的三态相变起
导热率(热导率) 定义及单位: 定义: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 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单位: J/(m·s·℃)(或W/(m·℃))
意义: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物质,热流量大,
传热速度快;反之则小。
土壤导热率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生长温度
发育温度
冷致死温度较生长最低
温度低,
-10
0
10 20 30 40 50(℃)
光合作用温度 呼吸作用温度
热致死温度较生长最高 温度高
农业界限温度
0˚C-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小
于0℃为寒冷期。
0℃:对某地区(一般而言),广义的生长期系指作物 能生长的时期。以春季的平均气温于0℃开始,至秋季的平 均气温大于0℃终止期的日数计算。某作物的生长期,即为 该作物由播种—成熟期间的日数。鉴定—地区的复种程度, 需考虑夏秋作物及秋种作物接茬的可能性,一般以0℃以上 的日数的指标。
单位:J/(kg·℃)(或J/(g·℃)) 2.容积热容量
单位:J/(m3·℃)(或J/(cm3·℃))
Cm 、Cv 之间的关系: ρ·Cm =Cv
土壤热容量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容积热容量(J/(㎝3·℃ ))
1.925 2.708 4.186 0.0013
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空气的热容量最小,水的热容 量最大,固体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温度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乱流(湍流): 定义:流体在各方向上的不规则运动。 近地气层乱流强度的时空变化:
陆地、山地、白天、夏季
第二节 地面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
一、 地面热量收支
地表面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R L
E
H
LR E
H
G
G
(白天)
(夜间)
地表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白天: R-H-G-LE=0
夜间: -R+H+G+LE=0
10℃:喜温作物开始生长、喜凉作物生长迅速; >10℃日数为喜温作物生长期。
15℃:喜温作物生殖生长下限、早稻移栽、热带 作物生长。双季稻大田生长期。
20℃:水稻分蘖及迅速生长;安全齐穗;玉米、高 粱安全灌浆。
二、 积温理论及其应用
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热量条件的指标, 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从而影响着作物 全生育期的长短及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
例3、水稻萌发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是 10℃,在其萌发期间,有连 续五天的温度分别是: 11.0℃、12.5℃、9.9℃、10.1℃、10.0℃。
问:这五天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多少?
四、大气中的逆温
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
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逆温的分类(按成因):辐射逆温、湍流(即乱流)逆温、 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和融雪逆温等。
逆温的实际应用
农业上常利用逆温层防寒避冻、喷洒农药;
(1)霜冻发生时,多有逆温层存在,采用熏烟的方法,预防霜冻效果好。 (2)夏季清晨,多存在逆温,喷(喷雾)农药,防治病虫害效果好。 (3)秋季晾晒农副产品,置于离地面2米以上,能避免地温过低受冻。 (4)果树嫁接时,嫁接部位处于逆温层的中上部,避开低温层,嫁接部位 能够安全过冬。
地表层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RLຫໍສະໝຸດ EHQ G′
LR E
H
-Q G′
(白天)
(夜间)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白天: R - H - G ′ - LE = QS 夜间: - R + H + G ′ + LE = - QS
二、土壤的热特性
热容量 定义:
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分类: 1.质量热容量(比热、比热容)
无论是土壤还是空气的温度的年变化曲线 和日变化曲线,都可看到两个特点:
(1)随离地表的距离向上或向下的增加,温度 变化振幅越小。这是由于热量向上,向下输送 过程中,每层空气或土壤都要留下一部分热量, 所以越往上或下获得的热量就越少,增温幅度 就越小。
(2)随离地表的距离向上或向下的增加,最高 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滞后 ?滞后现象主 要是因为,热量的传导、输送需要有一定时间, 所以每层达到最高或最低的时间也越滞后。
位相: 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的关系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1.地面温度日变化曲线; 2.地面热量支出日变化曲线; 3.地面热量收入日变化曲线。 Tm:地面最低温度;TM:地面最高温度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 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 面热量收支相抵(平衡) 的时刻。
一、水体热量传播的特点
水体热容量大,水面温度变化比空气和土壤要缓和;
水体是半透明体,太阳辐射可射入深层,约一半的能量 为10cm以上的水层所吸收,另一半则为10cm以下直到 100m深左右的水层所吸收,在陆地上,太阳辐射被很薄 的表土层所吸收,土壤表面增热剧烈。所以水层温度的升 高比陆地小得多;
水面耗于蒸发的热量大于陆地,因而水层的升温和降温 较缓和;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为北方土壤日化夜凉, 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冬小麦开始返青,多年生果木开始萌动 的指标,秋季0℃终止日为北方冬小麦及多年生果木停止生 长的日期。故选用≥0℃之间的持续日数,为鉴定地区作物生 长期长度的指标。
5˚C:早春作物播种, 冬小麦分蘖、马铃薯等开始 播种( >5℃日数为喜凉作物生长期)
第 本章内容
三
物质的热交换
章
地面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
水体的温度
温
空气的温度
度
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一节 物质的热交换
辐射热交换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通过辐射的放射和 吸收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 分子传导热交换
物质通过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表现为热量传导的动能 交换方式。
潜热交换 物质在进行相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气温度
温度自
温度自记仪
二、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
近地层气温的日变化 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
季节 夏季 冬季
最高气温 14~15h 13~14h
最低气温 05~06h 04~0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