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2664)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

其特点是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性很强,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十分广泛。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农业院校多个专业必修的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和分析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因素关系、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自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全面地掌握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意义、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初步弄清天气与农业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学会基本的农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的观测原理、方法及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明确气象条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分析农业生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节和改善农业气象环境条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农业气象学基础。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大气是农业生物最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之一,农业生物的各种生命生命活动与与气象条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研究大气与农业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物生态生理过程、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的基础。

因此,农业气象学是学习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造林学、林木种苗培育等课程的基础和前导课程。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数学、物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因素;中国农业气候的特征和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

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高,气温与湿度猛降,并伴有雨雪天气;北方也可 无雪,以降温和偏北大风为常见; 寒潮过境后:晴,干,冷。
② 冻害 0℃以下的低温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 做冻害。
③ 冷害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温度下降到植物的生
物学零度以下、0℃以上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做 冷害。
④ 寒害 特指热带作物所受的低温危害。
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 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阻 塞 高 压
阻塞高压
(2) 梅雨天气
① 梅雨 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
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又称为“霉雨”。
进入梅雨称 入梅,梅雨结束称 为出梅,各地入、 出梅的时间有很大 的差异,大体上南 部早、北部迟。
从“气象万千”网站的电子万年历中可以查询入梅 和出梅日期。
② 梅雨期的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以南的西风急流消失,高原以北为西风急 流,在中国北方形成宽广的低槽,其中不断有小股冷 空气经河西走廊南下;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0至25°N之间,其西北侧 的偏南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气流在江淮流域相遇,形 成静止锋; •在50到70°N一般有两个阻塞高压,一个在乌拉尔山, 一个雅库茨克,这两个阻高使东亚的环流形势变得十 分稳定。
§4 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一 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二 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三 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
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1.干旱
(1)干旱的概念
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 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 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最 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⑤ 霜冻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或植物

2008农业气象教学大纲

2008农业气象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10014课程名称:农业气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对象:园艺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二、课程简介《农业气象》是一门农业与气象相结合的边缘课程,主要介绍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规律以及灾害性天气和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状况等,从而为农业气候区划、农作物生产栽培等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我国的气候资源优势,使农业生产趋利避害,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

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气象学定义及研究对象2.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含量变化规律3.大气的垂直分层4.对流层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2.大气概论(三)实践环节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2.对流层的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一章太阳辐射(一)目的与要求1.辐射地一般知识,辐射地基本定律,变化规律2.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二)教学内容1.昼夜、季节和二十四节气2.太阳辐射3.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4.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太阳及地面辐射的观测实验一、辐射度、光照度和日照度时数的观测(详见实验指导书)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作用3.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二章温度(一)目的与要求1.地表面热量平衡方程及其各项的意义2.土壤、大气的温度分布特点以及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特点3.积温的用途和计算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二)教学内容1.土壤温度2.空气温度3.温度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空气及土壤温度的观测实验二、地温与气温的观测(详见实验指导书)2.空气、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3.积温的意义及计算方法4.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三章水分(一)目的与要求1.空气的表示方法2.水面蒸发、土壤蒸发的特点3.降水的条件4.水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空气湿度2.蒸发与蒸散3.水汽凝结4.降水5.水分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空气湿度的测量实验三、空气湿度的观测(详见实验指导书)2.空气湿度的描述方法有哪些?3.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4.降水的条件是什么?5.空气湿度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是什么?6.如何提高水分利用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四章气压和风(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气压的变化规律2.掌握风的成因及摩擦风的变化3.掌握风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气压2.风及其变化3.大气环流和地方性风4.风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风速、风向的测定2.风是如何形成的?3.风对植物的影响有哪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五章天气系统(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气团、锋的概念2.掌握气团、锋面天气的特点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特点(二)教学内容1.气团和锋2.气旋和反气旋3.天气预报(三)实践环节1.我国冬、夏主要受哪些气团影响,天气特点如何?2.什么叫副高?它的天气特点如何?3.花副高的变化对我国天气有何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六章灾害性天气(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2.掌握灾害性天气危害机制及预测和预防方法(二)教学内容1.寒潮和霜冻2.低温冷害3.干旱和水涝4.梅雨5.干热风6.冰雹7.风害(三)实践环节1.什么是灾害性天气?影响你所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哪些?2.梅雨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天气特点?3.简述台风的结构及天气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六章灾害性天气(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2.掌握灾害性天气危害机制及预测和预防方法(二)教学内容1.寒潮和霜冻2.低温冷害3.干旱和水涝4.梅雨5.干热风6.冰雹7.风害(三)实践环节1.什么是灾害性天气?影响你所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哪些?2.梅雨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天气特点?3.简述台风的结构及天气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七章气候概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2.掌握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及特点(二)教学内容1.气候的形成2.气候带和气候型(三)实践环节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有哪些?2.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性气候有何特征?(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八章中国气候(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2.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3.了解中国气候的生产潜力(二)教学内容1.中国气候形成原因2.中国气候特征3.中国气候与哦年工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有哪些?2.简述中国气候的特征?(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九章农业气候资源(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2.了解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二)教学内容1.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2.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3.农业气候区划(三)实践环节1.气候资源有何特点?2.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如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十章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小气候形成的原因及特点2.掌握农业小气候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小气候的基本概念2.农业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3.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4.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5.地形、水域小气候6.果园小气候7.防护林带的小气候效应(三)实践环节1.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2.农田小气候的特征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十一章保护地小气候(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保护地小气候的特征2.掌握保护地小气候的调节方法(五)教学内容1.地膜覆盖小气候2.改良阳畦3.塑料大棚4.温室小气候(六)实践环节1.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温室小气候的特征分别是什么?2.如何调节保护地小气候?(七)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六、考核(一)考核成绩闭卷考试成绩占70%(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测验、学习态度、考勤、试验。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3)春分日和秋份日, δ=0 °,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照时间均为 12 小时。
(4)赤道上, φ =0 °,全年的日照时 间均为 12小时。
日照时数简表(各月15日值。单位:小时)
纬度
0o
月份
20 o
30 o
40 o
50 o
70 o
1
12.08 11.04 10.25 9.39
8.33
0
红外线
10
无线电波
波长(μm)
电磁波谱的划分
二、太阳辐照度
大气上界:地球气层外界。 太阳辐照度(E):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垂直投射的太阳能量(J/m2s)。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 的太阳辐照度。常数为1367.69 J/m2s。 地面太阳辐照度:E’ =E0sinh⊙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作用
一、太阳辐射光谱
短波辐射 0.475 (波长0.15-4um) 包括紫外线、可 见光、红外线。 0.4 波长(um) 0.2 0.8 2.0 3.0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而变化,出现最大值时波 长为0.475um。
太阳辐射
X射线
γ射线
紫外线
大气辐射
可见光
10-5 10-4 10-3 10-2 0.4 0.76
= 1367 W . m-2
= 1.4 . 105 Lux (lx)
S0
So =1.96卡.厘米-2分-1 = 1367 W . m-2 =1.4 . 105 Lux (lx)
四季的划分
四季 天文学
二、季节
气候学 农业科学 古代民间 10-22℃ >22 ℃ 10-22℃ <10 ℃ 立春至谷 雨 立夏至大 暑 立秋至霜 降 立冬至大 寒

气象学

气象学

绪论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光热水汽等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气象学基本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4.农业气象措施,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平行观测与联合观测法:除应用一般的科学方法外,对栽培作物而言需在进行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观测的同时在同地进行主要气象要素,农业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等,称为。

地理播种法能达到缩短观测年限的目的;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在确定某些作物越冬性的气候指标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组成干洁空气由氮,氧,氩,和含量不定的二氧化碳组成臭氧在20—25km浓度最大在1.5—2km的高度上空中水汽含量减少为地面的1/2,到5km高度减少为地面的1/10.水汽不仅引起大气湿度的改变,同时引起热量的转移。

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这些固态或液态的粒子称为。

空气污染物: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使大气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影响人体健康,影响或危害各种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损害设备建筑物的现象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气象学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气象学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与天气和天气学有关的几个概念
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 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规律、并用于预报 天气的一门科学。 农业天气: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出现的 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对农业有一定 影响的天气过程。
天气系统
指对天气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在气 压、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上具 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如高压、 低压等。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热带海洋气团逐渐减弱, 极地大陆气团迅速增强,只需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就 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占优势。但在高空,南方仍为副 热带高压,两种高压重叠,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二.锋(front)
1. 锋的概念
锋:大气中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区,称
为锋。过渡区的厚度与气团的水平尺度相比是 很小的,可看作一个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 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西伯利亚



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蒙 古 高 压 实 例
§3 常见的高空天气系统
一 西风槽、脊和东风波 二 高空切变线和低涡
一.西风槽(trough)、脊(ridge)和东风波
1. 西风槽脊 在副高北侧 地区,3km 以上的西风 带。西风气 流中常常产 生波动,形 成槽和脊。
冷性锢囚锋
暖性锢囚锋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更冷气团 冷气团
更冷气团
2006.11.30天气实况图
§2 气旋和反气旋
一 气旋 二 反气旋
一.气旋
气旋的概念
在北(南)半球,大气 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 旋转的大型涡旋称为气旋 (cyclone) 。气旋一般是与低 压相联系的。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温度、湿度、大气经理静力稳定度3、温室效应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二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某地或某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区别:天气是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极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一些永久气体、水汽、雾滴、冰晶、尘埃等物质混合组成。

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分层:(由下至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对流层特征:P14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辐射通量密度:指自然界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

2、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3、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4、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5、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叫光合有效辐射。

6、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延长光照时间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7、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缩短光照时间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8、光能利用率:把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叫光能利用率。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现代天气预报方法
现代天气预报是综合运用天气学方法、 数值预报方法、统计预报方法,并充分利用 卫星、雷达等现代化手段所获取的信息而作 出的。
数值预报方法:根据气象学、大气物理学、
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的微分方程 描述大气的运动变化,用高速计算机对方程 进行求解,预测未来全球的气压和各种气象 要素的变化规律。
目前,数值预报方法主要用于作气压和 天气形势预报。
数 值 预 报 图 实 例
数 值 预 报 图 实 例
02-12-2作出12-5的海平面气压和12hr降水量预报
数 值 预 报 图 实 例
04-06-01UCT12作出24hr气压和18-24hr降水量预报
数 值 预 报 图 实 例
04-06-01UCT12作出36hr气压和30-36hr降水量预报
数 值 预 报 图 实 例
04-06-01UCT12作出240hr气压和228-240hr降水量预报
2. 统计预报方法
统计预报方法就是在分析历史气象资 料的基础上,找出天气气候变化与前期各 种气象要素或其它环境因素之间的定性的 或定量的关系,建立经验统计预报模式。
目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用于作中长 期天气预报。
公众预报服务: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传达给公众的天 气预报。目前,公众预报服务的内容在不断拓宽,近 年来新增了空气质量、火险等级、紫外线强度、花粉 浓度、人体舒适度、可能中暑等预报内容。
天气预报分类
专项预报服务:为重点工程、重要的庆典活动 等所作的专门天气预报。如为三峡工程等重 大项目、第十一届亚运会、第四次世界妇女 大会、第三届亚冬会、中国抗日战争50周年 和迎香港回归等所作的天气预报。
二、天气学预报方法
1. 天气学预报方法的基本工具─天气图
天气图是 反映一定时刻 广大地区的天 气实况和天气 形势的地图。
右图为 2004年4月13 日UTC03时 (北京时间11 )的地面天 气图。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高空天气图─2004年2月23日UTC00时500hPa图
高 空 天 气 图
天气图中的信息来源
天气图中的气象信息来源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气 象台站。
气象信息的传输
世界各地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通过覆盖全球的 气象讯网传输到各台站,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
专业预报服务: 针对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 殊需要所作的天气预报。目前有工业、农业、 能源、交通运输、建筑、环保、海洋、保险、 旅游、体育等100多个行业的专业气象预报。
天气预报分类
按预报时效可分为: 临近(即时)预报:2小时以内 短时预报:几个小时 短期预报:1至3天 中期预报:3至15天 长期预报:15天以上至一年 气候预报:一年以上的预报
2002年4月7日沙尘暴监测图像
气象卫星雾监测图象
4.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多普勒雷达图象
2003.7.24台风 伊布都广州多普勒雷达图

(

一雷
九达
九 九 年 第 十 八
制 作 的 台 风
号立
台体
风结
)


全 球 气 象 观 测 与 分 析 预 报 系 统
气象卫星
风云2号-D星 于2006.12.08号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
气象卫星应用成就展
卫星云图
根据 使用的波 长的不同, 卫星云图 可分为红 外云图和 可见光云 图.
红外云图
气象卫星获取的可见光云图
气 象 卫 星 获 取 的 红 外 云 图
D
风 云 一 号 红 外 云 图
020615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例:
用前期的海温预测未来的温度和降水的变 化趋势;
用太阳黑子数预测下一年的旱涝趋势;
3.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的两种轨道
极轨气象卫星
地球同步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C星”气象卫星是我国的第一颗三轴稳 定太阳同步极地轨道业务气象卫星,高度900公里 。 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天 气预报、气候研究及环境监测。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将定位于105°E赤道 上空距地面358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扫描辐射 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 见光(0.55--1.05um)、红外(10.5--12.5um)和水汽 (6.2--7.6um)三个通道。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 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 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 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信息, 可加工处理出各种图象和气象参数.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天气图实例─2004年6月1日08时─ 2日05时
天气 图可 以直 观地 反映 各种 天气 系统 的移 动和 变化 过程
§5 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与预报服务
一 天气预报及其分类 二 天气学预报方法 三 现代天气预报方法
一、天气预报及其分类
天气预报就是在分析全球气象信息的基础上,根 据气象学原理对未来天气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技术。
按服务对象可分为:
决策预报服务:为各级领导机关的决策所作的预报。中 国气象局为国务院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省(区、 市)气象局也为省(区、市)政府建立了气象服务终 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