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气象描述

合集下载

大暴雨的概念

大暴雨的概念

大暴雨的概念大暴雨是指降雨量较大的一种降水现象,通常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降水过程。

大暴雨是气象学上对暴雨的一种分类,也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

在大暴雨中,降水强度非常大,降雨持续时间短暂,且常伴有雷电、冰雹、强风等天气现象。

大暴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都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大暴雨的形成是由于水汽充沛、气温适宜、湿度较大、空气不稳定等多种气象条件的共同作用。

当这些条件同时出现时,形成的地域性大气扰动会导致大规模的对流云团形成,从而引发持续强降雨。

大暴雨通常伴随着大尺度的天气系统,如低压系统、冷空气锋面等,这些天气系统为大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气流背景和上升运动条件,进一步助长了降雨的强度。

大暴雨的降水强度非常大,常常会造成城市内涝、洪涝灾害等问题。

由于大暴雨的降水强度大,短时间内的降水量非常多,地面排水能力无法及时消纳这么大的降水,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走,积聚在地面上形成湿地或水潭,甚至漫入低洼地区、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地方,给人们的生活、交通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同时,大暴雨还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更大的破坏性。

大暴雨的雷电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雷电是大暴雨过程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由于大暴雨过程中空气湿度较大、云层发展迅猛,云间的动能大,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进而产生大量的静电,最终导致雷电的产生。

雷电的电磁效应会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威胁,同时还会引发山林火灾、交通事故等其他次生灾害。

冰雹也是大暴雨过程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

冰雹是指大气中的水滴在云中遇到上升气流时,经过凝结形成半透明的冰粒,并在冰核的作用下逐渐增大,最终以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冰块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冰雹的降落速度高,对农作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强风也是大暴雨过程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

由于大暴雨过程中湿对流发展较为强烈,上升气流较为剧烈,会形成强风。

强风会对建筑物、树木等造成破坏,同时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受阻的情况。

描写暴雨的场景

描写暴雨的场景

描写暴雨的场景
1、滂沱大雨像开了闸门似的泻下来,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2、突然,一道闪电,天空被撕裂了,一片惨白,紧接着是一串闷雷,闷雷过后,铜钱大的雨点,铺天盖地似的洒下来。

3、这时,雷声、雨声、风声搅和在一起,真是太可怕了,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似的。

4、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汇成了一条条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

5、霎时间,雨大的像是天上的银河泛滥了一般,从天边狂泻而下!
6、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儿落下来了,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

7、一阵狂风卷过,带来了骤雨,雨丝像铁条一样又粗又直,从天空刷拉拉洒下来。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近日,石岛地区遭受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和分析,石岛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降水,导致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道路、农田、房屋等设施受损较为严重。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对天气服务进行了评价。

下面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一、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经过反复分析和研判,气象部门得出以下结论:1.降雨强度大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时间较短,石岛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降水,最高雨强达到每小时60毫米。

2.阵性降水在天气跟踪监测中发现,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呈现出一定的阵性,间歇性降雨持续性不强。

3.天气突变较快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于降雨强度大、阵性降水和突变性强,导致气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预报和预警,对应对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二、应对措施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及时出动班组人员前往现场应对,开启二级应急响应,采取了以下措施:1. 分析天气形势首先,气象部门对天气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便给出合理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2. 加强监测与预报气象部门加强了天气监测和预报工作,使用现今先进技术和工具,对雨情、站点观测、雷达回波等进行了全方位、高频次的监测,为实时监测适时进行预警奠定了基础。

3. 实施应急响应措施对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气象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勘查,协助应急救援部门组织抢险救援,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气象服务评价尽管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导致许多损失和不便,但得益于气象部门迅速、有效地采取的应对措施,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生命财产损失有所减少。

总的来说,气象部门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对措施和服务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仍有一些值得反思和优化的地方。

比如,对于天气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云雨数据”的处理与解读,预报提高其趋势;如何借助空间信息、对人在城市中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等等,都是可以进行专项研究和改进的。

气象风级、降雨等级表

气象风级、降雨等级表
特大暴雨
现象描述
降雨比大暴雨还大,能造成洪涝灾害
一天内总量
>200
半天内总量
>140
大雨
现象描述
降雨如倾盆,落地四溅,平地积水
一天内总量
25-50
半天内总量
15.1-30
降雨等级
暴雨
现象描述
降雨比大雨还猛,能造成山洪暴发
一天内总量
50-100
半天内总量
30.1-70
降雨等级
大暴雨
现象描述
降雨比暴雨还大,或时间长,造成洪涝灾害
一天内总量
100-200
半天内总量
70.1-140
降雨等级
概况
飓风
陆地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海岸
海浪滔天
相当风速(m/s)
32.6以上
降雨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降雨等级
小雨
现象描述
雨能使地面潮湿,但不泥泞
一天内总量
1-10
半天内总量
0.2-5.0
降雨等级
中雨
现象描述
雨降到屋顶上有淅淅声,凹地积水
一天内总量
10-25
半天内总量
5.1-15
降雨等级
海岸
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危险
相当风速(m/s)
10.8-13.8
风级
7
概况
疾风
陆地大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来自便海岸渔船停息港中,去海外的下锚
相当风速(m/s)
13.9-17.1
风级
8
概况
大风
陆地
树枝折断,迎风行走感觉阻力很大
海岸

特大暴雨汇报材料

特大暴雨汇报材料

特大暴雨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根据天气预报,我所在地区即将遭遇特大暴雨的袭击。

为了及时、准确地向您汇报有关情况,我整理了以下相关材料,供您参考。

一、天气情况: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数据,本地区预计将迎来一场特大暴雨。

预计降雨量将超过正常降雨量的3倍,并伴有强降雨、雷暴等极端天气现象。

局地可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暴雨可能会引发道路积水,交通受阻,甚至造成建筑物倒塌等严重后果。

二、防汛措施:为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加强对险情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 各级水利部门加强水位和水流监测,防止发生洪水威胁;3. 提前安排人员转移沿海、山区等容易受灾的地区的居民;4. 加强对各类水库、堤坝以及基础设施的巡查和维护;5. 预置抢险救援队伍,确保能够快速响应紧急事件。

三、应对准备:为了应对特大暴雨的到来,我们梳理了以下应对准备工作:1. 提前通知居民注意防范,确保大家了解应对措施;2. 对容易积水的区域进行疏通和排水,减少积水可能性;3. 调查排查可能存在的隐患点,提前做好防汛工作;4. 集结防汛抢险队伍,保障人力和物资调配。

四、呼吁相关部门关注:由于本次特大暴雨可能影响范围较大,涉及到交通、救援、医疗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我在此向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呼吁:1. 交通部门:加强道路管控,及时疏导堵塞的交通;2. 民政部门:提前做好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3. 卫生部门:做好医疗救援准备,保障受伤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治疗;4.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的维护,确保供电不中断。

此次特大暴雨对我们地区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但我们相信只要各级部门和群众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请您关注我所提供的情况,帮助我们协调资源,提供支持,以确保灾情得到有效控制。

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此致敬礼!XXX2022年XX月XX日。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多变,山地地势复杂,地形复杂多变,同时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亚夏季风的交汇区域,气象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的气象灾害特点,为应对未来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雷电灾害、冻雨冰雹等,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暴雨洪涝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是典型的水文灾害多发地区。

暴雨洪涝灾害是其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贵州省的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因为此时贵州省受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为集中且强度较大,容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对贵州省的影响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作物的毁坏,由于暴雨往往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暴雨导致道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受损,严重影响交通的通达性,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三是对城乡建设的影响,暴雨引发的水灾对城市和乡村的房屋、基础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贵州省暴雨洪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频发性强,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加之地形复杂,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导致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二是影响范围广,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带来较大的受灾范围,特别是农作物和房屋等财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三是因素复杂,暴雨洪涝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此其发生规律较为复杂,防治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

二、雷电灾害雷电灾害是贵州省气象灾害中的另一大特点。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此时气候潮湿,易导致雷电天气的频发。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风雹、雷暴大风等,对农作物、建筑物、交通运输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小雨中雨和大雨的标准

小雨中雨和大雨的标准

小雨中雨和大雨的标准小雨、中雨和大雨是用来描述降水强度的常见气象术语。

虽然具体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般而言的一些常见定义:
1. 小雨:小雨是指雨水的强度相对较轻,雨滴较小,通常会在地面上形成薄薄的湿润层。

在国际上,一般小雨的降水强度在每小时0.1毫米到
2.5毫米之间。

2. 中雨:中雨表示雨水的强度适中,比小雨更为明显,但仍然不至于非常猛烈。

在国际上,中雨的降水强度一般在每小时2.5毫米到7.5毫米之间。

3. 大雨:大雨表示雨水的强度较大,雨滴较大,降水比中雨更为集中且更为密集。

在国际上,大雨的降水强度一般在每小时7.5毫米以上。

这些标准可能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而且气象局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描述降水强度的术语,如细雨、暴雨等,它们用于描述不同降水强度的情况。

1/ 1。

小雨、大雨、暴雨等天气名词解释

小雨、大雨、暴雨等天气名词解释

降雨名词的解释当我们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广播时,常常会听到“小雨”、“中雨”、“中到大雨”等名词,这就是雨量的等级。

雨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作用,而以积聚的深度来确定的。

我国规定以毫米为深度的单位。

雨量的等级根据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

小雨:降雨量在十毫米以内,雨滴清晰可辩,落到屋瓦和硬地上不四溅,雨声缓和淅沥;通常需两分钟后,始能完全润湿石板和屋瓦,水洼形成很慢。

中雨:降雨量在十到二十五毫米之间,可听见沙沙的雨声,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到屋孔和硬地上略有四溅,水洼形成较快。

大雨:降雨量在二十五至五十毫米之间,大雨时,雨落如倾盆模糊成片,雨滴落到屋瓦和硬地上四溅可达数寸,雨声如擂鼓,水潭形成极快。

暴雨:降雨量在五十至一百毫米之间,马路积水。

降雨量在一百毫米至二百毫米之间的叫大暴雨;降雨量在二百毫米以上的叫特大暴雨,地势低处受淹。

阵雨:指阵性降水,雨点较大,时降时停,强度变化急剧,下雨时天空阴暗,有时忽然开朗,露出晴天,有时还伴有雷声。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

有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制定了暴雨的地方标准在当地使用。

例如,多雨的广东省,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内地新疆的气候干燥,降水更少,新疆气象局特地将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雨日起名为“大降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气象描述暴雨(英文名称torrential rain;rainstorm;storm ),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

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暴雨预警信号的等级分为四个等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中英文图标标识。

暴雨(torrential rain),是指降水强度和量均相当大的雨。

在我国除个别地区之外,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50-99.9 毫米的降水。

[12]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10]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降水量为1870毫米。

中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台湾省新寮,24小时降水量为1672毫米,均是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

中国是多暴雨国家之一,几乎各省(市、区)均有出现。

主要集中在夏半年。

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呈明显的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侧多,背风坡侧少的特征。

台湾山地的年暴雨日达16天以上,华南沿海的东兴、阳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区在10天以上,而西北地区平均每年不到1天。

假设,50毫米降雨如果均匀分布在24小时,给人的感觉是细雨纷飞。

如果9毫米降水在一分钟完成,给人的感觉将是天塌地陷,非暴雨倾盆所能形容,9毫米只能算小雨。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其特定的背景。

南方部分地区基本上把暴雨标准定为80毫米/24小时,不过就像中国启用新的台风标准一样,暴雨的定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暴雨形成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

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

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4]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块块的积雨云就是暴雨区中的降水单位,虽然每块单位水平范围只有1~20千米,但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

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

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

地面上是大雨倾盆的夏日,高空却是白雪纷飞的严冬。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5] 。

产生暴雨要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

积雨云内上升气流非常强烈,垂直速度可达20~30米/秒,最大可达60米/秒,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大。

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水滴不断增大,云内的水滴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在中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

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

中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

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

其大的达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

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

另外,地形对暴雨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

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

在1963年8月上旬,从南海有一股湿空气输送到华北,这股气流恰与太行山相交,受山脉抬升作用的影响,导致沿太行山东侧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

1975年8月4号,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而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8月5~7日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而距林庄东南不到40千米地处平原区的驻马店,在同期内只有400多毫米。

另外,暴雨产生时,一般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的空气干而冷,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季节与分布中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

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

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

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

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

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7]中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

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

中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节由南向北推移。

华南(两广、闽、台)是中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

从4至9月都是雨季。

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

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

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中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

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

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

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当然,有些年份会出现异常,1981年在中国西北一些地区都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暴雨。

有时候本来多雨的地区反而出现旱灾。

预警信号简介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蓝色预警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暴雨蓝色预警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暴雨黄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暴雨橙色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暴雨橙色预警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暴雨红色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危害作用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

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中国平均每年洪涝灾面积为942.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山洪暴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讯中断,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暴雨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护措施暴雨前的准备●检查房屋,如果是危旧房屋或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应及时转移。

●暂停室外活动,学校可以暂时停课。

●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

●提前收盖露天晾晒物品,收拾家中贵重物品放到档上或置于高处。

●暂停田间劳动,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地势高的地方或山洞暂避。

应急要点●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危旧房屋或在地洼地势住宅的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立即停止田间农事活动和户外活动。

●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