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公开课优秀教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够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结合,全面理解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3)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全面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和他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想北平》,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请大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想北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和自己的体会。
2. 调查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鉴赏并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想北平》,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鉴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想北平》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鉴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进行分析性的写作,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欣赏和理解。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想北平》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幕布。
1. 讲授法:教师对《想北平》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形象,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3.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复杂的文学手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手法,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相关文本。
2. 课件: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学手法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体会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品味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深情。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想”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力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家乡北平的思念之情的。
2、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北平”?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学生朗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身处异地,对北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他通过对北平的自然风光、物产、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描写,以及运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
《想北平》公开课优秀教案

想北平老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有了家,也有了迁徙,也便有了思乡。
思乡便成了他乡游子永恒的话题。
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板书)二、解题1、标题中的“想”字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呢?对北平的思念;作者不在北平。
这篇文章实际是写于1936年。
作者当时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
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所以较平日里也就更为强烈。
2、那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找学生回答)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强调了对故乡的想念。
而“写”只是客观地描写,不能体现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走进文本下面我们就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分享他对北平浓浓的爱意。
1、那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呢?同学们可先朗诵前三段,划出能表达对北平深爱的句子。
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在这里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而是用平淡质朴的文字,却又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他对北平这份质朴而又浓厚的爱意。
尤其是在这里作者几次强调他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学生回答)作者以母亲作类比,并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对故乡的爱是何等的深沉。
他又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专一。
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而又专一的爱,所以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2、那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自由朗读第4—7段,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有着怎样的特征。
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应该是怎样的。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运用。
2. 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4. 模仿创新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文本及其相关注释。
2.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修辞手法分析、课堂活动等。
3. 教学资源:老舍作品集、相关研究文章、北平历史图片等。
4.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老舍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想北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诗文。
(2)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北平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刻理解。
(2)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北平的老照片。
(2)教师简介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生分享对北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分析其在诗中的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品析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讨论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四、作业设计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想北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
在下一节课前,做好教学调整,以更好地服务教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北平的老照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诗文的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指导方案。
八、教学拓展1. 推荐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分析作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家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北平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2. 作品主题分析: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和思考。
分析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3. 文学手法鉴赏: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思考和表达对现实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鉴赏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2. 阅读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公开课优秀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想北平
老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有了家,也有了迁徙,也便有了思乡。
思乡便成了他乡游子永恒的话题。
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板书)
二、解题
1、标题中的“想”字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呢?
对北平的思念;作者不在北平。
这篇文章实际是写于1936年。
作者当时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
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所以较平日里也就更为强烈。
2、那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找学生回答)
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强调了对故乡的想念。
而“写”只是客观地描写,不能体现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走进文本
下面我们就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分享他对北平浓浓的爱意。
1、那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呢同学们可先朗诵前三段,划出能表达对北平深爱的句子。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
在这里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而是用平淡质朴的文字,却又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他对北平这份质朴而又浓厚的爱意。
尤其是在这里作者几次强调他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学生回答)
作者以母亲作类比,并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对故乡的爱是何等的深沉。
他又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专一。
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而又专一的爱,所以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2、那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自由朗读第4—7段,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有着怎样的特征。
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应该是怎样的。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4节环境: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5节布局:人为之中显自然
6.7节物产:丰富多样、接近自然
这就是作者生活的家园。
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布局,这里的物产无一不让作者觉得亲切,但这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吗?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几段,找一找有没有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的句子。
(学生自由回答)第四段: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快乐安适)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自由自在)
第六段: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舒适惬意、充满情调)
韭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
(只有热爱生活、充满情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以上这些文字,说明北平不仅仅是作者生活的家园,可以说更是作者精神的摇篮,只有在这样的家园里,他才能够快乐安闲的生活着,享受着生活给予的馈赠。
也正是这样,所以当作者远在青岛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最后会情不自禁的感慨。
好,我们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语言是多么的质朴,情感却又是多么的真挚。
3、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紧紧围绕一个“想”字写出了自己对北平的至爱,那这种爱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下面请各组从文章的选材、表现手法两个个层面分析一下本文写作的特点。
(1)选材
北平有长城、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因为他有着平淡而恬静的平民意识,就像文中作者对自己的定位一样。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生长在北平,与北平非常亲密,享受的正是平民的生活。
这也给我们写作以启示:采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来写平平常常的事物,有时可能更让人感动。
(2)表现手法:
对比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布局不太合理------北平布局合理自然
美国橘子-----北平玉李
文章中巴黎、美国与北平相比较则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比喻 3段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4段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6段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
通过这些比喻,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于北平的思念与真爱。
四、作业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也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
板书:
环境: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快乐安适
布局:人为之中显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摇
物产:丰富多样、接近自然充满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