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2章)【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2章)【圣才出品】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2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9章犯罪与越轨

19.1 复习笔记

一、基本概念

1.越轨的概念和越轨与犯罪的关系

(1)越轨的概念

越轨是指对某一社群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给定规范的不遵从。越轨概念既适用于个体行为,也适用于群体活动。

(2)越轨和犯罪

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越轨的概念比犯罪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行为并不受到法律约制。因而,越轨研究可以考察的对象纷繁多样。

2.犯罪学与越轨社会学

(1)犯罪学关注的是受刑律制裁的各式行为。犯罪学家感兴趣的往往是犯罪的衡量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旨在减少社区犯罪的政策。

(2)越轨社会学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律范围之外的行为,这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广泛认为是越轨,而这些越轨的观念又是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说明犯罪与越轨:社会学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性张力和缺乏道德调控所导致的结果。如果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抱负与可获得的报酬不符,这种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差距将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的动机。

(1)犯罪与失范:涂尔干与默顿

①失范

a.失范概念最初是由涂尔干引入的。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又还没有新的来替代。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

b.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必要成分。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它履行了两项重要的功能,首先,越轨具有一种调适功能;其次,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的界限维持。

②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犯罪的根源定位到了美国社会的结构本身。根据默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缺乏机会平等的一种副产品。相对剥夺感是越轨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③对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与实现它们的有限手段之间的张力,默顿区分出五种可能的反应类型:

a.遵从主义者无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既接受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也接受实现这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些价值观的惯常手段。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型。

b.革新主义者继续接受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但采取不合法或非法手段来追求这些价值观。通过非法活动获取财富的罪犯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c.仪式主义者遵从社会所认可的标准,尽管已经看不到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观。他们出于义务而遵从这些规则,但仅仅因为这些是规则,而并没有更为远大的目标。仪式主义者会将自己奉献给枯燥无味的工作,哪怕它毫无职业前景,报酬也十分微薄。

d.退却主义者完全放弃了竞争的态度,因此既拒绝了主流价值观,也不接受社会所认可的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手段。自给自足的群居村中的成员即属此例。

e.反叛主义者,既拒绝现存的价值观,也拒绝实现它们的手段,但他们积极地希望用新的价值观和实现手段来替代,并重建社会体系。激进政治群体中的成员就属于这种类型。

(2)亚文化的说明

后来的研究者从亚文化群体的角度来定位越轨,这些群体所采纳的规范鼓励或奖励犯罪行为。阿尔伯特·科恩也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越轨反应是通过亚文化群体而以集体性的方式发生的。

(3)界定越轨

①涂尔干相信,即使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越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通过界定越轨,可以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的标准。因此,人们并不一定非得彻底清除越轨。

②社会学家凯伊·埃里克松研究了17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越轨行为。他通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控制机构把它们的工作界定为将越轨维持在界限之内,而不是彻底清除越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埃里克松进一步假设:社会需要一定量的越轨,但会通过特定的功能运转方式,使社会保持完好。

(4)评价

功能主义理论正确地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遵从和越轨之间的联系。但是,不能贸然认为,较贫困社群中的人渴望达到像较富足的人那样的成功。绝大多数人往往根据他们对自己现实处境的认识,来调整自己的抱负。默顿、科恩、克洛尔德和奥林都假定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因此都可以遭到批评。欲求与机会不相匹配的情形不只发生在较为弱势的人群之中,在其他群体中也同样存在着趋向犯罪活动的压力。

2.互动理论

(1)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家把越轨行为解释成越轨者和非越轨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一套特征。在贴标签过程中最具贡献力的是代表法律和秩序力量的人。创造了各类越轨行为范畴的标签,表达的正是社会的权力结构。

①霍华德·贝克尔关注的是,越轨者的身份是如何通过贴标签过程产生的。

②贝克尔抨击那些认定“正常”与“越轨”之间泾渭分明的犯罪学思路,认为越轨行为并不是成为“越轨者”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或者出生国家,都可能成为决定其是否适用于越轨者标签的关键因素。

③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勒默特把最初的逾越行为称为初级越轨。勒默特使用次级越轨来描述某类人逐渐接受罪犯或犯过失者的标签并把自己看成是越轨者的情形。在这类情况中,标签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延续或强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评价

①贡献:它假设没有任何行为具有内在的犯罪性质。对于犯罪性质的界定是由权势群体确立的,是由警察、法庭和矫正机构通过立法与释法完成的。

②批评:标签理论者在强调贴标签这一主动过程的时候,却忽略了导致行为本身被界定为越轨行为的过程;贴标签过程是否确实具有滋长越轨行为的效果,这一点还不清楚。

3.冲突理论:“新犯罪学”

(1)“新犯罪学”

①泰勒、沃尔顿和扬在1973年发表的《新犯罪学》一书,他们主张,个体之所以积极地选择从事越轨行为,是为了反抗资本主义体制的不平等。新犯罪学理论家们从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权力维持的角度,构造他们分析犯罪和越轨的框架。

②霍尔等人考察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引起重大关注的“袭劫”犯罪现象。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关注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日益下降的工资,以及社会中其他深层的结构性缺陷,无论政府还是媒体都在强化对于袭劫案件的道德恐慌。

③其他犯罪学家也考察了社会中法律的形成与使用,认为法律是权势群体用来维持其特权地位的工具。随着统治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越来越不平等,法律成为权势群体维持秩序更为重要的工具。学者们指出,权势群体也违反法律,但却很少被抓获。

(2)左派现实主义

①左派现实主义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犯罪学的一股新流派,它被称为新左派或左派现实主义。

a.左派现实主义强调犯罪行为的增加是实实在在的,公众对之产生焦虑也是理所当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犯罪学需要更多地研究犯罪控制和社会政策这些实际问题,而不是抽象地讨论它们。

b.左派现实主义提请人们关注犯罪的受害者,认为受害者调查可以比官方统计数据更有效地刻划犯罪行为的程度。犯罪和受害集中在边缘化的街区,社会中受剥夺的群体遭受犯罪的风险要比其他群体大得多。

②左派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建议

它主张,执法部门需要更敏锐地关注各社群,而不能一味依赖会使公众撤回支持的“武力治理”技术。

③对左派现实主义的批评

左派现实主义强调受害一方很重要。但是他们指出,左派现实主义把焦点放在受害者个体身上,却依然处在受政治和传媒驱动的讨论“犯罪问题”的狭隘格局之中。对于犯罪的狭隘定义关注的只是最为可见的那些犯罪形式,却忽视了其他违法行为。

4.控制理论

(1)控制理论

①控制理论的概念

控制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遏止它的社会控制或物理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它假定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假如有机会,人人都会有越轨行为。它认为,许多犯罪类型都是“情境决策”的结果。

②将人们同社会和守法行为维系在一起的四种纽带

赫尔斯奇认为将人们同社会和守法行为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包括:依附、责任、投入与信念。如果这些要素足够牢固,会让人无法随意违反规则,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和遵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右派现实主义

①20世纪70年代晚期,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执政,里根在美国就职掌权,导致这两个国家的犯罪研究出现强有力的“法律与秩序”思路,并常被称为右派现实主义。

②右派现实主义者认为越轨是某种个人病理现象,是由于个人自私、缺乏自我控制、道德观念淡漠,从一系列破坏性的非法行为中做出积极主动的选择并加以实施。

③“情境”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管控”犯罪风险的常见思路。然而,批评者们指出,此类措施并未触及犯罪的深层致因,所以它们的成功充其量不过是保护某些人群对抗犯罪,而将过失行为赶到其他领域里去。

(3)控制犯罪

①有些控制理论家认为,犯罪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现代社会中犯罪机会和犯罪目标日益增多。针对这些变化,有关遏止犯罪的许多官方思路把焦点放在限制犯罪发生的机会。这类政策的核心就是目标加固的观念,以此达到使犯罪更不容易发生的目的。

②近年来,目标加固措施再加上严打治安已经赢得了政界人士的支持,在某些情况下似乎也成功地限制了犯罪。但目标加固和严打治安都没有触及犯罪的深层致因,而是意在保护和防止社会中的某些特定部分不受犯罪的侵犯。这类政策还产生了另一意外后果:当容易受袭击的犯罪目标得到“加固”时,犯罪模式可以简单地转移领域。

(4)“破窗”理论

①“破窗”理论的概念

“破窗”理论的作者们提出,一个街区中只要出现任何社会失序的迹象,甚至只要出现一扇破窗,就会鼓励更为严重的犯罪大量滋生。轻微的越轨行为就会导致犯罪和社会败坏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螺旋递进。

②“破窗”理论的缺陷

“破窗”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警方可以随心所欲地定义“社会失序”。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失序界定,警方有权把几乎任何东西都视为无序的迹象,把任何人都视为一种威胁。

5.理论总结

(1)尽管犯罪只是越轨行为整体中的一个子范畴,但它包含的活动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所以不太可能提出一种能够阐释所有犯罪行为形式的理论。

(2)犯罪的社会学理论做出了两方面的贡献。首先,这些理论正确地强调了犯罪行为与“体面”行为之间的连续性。其次,具体背景在犯罪活动中很重要。

(3)尽管标签理论有其缺陷,但它可能是理解犯罪与越轨行为时最常用的一种思路。这一理论不仅促使我们注意到特定个体与法律发生冲突时的情况,而且有助于我们敏锐地关注一些活动是如何在法律上被定义为应该受惩罚的,形塑该定义的权力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4)对犯罪的理解方式直接影响着与其斗争的政策。

三、英国的犯罪模式

(1)英国的犯罪率

根据警方接报的罪案统计资料估测,英国的犯罪率在整个20世纪呈现出巨大的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的发案总数似乎已趋稳定。

(2)犯罪与犯罪统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对官方的统计数字不能信以为真,原因如下:

a.基于报警案件的统计数据最根本的局限在于,大部分犯罪行为从未向警方报告过。

b.即使在确实报告警方的犯罪行为之中,也有许多并未纳入统计资料。

②受害研究与自诉研究

a.通过询问被访者是否在上一年曾经经历过犯罪的调查类型被称为受害研究。虽然这些调查是很有价值的测量指标,但对来自受害研究的数据必须谨慎对待。

b.有关犯罪的另一种重要信息源就是自诉研究,请求人们如果自己干过什么违法的勾当,可以以匿名方式予以承认。

四、犯罪的受害者与施行者

1.性别与犯罪

(1)男性和女性的犯罪率:女性的犯罪率比男性犯罪率低

①奥托·波拉克认为,事实上犯罪率方面的性别差异可能小于官方统计资料所显示的情形,是因为女性所为的某些犯罪类型往往不被记录在案。

②弗兰塞斯·海登松认为,女性如果被认为偏离了女性性规范,就会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置。刑事司法系统存在着双重标准:男性的攻击和暴力被视为自然现象,而在对女性违法行为给出说明时,是从“心理的”不平衡方面去寻找的。

女性的犯罪率要比男性低的另一个原因是违法的女性常常能够免于上法庭,因为她们能够说服警方或其他权威机关,对她们的行为另眼相待。

(2)犯罪与“男性特质危机”

大城市内较贫困地区的高犯罪率尤其与男性青少年的活动有联系。男孩子常常从小就参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 2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 (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 正在枯竭、失去魅力。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徐艳晴-p32)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徐艳晴-p34)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 ①含义来源 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吉登斯首先从词源的角度对风险作了一些分析。他说:“在16和17世纪.风险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有了,西方探险家们在开始他们的全世界航海时,他们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概念。”而“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或葡萄牙传人英语中的.原意是指航行到未知的水域”时,“遇到危险或者是触礁” 因此,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原本是资本主义早期商贸航行的一个术语,意指遇上危险或触礁。风险概念起源于现代社会的早期,标志着与过去决裂和面对开放的未来的努力。吉登斯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没有风险的概念,它暗含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换句话说。风险这个词最早主要是空间方面的含义。后来,它转向了时间方面。”“后来这个词就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情况。”通过这种分析,吉登斯指出,“风险这个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吉登斯分析了风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他说:“这个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人们对于幸运(命或命运)的想法,并且与宇宙决定论分离。” ②风险与危险、冒险的区别 吉登斯在分析风险与冒险、危险的关系中给出了他对风险的理解。“根据卢曼的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厂商)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涉及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劳动的需求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1.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1)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2)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边际产量值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变为边际产量值。边际产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是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由于一个竞争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随着工人越来越多,边际产量在递减,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有时边际产量值称为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它是企业从多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中得到的额外收益。 (2)边际产量值对劳动需求的决定 如图18-1所示,该图描述了边际产量值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劳动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图还包括一条市场工资时的水平线。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这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低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因此再雇用1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B)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B)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C)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A)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D)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D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C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B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C)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B)A.社区 B.群体 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B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B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吉登斯积极福利思想评述

吉登斯积极福利思想评述 在对国家干预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福利国家面临的风险是人为风险,福利国家的危机并非简单的财政危机,而是风险管理危机。因此,他在对风险、幸福、平等的概念进行重新解释后,指出要培养“自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和建立“社会投资国家”,进一步确立了“无责任即无权利”和“无权威即无民主”两大原则,提出实行工作导向型的福利政策、福利主体的多元化、废除固定退休年龄、减少社会排斥来解决社会不平、提高贫困地区的抗贫困能力等政策主张。总的来说,积极福利思想与传统福利思想具有较大差异,积极福利思想具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标签:吉登斯;积极福利思想;评述 一、积极福利思想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各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在全球化竞争中,福利国家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必须对传统的福利国家进行改革。积极福利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政策,将有助于各国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在社会风险方面,社会风险的性质由传统社会的外部风险转向了后传统社会的人为风险。在传统社会,人们面临的风险大多是可以预见的、呈现一定规律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如自然灾害、年老、失业、贫困等,传统的福利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在后传统社会,人们所面临的是主要是人为风险,主要来自于人类自身,如环境污染、社会排斥、家庭小型化、社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难以预见,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加以解决。风险性质改变了,传统的福利制度无法有力应对,于是出现了危机。 在社会政策领域,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实行国家干预主义的传统福利政策,虽然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造成了财政开支过大,失业者再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竞争力不足等消极后果。面对政策困境,以撒切尔和里根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并没有把欧洲带出经济增长的低谷,反而因减少公共开支和削减社会福利使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贫困现象加剧,收入差距拉大。因此吉登斯认为,福利国家面临的风险是人为风险,福利国家的危机并非简单的财政危机,而是风险管理危机。在对国家干预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试图从新的视角对社会政策的现实困境进行审视和解读,以找到解决路径。 二、积极福利思想的理念 积极福利思想在对风险、幸福、平等的概念进行重新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福利思想的理念。首先,对风险的重新定位。积极福利思想对风险的理解有两个要点:一是风险不同于危险,它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过去,人们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四、 五、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七、? 八、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十六、

十七、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关系性社会结构 C.规范性社会结构 D.整体性社会结构? 二十二、 二十三、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 B.人口规模 C.人口结构 D.人口分布? 二十五、 二十六、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文化边际 C.文化震惊 D.文化排斥? 二十八、 二十九、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 B.孙本文 C.李达 D.费孝通? 三十一、 三十二、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