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除应用题
苏教版数学三下《连除应用题》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下《连除应用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下《连除应用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的概念,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连除应用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前,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除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连除的应用题,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连除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连除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的讲解。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连除应用题的讲解和练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例题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合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连除应用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引出连除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连除。
2.呈现(10分钟)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连除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连除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连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提高学生对连除的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连除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连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连除应用题》教案(共5篇)

《连除应用题》教案(共5篇)第一篇:《连除应用题》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同时学习解题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通过不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1)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
他们每队有3组,每组有15人,?(3)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4)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45人,平均分成3组,?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后,把复习中的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例2导入新课。
二、新授。
l、教学例2。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
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1)读题,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训练学生离开原题目,看线段图复述题意。
参观农业展览的三年级同学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思路分析。
①从条件上分析。
提问:(a)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解诀哪些问题?(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先求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a)根据已知条件,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把求出的每队有(90÷2)人当作条件与已知的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根据已知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组,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组,把求出的一共有(3×2)组当作条件与总人数90人,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除应用题_小学三年级教案

连除应用题_学校三班级教案课题:连除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同学把握连除应用题的根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2.培育同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机敏应用所学学问的力量,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3.培育同学主动探究的学习热忱,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学重点生疏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激疑诱趣.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三班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答:一共90人.2.转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例如2.例2:三班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老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老师导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共同争辩的新学问.〔板书:应用题〕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1.学习两种分析、解容许用题的方法.出例如2:三班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1〕自由提问,思考争辩.老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同学可能提出如下问题,老师可以进行简记:①这道题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需先求出什么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2〕汇报结果,共同探究.①老师提问:谁能答复第①个问题依据同学答复,出示线段图②老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结合同学争辩,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需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挂念同学理解〕条件中告知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板书:每队多少人综合算式:90÷2÷390÷2=45〔人〕=45÷3每组有多少人=15〔人〕45÷3=15〔人〕其次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需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板书:一共多少组综合算式:90÷〔2×3〕3×2=6〔组〕=90÷6每组多少人=15〔人〕90÷6=15〔人〕2.观看比拟,归纳概括.老师提问:观看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同学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其次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3.引发思考,把握检验方法.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相互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争辩〕引导同学发觉: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条件,进行逆运算,假如最终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15×3×2=45×2=90〔人〕三、分层练习反应矫正.1.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口头检验.〔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订正:答:平均每层放20本.〔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1〕三班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同学,一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同学做纸花多少朵〔2〕奶牛场有5个牛棚,每个牛棚里有12头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3.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比照练习.〔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一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引导同学发觉:连除应用题与连乘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四、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连除应用题的教案

小学数学连除应用题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连除应用题的含义,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简单的除法应用题,那么如果遇到连续除以两个或多个数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除应用题。
2.知识讲解师: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
小华有36个苹果,他第一天吃了6个,剩下的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师:我们要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题目说小华有36个苹果,第一天吃了6个,剩下的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所以,我们要先算出剩下的苹果个数。
师:366=30,剩下的苹果有30个。
师:我们要将剩下的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这里我们用除法来表示,即30÷4。
师:30÷4=7余2,所以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7个苹果,还剩下2个。
师: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连除应用题。
我们先减去已知的数量,然后再用除法来平均分配。
3.练习巩固师:现在请大家来做几道连除应用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1)小明有48颗糖果,他先吃了8颗,剩下的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颗糖果?(2)小红的储蓄罐里有120元,她先花了20元,剩下的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多少元?师:同学们,请将解题过程写在纸上,然后我们一起讨论答案。
师: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解决连除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先进行减法,然后再用除法来平均分配。
5.拓展延伸师:我们来做一个拓展练习。
小王有72个球,他第一天给了小刚12个,剩下的球要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个球?师:同学们,请尝试用我们刚刚学到的连除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推荐五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调整补充意图课前口算41×20= 61×30= 11×80= 12×40= 50×20= 640÷8= 140÷7= 280÷7= 350÷7= 120÷6=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除的含义,能够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连除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连除的概念2. 连除的计算方法3. 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连除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尝试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3)教师总结连除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板书。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检查,教师点评。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连除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连除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连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连除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2. 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师在讲解连除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是否清晰易懂?4. 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是否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连除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连除应用题》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连除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连除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除法知识,如除法的定义、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等。
(2)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为学习连除应用题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1)展示连除应用题的例题,如: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再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2)引导学生分析例题,理解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即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另一个数。
3.练习巩固(1)出示一些连除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选取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和心得。
4.拓展提高(1)出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连除应用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连除应用题,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例题展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和特点。
3.通过练习和拓展环节,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含义,如“24个苹果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几个苹果?”接着,“每个小组的苹果再分给3个同学,每人有几个苹果?”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连除应用题的实际意义。
连除应用题数学教案设计

连除应用题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连除应用题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连除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连除的概念2. 连除的应用题解题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连除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如:一些书,分成若干堆,每堆再平均分给若干个同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果每堆有x本书,每个同学可以得到y本书,那么这些书一共有多少本?”3.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连除应用题。
(二)讲授新知1. 定义连除概念:在算式中,连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除号,这样的运算就叫做连除。
2. 引导学生根据实物模型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例如:若每堆5本书,每个同学可以得到2本书,问有多少堆?则算式为:总书数÷每堆书数÷每个同学得到的书数=堆数。
3. 让学生尝试自己列算式并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简单的连除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核对答案。
2. 提供一些稍微复杂的连除应用题,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连除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连除应用题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除应用题
1.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45÷3
每组有多少人?=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综合算式:90÷(2×3)
3×2=6(组)=90÷6
每组多少人?=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口头检验.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学生,一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学生做纸花多少朵?
(2)奶牛场有5个牛棚,每个牛棚里有12头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
3.连乘应用题与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一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
(引导学生发现:与连乘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
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验算,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用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6题
电池厂生产了72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钢笔多少元?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两个缝纫组做同样的衣服,第一组做34件,第二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书
探究活动
分糖游戏
活动目的
使学生在动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的数量关系.
活动内容
1.布置任务.
某食品公司为宣传产品,给学校送来一批糖果.三年级每班分到150块,想想:先按小组平均分配,再从小组平均分给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无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数量一样?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计算.如果这150块中有2个品种,又该怎样分配?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记录.
3.汇报、反思,通过活动谈谈有什么收获.
活动建议
教师为学生准备150块糖或学具,讨论交流后真正让学生分一分,以验证他们开始的设想是否合理.给学生的提示越少越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环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办),更能便于孩子们进行深层思考,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