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针灸治疗作用

痛,属阴虚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取太溪,针用补法,配行间,针用泻法。又如,阳气盛、
阴气虚而导致的失眠,阴气盛、阳气虚引起的嗜睡,可根据八脉交会穴的特点,取照海和申
脉穴进行治疗,但失眠应补阴泻阳,嗜睡则应补阳泻阴。还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等法,都
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清除致病因素的影
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盛邪祛则病情缓解,
正虚邪盛则病情加重。《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
络,沟通了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正常
的生理功能。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得以营养。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
运行受阻,影响人体正常功能活动,进而出现病理变化,引起疾病发生。
经络不通,则气血运行受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等。针灸治疗疾病,就是根
激,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
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
证实了针灸具有上述治疗作用,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认识。
一、调和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应用非常广泛,从经络脏腑到病因病机以及辨证
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在腧穴部位针刺艾灸,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
血”的作用,排除病理因素,促使气血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施治,无不包涵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阴阳学说对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等均有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在人体表面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互相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和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调节气血运行: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运行的畅通密切相关。
在针灸治疗中,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气滞血瘀等问题,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2.促进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促进神经传导,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后释放物质P能够抑制疼痛传导;通过选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兴奋或抑制一些神经元,对内脏、器官产生影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调节免疫功能: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加强体内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对抗病毒和细菌感染。
4.调节内分泌系统: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内啡肽、皮质类固醇等,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对抗压力、焦虑等症状,促进身心健康。
5.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供应,加速组织修复与再生。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细胞活性,改善细胞内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重塑。
总的来说,针灸治疗的功效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治疗不同疾病和症状,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内部机能,增强抵抗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针灸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对气血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刺激机体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实现整体调控的作用。
此外,针灸还有一些其他机制,如调节血流、维持体温、调控器官功能等。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机制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机制针灸是中医草根直接与人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将细长的医疗器械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气机等失衡状态,来达到疾病治疗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疾病治疗的作用1. 疼痛缓解: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和穴位,改变细胞内外的化学物质释放,从而抑制疼痛信号传导。
这是针灸最常见的应用之一,适用于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
2. 促进循环:针灸能够调节和增进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助于康复和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3. 调节免疫:针灸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4. 调整内分泌:针灸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和平衡,对于失眠、情绪不稳定等患者有显著疗效。
5. 促进消化:针灸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对于胃肠功能障碍、胃痛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二、疗效的机制1. 穴位刺激:针灸利用细长的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的神经末梢和相关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穴位刺激可以改变受体的反应性,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各个系统的功能。
2. 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产生疼痛信号,通过神经途径传递到脑部,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的分泌、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3. 气血调和: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使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针刺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组织器官的供血和营养状况。
4. 内分泌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影响脑下垂体—靶腺—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调节激素的分泌和平衡,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自我调节: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愈能力。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基础代谢、免疫系统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加速人体对疾病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针灸,作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其作用机理,却并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楚。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中医针灸疗法背后的神秘机制。
要理解针灸的作用机理,首先得从人体的经络系统说起。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部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运行不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针灸所选取的穴位,正是分布在这些经络之上的关键点。
当针灸针刺激穴位时,就如同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设置了一个交通信号,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
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针灸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
穴位所在的部位往往富含神经末梢,当针刺入穴位时,会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些信号会被整合和处理,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镇痛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针灸还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体。
针灸的刺激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体液调节方面,针灸可以影响体内各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
同时,针灸还能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灸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当针灸刺激穴位时,会引起局部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量,从而为组织和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康复。
针灸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同的穴位组合和刺激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疾病,针灸师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则可能会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调理。
中医养生的针灸疗法了解针灸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养生的针灸疗法了解针灸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与应用中医养生的针灸疗法:了解针灸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与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身体器官功能来达到治疗、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针灸疗法在中医养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也可以用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人体机能,达到长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一、针灸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1. 调节气血: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有着密切关系。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消除气血的瘀滞与不畅,调和阴阳,使气血通畅,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促进新陈代谢: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生物电流,提高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水平。
通过调整针灸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排除废物和毒素。
3.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在中医养生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刺激穴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兴奋性,改变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促进神经系统的平衡,减少压力与焦虑,提高睡眠质量,增加精神状态。
二、针灸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1. 主治疾病:针灸疗法可以用于中医临床各个科别的病症治疗,如针灸麻沸散、针刺痹症、针灸内科等。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病症所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保健养生: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具体疾病,还可以用于调理人体的内外环境,提高身体素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吸收,防治胃肠道疾病。
针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帮助身体恢复平衡,提高人的免疫力。
3. 疾病康复:针灸在中医养生中还可以用于疾病康复阶段,通过针刺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加速组织修复和代谢。
针灸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伤口愈合,促进功能恢复。
针灸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为一门精湛的中医疗法,古老而又神奇,曾受到清朝皇室的宠幸,被认为可以治病救人,而今也备受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其作用原理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相关记载。
针灸作用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针灸可以影响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包括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
针灸可以平衡人体机能紊乱所引起的内环境障碍,从而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供氧,以及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二,针灸可以产生药效。
针灸的药效是通过针刺引起的刺激和微创伤,激活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其产生和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功能,对于病因紊乱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减弱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第三,针灸可以调节心理紊乱。
针灸可以促进人体的心理平衡,缓解或消除病痛引起的心理压力,明显减轻抑郁症和紧张症等精神功能障碍,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总而言之,针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有生理影响、药效作用、心理调节三个方面。
针灸把中医辩证法与西医药物疗法完美结合,中西医结合之技术,充分发挥了中西医术奥妙,以及有效利用针灸技术,在治疗保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在针灸治疗中,要恰当使用针灸技法,灵活搭配,以达到良好的针灸治疗效果。
说到针灸,不得不提它的安全性,因为针灸是一种古老的疗法,可能有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尤其是在治疗疑难病症时尤为重要。
因此,在施行针灸治疗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针灸技法。
另外,也要注意技术的正确性,该针刺处需适度而不可过分,以避免间断性刺激引起感染或坏死等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疗法,其作用原理非常复杂,要正确理解并恰当施行才能发挥良好的疗效。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针灸的历史渊源和作用机理,才能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并取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中医基础知识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

中医基础知识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中医基础知识: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疼痛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针灸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针灸疗法是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的一种治疗手段。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节的通道。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的具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血调理: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恢复气血的平衡状态。
气血运行顺畅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一旦气血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2. 祛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或者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帮助身体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的目的。
3. 促进代谢:针灸疗法能够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使身体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内啡肽、血清素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抵抗力。
针灸疗法的原理复杂而又神秘,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完全解释其中的机理,但是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明确的认识到,针灸疗法确实能够对疾病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于各个病种,特别是在疼痛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以下将介绍针灸疗法的一些常见应用。
1. 疼痛管理: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各种类型的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在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内脏疼痛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2. 慢性病管理:针灸疗法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药物的使用。
3.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如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
中医针灸疗法调和气血提升自愈能力

中医针灸疗法调和气血提升自愈能力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式,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提升自愈能力。
这种疗法在中国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应用。
一、中医针灸的起源与发展中医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长期实践和总结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不断发展完善,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如今,中医针灸已成为中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针灸原理与作用机制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在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运行。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疾病与气血的流通不畅有关,通过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动,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针灸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等。
三、中医针灸的应用范围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等。
它对于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以及康复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
比如,针灸可以减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疼痛症状;对于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也有一定辅助疗效。
四、中医针灸疗法的优势相比于现代医学中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是自然疗法,无药物的副作用和手术的创伤;其次,针灸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在家庭中部分应用,提高了病人的便利性;此外,通过中医针灸,可以引导病人自愈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
五、中医针灸疗法的展望与挑战中医针灸疗法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针灸师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问题,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另外,针灸的治疗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希望通过科学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针灸的作用机制,提高疗效和可信度。
六、结语中医针灸疗法调和气血提升自愈能力,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对改善人体健康、治疗疾病有着独特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激素环 境)、免疫学环境的关键性结构。
结果之十一:
通过①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 培养、内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病理模型的建立、增强微血管自律运动 振幅的药物筛选、药物组合后的治疗实 验,证实增强微血管群自律运动的振幅 能很好治疗细菌内毒素引起的疾病。
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前 言
意义: ①赋予针灸疗法的科学意义,利于普及、
推广、提高疗效、促进相关产品的研发; ②有助于指导无毒副作用、不诱生耐药
菌、无药残的安全药物的研发;
国内外研究现状 ①神经学派:神经节段性反射说、神经肥大细肥联动说等; ②非神经学派:结缔组织说、淋巴管说、 组织液说、血管说、肥大细胞说等; ③综合性学派。 定论:
至目前还未解决针灸疗法的机理。
二、我们的研究思路
通过对古籍、临床针灸现象、当代研究 文献的分析提出了如下观点:
经穴的物质基础应与微血管相关; 经脉的实质应是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 络脉的实质是机体内微血管系统的总称; 针灸的治疗作用机制应是首先改善微血管 功能,进而改善细胞的环境,最终使实质 细胞功能恢复正常。
六、动物体存在经脉的前提研究
结果之十:
①组织液压显著低于非经穴区;②CO2的呼出 率显著高于非经穴区; ③ O2分压显著低于非 经穴区; ④PH值显低于非经穴区。⑤兴奋阈 值显著低于非经穴区。 提示:经脉存在的前提是整个皮内微血管网络 上存在血压相对较低的区域,为确保该区域细 胞的环境,通过增加微血管的密度和活动能力 是必然的选择。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D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
ET浓度(pg/ml)
21.5 21
20.5 20
19.5 19
18.5 18
17.5 17
16.5
1
空白组 药物组
A
B
药物组合后对肠黏膜微血管内 皮细胞表达E-选凝素的影响 A:LPS刺激组; B: LPS+药物; C:空白对照组;
结果之五: 针刺穴位能显著提高皮内微血管群自 律运动的振幅(得气、滞针的原因)。
结论:穴位的实质是穴区皮内具有同步 舒缩功能的微血管群。
四、关于经脉实质的研究结果
结果之六: 通过对小型猪体低阻线区皮内微血管的
分布研究,证实经脉区的微血管相对丰富, 且沿经伸展的微血管数比相邻非经区显著 丰富。 提示:经脉区皮内微血管的分布具有结构 有序的特点。
五、穴位激活后兴奋传递途径的 研究结果
结果之八:
生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穴位后能极显著地 引起同一经脉不同部位皮内微血管群自律 运动振幅的增强,且有很长的后效应。
提示:兴奋能沿经脉传递。
结果之九:
生理学研究表明,激活穴位后能极显 著地引起躯体对侧同名穴区皮内微血管 自律运动的振幅。
提示:自律运动频率相同的微血管群能 在神经的节段性反射作用后发生共振。 神经的节段性反射是兴奋传递的途径之 一。这可能是针刺体表穴位能治疗内脏 疾病的机理所在。
三、穴位实质的研究结果
结果之一: 通过对72个小型猪穴位的解剖学研究
肯定:皮肤是所有穴位均具有的结构, 肌肉、骨膜、软骨、 深筋膜等组织在穴位 内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 穴位的实质一定位于 皮肤内!
结果之二:
组织学研究表明:感觉神经末稍、植物 性神经终末、肥大细胞、微血管在穴位区皮 肤内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且都比相邻的非穴位 区丰富。这些结果在组织学上证实了穴位的 客观存在。
结果之三:
微血管的存在和丰富是感觉神经末稍、 植物性神经终末、肥大细胞同时存在和 丰富的前提。理由:皮肤内的感觉神经 末稍多有轴突反射支分布于微血管,植 物性神经终末主要分布于微血管,肥大 细胞多沿微血管分布且其分泌的活性物 质又主要作用于微血管 。
穴位的实质与皮内的微血管相关!
结果之四:
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测定义, 通过对小型猪、人体穴位区皮内微循环 活动的测定,发现穴区皮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时间(h)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B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
ET浓度(pg/ml)
9 8 7 6 5 4 3 2 1 0
1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C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C
D
药物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表达黏附分子的影响
IMCA浓度(pg/ml)
30 25 20 15 10 5 0
1
空白组 LPS组 LPS加药物组 药物组
八、微血管与中兽医理论的一致性
1、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调节“阴阳”平衡的 物质基础。 理由: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机体内唯一 的能广泛分泌两套相反作用活性物质的 细胞。
提示:激活和改善微血管功能能够治疗 疾病。
内毒素致内皮细胞伤害的病理模型
内毒素症状 内皮细胞病理模型
发热反应 血管舒缩机能紊乱
IL-1↑ NO↑、ET↑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抗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继发粒细胞增多血症 G-CSF↑、GM-CSF↑
炎症
FN↓、E-选凝素↑ 、 ICAM ↑
结果之六:
生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经线不同部位 其皮内微血管群的舒缩活动具有相同的 频率。
提示: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网络的功能其 有生理有序性。
经脉的实质是皮内呈有序态的微 血管网络。
结果之七:
生理学研究表明:同一横断面不同经 脉线之间,其皮内微血管群具有不相同 的舒缩活动频率。
提示:这可能是利用不同经脉线治疗不 同属性疾病的机理所在。
七、改善微血管功能能够治疗疾 病的研究结果
他人的研究结果:
1、绝大多数致病因子包括各种病原的毒素、 病毒、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活性物 质,其原始作用细胞或靶细胞是微血管内 皮细胞。
2、微血管功能异常是渗出、充血、出血、 炎症、休克、纤维增生、肿瘤等各种症状 共有的病理基础。
3、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和表达数十种 局部激素和细胞因子,具有决定器官和 组织发育、物质交换、炎症的发生、疑 血与抗疑血间的平衡、血管的收缩与舒 张、抗原的呈递、淋巴细胞再循环、组 织的再生等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