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文化
印度电影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2017.No27摘 要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直接而形象地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
自电影产业化之后,便出现了类型化,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模式保留和发展下去。
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电影类型也开始出现分化和重构。
印度电影在吸收一般影片制作方法和元素的同时,还创造性的引入了歌舞元素,使其在电影界异军突起,具有独特的风格类型。
本文对印度电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认识印度电影。
关键词 印度电影 特点 文化内涵0 引言1913年,印度首部国产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正式上映,这也是印度国产电影的开端,世界电影业由此多了一个新的成员,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印度电影经历了十分曲折和起伏,例如殖民地统治、民族独立斗争、政局动乱、恢复国家治理秩序、发展经济等,这些都在印度电影历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总体来说,印度电影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十至二十年代,是印度电影的探索期和成长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二战时期的“制片厂时期”,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步入黄金发展时期,到了六七十年代迎来了新电影运动;八十年代被黑社会掌控的混乱期,以及九十年代的贻害期。
这期间的电影制作暴露出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例如题材重复、模式老旧、制作手法简单粗糙,将印度电影带入到了最萎靡的发展阶段。
进入到新世纪后,印度电影开始重新振兴。
2015年,《巴霍巴利王:开端》(Baahubali:The Beginning)夺得了印度电影票房桂冠,这也使一向是由宝莱坞组成的印度电影市场得到了改观。
近年来,印度电影逐渐引入到中国国内,并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例如《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等,在国内电影上座率令人侧目。
需要强调的是,印度电影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引入了许多崭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和特色。
1 印度电影主要特点1.1 融合了许多歌舞元素从全球电影发展过程来看,歌舞片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是最具浪漫型、最富有艺术气息的影视作品。
从文化维度层面解读印度电影《三个白痴》以及印度教育问题-精品文档

从文化维度层面解读印度电影《三个白痴》以及印度教育问题、文化维度论的基本介绍和解读荷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是最早尝试利用广泛的数据资料,来测试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学者之一。
其文化维度理论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有以下几点组成:1)个人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单位;2)强调独立自主而不是相互依赖;3)个人成就是能得到回报的;4)个体的独特性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1)相对于个人,更强调集体的观点,需要和目标;2)集体强调社会规范和职责,而不是对享乐的追求;3)强调集体共享的信仰而不是将个人区别于集体的信仰;4)强调与集体成员合作的强烈意愿。
2. 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认为不确定性规避能反映,在某种文化中的人们,被其认为无条理、不明晰或者难以预料的情形,所引起的紧张、不安的程度;亦能反映人们人们为了努力规避这些情形,保持严格的行为准则,或保持对绝对真理的坚信。
3. 权力距离。
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力距离即是某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拥有较少或较小权力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现象的接受程度。
该维度的前提是一个社会对权力不平等的分配在关系、组织和机构中的倾向程度。
4. 男性化与女性化。
男性化倾向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晰,注重物质成就,强调竞争。
女性化倾向这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角色互相重叠,男性与女性都应表现得谦逊,顺和关注生活质量。
5.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体现着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表明了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
二、解读《三个白痴》与印度教育1. 电影背后的文化解读三个白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社会和教育的一些机制,以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
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在电影中均有一定的体现,这为解读印度社会和教育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视角。
电影中,皇家理工的校长在开学第一天对新生的讲话中这样说道:“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一一要么竞争,要么死”从校长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窥见印度社会是一个强调竞争和能力的谁会,这种价值观念被深深的渗透到了教育中去,从文化维度层面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印度社会解读为一个相对男性化倾向的社会( masculinity ),竞争意识和能我们还能发现在印度的教育机制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悬殊的话语 权,以及教师对学生“命运”的极大控制权。
印度的电影业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印度的电影业对全球文化的影响电影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可以传递各种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世界各地的电影业都对创造和传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印度,这个被称为“宝莱坞”的电影工业不仅是大规模的商业产业,也是塑造和传播印度文化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电影业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一、印度电影业的兴起与发展印度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印度电影制作公司开始崛起,如卡拉·查努的歌舞片《拉贾·哈琴德拉》。
20世纪30年代,印度的默片时代结束,音乐和歌舞成为电影的标志性元素。
此后,宝莱坞开始兴起,成为产量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工业之一。
二、印度电影的文化特色1. 音乐和舞蹈的重要性:印度电影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场景而闻名于世。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印度文化和价值观,并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
2. 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印度电影以其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而著称。
从华丽的服装到精心设计的场景,这些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美丽的世界。
3. 家庭观念的强调:印度电影通常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情感纠葛、家庭纷争和家庭和谐等主题常常在电影中得到探索和呈现。
4. 宗教和传统:印度社会的宗教和传统也常常成为电影的主题。
电影通过故事和角色,传达着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念。
三、印度电影业对全球文化的影响1. 传播印度文化:印度电影在世界各地观众中享有巨大的受欢迎程度。
这些电影展示了印度文化的独特之处,让观众更加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印度电影也起到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作用。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跨越国界,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 影响电影制作风格:印度电影的独特风格和创意手法对全球电影业产生了影响。
一些印度电影的故事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启发了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者。
4. 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宝莱坞的电影产业使印度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文化大国。
印度电影《德里六号》的多重文化解读

印度电影《德里六号》的多重文化解读《德里六号》是一部由Rakeysh Omprakash Mehra执导的印度电影,于2006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德里恐怖袭击为背景,讲述了六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在一个汽车爆炸事件中相互交织的故事。
《德里六号》通过讲述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对印度多元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以一个小男孩Mohammad(Mohammed Sahil)为中心。
尽管他是一个穆斯林小男孩,但他梦想成为一名正规的歌手,这是一个来自印度较为传统的职业。
他的父亲反对他的梦想,并希望他能非常传统的成为一个宗教学者。
该故事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宗教与追求个人梦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Sonia(Soha Ali Khan),一个来自印度东北邦的女孩,她在德里寻找工作和发展。
她面对来自主流社会的歧视和对她外貌的偏见。
电影通过展示她的困境,讨论了印度的种族问题和来自次文化群体的歧视。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奥利维亚(Jessica),一个在印度做社会工作的美国女孩。
她在印度工作期间目睹了一场汽车爆炸事件,这引起了她对印度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思考。
她被印度的多元文化深深吸引,但也无法完全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
通过奥利维亚的视角,电影探讨了外国人对印度文化的困惑和涉及。
第五个故事是关于英国归侨Ramesh(Atul Kulkarni),他曾是一位理想主义的社会活动家,但最终决定回到印度来与他在乡村的传统根源和文化结合。
这个故事探讨了全球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和重新评估。
通过这六个不同而交织的故事,《德里六号》传达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和需要受到尊重和理解的信息。
电影指出,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和隔阂,但只有理解和尊重对方,才能实现和谐和发展。
它同时批评了种族和性别歧视以及传统观念的妨碍。
电影以一种富有戏剧性和感情的方式,引导观众对印度复杂而多样的社会进行思考,并试图为印度的多重文化带来更深入的理解与和谐。
印度电影《德里六号》的多重文化解读

印度电影《德里六号》的多重文化解读【摘要】《德里六号》是一部展现印度多元文化的电影,通过不同角度展示了印度社会的复杂性。
影片反映了印度文化的多元性,社会问题的现实反映,以及多重文化融合的体现。
影片也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变革和宗教传统的对比。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展示,观众可以思考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对社会现实有所启发。
多重文化解读的重要性也在文章中得到强调,让观众更加认识印度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德里六号》的多重文化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个多元文化国家的社会面貌。
【关键词】印度电影, 德里六号, 多重文化解读, 印度文化, 社会问题, 多元性, 融合, 性别角色, 宗教, 传统, 价值观, 启发, 观众, 重要性.1. 引言1.1 简介印度电影《德里六号》是一部由拉克斯克默·普賈導演的电影,于2009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德里为背景,讲述了六个主要角色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德里六号》通过展示不同文化和身份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探讨了性别角色、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议题。
这部影片引发了观众对印度社会的反思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德里六号》进行多重文化解读,探讨其深层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2. 正文2.1 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文化的国家,其多元性体现在各个方面。
印度电影《德里六号》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及其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印度文化的多元性。
影片中展示了不同地区和种族的人物,如来自北印度的主人公拉菲克和来自西孟加拉的老奶奶。
他们之间的不同习俗和生活方式在剧情中被生动展示,展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
影片描绘了印度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主人公拉菲克是一个现代都市的小伙子,但他仍然尊重并遵从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融合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影片中还反映了印度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社会问题。
印度电影有教育意义的

印度电影有教育意义的印度电影一直以来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故事情节不仅吸引了印度观众,也深深影响了全球影迷。
然而,印度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它们也承载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展现社会问题、文化传统和人性探索,印度电影为观众提供了深思熟虑和宝贵的教育启示。
首先,印度电影通过展现社会问题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许多印度电影敢于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向观众展示了印度社会的阶级差距和贫困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和贫困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使观众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印度电影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印度拥有悠久而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体现在印度电影中。
电影《斯拉姆巴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示了印度古老的武术形式和僧侣的修行。
这些文化元素让观众了解印度文化的深度和独特性,并且可以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
此外,印度电影通过人性探索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共鸣。
电影能够揭示人性中的喜怒哀乐,引发观众对人类情感和行为的思考。
电影《拉姆·利拉》以一种幽默而深情的方式,探索了爱情、勇气和自我牺牲。
观众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了解到重要的价值观念,并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行为。
在教育意义方面,印度电影还通过激发观众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电影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启发观众独立思考和观察的工具。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例如,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三位大学生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怀疑和追求真正的知识。
观众通过这个故事,不仅思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也激发了对于创新和实践的渴望。
综上所述,印度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们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展现社会问题、传递文化传统和探索人性,印度电影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跨文化背景下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现象级传播分析

跨文化背景下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现象级传播分析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外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其中,印度电影作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已在中国市场呈现出现象级的传播。
首先,印度电影集中体现了印度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印度电影多数以浪漫
爱情为主题,强调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
这些主题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相似的
价值观和情感共鸣。
同时,印度电影的配乐、舞蹈、服装等元素也激发了中国观众的兴趣,使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得以更加广泛地宣传和传播。
印
度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在线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
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翻译、字幕等便利服务,也开拓了内容分发渠道和观众群体,促进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
普及和认可。
再次,印度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也需要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包容。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这就要求中国观众在接受印度电影时,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丰富的文化背景,适应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注: 词汇、语法方面
不容修正,情况特殊可说明。
)。
印度电影文化

在印度,常常可以看到观众 们含着眼泪欢笑,带着笑意 哭泣,他们想成为银幕的一 部分,似乎银幕的理想生活 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
——Amitabh Bachan
“The most valuable and respectable actor in Hindu”
YES!THIS IS BOLLYWOOD IN BOMBAY!
• “那里满是惊喜、奇迹、 刺激、混乱和躁动,当然 也有反差。有一半的印度 人每年平均收入只有几百 美元,可是你晚上出门看 看,到处是穿著高档服装、 揣著手机、开著宝马车的 人。” • ——Buffel Smith,actor
VS
可以说,正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与大 多数人不如意的生活刺激了印度电 影的发展
就拿一个经典的印度小故事作结尾 吧……
• 印度人与美国人钓鱼 • 印度人用竹鱼竿,美国人用电动鱼竿 • 印度人半日无收获,美国人撞了满满一筐 鱼 • 美国人惊异地说:YOU ARE WASTING
YOUR LIFE!WHY DON’T YOU ENJOY IT?
• 印度人同样惊异地回答 :I AM ENJOYING IT
RIGHT NOW!
得到心灵的满足,就很好了…… 印度人如是说
• 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 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80 年代印度年产900部左右17种地区语言的影 片,有11000家影院,60家制片厂、38家 洗印厂、26个电影实验所,约400种电影杂 志,从业人员25万人,每年耗资20多亿美 元,观众每天达2000万人次。
So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Hindi movies?
印度伟大的文学家泰 戈尔在其著作《人生 的亲证》中指出东西 方文化的差别:东方 文化注重精神,西方 文化注重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印度电 影会穿插歌舞, 其实跟中国的 少数名族天生 喜好歌舞是相 同的。每个民 族有自己表达 感情的方式, 当繁重的生活 让人无暇呼吸 的时候,自然 需要一个出口 释放。
就像是几乎没 有人不喜欢音 乐一样,即便 你未必喜欢或 者擅长唱歌, 但是每个人都 必然有那么几 首喜欢听的歌 曲。所以,怀 抱这样的心态 再去看印度电 影,即便剧情 内容简单,服 装亦简陋,但 是欣赏的心情 和角度还是会 变得不一样。
拿《印度往事》举例,说到底其实 就是一部励志剧,如果换成现在的 背景,演员不变,人物不变,剧情 主线不变,活脱脱就是一部励志青 春偶像剧。但是,因为印度历史和 文化所做的铺垫,当导演把背景换 到了印度遭受英国的殖民时期,甚 至将印度的种姓制度植入其间(印 度按照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 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 陀罗)影片的厚重感陡然增加,内 容也立刻丰满起来。由此出来的 《印度往事》,虽然不能担保每个 人都对其爱不释手,但是绝对是一 部让人看了就不会轻易忘掉的佳作。
印度电影文化
有人说:世界文化分为三种 • 一种是以西方文化为代 表的积极向上,意图改变 世界的文化; • 一种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 的平和中庸,努力适应现 世的文化; • 再一种就是以印度文化为 代表的转世轮回文化,于 此生背负所有的苦难,企 图在来生获得改变。
• 别的不说,我们就拿电影举例,为什么西方国家尤其美国 总是拍一些规模宏大的影片,还不忘时刻扮演一个拯救地 球拯救人类的角色,例如什么《超人归来》《蝙蝠侠》之 类;而中国电影,更多的是人们当下的生活,即便要讲英 雄,也更多是由江湖讲起,例如什么乔峰张无忌,都是活 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很少会幻化出如欧美大片中具备超 能力的英雄;再看印度电影,虽然我看到的影片数量还不 足以支撑我将要表达的论点,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抽样调查 也是一种很具备参考性的调查方法,几乎每一部印度电影, 都少不了对神的祈求和膜拜,即便是在欧美最流行的《生 活大爆炸》里,也时常会有印度人拉杰对神灵祈求或者赎 罪的场景。可见宗教信仰在印度文化中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本段插曲主要是讲男主带领人们团结起来, 为抗争敌人而做准备,本段将歌与舞完美的 融合在一起。
印度电影的特色是歌舞,有人说印度电 影的歌舞如广告植入一般让人无法忍受, 可是,以我自己对影片的判段,反倒是 觉得无论哪一部电影,其每次的歌舞穿 插都犹如锦上添花,让影片更具风情和 意义。而表现在《印度往事》这部影片 里,就是阳刚与柔美兼具,欢乐与悲伤 共存。
• 宝莱坞电影中的舞蹈,尤其是早期的 那些,主要是根据印度舞蹈编排的: 古典风格的舞蹈,历史上印度北部舞 女(tawaif)的舞蹈或者民族舞蹈。 在当代电影里,印度舞蹈的元素开始 和西方舞蹈风格(如MTV和百老汇音 乐剧中的)相融合,不过纯粹的西方 流行和印度古典舞蹈接连出现在同一 部电影中的情景也不在少数。通常男 女主角分别与同性的伴舞一同表演。 而男女主角的双人舞则都在美丽的自 然风光中或者雄伟的建筑里进行。这 种场景被称作“图画化”。而瑞士是 这种场景的一个热门外景地——主要 因为阿尔卑斯山谷的风貌令人想起克 什米尔。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印度最 美丽的地区,克什米尔从相当长时间 之前开始就由于暴力冲突而成了禁区。
宝莱坞(Bollywood)是对位于印度 孟买电影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产业别称。 宝莱坞时常被误解为所有的印度电影, 而实际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电影产
业。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
地之一,拥有数十亿观众。
•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 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印度的观众期望他 们的花费物有所值,影片的表演者通常被称作 "paisa vasool",即“钱之所值”的意思。歌唱和 舞蹈、三角恋爱、喜剧再加上超胆侠的惊险场面 - 一起混和在一部三个小时长的,包含一次幕间休 息的,华丽铺张的表演之中。这些影片称作 “masala”电影,以印地语代表混和香料的 “masala”一词命名。如“masala”香料一样, 这些电影实来是各种东西的混和体。
• 《阿巴克大帝》,这部片子里的男主角和女主角真是要迷死人了,尤 其是女主角不论是服饰,还是画面背景都极度奢华,可以说相当唯美。 • 影片讲述一个16世纪的爱情故事,伟大的莫卧儿皇帝Akbar (Hrithik Roshan)与拉杰普特族的公主Jodhaa(Aishwarya Rai 饰)联婚,从而衍生了一段真正的爱情。在政治上,信奉伊斯兰教的 Akbar国王知道成功没有疆界,在征服了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之后,继续向他的征途进发,直到他的帝国扩大到从阿富汗到孟加拉 湾,从喜马拉雅山到哥达维利河(Godhavari River)。因为他那精 明的宽容、慷慨及权力,Akbar赢得了为他效忠的拉杰普特族人―― 最好战的印度教教徒。但Akbar没想到的是,当他与Jodhaa――一 位突如其来的拉杰普特族公主结婚时,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与拉杰普特 族人的关系,他要反过来开始进行了新的征途,就是嬴得真爱。然而 身为Amer国王Bharmal的女儿,Jodhaa很反感自己只是政治上的棋 子。在这婚姻的结盟里,Akbar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不只是打赢的本领, 还有赢得深藏怨恨与极端偏见的Jodhaa的心。 • 在16世纪的印度,公主Jodhaa及国王Akbar在政_治需要下结成夫妇, 但他们之间的主,(实际上是真正的开国君主), 他雄才大略,18岁时他已获得了全部的统治大权,继承了他祖父的热 忱与贪婪,向外扩展疆界,经历一连串的残忍苦战,征服了次大陆大 部,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可与古代的阿育相媲美。 “阿克 巴”意即“最伟大的”,是印度对他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