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微生物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1. 合理使用的重要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该基于明确的诊断和临床需要,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处方。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 临床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应根据当地的微生物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数据,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时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
3. 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控耐药性的意识。
此外,向公众普及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1. 耐药性的定义和机制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微生物的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或表达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耐药性的危害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出现多药耐药的细菌感染,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效,导致严重的后果和死亡。
3. 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抗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及时向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相关信息。
三、应对策略1. 多学科合作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药物。
2. 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为了应对药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对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力度,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同时,加强对已有抗微生物药物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
3. 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在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

4. 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及其可能诱因: ✓ 绿脓杆菌: 气管插管、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
皮质激素等。
✓ 流感杆菌:未用过抗生素者。 ✓ 金葡菌:昏迷、糖尿病、近期流感、已使用过多种抗生素者。 ✓ 军团菌:大量激素、细胞毒化疗药物、未应用抗生素者。 ✓ 厌氧菌:大量误吸胃内容物。 ✓ 曲菌: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或COPD合并应用激素。 ✓ 混合性细菌感染:COPD、食道反流伴误吸、反复应用抗菌
其他抗生素
• 四环素类:四环素类的抗菌谱极广,对许多革兰阳性 和阴性细菌均有抗菌活性,但由于多年来本类药物的 广泛应用,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株甚多,临 床应用大受影响。四环素类口服后胃肠道反应常见; 可致幼儿牙齿黄染和龋齿,孕妇用后易损及肝脏,故 儿童和孕妇忌用本品。
• 氯霉素:氯霉素为广谱抑菌剂。进入痰和支气管分泌 物中浓度较高,肺部感染总体疗效良好。但由于其可 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精神症状等严重 并发症,选药时应掌握指征,临床应用已趋于减少。
• 头孢素类:在ESBL菌株流行的地区和部门,头霉素 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 单环β-内酰胺类:只对革兰阴性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 活性,而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作用,对正常菌群 影响小。
• 氧头孢烯类;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克拉维酸、舒
巴坦和他唑巴坦三种。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抗菌活 性,对葡萄球菌有较好抗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
• 习惯上将本类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为萘 啶酸,临床疗效不佳,毒副反应较大,现已极少应用。
• 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为吡哌酸,抗菌活性提高,对革兰 阴性菌有较强的活性,对革兰阳性菌和绿脓杆菌也有 作用,但血浓度仍低,限用于尿路、肠道感染以及耳 鼻喉科感染。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

大环内酯类
➢ 适用于各种,感染,包括葡萄球菌、肺炎链球 菌、链球菌、肠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感染、厌氧菌 (主要厌氧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 菌感染
➢ 肝、胆汁、前列腺、痰液中浓度较高 ➢ 酯化物肝毒性,红霉素口服胃肠道反应 ➢
新大环内酯类与红霉素比较
金 溶 流 莫 军 支 衣 鸟分枝 鼠弓 葡 链 感 拉 团 原 原 杆菌 形虫
红霉素 + + ± + + + + -
-
消化道 反应
+
阿奇 ↓ ↓ ↑ ↑ ↑ ↑ ↑ ↑
↑-
↓
克拉 ↑ ↑ ↑ ↑ = ↑ ↑ ↑
↑
↓
罗红 ↓ ↓ = ↓ = =
↑
↑
↓
新大环内酯类临床适应证
抗菌谱 抗菌活性同亚胺培南,应用与合剂,抽搐等反应明显
少于亚胺培南,可用于感染治疗。
➢ 厄他培南()
➢
对肠杆菌科细菌、厌氧菌抗菌作用强
➢
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作用差
➢
➢
用于腹腔感染、、( )
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金葡、流感、卡他莫拉、大肠等肠杆菌科、 厌氧菌、呼吸、尿路、皮肤软组织感染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感染病诊治新动向
➢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日趋严重 ➢ 动态监测细菌耐药性 ➢ 针对病原药敏用药,掌握适应证 ➢ 治疗耐药菌新药的开发和应用 ➢ 社区获得感染日益受到重视 ➢ 发病率高,美国-万年 高危人群病死率-% ➢ 药动学药效学()新概念的临床应用 ➢ 抗感染新药三代 第四代
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除肠 球菌外)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精)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4、正确的联合用药 在严重混合感染或病原未明的危急病例,用一种抗 菌药无法控制病情时,可以适当联合用药。联合应用抗 菌药物的目的是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降 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临床上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和性质,将其分为四大
助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2、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在患病动物体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一般要求血药 浓度大于MIC),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杀灭或抑制病 原菌的作用。因此,必须有合适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同时, 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的影响。因此,应在考虑各药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特征的基础 上,结合畜禽的病情、体况,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包括药物品 种、给药途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等。一般初次用药、急性 传染病和严重感染时剂量宜稍大,而肝、肾功能不良时,应酌情 减少用药量。杀菌药一般疗程要有2~3d,抑菌药则要3~5d。严 重感染时多采用注射给药,一般感染以内服为宜。尤其不宜长期 使用抗菌药物。
类:
Ⅰ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Ⅱ类为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 类等; 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
类等;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Ⅰ类与Ⅱ类合用一般可获得协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前者 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破坏,使后者更易进入菌体内发挥作用。Ⅰ类 与Ⅲ类合用出现拮抗作用,如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由于后者使细菌 蛋白质合成受抑制,细菌进入静止状态,青霉素便不能发挥抑制细胞 壁合成的作用。Ⅰ类与Ⅳ类合用,可能无明显影响,但在治疗脑膜炎 时,合用可提高疗效,如青霉素G与SD合用。Ⅱ类与Ⅲ类合用常表现为 相加或协同作用。还应注意,作用机理相同的同一类药物合用的疗效 并不增强,而可能相互增加毒性,如氨基糖苷类之间合用能增加对第 八对脑神经的毒性;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因作用机理 相似,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1、哮喘:支气管舒张剂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包括改善肺功能、减轻喘息 等。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在哮喘急性发作 时,应首选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对于伴有严重哮喘的患儿,可 使用抗白三烯药物,如孟鲁司特钠。
2、慢性咳嗽:针对与哮喘相关的慢性咳嗽,可给予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 β2受体激动剂可有效减轻咳嗽症状。另外,茶碱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 作用,可缓解咳嗽症状。
3、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喘息、胸闷和 咳嗽等症状。尽管抗组胺H1受体药不能直接缓解支气管痉挛,但可以抑制炎症反 应和减少过敏原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对于伴有鼻部过敏症状的过敏性哮喘患者, 使用抗组胺H1受体药可能有助于改善哮喘控制。
四、注意事项与建议
尽管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使 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2、药物选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当地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原 微生物药物。同时,应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儿童的耐受性。
3、疗程和剂量: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 制定适当的疗程和剂量。同时,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以增强 疗效。例如,对于严重的细菌性喘息,可能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然而,联合治疗应谨慎使用,并注意可能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气管舒张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呼吸道疾病症状。在儿童呼 吸道常见疾病中,如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支气管舒张剂的应用越来越 受到。本次演示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就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童呼吸 道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一、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管理医疗机构中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确保其合理、安全和有效使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三、责任与义务1.医疗机构-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药品,确保抗微生物药物的供应和质量。
- 设立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规范、培训和监督执行。
2.医生-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处方。
- 完整记录药物使用情况,并留存必要的检测结果和病例资料。
-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3.护士- 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按时给药并妥善记录相关信息。
-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
四、管理措施1.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专业机构的最新指南,医疗机构应制定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种感染病情对应的药物选择和使用时长。
- 指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更新和评估。
2.药物审批与登记-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微生物药物的审批与登记系统,确保医生开具的抗微生物药物处方符合规范。
- 药物审批与登记记录应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指导、病例信息等。
3.用药监测与评估-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 对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医务人员应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五、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微生物药物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加强对抗微生物耐药性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六、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应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纪律处分等。
七、附则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医疗机构制定,并在全体医务人员中进行推广和宣传,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给猪肌肉或静脉注射2.5mg/kg的土拉霉素,结 果表明,肌肉注射给药后15分钟,血药浓度达峰 值。血浆中表现平均消除半衰期为75.6小时;静 脉注射给药后,消除半衰期为67.5h。
肌肉注射给药12小时后肺内药物浓度为 2840ng/g,24小时后为3 470ng/g,6天为1700ng/g ,10天为1240ng/g,综上所述,猪按2.5mg/kg单 剂量肌肉注射土拉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生物 利用度高,肺内组织内一直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消除缓慢。
• 非典型的病毒病,可以用干扰素、淋巴因子、抗 病毒中药等来治疗。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
按
化 学
抗
结 构
菌
分 类
药
)
抗生素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林可胺类 多肽类 截短侧耳素类
化学合成抗菌药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磺胺类 呋喃类 喹诺酮类 喹噁啉类 硝基咪唑类
(1)青霉素为窄谱杀菌剂,口服不吸收。 (2)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为广谱杀菌剂,在治疗全身 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的疗效比氨苄西林好,治疗肠道感染时, 氨苄西林不易吸收在胃肠道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故选氨苄 西林好。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精品医学课件-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一、正确诊断、准确选药
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所致呼吸到感染、败血症等 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亦可用庆大、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 类。
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 肺炎等可选用庆大、多粘菌素类和羧苄西林等
其目的主要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 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 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五、正确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抗菌药必须有明显的指征: 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和混合感
染。 2)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先进行联
合用药,待确诊后,再调整用药。 3)容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慢性感染、结核
复习题
10、试述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有何异 同。 11、试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 12、举例说明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及其抗 菌机制。 13、试述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14、影响真菌细胞膜屏障作用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简述各自作用机制。 15、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哪些与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关?试解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 16、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17、β-内酰胺类杀菌的机制为何?
复习题
18-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为何? 19霉素产生过敏的过敏原是什么?怎样预防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20、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 应各是什么? 21、兽医临床中如何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二、掌握药物动力学特征,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4、给药间隔、疗程随情况而定 一般性感染疾病用药3~ 4d,症状消失后,
再巩固1~ 2d。磺胺类药物更长。支原体病 治疗要求疗程较长,需5 ~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