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灾害监测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一、简介生物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生物体大量繁殖、突变、迁移或扩散,对人类、动植物、环境和经济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
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为有效应对生物灾害,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是必需的。
二、预防与监测1. 加强防疫力量建立健全防疫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2. 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建立完善的动植物疫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定期进行动植物疫病调查和采样,及时发现和监测疫情,加强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3.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生物安全评估机制,规范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操作,确保病毒和病原体的安全存放和使用。
加强对生物材料的运输和销毁管理,防止泄漏和扩散。
三、应急响应流程1. 灾害预警与预测监测机构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范围、影响程度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2. 紧急动员与抢险救援依据预警信息,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动员和抢险救援。
各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指挥体系,统一协调各方力量,迅速部署救援队伍和物资。
3. 召开紧急会商与协调各级政府应召开紧急会商与协调会议,汇集专家学者,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并明确责任分工。
会商会议还应与媒体沟通,发布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4. 应急资源调度与供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物资调运、人员调动和应急设备的分配。
加强相关资源的储备与配置,确保应急物资和救援人员的及时供应。
5. 疫情防控与病害治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切断病毒或病原体传播途径,避免疫情扩散。
对受灾地区进行病害治理,加强对受感染物的清理和消毒。
四、组织体系与协作机制1. 建立指挥中心与工作组各级政府要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和工作组,负责统筹灾害应急工作。
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和资源高效利用。
2.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确保应对措施的无缝衔接。
生态灾害的监测与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生态灾害的监测与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生态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生态灾害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生态灾害的监测与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任务。
生态灾害是指由于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现象。
常见的生态灾害包括森林火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连锁性等特点,给监测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生态灾害的监测是预防和应对生态灾害的基础。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预测生态灾害的发生趋势,为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生态灾害的监测手段主要包括地面监测、航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
地面监测是最传统的监测方法,通过在地面设置监测站点,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
这种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监测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大面积的同步监测。
航空监测则是利用飞机等航空器搭载监测设备,对特定区域进行快速监测。
航空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的优点,但成本较高,且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
卫星遥感监测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监测手段,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能够实现大面积、长时间序列的监测。
卫星遥感监测不仅可以获取生态环境的宏观信息,还能够对一些细微的变化进行监测,为生态灾害的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技术可以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然而,生态灾害的监测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监测手段的局限性导致某些区域和灾害类型难以有效监测;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有待提高;监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整合等。
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it tretp s h u iessrie h d lsrie a d te s ai aa srie ( e p S rie We e tr no he y e ,te b sn s evc ,temo e evc n h p t ld t evc W b Ma evc / 月 年
林
业
科
学
Vol4 No 6 _ 7. .
S ENTI CI A
SI VAE L
S NI I CAE
J n . u . 20 11
国家 级 林 业 有 害生 物 灾 害监 测 与 预 警 系 统
常 原 飞 武 红 敢 董振 辉。 崔 福 东 刘 丽 荐 军 张 迎 李 卫 国
S r i e) An XM L- a e a a e c a g tn a d f r f r s e t ma a e n s u e o e c a g e to c re c a a e vc . b s d d t x h n e sa d r o o e tp s n g me twa s d t x h n e p s c u r n e d t a d c n r ld t ewe n s r i e . A e t rwa s a l h d t n g h s e v c s T e c n e r v d d UDDIs r i e n o to a a b t e e v c s c n e s e t b i e o ma a e t e e s r ie . h e t r p o i e s evc t e it ra d i q ie s r i e .I a s r v d d mo e i g s r i e t o o e t e r g se e b s r i e n o a n w s r ie o r g s e n n u r e v c s t l o p o i e d l e v c o c mp s h e it r d we e v c si t e e v c n
生物灾害防控:病虫害、鼠疫等灾害的预警与治理

生物灾害防控:病虫害、鼠疫等灾害的预警与治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复杂化,生物灾害如病虫害、鼠疫等对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供科学防控与治理措施,并分析生物灾害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1. 病虫害监测预警- 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
- 建立病虫害数据库,记录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等信息。
-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
2. 鼠疫监测预警- 加强对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监测,及时发现鼠疫杆菌的携带者。
- 建立鼠疫监测网络,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采样检测。
-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鼠疫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
二、生物灾害的防控与治理措施1. 病虫害防控-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推广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自我保护能力。
-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鼠疫治理- 实施严格的野生动物管理和家畜防疫措施,减少鼠疫的传播源。
-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
- 加强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三、生物灾害后的生态修复与重建1. 生态修复- 对受病虫害影响的农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 采取措施保护受鼠疫影响的野生动物种群,维持生态平衡。
2. 长期防灾规划- 制定和完善生物灾害防治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 加强对生物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预警和防控技术水平。
- 建立长期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结语生物灾害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生物灾害的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
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和长期防灾规划,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第一章灾害预警与监测 (5)1.1 灾害预警体系 (5)1.1.1 灾害预警体系的概念 (5)1.1.2 灾害预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6)1.1.3 我国灾害预警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6)1.1.4 遥感监测技术 (6)1.1.5 地面监测技术 (6)1.1.6 物联网监测技术 (6)1.1.7 监测网络的概念 (6)1.1.8 监测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 (6)1.1.9 我国监测网络建设现状与发展 (7)1.1.10 监测数据管理的意义 (7)1.1.11 监测数据管理的主要内容 (7)1.1.12 我国监测数据管理现状与发展 (7)第二章灾害应急响应 (7)1.1.13 Ⅰ级应急响应 (7)1.1.14 Ⅱ级应急响应 (8)1.1.15 Ⅲ级应急响应 (8)1.1.16 Ⅳ级应急响应 (8)1.1.17 灾害预警与信息报告 (8)1.1.18 应急响应启动 (8)1.1.19 救援力量调度 (8)1.1.20 救援物资保障 (8)1.1.21 受灾群众安置 (8)1.1.22 灾害恢复与重建 (9)1.1.23 国家应急指挥部 (9)1.1.24 省级应急指挥部 (9)1.1.25 市级应急指挥部 (9)1.1.26 县级应急指挥部 (9)1.1.27 乡镇应急指挥部 (9)1.1.28 人力资源调配 (9)1.1.29 物资资源调配 (9)1.1.30 技术资源调配 (10)1.1.31 交通资源调配 (10)1.1.32 信息资源调配 (10)第三章灾害防治措施 (10)1.1.33 化学防治的原理 (10)1.1.34 化学防治的方法 (10)1.1.35 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10)1.1.36 生物防治的原理 (10)1.1.37 生物防治的方法 (10)1.1.39 物理防治的原理 (11)1.1.40 物理防治的方法 (11)1.1.41 物理防治的优缺点 (11)1.1.42 综合防治的原理 (11)1.1.43 综合防治的方法 (11)1.1.44 综合防治的优缺点 (11)第四章灾害扑救与控制 (12)1.1.45 队伍规模与结构:根据灾害类型、扑救任务和现场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队伍规模,并按照专业救援人员、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不同职能进行合理配置。
《中 国的生物灾害》 讲义

《中国的生物灾害》讲义一、生物灾害的概念与分类生物灾害,简单来说,就是由生物引起的对人类、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造成损害的灾害。
在中国,生物灾害的种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农作物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
例如,蝗虫灾害曾经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蝗虫大量繁殖,成群结队地啃食农作物,短时间内就能让大片农田颗粒无收。
还有稻飞虱、小麦锈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它们每年都会在不同地区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森林病虫害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森林病虫害也时有发生。
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等会导致树木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树木死亡,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木材供应。
(三)动物疫病动物疫病不仅会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像禽流感、猪瘟等疫病,一旦爆发,可能导致大量家禽家畜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市场上肉蛋奶的供应和价格。
(四)外来生物入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制约,迅速繁殖扩散,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比如水葫芦、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它们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农业、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
二、中国生物灾害的特点(一)发生面积大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理环境多样,为生物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广泛的条件。
每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都在数亿亩以上,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相当可观。
(二)危害损失重生物灾害给中国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仅农作物病虫害每年导致的粮食损失就达到数百亿斤。
(三)成灾频率高由于气候异常、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一些生物灾害频繁发生,甚至在同一地区连年成灾。
(四)区域性明显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的差异,生物灾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地区的水稻病虫害较为严重,北方地区的小麦病虫害相对突出。
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草原生物灾害,保障草原生态安全,维护草原资源,提高草原生产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草原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草原生物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1)负责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研究制定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政策、规划和技术标准。
(3)发布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应急响应命令。
2.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技术专家组(1)负责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
(2)为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建议。
(3)对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评估和验收。
3.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应急队伍(1)负责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现场处置和应急响应。
(2)开展草原生物灾害监测、调查、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
(3)对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四、草原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1.建立草原生物灾害监测网络(1)设立草原生物灾害监测站点,对草原生物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2)加强草原生物灾害监测技术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
2.草原生物灾害预警(1)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草原生物灾害预警信息。
(2)针对草原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
五、草原生物灾害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级别根据草原生物灾害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2.应急响应流程(1)草原生物灾害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技术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
(4)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应急队伍开展现场处置和应急响应。
(5)对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总结。
六、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草原生物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三农村生物灾害防控方案

三农村生物灾害防控方案第1章生物灾害防控概述 (4)1.1 生物灾害定义及分类 (4)1.1.1 农作物病虫害: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害虫等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侵害。
(4)1.1.2 林业生物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有害植物等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4)1.1.3 畜禽疫病: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害生物对畜禽健康的危害。
(4)1.1.4 水生生物灾害:主要包括水生有害生物、水生植物入侵等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1.1.5 人畜共患病:指既能侵害人类,也能侵害畜禽的有害生物,如蚊子、蜱虫等。
41.2 生物灾害对三农村的影响 (4)1.2.1 农业生产:生物灾害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4)1.2.2 生态环境:生物灾害破坏了森林、草原、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
(4)1.2.3 畜禽养殖:生物灾害导致畜禽死亡率上升,疫病传播风险增加,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1.2.4 人类健康:生物灾害中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如疟疾、登革热等。
(4)1.2.5 社会经济:生物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1.2.6 食品安全:生物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和畜禽产品损失,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4)1.2.7 乡村景观:生物灾害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影响乡村景观和旅游资源开发。
(5)第2章三农村生物灾害风险评估 (5)2.1 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 (5)2.1.1 风险评估方法 (5)2.1.2 风险评估流程 (5)2.2 主要生物灾害风险分析 (5)2.2.1 病虫害风险分析 (5)2.2.2 草害风险分析 (6)2.2.3 鼠害风险分析 (6)2.3 风险防控策略 (6)2.3.1 农业防治 (6)2.3.2 生物防治 (6)2.3.3 化学防治 (6)2.3.4 物理防治 (6)2.3.5 综合防治 (6)第3章农业有害生物防控 (6)3.1 农业有害生物种类与危害 (6)3.1.1 昆虫害 (6)3.1.3 杂草害 (7)3.1.4 害鼠 (7)3.2 防控措施与技术 (7)3.2.1 农业防治 (7)3.2.2 生物防治 (7)3.2.3 化学防治 (7)3.2.4 物理防治 (7)3.3 植物检疫与监管 (7)3.3.1 植物检疫 (7)3.3.2 监管措施 (7)3.3.3 执行与监督 (7)第4章森林生物灾害防控 (8)4.1 森林生物灾害种类与危害 (8)4.1.1 病虫害 (8)4.1.2 树木病害 (8)4.1.3 林火 (8)4.1.4 鼠害 (8)4.2 防控措施与技术 (8)4.2.1 监测预警 (8)4.2.2 生态调控 (8)4.2.3 化学防治 (8)4.2.4 物理防治 (8)4.2.5 防火措施 (8)4.3 森林火灾防控 (9)4.3.1 森林火灾预防 (9)4.3.2 森林火灾监测 (9)4.3.3 森林火灾扑救 (9)4.3.4 火后处置 (9)第5章畜禽疫病防控 (9)5.1 畜禽疫病种类与危害 (9)5.2 防控措施与技术 (9)5.2.1 加强饲养管理 (9)5.2.2 建立疫病监测预警体系 (9)5.2.3 切断传播途径 (10)5.3 疫苗接种与免疫 (10)5.3.1 制定免疫程序 (10)5.3.2 选择疫苗 (10)5.3.3 免疫接种 (10)5.3.4 免疫效果监测 (10)第6章水生生物灾害防控 (10)6.1 水生生物灾害种类与危害 (10)6.1.1 灾害种类 (10)6.1.2 危害 (10)6.2.1 预防措施 (11)6.2.2 防控技术 (11)6.3 水质监测与治理 (11)6.3.1 水质监测 (11)6.3.2 水质治理 (11)第7章资源昆虫灾害防控 (11)7.1 资源昆虫灾害种类与危害 (12)7.1.1 虫害种类 (12)7.1.2 危害 (12)7.2 防控措施与技术 (12)7.2.1 农业防控技术 (12)7.2.2 物理防控技术 (12)7.2.3 化学防控技术 (12)7.3 昆虫天敌利用与生物防治 (12)7.3.1 天敌昆虫的利用 (13)7.3.2 生物防治技术 (13)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修复 (13)8.1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灾害 (13)8.1.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3)8.1.2 生态环境与生物灾害关系 (13)8.2 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13)8.2.1 土壤修复技术 (14)8.2.2 水资源修复技术 (14)8.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 (14)8.3 生态农业建设与推广 (14)8.3.1 生态农业模式 (14)8.3.2 生态农业关键技术 (14)8.3.3 生态农业政策与推广 (14)第9章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与救援 (15)9.1 应急预案与组织架构 (15)9.1.1 应急预案制定 (15)9.1.2 组织架构建立 (15)9.2 灾害预警与监测 (15)9.2.1 预警信息发布 (15)9.2.2 监测网络建设 (15)9.2.3 监测预警技术 (15)9.3 救援措施与物资保障 (15)9.3.1 救援措施 (15)9.3.2 物资保障 (16)第10章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16)10.1 人才培养与培训 (16)10.2 科技创新与推广 (16)10.3 社会参与与协同防控 (16)第1章生物灾害防控概述1.1 生物灾害定义及分类生物灾害是指由有害生物引起的,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物灾害概述有害生物的概念产生生物灾害的灾害源(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统称有害生物。
生物灾害的概念生物灾害是指在生物圈内,由于各种生物活动(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活动)所引发的对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重大伤亡与破坏,或者说是自然界中的有害生物大量繁殖扩散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造成生物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其它灾害造成的生态系统抗逆性降低,导致有害生物快速增殖泛滥成灾。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传播,造成生物灾害危害范围扩大,如疫情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传播;其次是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开采资源、使用高毒广谱药剂等,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产生生物灾害;再次就是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污染和生物武器的使用。
生物灾害的特征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一下特点:(1)突发性。
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造成危害,呈暴发态势。
(2)隐蔽性。
许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监测治理难度大。
(3)传染性。
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的地域定居下来后,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4)区域性。
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5)社会性。
有害生物生物就可能泛滥危及生态安全而形成灾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6)生物性。
生物灾害的承灾体与产生生物灾害的灾害源都是生物,在其发生发展上,除了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周期性)和地理区域性等生物特性外,还具有生理学、生态学等基本生物学属性。
(7)可监测预测、可控制性。
有害生物均具有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可以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灾害预测。
(8)治理的艰巨性。
生物灾害源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害草、害鼠等。
生物灾害承灾体种类多,面积广大,涉及整个全球生态系统,再加上有害生物形态多变,隐蔽发生,治理范围广,难度大。
生物灾害的类型生物灾害的科学分类是其防治工作的基础。
生物灾害种类繁多且发生较频,要及时有效地采取控制措施,必须先确认灾害的类型和规模等,方能保证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及其适当性。
生物灾害的分类标准可按照致灾因子、危害对象、影响领域等进行分类。
(1)按照致灾因子来划分。
根据生物种类划分为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三大类。
(2)按照危害对象来划分。
危害对象即生物灾害的承灾体,通常包括人类疫病和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畜牧业生物灾害和渔业生物灾害(包括海洋生物灾害)等。
(3)按照影响领域来划分。
一般将生物灾害分为农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草原生物灾害还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几类。
生物灾害的标准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采取两种分级方案:(1)按照灾害严重程度——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2)按照灾害源的可控制性、发展态势——有害生物危险性分级。
(1)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种类繁多,重要者多达1400余种。
农业生物灾害的成灾标准因各地实际情况而异,主要根据生物灾害的发生面积比(发生面积/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影响区域等来确定。
(2)林业生物灾害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是指发生暴发性、危险性或者大面积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事件,包括:A. 林业有害生物直接危及人类健康;B. 从国(境)外新传入林业有害生物;C. 新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D. 林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导致叶部受害连片成灾面积1万公顷以上、枝干受害连片成灾面积0.1万公顷以上。
根据《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规定,林业有害生物直接危及人类健康、从国(境)外新传入林业有害生物以及首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为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为二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
(3)草原生物灾害草原虫灾分为一级灾害、二级灾害和三级灾害。
其中,发生以下灾情之一为一级灾害:5个以上省(区)草原虫灾面积3亿亩以上;一个省(区)内20%以上或3000万亩以上草原面积受灾;发生以下灾情的为二级灾害:一省(区)内10%以上或500万亩以上草原面积受灾;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分为二级灾害的灾。
未达到二级灾害标准的为三级灾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各地应按照微生物的致病性、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等要素来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等级。
生物灾害管理概念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促进生态健康的措施。
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具有以下明显特点:(1)科学性。
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失衡的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2)系统性。
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同时危害人类社会系统。
因此,要进行高效的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3)社会性。
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仅是针对生态系统,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使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4)时间性。
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时间性,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作出快速反应,才能实现生物灾害有效防控。
(5)政策性。
一方面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
另一方面,为了使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6)目标性。
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要达到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7)计划性。
对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8)层次性。
在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生物灾害管理的内涵就广泛的意义来说,生物灾害管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有害生物检疫——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通过法律手段,对有害生物实施拦截,防治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超前管理)。
(2)生物灾害监测——对本区域内实施监测,及时发现并准确掌握生物灾害发生发展动态,发布生物灾害预测预报,进行灾害预警(预警管理)。
(3)生物灾害治理——对已经发生的生物灾害,进行灾害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生物灾害进行治理和灾后恢复(应急管理)。
(4)生物灾害灾后评估——在后进行防治效果评估,总结防治技术和灾害管理经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灾后评估)。
生物灾害管理原则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依据生物灾害发生客观规律、有关生物灾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对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检疫、预防和灾害治理等具体行为。
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应该遵循系统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等原则。
系统化原则生物灾害管理措施包括检疫、监测预报、防治、灾后恢复等灾害防治措施和有关组织机构管理、法制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内容,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等管理过程。
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行高效的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法制化原则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为生物灾害管理行动提供了正式依据,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手段,实现了灾害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给灾害管理计划、机构设置、防灾减灾准备准备措施、响应行动等赋予了正式的支持。
通过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社会主体在防治中的职能和作用,使之从自身的性质、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分工协作,全方位做好防治减灾工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效力,保证各个层次各个地区的防治机构,获益于立法的支持,为参与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工作中提供保护,保证了减灾对策的顺利实施。
社会化原则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同生态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关系一样,都遵从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结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化就是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不能人为打破这些联结而独立存在,各子系统必须遵从这些规律,并和谐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积极参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和谐发展。
科学化原则生物灾害的管理,要按照生物灾害本身的自然规律,在灾害管理中遵从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进行科学防灾减灾。
有害生物防治对策的发展史从农业生态系统的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早期的有害生物防治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是有害生物防治史上的有机化学农药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各国先后走上了以生态学为依据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道路。
生物灾害管理主要理论(1)单一防治完全依靠单一的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或生物防治方法消灭有害生物。
(2)综合治理(IPM)IPM是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从农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利益,在投入——效益分析基础上,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有效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IPM的定义包含着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3个基本观点。
(3)全部种群治理(TPM)主要是针对危害人畜的有害生物,主张彻底消灭有害生物。
认为某些关键性害虫的绝灭是昆虫学研究目标,首先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或其它手段)将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压到最低限度,再使用不育技术,达到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的目的。
(4)大面积种群治理(APM)主张在较大范围内,对多种作物、多种有害生物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测定其多维的、动态的经济阈值,由此决定是否进行防治。
(5)生态治理(EPM)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或生态管理(EPM)是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发展策略,它的指导思想是用“调控”代替现行的“防治”,即在生态系统整体水平上,在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条件,对有害生物为害及环境进行调控,达到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目的。
Tshenyshev(1995)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管理(EPM),强调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其自我调控的能力,在不断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对系统进行监测与预测的基础上,以系统失衡时的有害生物密度为阀值,采用生物方法为主要防治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