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导语:烛之武说了亡郑对秦无益对晋有利之后,还说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师:先找同学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发现没有有几个字的读音不准确?生: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通假字,应该读四声.师:对,课文中有注释,通“智”,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读错?生: “共其乏困”中“共”也是通假字,通“供”,应该读一声.生:”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该读一声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应该读二声.师:对,在这里是个助词,做助词的读音应该是二声.师:刚才出错的大部分是通假字, 预习的时候大家要先看注释,尤其是通假字一定要读准字音.还有要注意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在这里是动词,驻扎的意思.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又听出了一些问题.”邻之厚,君之薄也”中“薄”,应该读bó, “薄弱”的“薄”.还有文中秦国的大将的名字杞(qí)子逢(páng)孙,一定要读准,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课文.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通过早晨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同学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先是交代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因此秦国和晋国联军来攻打郑国.在危急时刻,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烛之武以秦军和晋军的利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打动了秦伯,秦国退兵.晋国的子犯一看秦国退兵,就想趁机攻打秦国.晋侯就以不仁、不知、不武三种理由拒绝了子犯的提议,也跟着退兵,郑国的危机解除了.师:非常好,叙述的非常详细,说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好了.师:烛之武为什么仅凭几句话就能说动秦伯?这些话体现了那些说话的技巧? 包含怎样的说话艺术?大家先找到烛之武见秦伯说的那些话,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包含了哪些内容?生:先说攻下郑国后对秦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2.doc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2.doc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姜海荣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添加标题
内容:故事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君退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之略和口才。此故 事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口才的典范。
添加标题
内容:此外,烛之武退秦师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大事和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等,这些历史人 物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我们供给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
爱国情怀: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导 入 新 课 03 深 入 研 读 05 课 堂 小 结
02 整 体 感 知 04 拓 展 延 长
导入新课
秦晋围郑,兵临城 下
秦晋历史恩怨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 的缘由和背景
了解《左传》及古代叙事散文的 根本特点。
体会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 巧。
感受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
结合时代背景,生疏烛之武退秦 师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访秦师。
秦晋冲突重重,勾心斗角。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
晋师撤退,秦国转而攻打郑 国。
烛之武:有勇有谋,大义凛然 秦穆公:贪欲狡诈,目光短浅 晋文公: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郑文公:擅长听取,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危在 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出城退秦师
思考探究:通过思 考和探究来深入理 解所学内容,提高 自己的思维力气和 解决问题的力气。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伯 退军的?
秦晋为何攻打郑国?
秦晋联盟为何会瓦解?
郑国是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 冲突解除危机的?
汇报人:
士气和才智:烛之武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士气,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危机,呈现了聪明才智和应对危 机的力气。
责任和担当: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

(PPT1)三、课前检查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

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

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

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

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

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

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

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

示弱-利益-离间。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个人背景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

(PPT1)
三、课前检查
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

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

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

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
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

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
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

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

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

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

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

可见,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才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所有辩词的共性,也是论辩成功的技巧。

让我们齐读该部分,领略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总结:烛之武凭借自己高超的论辩才能,一步步诱敌深入,使秦军退兵,使自己国家免于覆亡的命运,他真可谓是一名辩士(板书)。

五、感受人格魅力
智退秦师是个结果,深究我们会发现,能智退秦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生答:勇气)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夜缒而出),“缒”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烛之武当时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要用绳子拴住从那么高的城墙上系下来,同学们想象一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PPT4)
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老者,
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晚上,
被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城外,
走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秦营,
这需要何等的_______!
(学生抢答,师评价,注意学生运用成语是否恰当),老师这里也填了,我们齐读一下吧。

(PPT5)
有一位(年逾古稀/风烛残年)的老者,
在一个(月黑风高/狂风怒号)的晚上,
被放到(重兵包围/危机四伏)的城外,
走进了(戒备森严/剑拔弩张)的秦营,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胆识/气魄)!
师总结:“夜缒而出”短短四字,却言简义丰,把当时秦晋围郑的紧张局势和烛之武的勇敢无畏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正是《左传》语言的一大特色。

双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而烛之武却知难而上,义无反顾,他不仅是辩士,更是勇士(板书)。

他有如此勇气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让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生答:爱国)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开头部分。

(PPT6)同学们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开头部分,从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入手分析: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烛之武;
(侧面 1、佚语:有智慧,有才华,有谋略。

2辞、郑伯语、许: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先。

正面 1、烛语:有牢骚,大半生不得志,怀才不遇。


师总结:烛之武如此有智慧、有谋略,却大半生未被重用,壮志难酬,仅郑伯一句“是寡人之过也”便慷慨许之,实因他有一颗爱国之心。

(PPT7)于是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后三句可填诗句)
学生展示,师补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总结:我们看到,让烛之武有如此义举的精神源泉正是他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不仅是辩士、勇士、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板书)。

让我
们满怀尊敬,齐读这副对联,送给烛之武(PPT8)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情荡衷肠化干戈
六、拓展延伸
跨越千年,烛之武仍感动了我,请你为他写一则颁奖词。

(提示:可仿写《高一语文阅读》59页“2013感动中国颁奖词”)抓住两个关键: 1、精炼的人物事迹2、高尚的人格精神
(生小组推荐,并展示)
七、课堂小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望去,他依然傲立于历史长河之中,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烛之武,正是像烛之武这样实大局顾大体,临危受命,勇赴国难的仁人志士,成为我们国家的脊梁,值得我们瞻仰,值得我们学习。

八、作业布置
不仅烛之武的这种爱国精神让我们敬仰,他的人生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PPT9)
从烛之武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用时10分钟,明天早读上交)
博兴一中刘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