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三境
20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6篇+专家点评 人生三境 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

20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6篇+专家点评人生三境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若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人和老者。
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
将这三味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我们在世上走着,都要经历少年、中年及老年三个阶段,从少年到中年的蜕变,从中年至老年的风化,不啻是身体的成长衰老,更是心智的成长,心境的渐变。
少年时,热爱那甜甜的滋味。
少年总爱用美好的幻梦来裴点世界。
这时候的我们,还单纯、还稚嫩,在激情中燃烧自己。
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可以自得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徜徉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年轻气盛,尽管“粪土当年万户侯”!少年是一个热爱美好的境界,是以,许多在少年时已崭露头角。
“数学王子”高斯年轻时已誉满世界;年轻的丁俊晖向世界冠军叫板;仍带着稚嫩的郎朗正优雅地为人们送来悦耳琴音……少年时,不言愁,雄赳赳地向人生进军。
中年时,已识了尝了那愁苦滋味,是以喜欢又苦又甜的感觉。
人生至此,宛若一杯香茗,我们在苦味中挖掘甘醇。
这又是另一境界。
中年之时,事业与人生大都处于鼎盛之时,许多人生的无奈亦已尽收心底,氤氲出了更为成熟稳重的眼光看世界。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中年就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承接时期。
携幼负老,中年又是个责任的时期。
惟咖啡,苦甜参半,才彰显中年之况味与魅力。
到了老年,大约人生之百味已遍尝。
互相帮助之甘甜,梦想之芬芳,责任给人的愁与乐,落井下石之苦极,过河拆桥之辛辣……最后糅杂成了什么?却是一瓶矿泉水。
正如白色,其实是由七色汇聚而成。
人生最高之境界,便在于饱经风霜之后,心底经过大风大浪归于平静。
世界的风浪,击不起心底一丝涟漪。
这便是真正的成熟,用一双真正宠辱不惊的眼看世界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也只有这般闲适心境,才品味出清水中淡淡却浓郁的感觉。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
人生的三个境界作文

第一篇:《人生三境界作文》人生三境界作文人生三境界作文(一)“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王羲之的休悟自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屈原的识人知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兼济天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国,“体悟自我,识人知世,兼济天下”是每个人的梦想。
每个人都会怀揣着梦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自己,去认识人生的初步境界与价值。
站在历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里,惊醒地看到,这里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迷茫与失落;既有李乐薇式的闲适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鲁迅的一夜白头般的苦思冥想。
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标,体悟自我---人生的宏图从此铺开,人生的境界由此升华。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识人知世,放宽眼界,心怀他人。
西北的朔风吹开泛黄的历史画卷,这里有陶渊明面对黑暗官场的毅然转身;有范蠡面对“福贵不能与共”的暗然神伤;既有梁启超的“吾国之责任则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伟人们旋转于时俗之上,苦心求索着民族振兴之路,诘问着人生的价值取向。
迈上识人知世的阶梯,确定人生轨迹沿续的方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最大的舞台是整个人类的事业。
孟子不拘于独善己身,亲自游说诸候,力图创造一个“仁”的社会;陆游不顾多病之躯仍然寻求报国之路;杜甫不惧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
先哲们走出世俗的羁伴,在人生遭遇中无法施展拳脚的时候,仍然以兼济天下为怀,这里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问语山川,扣问苍穹,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不得而知。
看世事沧海桑田,品人生多样境界。
体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识人知世,故能友爱他人;兼济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为高尚的过程。
人生三境-作文

人生三境总有一个梦想,它说——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总有一种坚持,它誓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总有一抹喜悦,它坦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境,曰欲之,行之,终便得之。
欲之——泡上一壶雨前龙井,那是追求品享甘霖之时的豁然开朗。
那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的无尽思量。
注视被沸水拥舞的细尖茶叶,你会震惊得发现它的嬉戏与温顺。
第二春的舒灵绽放,是茶叶的幽幽求慕。
这不禁让人玩味,什么是最好的理想追求?谁会给予回答?苏子答曰,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拥抱蔚蓝的追求。
渔父戏言,西湖波上一芥子,袅袅余烟浸浮生是水光粼粼中耀眼的享受。
苍鹰说,是鹰就要搏击长空,翱翔于九万里青天;青松说,是松就要毅然挺立,岂可知凌云之志;清风说,是风就要飘飞舞荡于天地间,看我笑意人生!追求是太阳,星辰才有了无尽的动力,不舍昼夜,追赶向前。
人生有了追求才会欢歌笑语向昆仑,一声浩气啸长天。
欲之,有益,有行。
行之——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未行者,未尝惜哉!成功不是源于偶然,但成功却是必然的辛涩之路步步走来。
中国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主张实践多行。
行,亦有多解,一为实践,二为实行。
让一切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不再懦弱徘徊,勇于行前迈进,在荆棘与泥泞,黑暗与光明,萧瑟与安然间留下自己持之以恒的矫健步伐。
亦如现代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身处涸辙贪泉都未曾放弃对数学的钻研,行出一条稳健之路。
亦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为毕生热爱之事业,行出一条至死方休之径。
成功不是偶然,因为它总有无数必然聚集而成。
遍观古今中外,我们发现,寻梦之行,始于足下。
得之——我们不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功就在眼前,舍我其谁,何须冯唐般垂垂老矣的等待!我们亦不要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嗟伤怀。
行路固然艰难,理想腾飞却更为壮美。
阴暗与晦涩属于潘多拉,我们得到的是希望!成功毋须多言,明媚就在前方。
人生三境作文(精选3篇)

人生三境作文(精选3篇)人生三境作文篇一借用王国维先生将学问分为三重境界之思路,我也想将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分为三境,课堂上随名师以解惑,课堂外厚阅读以薄发,生活中重实践以体验,构建语文大厦,浸润精彩人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与问,夯实语文素养大厦的基石,此第一境也。
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学生不能脱离课堂学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
我们以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走入学堂,在心灵上写下拼音,写下汉字,连词成句,品咂江浪淘尽后留下的一篇篇字字珠玑的文化精华。
在课堂有限的学与问中,逐渐培养起对语文的最初兴趣,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背诵积累为建设语文素养的大厦铺上最原始的基石,在课堂有效交流中碰撞思想,升华素养。
“人读等身书,如将十万兵。
”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来竖起语文素养大厦的支柱,此第二境也。
相比浓缩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是语文素养大厦的支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阅读可以使我们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营养,让我们看到庄子的深邃、诸葛的妙计。
在《老人与海》人鱼相搏的精彩瞬间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在《琥珀》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我们懂得了女性的独立解放。
在街边的旧书店里、在高大静肃的图书馆里,我们心接千载,视通万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何异于将率十万雄兵冲锋陷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此三境,步步相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潜心课堂夯实基础,大量阅读撑起支柱,实践体验铺就华盖,才能一步步提高语文素养,建成语文乃至社会文明的自信大厦。
从俗眼到智眼作文人生的三境界

从俗眼到智眼作文人生的三境界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奔跑。
但是,有些人跑得快,有些人跑得慢,还有些人跑得累。
那么,如何才能跑得更快、更远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俗眼到智眼,迈向人生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我们刚踏入社会时的状态。
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眼中只有大大小小的事物。
我们会为一颗小石头而欢呼雀跃,也会为一朵小花而感动不已。
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纯净的,没有太多的杂念和负担。
但是,这个境界也是最容易被迷惑的。
因为我们的见识还不够广博,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走出这个境界。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我们会发现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我们开始思考问题的本质,开始关注事物背后的规律。
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变得更加深沉和复杂。
我们不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学会了去发现问题的本质。
但是,这个境界也是最容易陷入迷茫的。
因为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开始寻找真理的方向。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简单而又复杂。
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开始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变得宽广而豁达。
我们不再为小事而烦恼,不再为大事而焦虑。
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从俗眼到智眼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化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人生三境界作文(通用7篇)

人生三境界作文(通用7篇)人生三境界作文篇1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成功,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成功,却终究没有成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达到三重境界——理想、奋斗、成功。
——题记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
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成功的希望。
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这份理想,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
昔日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因为这份雄心,他才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理想,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
古往今来,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成功,却失之交臂。
人生应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
昔日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用心达到人生之第二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
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成功的季节。
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记得老师说过初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
还记得老师说过,没有上过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所以,好多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想起课堂上老师卖力讲课的时候,想起堆满课桌的课本,想起我们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决战中考。
人生三境800字作文

人生三境800字作文篇一:人生三境是指生命中的三个阶段:人生的起点——少年期,成长中的十字路口——青少年期,以及人生的转折点——中年期。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三个境界,每个境界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意义。
少年期是人生中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期待的阶段。
我记得我小时候,总是充满着好奇心。
对于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幻想和向往。
我常做着各种各样的梦,每个梦都充满着希望和可能,它们是我微小的心灵中的阳光和风景。
我们在少年期不仅学习知识,培养了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阅历和思考的能力。
在年少时期,必须时刻保持我们向前进的动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
青少年期是我们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成年。
这里,我们从多角度体验和探索世界,思考未知的东西,摸索自己的方向。
我们尝试大量的新事物,慢慢地观察其影响和后果,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年期是人生的转折点。
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年轻,在这个阶段,人们经常因为一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而抱怨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质量。
然而,不能因为年老而放弃,不能让一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侵蚀我们的意志和勇气。
相反,要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拓展自己的梦想。
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成熟、更加睿智和更加有智慧的人。
写作重点:本文旨在解释人生三境的概念,描述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探讨如何最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
文章的第一段传达了少年时期的理想化和没有束缚感的感觉。
接下来,文章传达了在青少年期,人们经历的矛盾和体验。
然后,文章探讨了中年的转折点和可能的挫折。
用词分析:文章用了一些象征性的词语来形容每个阶段。
少年期的“阳光和风景”传达了轻松、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力的氛围。
青少年期的“体验和探索世界”传达了人生的矛盾和变化,而成年人则更强调“坚定信念、勇敢拓展梦想”,更加肯定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成熟。
此外,用了大量相关词汇来点亮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动力”、“人生目标”和“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人生的三重境界

【导语】不管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语文,作文都是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卷中分值的一个项目。
整理了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三篇供大家鉴赏。
人生的三重境界摘要:人生不能事事如意,必须接受一个真实而有瑕疵的世界,何况缺陷在某种情景中能够体现着特有的美。
但有一点要强调,缺陷美是那种外表缺陷而内涵美的美。
快乐就是你能接受缺陷,并在有缺陷的环境中自在生活。
自在生活的含义是保持内心的真善美,适应有缺陷的社会,快乐地生活。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可以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发的少年。
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一个人在他或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的纯洁是那么的坚信不移。
说爱就是爱,说恨就是恨,爱憎分明。
随着年龄渐长,经事渐多,这个世界的复杂就显在眼前。
社会上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圣洁爱情屡遭践踏,社会伦理常刚不在。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山不是原先的巍峨了;看水也叹息,水也不是那么清澈了。
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愤世嫉俗油然而生。
原本纯洁的心灵遭受玷污。
用被污染的心灵来看世界,就像一副被玷污的眼镜看事物,一切都是污浊不堪的。
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周围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
此时的人没有精神上的目标,一切行为以私利出发。
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功利熏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什么道德,什么人伦常刚,皆抛在脑后。
唯私利是生活的准绳。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三境
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若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人和老者,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
将这三味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
我们在世上走着,都要经历少年、中年及老年三个阶段,从少年到中年的蜕变,从中年至老年的风化,不啻是身体的成长衰老,更是心智的成长,心境的渐变。
少年时,热爱那甜甜的滋味。
少年总爱用美好的幻梦来妆点世界。
这时候的我们,还单纯、还稚嫩,在激情中燃烧自己。
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可以自自得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徜徉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年轻气盛,尽管“粪土当年万户侯’!少年是一个热爱美好的境界,是以,许多在少年时已崭露头角。
“数学王子高斯年轻时已誉满世界;年轻的丁俊晖向世界冠军叫板:仍带着稚嫩的朗朗正忧雅地为人们送来悦耳琴音……少年时,不言愁,雄纠纠地向人生进军。
中年时,已识了尝了那愁苦滋味,是以喜欢又苦又甜的感觉。
人生至此,宛若一杯香茗,我们在苦味中挖掘甘醇。
这又是另一境界。
中年之时,事业与人生大都处于鼎盛之时,许多人生的无奈亦己尽收心底,氤氲出了更为成熟稳重的眼光看世界。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中年就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承接时期。
携幼负老,中年又是个责任的时期。
惟咖啡,苦甜掺半,才最彰显中年之况味与魅力。
到了老年,大约人生之百味己遍尝。
互相帮助之甘甜,梦想之芬芳,责任给人的愁与乐,落井下石之苦极,过河拆桥之辛辣……最后揉杂成了什么?却是一瓶矿泉水。
正如白色,其实足由七色汇聚而成。
人生最高之境界,便在于饱经风霜之后,心底经过大风大浪归于平静。
世界的风浪,击不起心底一丝涟漪。
这便是真正的成熟,用一种真正宠辱不惊的瞳看世界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也只有这般闲适心境,才品味出清水中淡淡却浓郁的感觉。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
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
此言得之。
人生就是从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
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
点评
将试题材料中的三个人依次设定为少年、中年、老者,并进而叙述人生三个阶段所体验的不同“滋味”。
这是作者整体把握材料进行构思立意的视角。
新材料作文,虽然不强求文章开头引述材料,但本文开篇贴紧原材料,第一段从因果关系概叙材料,第二段亮出自己的立意(“设想”)。
这样,文路清晰,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内容上,难得该考生正值青少年,却对中年、老者的“滋味”也有一番心得;自然,这是作者从观察和阅读中得来。
(俞发亮)
收放自如、潇洒行文、紧扣中心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开篇以“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然后从沈从文的“要从容”到对“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另类解读,最后归结到“清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
文章以水的清淡贯穿全文,同时又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
材料新颖,黄永玉和沈从文的故事似不经意实很用心,四川地震这个材料也被作者巧妙地纳入到“水”的范畴,表现出作者对材料较高的驾驭能力。
(唐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