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新闻评论写作备考题2.doc

合集下载

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题新闻评论写作试卷

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题新闻评论写作试卷

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题新闻评论写作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A.广播 B.报刊C.电视 D.电影2.直接关系到新闻评论成败的关键性写作程序是()A.论述和说理 B.选题和立论C.说理和总结 D.论证和结尾3.比起新闻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A.结构简单、内容抽象 B.结构复杂、内容具体C.结构复杂、内容抽象 D.结构简单、内容具体4.新闻评论说理论述一条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A.论据和论述过程的结合 B.论述过程和结论的结合C.论点和论证过程的结合 D.论据和论点的结合5.不同媒介的评论均应根据()A.自己受众的特点确定自己的结构方式 B.上级机关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结构方式C.广告客户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结构方式 D.媒介的自身形式确定自己的结构方式6.办报刊要“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该主张是下列哪个人提出的()A.毛泽东 B.邹韬奋C.李大钊 D.林放7.新闻评论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A.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B.坚持高质量的艺术水准放在首位C.受众的需求时刻放在首位 D.市场的需求时刻放在首位8.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A.省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场 B.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场C.下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场 D.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场9.短评作为一种评论体裁,在()A.报纸上最为常见 B.期刊上最为常见C.广播上最为常见 D.电视上最为常见10.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太史公曰”与今天的哪类新闻评论体裁大体类似()A.短评 B.专栏评论C.编者按语 D.述评11.具有群言型特点的新闻评论体裁是()A.社论 B.评论员文章C.编者按语 D.专栏评论12.选题和立论的前提是()A.调查研究 B.占有材料C.理论研究 D.掌握政策13.评论的“点睛之笔”往往放在()A.开头部分 B.中间部分C.结尾部分 D.标题之中14.调查研究应该()A.带着观点找例子 B.带着问题调查C.带着结论找问题 D.带着框框找材料15.短评写作应该()A.完全依托新闻报道 B.完全超脱新闻报道C.一事多议 D.一事一议16.按形式品种来分,《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属于专栏评论类型中的()A.专栏小言论 B.论坛评论C.个人专栏 D.集体专栏17.一般而言,述评的作者大多数是()A.编辑 B.记者C.政府官员 D.专家18.杂文和一般评论的不同,在于它()A.逻辑性较强 B.内容驳杂C.直抒己见 D.形象性较强19.在广播评论制作过程中,要做好声音转化工作,这首先要求在文字表达上追求()A.语言生动幽默 B.多用方言、俚语C.善用修辞 D.我手写我口20.在电视评论的同期声中,具有强烈客观性的是()A.访谈的同期声 B.评论主体的同期声C.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 D.插入式的说明、解释同期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7月自考全国试题及答案解析新闻评论写作

7月自考全国试题及答案解析新闻评论写作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评论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A.群众的思想观点B.读者的思想观点C.作者的思想观点D.领导的思想观点2.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酝酿阶段的两个主要环节是选题和()A.论述B.立论C.说理D.选材3.评论标题的最终目的是()A.表明作者的态度B.概括论题范围C.昭示中心论点D.吸引受众注意4.一篇评论的灵魂是()A.论点B.论证C.论据D.表述5.新闻评论按其逻辑结构、分为引论、本论和()A.导论 B.驳论C.立论D.结论6.主编《生活》周刊并主张刊物要成为读者“极好的朋友”的人是()A.毛泽东 B.李大钊C.邹韬奋D.林放7.打好新闻业务根底,首先要掌握调查研究能力和()A.积累知识的能力B.分析问题的能力C.发现问题的能力D.加强政策观念的能力8.在我国,社论作为政论体裁最早发端于清朝末年我国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A.《循环日报》B.《时务报》C.《民报》D.《民立报》19.短评在发表时()A.不署名 B.必须署名C.必须集体署名D.可署名也可不署名10.按照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内容分类,大致分为说明性按语、注释性按语和()A.政治性按语B.结论性按语C.议论性按语 D.政论性按语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出现于报端而且影响最为广泛的小言论专栏是()A.《人民日报·今日谈》B.《人民日报·人民论坛》C.《人民日报·市场随笔》D.《人民日报·国际论坛》12.新闻评论学是一门()A.政治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科学B.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C.政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D.理论性和政治性很强的科学13.电视评论的标题由()A.单一的文字符号构成B.单一的图像符号构成C.单一的声音符号构成D.多种传播符号构成14.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是()A.短评 B.评论员文章C.专栏评论D.杂文15.专栏评论的表述方式有赞誉式、论辩式、随感式和()A.议论式B.类比式C.针砭式 D.讨论式16.新闻宣传和新闻评论所赞誉的对象和源泉是()A.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B.突发性新闻事件C.社会生活中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气象D.基层的百姓群众17.述评所选择的新闻事实首先要()A.充分B.典型C.趣味性强D.故事性强18.杂文在表述方法上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它()2A.形式不拘一格B.语言诙谐幽默C.常常直抒己见D.形象性强19.广播谈话是一种模拟日常谈话的评论形式,其灵魂和魅力在于()A.平易近人B.轻松活泼C.直接交流D.“类交流”20.电视评论的优势在于()A.可以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B.评论主体自由发挥空间较大C.以连续性画面表现新闻事实和事物D.传播对象为知识精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闻评论写作真题及答案学习材料

新闻评论写作真题及答案学习材料

202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新闻评论写作卷子00658本卷子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考前须知:1.本卷全部卷子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卷子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局部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局部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新闻评论写作的关键性程序是A.选题和立论 B.拟定标题C.论述和说理 D.结构选择2.调查研究是新闻评论选题和立论的前提。

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中,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和要求是A.实事求是 B.正视矛盾,虚心听取不同意见C.搜集材料与分析研究相结合 D.感性和理性相结合3.与新闻报道的标题相比,新闻评论标题的表现手法是A.多采纳客观表达B.多采纳描写C.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D.作者态度蕴涵在事实的概括和表述之中4.某报曾就农村“高价电〞问题发表评论,对农民不点电灯点油灯的原因进行分析,评论的标题是《为何有电不用点油灯》,这个标题违背了标题制作中的A.意向鲜亮要求 B.题文一致要求C.言简意赅要求 D.生动引人要求5.不同媒介的评论标题在写作或制作要求上有很大不同,电视评论标题要求A.在简洁的根底上深刻、耐看B.浅显平易、语义明确C.带有某种思辨性和哲理性D.既有肯定形象感,又有肯定的韵味和深度6.在新闻评论中,最常用的论证和说理方法是A.例证法 B.引证法C.反证法 D.反证和反问结合法7.新闻评论的开头要A.按照记叙文要求写作 B.遵循“倒金字塔〞原则.C.将新闻事件的5W提出 D.开门见山,吸引受众注意8.新闻评论说服受众主要依靠A.精神的力量 B.逻辑的力量 C.道德的力量 D.感情的力量9.X的政论总是把人民群众比做武松、孙悟空,把帝国主义比做妖精、野兽、纸老虎,把反动派比做狗、粪坑、狗屎堆,这表现了A.运用形象来表达自己感情,寓感情于形象的手法B.巧用诗文典故的手法C.X的哲学思想D.借古讽今的手法10.强化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是A.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B.维护新闻的真实性c.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D.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思想11.辛亥革命前后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中,其社论在新闻性、思想水平和写作技巧方面居当时报界之首的是A.《时务报》 B.《申报》 C.《大公报》 D.《民立报》12.通常用于对重要时事进行评论的评论员文章形式是A.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B.本报评论员文章C.观察家评论 D.评论家评论13.在新闻评论的各类体裁中,依附性最强的一种体裁是A.编者按语 B.短评 C.时评 D.述评14.专栏小言论的本质特性是A.群言型 B.微型化 C.新闻性 D.形象化15.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要求是A.以述为主 B.评多于述 C.夹叙夹议 D.述多于评16.被称之为“遵命文学〞的是A.小说 B.戏剧 C.散文 D.杂文17.在播送谈话写作中,能否与听众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前提是A.用商量的态度 B.讲究铺垫、过渡C.制造和谐的谈话气氛 D.坚持面向听话人18.口头评论的根本标志是A.撰稿人以个人名义发表意见 B.播讲风格多样C.说理浅显、平易 D.言语表述接近13常口语19.最早出现的口播评论形式是A.配合重要新闻播出的口播评论 B.以长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c.兼具串联功能的口播评论 D.口播导语20.在录像评论中,最早出现的形式是A.访谈式评论 B.电视述评 C.主持人评论 D.商量式评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完整word版)自考新闻评论写作备考题1

(完整word版)自考新闻评论写作备考题1

一、选择、填空:1、短评的特点:(短小精悍),(新鲜独到),(生动灵活),(重在分析).2、在新闻评论的各类体裁中,编者按语是篇幅(最为短小)、(依附性最强)的一种体裁。

3、编者按语与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学评注)和(史学评点)的作用和写法上十分接近.4、曾有人认为,中国最早的编者按语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各篇“本纪”、“列传”、“世家"文后所写的(“太史公曰”)。

5、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相似,宋代(司马光)与其所修的(《资治通鉴》)中,也以(“臣光曰”)的方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点议论。

6、1833年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在这份由(外国传教士)主编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编后的(编者评论)。

此后,在1853年创刊的(《遐迩贯珍》)中,出现了一些位置居于文前或文后的夹叙夹议式的文字。

7、1876年,上海的(《申报》)上开始出现与报道或文章相配合的(编后),用以分析评价或引申。

8、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正式出版,在这份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的强学会机关报上,几乎每期都有附于文前或文后的(编语按语)出现。

9、(“五四”运动之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的(《解放日报》)和晋绥分区的(《晋绥日报》)等都注意运用编者按语随时对报道或文章进行褒贬评注。

10、按照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内容分类,可分为(说明性按语)、(政论性按语)和(注释性按语)三种类型。

11、编者按语的功能是:(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补充强调)。

12、新闻评论各类的体裁中,如(社论)、(评论论员文章)、(编者按语)、(短评)等一般都是编辑部的(编辑)、(评论员)执笔撰写的。

专栏评论则有所不同,它一般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由投稿,由编辑部择优选用,因此多数属于(群言型评论)。

13、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相继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和(《新闻周刊》)上撰写(《今日与明日》)专栏评论.14、专栏小言论比俗称“千字文”的杂文还要短得多,一般在(500字)左右.15、述评大多出自(记者)的手笔。

新闻评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新闻评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新闻评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新闻评论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时效性B. 客观性C. 随意性D. 针对性2. 下列哪一项不是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A. 引导公众舆论B. 传播信息C. 监督社会现象D. 表达个人观点3.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通常要求是什么?A. 严肃正式B. 幽默诙谐C. 随意口语D. 晦涩难懂4. 在撰写新闻评论时,以下哪项不是必须遵守的原则?A. 尊重事实B. 尊重版权C. 尊重被评论者D. 尊重读者5. 新闻评论的撰写通常遵循的结构是什么?A. 引言-主体-结尾B. 标题-正文-署名C. 问题-分析-解决D. 背景-事件-评论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2. 列举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三种论证方法。

3. 新闻评论在撰写时应注意哪些伦理问题?4. 描述新闻评论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和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新闻评论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闻评论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四、写作题(20分)根据以下新闻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新闻评论。

【新闻材料】近日,某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当地一家化工厂非法排放有毒废水,导致周边河流严重污染,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当地政府已经介入调查,并承诺将依法处理。

【写作要求】1. 请围绕上述新闻材料,撰写一篇新闻评论。

2. 评论应包含对事件的分析、对相关责任方的评价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 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说服力。

答案:一、选择题1. C(随意性)2. B(传播信息)3. A(严肃正式)4. B(尊重版权)5. A(引言-主体-结尾)二、简答题1.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主要在于,新闻报道侧重于客观地陈述事实,而新闻评论则侧重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三种论证方法包括:事实论证、逻辑论证和情感论证。

新闻评论写作-自考复习资料

新闻评论写作-自考复习资料

新闻评论写作-自考复习资料新闻评论写作第一章1.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节目样式)。

2.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3.新闻评论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

4. 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

新闻报道是主体、基础,新闻评论是旗帜、灵魂。

新闻报道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

(关系)新闻宣传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主要的特点是一轮说理,直抒己见。

(分工)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

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

(配合)5.新闻评论的特点1)新闻性:1.现实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选题和立论的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内容是由迫切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反应。

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

2.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1.面向广大受众。

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

说理论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2.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6.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的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

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的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

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4)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

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明问题。

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第二章。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65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在于新闻性,这种新闻性既要求强烈的时效性,又要保证()A.有广泛的群众性B.有现实的针对性C.有鲜明的时代性D.有丰富的知识性2.选题与立论的关系十分密切,选题为立论提供基础,立论又赋予选题鲜明的()A.辩证分析B.政治立场C.现实意义D.思想观点3.论证是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关系,是论点得以确立和阐明的()A.根据和手段B.过程和方法C.基础和前提D.目的和结果4.新闻评论的结构是指对评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建构,具体包括逻辑结构和()A.谋篇布局B.深化主题C.语言表述D.开头结尾5.新闻评论是依据事实讲道理的,这就要求作者对所评价的事实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深入是浅出的()A.要素B.规范C.手段D.前提6.配发式短评不必另择由头或论据,只需针对报道提供的事实直接做出()A.评价或议论B.褒扬或贬抑C.综合或分析D.批评或警示7.编者按语是新闻媒体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A.交流方式B.论述方式C.表达方式D.发言方式8.由述而评,以评驭述是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述的目的是为了()A.增进共识B.表明立场C.分析事实D.说明观点9.广播评论中的论述语言,可以按有声语言的构成,分解为语词、声调和()A.语态B.节奏C.语音D.谈话10.电视画面能够绘形、绘色地表现事物及其现场情景,其表现功能比文字和声音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和()A.更具易受性B.更具保真性C.更具情感亲和力D.更具感观冲击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新闻评论写作真题及答案材料

新闻评论写作真题及答案材料

202X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新闻评论写作卷子本卷子共7页。

总分值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考前须知:1.本卷全部真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卷子上无效,卷子空白处和反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局部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局部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l分,共20分)在每题歹硅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荚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抗日X最困难的相持阶段,《第二次世界X的转折点》一文精辟分析了当时世界X的格局与开展趋势,做出了科学的推断和预测,这篇时评盼作者是A.X B朱德C.邹韬奁 D.张季鸾2.在国内众多报纸的专栏小言论中,X代表性的是A.《人民.今日谈》 B《人民·人民论坛》C.《人民.市场随笔》 D.《人民·国际论坛》3.撰写新闻短评的大都为A.党政官员 B.社会名流C.专家学者 D.媒体从业人员4.X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入〞说明文艺的提高和普及的问题,这是说理中的 A.运用群众言语的方法 B.巧用诗文典故的方法C.形象化描述的方法 D.有感而发的方法5.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评论是在A.“用事实说话〞 B.“客观报道事实〞C“说事实的话〞 D.“再现历史真实〞6.电视评论的标题由A.单一的图像符号构成 B单一的文字符号构成C.单一的声音符号构成 D.多种传播符号构成7.与专栏小言论评论相比较,论坛型专栏评文章材料章的字数一般在A.600字左右 B.1000字左右C.1500字左右 D.202X字左右8.将编者按语同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这一形式发表意见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 B《申报》C《邋迩贯珍》 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9.新闻评论标题《“办班〞热缘何高烧不退》采纳的修薛手法是A.比喻法 B.比较法C.借代法 D.双关法10.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某些热点事件,新闻评论作者要练就的本领之一是A“慎其言〞 B.“观其行〞C.“出手快〞 D.“小众化〞11.对论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的结构方法属于A.归纳式结构 B递进式结构C.演绎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12.播送评论标题播出的时间通常在A.开播前 B.正文前C.正文中 D.正文后13.门户网站的原创评论有两类,一类是网站常设的由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专栏评论,另一类是A.为历史事件配发的评论 B为一般生活撰写的评论C.为新兴媒体配发的评论 D.为动态新闻事件配发的评论14.引领“以人为本〞的话语内容,亲民贴心的话语方法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首推A.《新闻调查》 B.《东方时空》C.《晚闯新闻》 D.《南京零距离》15.要想对评论对象做出精辟的分析、解读,薪闻评论作者首先要具备A.独立思考和解惑释疑的能力B新闻敏感和迅速精确的推断力C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表达能力D.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16.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的编者按语是A.文前按语 B.文中按语C.编后 D.短评17.杂文和随笔等短小言论的根本特性是A.新闻因素与文艺因素的有机结合B历史因素与文艺因素的有机结合C政论因素与文艺因素的有机结合D.新闻因素与政论因素的有机结合18.“社论是说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填空:1、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

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1、广播评论的特点:(便于口说耳听)、(具有政论性)。

2、广播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政治旗帜)。

3、广播评论的主要特点:(短小精悍)、(浅显明快)、(平易近人)、(上口动听)。

3、广播评论同其他广播体裁一样,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声音符号:(论述语言)和(音响)。

1、电视传播的方式:(双符号)、(双通道)、(双线传播)。

2、电视评论的本质属性是(电视传播方式)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紧密结合。

二、名词解释:1、杂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

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

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1、广播评论: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

2、政论性:是指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阐述对于新闻事件和现实问题的见解,籍以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舆论。

3、“省意”:就是精练内容,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集中讲非讲不可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体上长话短说,而在关节点上充分展开、过细分析,让听众一听就能理解其实质,明白其所以然。

4、广播谈话:作为广播评论的一种形式,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平等的谈话体评论。

谈话体是它的母体,说、听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则是它的体质属性。

二者结合,赋予了这种形式以吸引听众的特殊魅力。

5、“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灵魂。

而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不在同一场合,这种空间距离使双方无法进行即时的直接交流,而只能由说话的一方借助某种中介,创造类似双方交流、交流的语言环境。

其中的交流感,不同于日常交谈中的直接交流,称为“类交流”。

6、口头评论:专指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形式。

就传播方式说,广播评论其实都可以称为口头评论。

我国的广播评论长期由播音员播诵;为同这种播出方式相区别,人们把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称为“口头评论”。

7、录音评论:以音响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或手段的广播评论形式。

运用音响,是录音评论同其他广播评论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凡是运用录音材料的其他评论形式,也都可以称为录音评论。

所以,录音评论既是具体的评论形式,也是运用音响材料的各种广播评论的总称。

8、论述语言:为了与其他广播体裁的语言相区别,我们把广播评论中的同音响相对应的语言,称为论述语言,并把它定义为评论主体用来表达内容的所有话语。

1、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2、口播评论:专指由播报者出图像、主要以口语表达内容的评论,是同录像评论相对应的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

3、录像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又称“图像评论”。

4、电视述评: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

三、简答:一、杂文的证论因素和文艺因素?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

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

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二、杂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的特点?1、文艺性的政论: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

2、强烈的战斗性(1)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2)爱憎分明的态度。

3、生动泼辣(1)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4、简洁精粹(1)言之有物,画龙点睛;(2)简短而有骨力。

三、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题材广泛,思想深刻;(1)在广阔的领域严格选材。

深刻挖掘主题,思想要深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都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方法,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而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给受众带来理解的困难。

因此,政论性的广播评论中具有容量大、内蕴丰富和浓缩度高、不易理解的两重性。

5、广播评论个性发展的方向?从广播的传播特点和听众状况出发,丰富和完美广播评论个性特点,使它能够在广播的传播条件下,尤其是在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的不利条件下,让平均接受能力较低的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如果背离这个方向,那么广播评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任何努力,不仅都可能落空,甚至还可能陷于南其辕而北其辙的境地。

6、如何使广播评论显然明快?(1)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理解概括、抽象内容的条件;(2)调动各种表现方法,如解释、举例、比喻等,为简单明白地说理服务;(3)表达简洁明了,包括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论断直截了当。

7、在平易近人方面的要求,广播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的不同点是什么?(1)以平等的态度说理。

毛泽东曾经指出“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

”体现在广播评论中,就是善于以商量的口吻、交换意见和方式说理;把说理的重点放在启发思考上头,而不是把结论生硬地塞给听众;相信群众的识别力,防止注入式的说教。

(2)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

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捕捉并突出多数听众的共同关心点。

二是从与论题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3)带着感情说理。

这里说的感情,包括对于事物和听众的情感。

带着感情说理,就是或者与听众共爱憎、同哀乐,或者以自己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感染听众,把两种情感统一于说理过程中。

广播评论中的情感,往往融注在议论和叙事之中,通过语词、声调、节奏等表现出来。

8、广播谈话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一、要有说的人和听的人,否则谈话就不可能进行。

二、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要形成某种确定的关系,关系不明确,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合说、听双方的身份,谈话就难以得当、得体。

9、广播谈话的实质?对于广播谈话来说,谈话方式只是它的外在形式,而其实质则在于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面向听众说理论事。

10、口头评论的表现优势?(1)以个人的名义阐述对事物的看法,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话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2)撰稿人自己播讲,有利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口语表达方式统一起来,促使广播评论的文风不断改善;(3)促进播讲风格多样化,使评论更加适应听众的听知习惯。

11、口头评论的应用范围?口头评论尽管拥有多方面的表现优势,终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可能取代其形式,包括以本台名义发表、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

12、口头评论与广播谈话的联系和区别?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

口头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类型,它的基本标志是撰稿人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他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文体,包括运用谈话体。

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体现文体特征、形成“类交流”,由撰稿人还是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都不失为广播谈话。

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二者统一起来、合二为一呢?能够统一起来,集二者的长处于一身当然好,但需要一定条件,比如评论本身具有谈话体的基本特征,评论作者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话题本身适合以个人的名义来阐述。

这里重要的是条件,而不是愿望,丝毫勉强不得。

13、口头评论的发展前景(1)口头评论本身的表现优势,说明它是一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评论形式;(2)广播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广播评论在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要求它在播出方式上适应听众变化着的接收习惯,尽可能缩短与听众的距离。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说口头评论走向繁荣,将是广播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于口头评论能否真正走向繁荣,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头评论队伍的建设。

14、制作录音评论的关键环节是什么?(1)根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使之成为整个论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防止把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看的录音讲话,与表达评论主体对于事物看法的论点混起来;(3)恰当处理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既保持论据的完整性,又使它与论点榫卯相应。

15、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1)表达论点;(2)叙述论据,包括叙述事实和转述他人的观点、看法;(3)表现论述的逻辑关系,如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以及话语间的衔接、过渡、转折等;(4)解释和说明,如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他背景,解释陌生的关键词语,介绍有关知识等;(5)在录音评论中,论述语言还有补充、完善音响材料的功能,如说明实况音响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揭示音响的深层含义、解释方言方音等。

可见,论述语言具有全面的表现功能,完全可以独立、完整地表现内容,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评论成败得失的主导作用。

16、音响的局限性?(1)伴随事物发生的现场音响,不以评论主体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且倾向性往往不那么鲜明,有的甚至以噪音形态出现;(2)因采访发生的音响,很大程度上依赖受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还受方言的限制,这也不是评论主体能够完全控制的;(3)某些暴露性的音响,如不文明言语,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意料不到的副作用;(4)相当一部分音响本身并不能独立的表情达意,需要论述语言加以补充和完善。

此外,有些现场音响和隐蔽性的音响,还需要克服采录方面的困难。

1、电视评论所包含的几层意思:(1)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2)电视评论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3)电视评论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4)电视评论涵盖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

2、电视评论的舆论功能?电视评论的舆论影响,已经跃居当代三大媒介的首位。

这表明社会需要电视评论,电视也将通过经常播出自己的新闻评论,不断增强作为“最迅速、最有效”新闻媒介的舆论功能,日益明显地发挥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电视评论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偏离现象,则程度不同地抑制着自身舆论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坚持电视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相结合原则,克服上述偏离现象,不断完善电视评论及其特点,是进一步发挥电视评论舆论功能的现实课题。

3、电视评论的特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4、电视评论如何适当突出“视”的侧面?首先要求电视评论尽可能选择适于画面表现的题材或话题,如含有可以由画面直接再现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新闻事实,或画面素材丰富的社会现象等。

第二,要善于捕捉可视的形象、场景,丰富画面语言,把具体分析、抽象议论与可视的形象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