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合集下载

从词汇角度看山东德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从词汇角度看山东德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张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 本文以山东德州词汇为焦点,探讨其与普通话词汇在词形、词义方面的差异,并对比研究常用词汇的不同,既突出德州方言的地方特色,也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找到切入点。

[关键词] 德州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词形差异;词义差异中图分类号: H 17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3-0027-02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北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

它处在京沪、石德铁路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九达天衢”之称。

德州方言是德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李荣先生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德州方言属于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齐区,是一个官话大区,在某些方面和周围的济南、聊城、滨州、河北等地的方言有许多相似点,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着手从德州方言词汇的独特视角,探析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既看到其个性之处、保留地方特色,也为发现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推广普通话寻找突破口。

一、词形差异词形上的差异是指同一事物或现象在德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即义同形不同。

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以及造词顺序三方面简要分析。

(一)音节数量上的差异一方面,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在德州方言词中也可以用多音节的形式表示。

例如:普通话中的“上午”“下午”,在德州方言中就说成“头晌午”“过晌午”;“棉厂”“八角”说成“轧花厂”“大料瓣”,双音节词变成了三音节。

另一方面,普通话中的单音节词,在德州方言中是双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中的“冰”“瘪”“钹”,在德州方言中变成了双音节的“冻冻”“瘪鼓”“咣咣”。

(二)构词语素上的差异1.德州方言的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的词语,比如:德州方言普通话德州方言普通话海子水塘言谓祈祷坷垃土块馃子油条夜来昨天头牯牲口多咱何时把干便秘2.德州方言的构词语素与普通话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词语,比如:德州方言普通话德州方言普通话拐尺角尺前日前天过年明年煤茧儿煤核儿当街街上河涯河岸黑下黑夜头年去年另外,德州方言词中的附加成分与普通话词语也不尽相同,比如方言中有很多加了后缀“子”的,而普通话中没有:德州方言普通话德州方言普通话急性子急性柳绒子柳绒裤腿脚子裤腿脚嘴角子嘴角茶杯子茶杯肩膀子肩膀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中后缀“子”与普通话中作为词尾的“子、儿、头”等的语法作用相同,即只改变了词的形式,并未形成新的词汇意义。

山东无棣方言与普通话声母、韵母比较

山东无棣方言与普通话声母、韵母比较

山东无棣方言与普通话声母、韵母比较无棣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接壤,距北京仅有290公里,因此无棣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总体差异不是很大,如没有塞音韵尾,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除了这些相同点,二者在个别声母、韵母和声调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主要从声母和韵母两方面对二者加以比较,声调方面拟另文详述。

一、声母的比较(一)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字,普通话除庄组的小部分读[ts]、[ts‘]、[s]以外,其余大部分读[t]、[t]、[];而普通话读[t]、[t‘]、[]声母的字,在无棣方言中有一部分也读为[ts]、[ts‘]、[s]。

下面先分类列举这些字及其在中古的音韵地位,然后总结其规律。

1.在普通话中声母读[t]而在无棣方言中读[ts]的:铡(山开二入黠庄)①闸(咸开二入洽崇)渣(假开二平麻庄)栅(梗开二入麦初)斋(蟹来二平皆庄)诈(假开二去祃庄)站(咸开二去陷知)摘(梗开二入麦知)找(效开二上巧庄)债(蟹开二去卦庄)争(梗开二平耕庄)挣(梗开二去诤庄)睁(梗开二平耕庄)窄(梗开二入陌庄)宅(梗开二入陌澄)枝(止开三平支章)芝(止开三平之章)择菜(梗开二入陌澄)蘸(咸开二去陷庄)笊(效开二去效庄)纸(止开三上纸章)指(止开三上旨章)趾(止开三上止章)侧歪(曾开三入职庄)寨(蟹开二去夬崇)翟(梗开二入陌澄)乍(假开二去祃崇)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在普通话中声母读[t]而在无棣方言中读[ts]的字,我们可以发现下面几条规律:(1)普通话中读[tai]的字(如“摘、债、窄、宅、择”)在无棣方言中一律读为[tsai]。

(2)普通话中读[tan]的字只有“站”和“蘸”在无棣方言中读为[tan],它们分别属于中古的“知母陷韵开口二等去声”和“庄母陷韵开口二等去声”;其他和普通话中一样,也读[tan]的字的音韵地位与此二者皆不同。

(3)普通话中读[tA]的字(如“炸、铡、闸、栅、渣”)在无棣方言中一律读为[tsA]。

山东济南方言

山东济南方言

山东济南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习俗、个性、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都会融入到其言语之中。

要深度地了解济南和济南人,济南话是一本无法绕过的教材。

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

以致不少土生土长的济南人都戏称自己所说的不过是“济普”(济南普通话)。

原汁原味的济南话正成为人们留恋的对象。

出立(chu li )四声,---意思是:“掉”的意思。

例如:你注意着点,别出立下来老。

奏——做。

如:你奏啥呢?滋洇滋洇——指慢慢喝酒。

如:王哥,晚上到俺那滋洇两口去啊?丝孬——指食物变质,起初指变质后食物里的丝状物质,后泛指变质物体。

死眉塌哈眼的——指办事不看眼色不灵活。

洋获——指臭美。

如:你看这个女的真洋获啊。

拾漏毛儿——指钻空子得了便宜。

如:老王病了,让他小子拾个漏毛儿占人家名额出国了!哩哏儿棱——指装糊涂,办事敷衍。

腻歪——指使人厌烦和无休止的纠缠。

没没答答的——指对事情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态度。

(没读mu)木乱——指心绪很乱,理不出头绪来而烦躁不安。

如说身体部位木乱,则指该部位既不是疼,也不是酸麻,但又好象有点什么似的。

母量——估量的意思。

秫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遇事不顺利。

如:我今天把钱包丢出租车上了,真秫米啊!尧巧——指奇巧,有奇怪的意思。

捞么——指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

例:快迟到了,你还捞么啥?拉呱(三声)儿——指聊天说话。

迂磨/黏痰——指说话办事不利索。

打搐搐——指退缩不前。

甜么索的——指一个人嬉皮笑脸,故意讨好的样子。

也指食物有甜味但不好吃。

瞎包——指不学好,没出息,不成气(歇后语:虾米皮包包子——瞎包)。

涕溜圆——指非常圆的东西。

瓢扁——指平面的东西不平了,一部分翘起。

(有的也读翘扁)龙弯——指圆的东西不圆了。

皮塌——指食物受潮不脆不酥,不好咬。

死孙——指办事不灵活呆板的人。

(骂人的话)刺挠——指讽刺挖苦人。

郓城方言探微

郓城方言探微

126郓城方言探微宫文文 青岛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在搜集大量郓城方言的基础上,着重从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对比分析郓城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以期揭示郓城方言的一些特色。

关键词:郓城方言;声母;韵母;声调山东郓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中原官话的一种,既然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那么郓城方言与普通话就会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方言与普通话也是有差别的,在钱曾怡先生对山东方言区的划分中,郓城方言属于西区西鲁片。

下面从语音的三个方面探讨郓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一、从语音方面看郓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一)郓城方言中的声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差异1.普通话有22个声母,郓城方言有23个声母。

郓城方言比普通话多一个[v]声母,因为有些人把合口呼零声母发成了[v]音。

普通话 b[p] p[p'] m[m] f[f] d[t] t[t'] n[n] l[l] g[k] k[k'] h[x] j[ʨ]q[tɕʻ] x[ɕ]zh[tʂ] ch[tʂʻ] sh[ʂ] r[ʐ] z[ts] c[tsʻ] s[s] (零声母)郓城方言 b[p] p[p'] m[m] f[f] d[t] t[t'] n[n] l[l] g[k] k[k'] h[x] j[ʨ]q[tɕʻ] x[ɕ]zh[tʂ] ch[tʂʻ] sh[ʂ] r[ʐ] z[ts] c[tsʻ] s[s](零声母例如:“语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为[ y ǔ wén ],在郓城方言里就变成了[ yú v ěi ]。

2.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作零声母的字,很多在郓城方言中变成了有声母字。

情况大致如下:(1)合口呼零声母音节在郓城方言中读成了[v]声母。

例如上面所举例的“语文” [yú v ěi]等。

(2)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零声母“er ”音节,在郓城方言中读成 [lə]或者近似[ lə ],例如:“二、洱、珥”等字,在普通话中为[ er ]。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_钱曾怡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_钱曾怡

◆山东大学中文系 钱曾怡 罗福腾山东方言与普通话  一提起山东话,我们本地人会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外地人会觉得就像山东人的性格一样,质朴、淳厚甚至有些土气。

但是不管怎样,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山东人的特征之一,是八千七百万山东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

一、山东话的特点把山东话与普通话相比较,可以发现山东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跟普通话有许多不同之处。

语音方面,有的地方没有普通话的卷舌音zh ch sh,造成卷舌音zh ch sh和舌尖前音(俗称平舌音)z c s不分,如枣庄、济宁等鲁南地区下列字同音:找=早、炒=草、师=丝;胶东和鲁西南还把普通话的j q x声母读成两类声母,下列字的声母不同:经≠精、轻≠青、休≠修;淄博市以东地区把普通话的e韵母读成了uo,下列字同韵母:哥=锅、贺=祸、饿=卧;从声调来看,大多数县市是四个声调,可是也有些县市只有三个声调,如:青岛市区、淄博市区、烟台芝罘区,另有的县市如利津、章丘、邹平等又有五个声调。

方言词汇,山东话有一大批特有的方言词,如:俺、小厮(男孩儿)、妮子(女孩儿)、汉子(男人、丈夫)、两乔儿(连襟)、黄子(东西、家伙)、棒子(玉米)、地瓜(白薯)、营生儿(活儿、事儿)、疵毛(差、不好)、孬(坏、不好)、嘲(傻)、彪(傻)、巴(从)、从(在)等。

一些地名用字颇为人们所注意,如:胶东地区的“夼”(刘家夼、大夼)“疃”,鲁南地区的“崮”(孟良崮、抱犊崮)、济南的“趵”(趵突泉)等。

方言语法也有独到之处,如某些词语的后缀比较丰富,除了“子”、“头”以外,还有“巴”、“汉”等;某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也比较特别,像比较句多采用“N1+形容词+起(或“的”)+N2”的说法,如:一天热起一天、他不高的我。

像反复问句的形式也跟普通话有别,如济南、潍坊一带的:你去啊吧?你去了没价?胶东地区则说:你是不去?你是没去?二、山东方言的分区山东方言内部有很大的差别,平时大家根据语感,可以分出胶东话、鲁南话、鲁北话等等。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2016级非师1班赵祎学号:2016213564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而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统一语音,因此山东方言跟普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

而山东方言在山东省内又细分三个官话小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在语音方面,山东部分地区(如:枣庄、济宁)没有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导致卷舌音和舌尖前音不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翘舌不分”,因此在这类地区“zh、ch、sh”和“z、c、s”是混杂的,会出现“炒”和“草”、“找”和“早”等字发音相同的情况。

而跟这些地区将两类声母混为一类不同的是,在山东的其他一些地区(如:胶东)出现了将一种声母分为两类的情况,同样以“j、q、x”为声母的字读音上却有差别。

我的家乡青岛属于胶辽官话区,其方言特征融汇了多个市区的不同色彩,比如,在青岛方言中,在发某些字如“人、闰、热”等以“r”为声母的字时,习惯性省略声母,直接读韵母,发音为“银、运、掖”;而在“算、钻、脱”等字的发音中则习惯性省略介音“u”,发为”散、赞、特“。

而在韵母上,青岛方言中几乎没有”e“这个韵母,在一些字眼中我们会将”e“发为”uo“,比如”哥、饿、贺“等发音为”锅、卧、货“,而在另一些字眼如”喝、蛤“中我们则将”e“发为”a“,读成”哈、嘎“。

总的来说,在青岛方言中,声母”r“和韵母”e“都是非常不标准,几乎不使用的,这可能跟这两个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卷舌有关。

同时,在广播台练声的过程中,我被指出尖音现象很重,也就是在发”j、q、x“音的时候由于舌尖过紧抵住牙关,导致有气流从齿缝中流出,带出”s“的杂音,经过查证和了解,我发现山东其实是一个尖音团,也就是说山东方言的发声方式中即带有尖音重的特点。

除却声母和韵母,山东方言在声调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以青岛、淄博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区中只有三个声调,而在另一些市区比如利津、章丘、邹平等却有五个声调。

对于青岛地区究竟是少了哪一个声调我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但根据我自己平日生活的理解,我认为青岛方言中缺失的声调很可能是三声,比如”晚、管、毯“等字的时候,我们会读成”弯、关、摊“,像北方人直爽的性情一样,直来直去。

山东菏泽方言词汇浅析

山东菏泽方言词汇浅析

多加后缀“子”构成多音节词语。“子”在这里不表实在
意义,可以看作名词的一种标志。这种构词方式增加了词
语的形象色彩,读起来口语色彩比较浓。
(二)普通话中某些双音节词,在菏泽方言中对应的
是单音节词。如:
普通话
客人
棉花
麦子
菏泽方言 客(kei)

麦(mei)
(三)普通话中某些双音节词,在菏泽方言中对应的
也是双音节词。如:
普通话 岳父或姑表亲 小气或抠门 老麻雀 鹰
菏泽方言
老亲亲
老鳖一 老找 老雕
特殊前缀:在菏泽方言中用“一”“二”作前缀,与 普通话有所不同。
普通 话
不务正 业的人
犹豫 不定
别的 事情
受人鄙 视的人
行为莽 之一
慢慢的
菏泽 方言
二流子
二呼
二彩
二小
二愣子
二能 子
一蹦
普通话 下雨 菏泽方言 滴点
雨停 住点
小雨 雾拉
褥子 铺体
被子 盖体
二、从构词语素看菏泽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
同样的概念或事物,菏泽方言与普通话有不同的构词
语素或在共同语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增删。
(一)菏泽方言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下面以 表示时间的词语为例:
普通话
昨天
下午或 傍晚
拂晓
后天
早晨
晚上
普通话 热
饿



菏泽方言 热哩慌 饿哩慌 渴哩慌 累哩慌 撑哩慌
参考文献:
“哩慌”在菏泽方言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从 [1]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而构成表示感知或心理活动的词语,表示不舒服的感觉。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doc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doc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2016级非师1班赵祎学号:2016213564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而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统一语音,因
此山东方言跟普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

而山东方言在山东省内又细分三个官话小区:
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在语音方面,山东部分地区(如:枣庄、济宁)没有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导致卷
舌音和舌尖前音不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翘舌不分”,因此在这类地区“zh、ch、sh”和“z、c、s”是混杂的,会出现“炒”和“草”、“找”和“早”等字发音相同的情况。

而跟这些地区将两类声母混为一类不同的是,在山东的其他一些地区(如:
胶东)出现了将一种声母分为两类的情况,同样以“j、q、x”为声母的字读音上却有差别。

我的家乡青岛属于胶辽官话区,其方言特征融汇了多个市区的不同色彩,比如,在青岛方言中,在发某些字如“人、闰、热”等以“r”为声母的字时,习惯性省略声母,直接读韵母,发音为“银、运、掖”;而在“算、钻、脱”等字的发音中则习惯性省略介音“u”,发为”散、赞、特“。

而在韵母上,青岛方言中几乎没有”e“这个韵母,在一些字眼中我们会将”e“发为”uo“,比如”哥、饿、贺“等发音为”锅、卧、货“,而在另一些字眼如”喝、蛤“中我们则将”e“发为”a“,读成”哈、嘎“。

总的来说,在青岛方言中,声母”r“和韵母”e“都是非常不标准,几乎不使用的,
这可能跟这两个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卷舌有关。

同时,在广播台练声的过程中,我被指
出尖音现象很重,也就是在发”j、q、x“音的时候由于舌尖过紧抵住牙关,导致有气流从齿缝中流出,带出”s“的杂音,经过查证和了解,我发现山东其实是一个尖音团,也就是说山东方言的发声方式中即带有尖音重的特点。

除却声母和韵母,山东方言在
声调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以青岛、淄博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区中只有三个声调,
而在另一些市区比如利津、章丘、邹平等却有五个声调。

对于青岛地区究竟是少了哪
一个声调我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但根据我自己平日生活的理解,我认为青岛方言中
缺失的声调很可能是三声,比如”晚、管、毯“等字的时候,我们会读成”弯、关、
摊“,像北方人直爽的性情一样,直来直去。

尽管在青岛方言中尽量避免对卷舌音的
使用,但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在方言中却存在大量儿化音,至少一半左右的方言词汇后
会跟儿化音,这可能是北方地区方言的通用特点。

在语言方面,青岛方言有大量地方性词汇,其中对于状语的表述更是千奇百怪,
几乎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状语都不相同,就拿“很”这个状语来说,在形容多或
者大时,我们使用的状语发音类似“mu shi”,而在形容小时,却说“麻点儿”;很白叫做“条北儿“,很黑叫做”红黑儿“,很红叫做”通红“,很绿叫做”铮绿“;很
咸叫做”齁咸“,很甜叫做”细甜“等。

而且有一些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同,比如
青岛市区一些原住崂山县的老人把脸上长的雀斑称作”痦子“,而王哥庄地区的人们
则以”痦子“来称呼板凳,因此青岛方言不是那么好学的,在不同的地方还可能会引起歧义。

青岛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殖民城市,被德国侵占,所以在青岛方言中还留有一些德语的影子,比如马路上下水道的井盖在青岛方言中被称作”古力盖“,”古力“其实是音译德语的”Gully“,具有浓重的殖民色彩。

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我这一辈,拿我自己来说,基本已经完全不会讲家乡话了,但说话的腔调又不自觉地带着一丝乡音的味道。

我认为虽然普通话需要被普及,但是方言作为一种地区特色文化也应该被保护和传承,这也是一种家乡的眷恋,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

所以我希望在我们学好普通话、会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普通话以外,也能够学会讲自己的家乡话,让这一份乡情永远陪伴在我们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