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雷电防护技术
《雷电防护》课件

变压器防雷设施不完善,接地电阻过大。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教训二
防雷设施应定期检测和维护, 确保其有效性。
措施二
旅游景区应设置明显的雷电预 警标识,引导游客采取防雷措 施。
教训一
建筑物、设施和人员应采取全 面的雷电防护措施。
措施一
高层建筑应安装有效的防雷设 施,并定期检测和维护。
措施三
农村和山区应加强防雷设施建 设,提高防雷能力。
雷击。
远离高耸物体
在室外时,应尽量远离高耸的 物体,如大树、高塔等,以避 免成为雷电的导电路径。
避免使用金属物品
在室外时,应避免使用金属工 具,不要穿戴金属饰品,以防 成为雷电的导电目标。
寻找低洼处躲避
在室外遇到雷电天气时,应迅 速寻找低洼处躲避,避免站在
高处或空旷地带。
室内雷电防护措施
关好门窗
拔掉电器插头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
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雷电 灾害的发生。
整体防护
分流泄放
通过分流和泄放措施,将雷电电流引 入地下,避免对人类和设施造成危害 。
对建筑物、设备和人员进行全面防护 ,不留死角。
03
雷电防护措施
室外雷电防护措施
安装避雷针
避雷针是室外雷电防护的主要 措施,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入 地下,避免建筑物和人员受到
在雷电天气时,应确保室内门窗紧闭,避 免雷电通过门窗进入室内。
应将家中的电器插头全部拔掉,特别是电 视、电脑等电器的电源线,以防雷电通过 电源线传导进入室内。
不使用电话和互联,应避免使用固定电话和上 网,因为这些线路可能将雷电引入室内。
应避免接触金属管道和自来水管等金属物 品,以防成为雷电的导电目标。
太原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2024年修正)

太原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太原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8.09•【字号】•【施行日期】2024.08.09•【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太原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2015年11月6日太原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2016年1月20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根据2020年11月27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的2020年10月29日太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太原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2年9月28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的2022年8月19日太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太原市城市绿化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4年7月26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的2024年5月21日太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太原市立法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测预警与防雷工程第三章检测维护与调查鉴定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有效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预防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

VTS设备防雷-发射塔
避雷针的 等效电路
避雷针的作用
I
RZ
VTS设备防雷-机房
机房防雷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等电位; 防静电地板、金属吊顶、金属门窗、机柜(箱、
壳)、支架、线桥等等金属物体应作好等电位连接 处理; 类似集装箱的金属房屋是最好的屏蔽措施,如遇高 电位,其整体为均势电位,不产生电位差; 接地电阻的大小为非必要概念,不必苛求极小接地 电阻
主配电柜 避雷器
SEB
电表
分配电柜
浪涌避雷器 器
PEN
kWh
LPZ 0
EBB
LPZ 1
LPZ = 防雷保护区 SEB =配电柜
EBB =等电位连接排
EBB LPZ 2
设备 浪涌避雷
L1 L2 L3 PE N
感应雷防护-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汇流排
EBB
电源
外部防雷系统
水管
燃气管 阴极保护输送管
Z
基础接地极
基于综合防护的七点防雷措施
①选取适宜的接闪方式:雷电能量有50%可直接流入大地,还有50% 的能量将通过各种感应方式,平均流入外露的各电气通道(如电源 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②安全引导雷电入地:作好雷击电流引下工作,避免雷击电流旁向 闪击,最大限度的消除雷电流对电子设备的感应作用。
③完善的共地措施:首先是由降阻剂、接地棒和铜带的配合使用, 达到更低的地电阻。然后利用地极间的瞬态连接技术,达到电源地 、防雷地、保护地和信号地之间的电位平衡,形成共地系统,防止 雷电通过接地系统对设备的反击。减少感应雷击对弱电设备的感应 损坏。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课程内容
雷电防护技术

1.概述雷电(Lightning)是一种壮观而又令人恐怖的大气自然现象。
雷电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常使建筑、电力、电子、通信和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遭受严重破坏。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由雷击引起的灾害事故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雷电作为一种强大自然力的爆发,尚无法有效地加以制止,人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设法限制雷击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将雷击的危害减小到尽可能低的限度。
雷电防护(Lightning Protection)科学技术也在人类认识自然、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人类自从认识雷电起,就积极地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其危害。
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发明了避雷针(Lightning rod),成功地防止了直接雷击。
在人类社会将近两个半世纪的防雷史上,以避雷针为主体的传统防雷技术,无疑对生命、财产、建筑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暴露了传统防雷技术的局限性。
一方面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雷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雷电发生机理及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现在,雷电防护技术已进入了综合防护阶段。
八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发展的支柱技术,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LEMP--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特别敏感,雷电这种无时无地都在发生的自然现象对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的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系统潜伏着严重的不安全性,雷电造成的灾害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由于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一旦建筑物受到直接雷击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雷击,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会通过供电线、通信线、接收天线、金属管道和空间辐射等途径侵入建筑物内,威胁室内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
3 雷电防护技术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二、防雷装置的安装及要求
1.避雷针
避雷针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和支持物四部分组成。 由于直击雷是雷云和大地间的直接放电,突出地面的高耸建 筑物,最易首先接触先驱放电而遭到破坏。因此,在许多需 要保护的构筑物上或建筑物附近都设置有避雷针。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a)避雷针的结构 避雷针和接闪器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5)增大绝缘子片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装 设避雷器或保护间隙,如下图所示。
采用避雷器加强保护的架空线路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一、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 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1 雷电的一般知识
§3-2 防雷装置
§3-3 雷电防护措施 §3-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3-5 高层建筑物的防雷接地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雷电存在于自然界,是大气中自然放电的现象。由于
电云负电荷的感应,使附近地面积累正电荷,地面与雷
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虑各项因素,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 施工。完善的防雷设施如下图所示。
(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处理,果断采取措施,避免再
次遭受雷击。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设计完善的防雷设施图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旋转发电动机的防雷保护
以防雷保护为出发点,电动机可分为两大类:
非直配电动机——通过变压器再接到架空线路上去的电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学习目的
1.了解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
电气雷电防护技术

在作业现场附近,应设置避雷设 施,如避雷针等。
室内作业人员的雷电防护措施
在雷雨天气下,应避免使用家 用电器,如电视、电脑、电话 等。
应将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拔掉 ,避免因雷电感应而造成电器 损坏或人员伤亡。
在室内作业时,应避免使用金 属工具,并注意防止因雷电感 应而造成人员伤亡。
家庭生活中的雷电防护措施
03
电气设备的雷电防护措施
变电所的雷电防护措施
避雷针安装
在变电所的屋顶和烟囱上安装避 雷针,以引导雷电流入地下。
接地措施
将变电所的金属设备、构架等与接 地网连接,确保雷电流能够安全泄 入大地。
防雷设备配置
配置避雷器、电涌保护器等防雷设 备,对变电所的进出线进行保护。
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措施
避雷线架设
避雷网原理及应用
拦截和分流雷电原理
避雷网通过将多个避雷针或避雷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的防雷网络,能够 更有效地拦截和分流雷电电流,从而保护大面积的区域免受雷电的破坏。
应用范围
避雷网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工业设施等,用于防止直击雷和感 应雷的破坏。同时,在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中,避雷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气雷电防护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雷电现象及其危害 • 雷电防护技术原理 • 电气设备的雷电防护措施 • 人身安全的雷电防护措施 • 雷电防护技术的未来发展
01
雷电现象及其危害
雷电现象概述
雷电的产生
雷电是由于大气中的电荷积累到 一定程度后,形成电场和电流, 最终产生放电现象。
雷电的种类
雷电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 雷等,其中直击雷是对电气设备 和人身安全危害最大的雷电形式 。
雷电防护技术ppt

雷电防护技术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雷电防护技术在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雷电现象的复 杂性、防雷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防雷技术的更新换代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机遇
雷电防护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机遇,如新兴技术 的应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加强、新市场的开拓等,可以推 动雷电防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研究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雷电防护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广泛应用在电 力、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
国内研究
我国在雷电防护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 距。
雷电防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精细化研究
未来雷电防护技术将向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雷电效应和防护需求,采取 更加精准的防护措施。
多学科融合
雷电防护技术将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包括气象、电磁、材料科学等,以推动该领域的技术 创新和进步。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雷电防护技术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雷电预警、 防护、评估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雷电防护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01 02
材料创新
新型材料的出现和应用将为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耐高温 性能,可提高防护装置的性能。
雷电防护技术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雷电防护技术的分类
直击雷防护
根据雷电的危害方式和特点,雷电防护技术 可分为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感应雷防 护等。
主要是通过避雷针、避雷带等设备将雷电流 引入地下,从而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 设备。
侧击雷防护
感应雷防护
主要是通过避雷网、避雷带等设备将雷电流 引入地下,从而避免雷电侧击击中建筑物或 设备。
《雷电防护》课件

雷电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总结词
雷电监测的方法包括卫星遥感、雷电定位系统、地面监测站等,这些技术有助于获取雷电活动的详细信息,为预 警和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搭载的传感器监测地球表面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预测雷电活动的 发生。雷电定位系统利用多个传感器网络,结合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变化,确定雷电的位置和参数。地面监测站则 通过安装在地面的传感器,实时监测雷电活动,获取详细的雷电信息。
分流泄流
通过分流泄流措施,将雷电流引 入地下,避免雷电流对建筑物和 设备造成损坏。
等电位连接
将建筑物内的金属管道、设备等 连接在一起,形成等电位,避免 产生电位差,从而消除雷电感应 的影响。
Part
03
雷电防护措施
室外雷电防护措施
总结词
室外雷电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避免 雷雨天气外出、远离高耸物体、 保持安全距离等。
Part
04
雷电预警与监测
雷电预警系统的原理与作用
总结词
雷电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气象数据,预测雷电活动,为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减少雷电灾害 损失。
详细描述
雷电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收集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风 速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结合雷电产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雷电活动的发生。预
保持安全距离
在室外空旷地带,应保持与高大 建筑物、高压线等设施的安全距 离,以防被雷电击中。
避免雷雨天气外出
在雷雨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外出 ,以减少遭受雷击的风险。
远离高耸物体
在室外时,应远离高耸的物体, 如树木、电线杆等,以避免成为 雷电的导电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雷针接闪器,一般采用长为1~2m左右的热镀锌圆钢或
顶部打扁并焊接封口的热镀锌钢管制成。 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还应适当加大其截面积或采取其他 防腐措施。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引下线 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和接地体的金属导体,以使雷电流泄
入大地。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性的要求,
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也可采用镀锌钢绞线。 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应确保连接牢固可靠,一般采 用焊接。
虑各项因素,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 施工。完善的防雷设施如下图所示。
(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处理,果断采取措施,避免再
次遭受雷击。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设计完善的防雷设施图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旋转发电动机的防雷保护
以防雷保护为出发点,电动机可分为两大类:
非直配电动机——通过变压器再接到架空线路上去的电
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 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 接地一次。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 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 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3)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
避雷带
高层楼宇的避雷带多沿屋脊、山墙、 通风管道及平屋顶的边沿等地方敷设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类型 图例 主要应用 满身“钢筋铁骨”的国家体育 场--鸟巢,它的金属屋面--钢结构 中的钢构件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 筋,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这 样“鸟巢”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巨 大的避雷网
避雷网
避雷器
避雷器作为避雷针的重要补充, 它是电力、电子及通信设备和系 统广泛采用的避雷装置 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设备 和电力线路,也用作防止高电压 侵入室内的安全措施
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 的接地装置相连。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 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当建筑物太高或其他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
b)接闪器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避雷针的避雷原理:利用避雷针的接闪器高出被保护
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的接
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1)接闪器
接闪器所用的材料及其尺寸,应满足机构强度和耐腐蚀的
要求,还应有足够的热稳定性。以能承受雷电流的热破坏作用。
§3-1 雷电的一般知识
一、雷电现象及危害
1.雷电的形成及种类
(1)雷电的形成 1)积雨云形成阶段 2)先导放电阶段 3)主放电阶段 雷电现象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雷电的种类
1)直击雷
2)感应雷
3)球雷
2.雷电的特点及其危害
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冲击性强的特点。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雷线、避雷网时,可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
(3)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 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m。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为单支、双支、三支等多种形式。
附设避雷针是以建筑物和构筑物本身作为避雷针的支持
物,将接闪器和引下线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4)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指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主要指接地体。
接地体通常采用圆钢、角钢、钢管等钢质材料制成人工接 地体。在土壤腐蚀性较大的地方,接地体应热镀锌或加大截面 积。 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要小(一般不超过10Ω )。一般情况下, 接地体均应使用镀锌钢材。 接地体应埋设在行人较少的地方,以防止跨步电压危及行 人安全。
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间隔
装置内的压力与周 围空气压力的压力 差(kPa) <5 5~25 ≤25 >25 大于空气 大于空气 小于空气 大于或小于空气 排放物的比重 管帽以上的垂直 高度(m) 1 2.5 2.5 5 距管口处的水平 举例(m) 2 5 5 5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5)增大绝缘子片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装 设避雷器或保护间隙,如下图所示。
采用避雷器加强保护的架空线路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一、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 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2 防雷装置
一、防雷装置的种类与应用
常用防雷装置的类型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 避雷带和避雷器。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常用防雷装置举例
类型 图例 主要应用
避雷针
避雷针是供各种铁塔、油灌、烟囱、 高层建筑物等安装使用的,是防雷系 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避雷线
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 的防雷保护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引下线沿支持物敷设方式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 引下线应经最短的途径接地,弯曲处的角度应大于90º 。 在易受损坏处的一段引下线和接地线,应加硬塑料管、 橡胶管、角钢或钢管等保护。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支持物
避雷针的接闪器固定在支持物的顶部,通过支持物将接 闪器伸向一定高度的空间,从而构成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按照支持物上接闪器离水平面的高度不同,保护 同一目标避雷针数量不同,以及避雷针的布局结构不同,分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2. 避雷器
避雷器并联在被保护设备或设施上,正常时处在不通的 状态。 当出现雷击过电压时,击穿放电,切断过电压,发挥保 护作用。过电压终止后,避雷器迅速恢复不通状态,恢复正 常工作。
a)原理图 b)实物图 避雷器的应用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3 雷电防护措施
防雷措施一般分为: 主动措施——将雷电引入大地、在进入建筑物之前予 以堵截。 被动措施——为提高绝缘水平和装设自动重合闸,覆 盖和引流采用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将 所保护的建筑 物、电气设备和线路覆盖在其保护 范围内,并用引下线和
通常采用的指标有:
(1)耐雷水平 (2)雷击跳闸率(n)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容易遭受雷击的架空线路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 1)通过装设避雷线,以防止雷电直接击中导线。 2)通过降低杆塔接地电阻,以防止雷电击中杆塔或避
雷线后反击引起绝缘闪络。
3)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和环网供电。 4)加强线路绝缘和线路交叉部分的保护。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二、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
(1)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 (2)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 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存在雷击隐患的新建房屋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对受雷击伤害人员的救护
雷击时的电流热效应可引起人体电烧伤,严重时使人体 炭化成焦状。 (1)衣服着火者的救护措施 (2)呼吸、心跳停止者的现场救护措施 (3)伤口处理措施 (4)送医院救治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二、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1.企业和单位的雷电防护措施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学习目的
1.了解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
2.熟悉防雷装置的分类与应用。
3.熟悉人身雷电防护的技术措施。
4.了解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等级。 5.掌握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技术措施。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 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雷电对建筑物、构筑物和电气设 施也有很大的破坏力,所以,电力设施、建筑物特别是有 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建筑物等,均需考虑防雷措施。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二、防雷装置的安装及要求
1.避雷针
避雷针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和支持物四部分组成。 由于直击雷是雷云和大地间的直接放电,突出地面的高耸建 筑物,最易首先接触先驱放电而遭到破坏。因此,在许多需 要保护的构筑物上或建筑物附近都设置有避雷针。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a)避雷针的结构 避雷针和接闪器
动机。非直配电动机所受到的过电压均须经过变压器绕组之 间的静电和电磁传递。只要低压绕组不是空载,那么传递过 来的电压就不会太大。 直配电动机——直接与架空线相连的电动机。直配电动 机的防雷保护在电力系统中较难实现。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输电线路的雷击事故在电力系统总的雷害事故中占有很 大的比重。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 线路雷害事故的次数和损失。 为了表示一条线路的耐雷性能和所采用防雷措施的效果,
(1)企业和单位应定期由专业防雷公司检测防雷设施,
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企业和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
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
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
第三章 雷电防护安全技术
(3)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 器件、器材。 (4)新增加建设和安装的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 重新设计和建设。 (5)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综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