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进展变迁,而且能够让人们能够更加的了解这个社会。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育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难点:春秋争霸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春秋五霸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

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二)三、齐桓公首霸1、看地图。

“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三)晋楚争霸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四)吴越争霸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实行了哪些措施?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老师补充。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1课: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1. 夏商西周的起源与发展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夏禹传位给启,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社会制度与民族文化:例如,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家思想的起源等。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齐桓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3. 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3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秦朝的统一历程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

3. 秦朝的灭亡: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等。

第4课:汉朝的兴衰1. 汉朝的建立与繁荣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楚汉战争,汉武帝扩大疆域,文景之治等。

3. 汉朝的衰落与分裂:例如,王莽篡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兴衰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赤壁之战,三国归晋等。

3. 两晋南北朝:例如,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峙等。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2. 多媒体资源:历史事件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六、第6课:隋唐五代十国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的统一与改革隋炀帝的过度扩张与隋朝的崩溃2. 唐朝的兴盛李渊建唐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女皇统治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3.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十国并列与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七、第7课:宋元时期1. 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赵匡胤建宋与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两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制度2.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理学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3.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族统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与忽必烈的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与对中国的统治八、第8课:明清时期1. 明朝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建明与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2.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科技文化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3. 清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衰落与鸦片战争九、第9课:近代史(上)1. 晚清的变革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乱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与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第10课:现代史(上)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建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影响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3.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六至十课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可参照前五课的相应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主要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了解不深。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难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习资料:关于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研究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呈现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较多,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难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认定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春秋时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例,详细讲解其事迹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材和教案,熟悉教学内容。

2.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制作相关的PPT和视频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和讨论题目,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PPT和视频素材,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秦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跳出来,全面、深入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实现统一六国的?他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小组合作寻找答案。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三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外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贸易往来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PPT上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简报,并进行展示。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简报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短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汉书》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宋书》里描述的江南与《汉书》中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汉书》记载的内容反映了江南地区当时开发不充分,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宋书》里则反映出江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繁华的地区。
【展示提升】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原因。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B )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2.下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
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C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东晋的兴亡
自主阅读课本P82~83内容,完成第1题。
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
(1)317年,司马睿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3)“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学习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解读目标。
方法指导一:
细读教材,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方法指导三:
追溯历史三国前,江南落后少人烟。东汉末年北战乱,各族人民往南迁,带去劳力和技术,江南经济得发展。大片荒地被开垦,修建水利多工程,水稻小麦和绿肥,推广粪肥和牛耕。
知识模块二 南朝的政治
自主阅读课本P83~84内容,完成第2题。
2.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
(1)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2)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4.有人说,江南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妙龄女郎,从古至今令千万文人为之低吟浅唱。自4世纪初起,许许多多的北方人远离家乡来到江南,主要是因为( C )
(2)为什么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三国历史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中哪一国地处今天的江南地区?它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关系吗?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写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峰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知识模块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主阅读课本P84~85内容,完成第3题。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1)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