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八年级下册2——21页)复习摘要:1、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因此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2.嫁接的关键是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3.鸟卵的结构(17页图):一个卵细胞包括(卵黄、卵黄膜和胚盘)三个部分。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鸡)。

(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卵白,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料)。

卵黄——(胚胎最初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

气室是,内贮存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

雌鸟或人工孵化箱提供给受精的鸟卵继续发育的条件是()。

一个鸡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4、蚕茧代表家蚕的()期。

5.一株桃树上能结出“水蜜桃”、“毛桃”、“油桃”等不同品种的桃,采用的繁殖方式应为()A.扦插B.压条C.分根D.嫁接 6.植物园引进了一种稀有花卉,技术人员想在短时问内将其大量繁殖,比较理想的方法是( )A.种子繁殖 B.植物的组织培养 C.扦插 D.压条7.菊花既能进行无性繁殖,又能进行有性繁殖,请回答:⑴如果要保持某菊花的优良特性,宜用生殖来进行繁殖。

⑵如果想培育新品种的菊花,多采用生殖方式繁殖。

8.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果树,同有性生殖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9.“金蝉脱壳”的本义是指昆虫(蜕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10、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的原因是(蛙生存的水环境受到污染)。

因此,你得到的启示是:(为了保护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我们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受到污染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11、毛桃味酸,水蜜桃味甜,将水蜜桃的枝条嫁接到毛桃树上,该枝条上结出的果实的味道是() A和毛桃一样酸 B 和水蜜桃一样甜 C酸甜各半 D不酸也不甜 12、荷用藕繁殖属于(无性生殖);用莲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初二生物下册第七单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新人教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初二生物下册第七单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新人教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教案初二生物下册第七单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新人教版初二生物下册第七单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新人教版知识点1.生殖行为:鸣叫(雄蛙)、抱对(体外、水中受精)点拨受精卵上面颜色深,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

2.青蛙的发育①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体)、幼蛙、成蛙(成体)四个阶段。

②变态发育: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青蛙这样,发育过程经过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这样的发育成为变态发育。

③两栖动物的概念: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这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举例:蝾螈、大鲵、青蛙、蟾蜍。

3.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点拨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从而要保护它们生存的水域环境,因此两栖动物还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②不能将两栖动物简单理解为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动物,如乌龟、鸭子、鹅等都不是两栖动物。

课后习题1、某生态县开展“养蛙治虫”实验,结果表明,放养一定数量的青蛙的稻田比喷洒数次化学农药的对照田水稻增产9﹒2%,这个事实说明()A、农药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B、青蛙对农田害虫的控制作用有限C、青蛙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D、农药影响水稻的传粉2、两栖动物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肺不发达B、体温不恒定C、生殖发育离不开水D、心脏结构简单3、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A、肺和鳃B、鳃和肺C、皮肤和鳃D、肺和皮肤4、下列动物不属于两栖类动物的是()A、大鲵B、鳄鱼C、蝾螈D、癞蛤蟆5、青蛙从幼体到成体,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鳃消失B、尾消失C、体表出现鳞片D、长出四肢答案:1、C2、C3、B4、B5、C。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植物的生殖.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四、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 或Dd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4.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AaAaAaAaAAAaAaaa四人的性别遗传.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 女:44+XX)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女性为XX.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五生物的变异.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2.原始地球条: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二、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三、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单元复习题 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单元复习题 有答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始地球条件下简单物质可自发形成原始生命B.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C.生命起源在原始大气中进行D.原始生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2.美国科学家米勒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组成蛋白质的一些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A.葡萄糖B.脂肪C.氨基酸D.纤维素3.下列不是采用比较法研究生物进化的是()A.从动物、植物的器官和系统研究生物的进化关系B.根据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C.有关恐龙灭绝的推测有很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D.通过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研究生物的进化关系4.关于生命起源有如下几种观点,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的是()A.自然发生说B.宇生说C.化学进化论D.神创论5.下列关于动物保护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使动物容易躲避危害B.能够保护动物皮肤的美丽C.有利于动物捕食猎物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6.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的生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德国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原因是() A.有和鸟类相似的特征B.有和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C.基本特征既不像鸟,也不像爬行动物D.既有像鸟的特征,也有像爬行动物的特征8.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①自然发生②物种不变③过度繁殖④环境污染⑤生存斗争⑥遗传、变异⑦适者生存A.①②③⑦B.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D.③⑤⑥⑦9.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下列生物个体容易被淘汰的是()A.生活在常刮大风海岛上的无翅昆虫B.生活在有烟工厂附近的深色桦尺蛾C.夏季到来时的雪白雷鸟D.生活在荷塘里的青色蛙10.达尔文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是()A.生物都会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环境选择了其中有利生存的变异B.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生物自然就会产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C.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促进了生物产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D.各种生物的过度繁殖,促使生物产生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变异11.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C.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D.生物进化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无关12.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经常吃高处的树叶B.生物变异一般是有利于生存的C.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D.环境对不同的变异个体具有选择作用二非选择题1.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同“_______”,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对宇宙空间中物质的研究,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来自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三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三章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原始大气:没有氧,有二氧化碳、氢气、氨、甲烷、氨基酸等有机物。

2.条件
能量:高温、紫外线、雷电
原始海洋:生命的摇篮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种子植物
2.无脊椎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类→原始的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原始的哺乳类3.生物进化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证据:化石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1)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
(2)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2.原因:人工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而形成的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1)边复习边做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1)边复习边做题

八年级(下)生物复习资料(边复习边做题)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7.1.1 植物的生殖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 ,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有性生殖: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3.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 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 、压条、组织培养等。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接上去的芽或枝叫 ,被接的植物体叫 。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 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经嫁接产生的新植物体保持原接穗植物的性状。

例如,将甜桃嫁接到毛桃树上,接穗长成的新枝上会结出甜桃。

苹果、梨、桃等果树常进行嫁接繁殖。

扦插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一部分茎、叶或根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方法。

甘薯、葡萄、菊、月季等进行扦插繁殖。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组织培养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组织培养可用来培育植物新品种,可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植物,还可培养脱毒植株。

〖练习〗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有 ,理由是有一个健壮饱满的芽,才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芽可以成长为新的个体。

没有芽的马铃薯小块,在土壤中会很快腐烂,很难实现繁殖的目的。

§7.1.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家蚕的一生要经过 、 、 和 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要蜕皮 次。

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填写下表。

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不完全变态:卵→ →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成熟植株花萼、花冠等 柱头蝗虫的发育:受精卵→若虫(又叫跳蝻)→成虫。

人教版(2013) 八年级 生物 下册 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2013) 八年级 生物 下册 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2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①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课件

水平的 有利于减少蒸腾
去掉部分叶片 可减少蒸腾
斜向的 可增加吸水面积
扦插的枝条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叶片全部去掉 有利于生根
12.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为了保
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在下列
繁殖方法中,最好不用:
A.种子
B.扦插
C.压条
D.嫁接
13.利用_无__性__生__殖___的原理,使植 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 过细胞的_增__殖___和_分__化___,快速 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称 为组织培养。这种生物技术主要 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__能__性__.
八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鸟的生殖
和发育
两栖动物生
殖和发育
生物的生
殖和发育
昆虫的生殖 和发育
植物的 生殖
生物的遗传 和变异
生物 圈中 生命 的延 续和 发展
生物的 进化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 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 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的胚—新一代植株) 向日葵、桃树、水稻、小麦、玉米等开花的植物属 于有性生殖。
D. 后代患显性遗传病的机会较大
8.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B )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棉花的绒长和绒短
9.一只雌猫一次产了三只小猫,这三只小猫在毛色上不完全
相同,这说明生物体具有( B)
A.遗传性 B.变异性 C.进化性 D.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第七单元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

(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5)无性生殖的特点: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卵黄膜→细胞膜、卵黄→细胞质、胚盘→内有细胞核)。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受精卵的胚盘(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浓而略大)将发育成雏鸡,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3.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卵壳和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起体交换。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卵胚卵壳膜气系卵卵黄膜卵减少水分的丢失;鸟卵内贮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需要,整个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5.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统称。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

6.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数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父方:AA —→精子A受精卵Aa母方:aa —→卵细胞a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人,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2)实验材料:选择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且闭花受粉的豌豆。

(豌豆的相对性状:植株的高和矮,种子的黄和绿,种皮的光滑和皱缩。

)(3)实验方法: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

(4)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都是高茎的。

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为3﹕1)。

(5)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a.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

b.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c.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d.子一代(Dd)的生殖细胞,有的含有D基因,有的含有d基因。

2.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1.1902年,科学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别的染色体不同,它们之间形态差别很大,而且与性别有关,所以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后来,科学家进一步把男性体细胞中那一对与众不同的染色体,分别称为X 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的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2.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3.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条+XY,女:44条+XX)。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4.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

(原因:精子有X或Y两种类型,卵细胞只有X一种类型,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因此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12.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科学的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作基础,凭空想象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历程:(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采用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马次之,果蝇和向日葵则较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