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情收集上报

合集下载

重大气象灾害调查及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重大气象灾害调查及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青海气象防灾减灾引言气象灾情的调查、收集上报和评估工作是为确保气象灾情收集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与民政部门灾情信息的一致性,更是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准确气象信息的重要依据。

本文对201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因强降水造成受灾较为严重的都兰县开展灾情实地调查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旨在不断总结决策气象服务经验,从而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水平。

1天气气候概况及灾情1.1天气气候概况受强台风“派比安”北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西伯利亚大槽东移南压及青藏高原上不断有低涡东移影响,2018年6月30日至7月2日,青海省自西向东出现了入汛以来最强降水天气过程。

据资料监测,6月30日08时至7月2日08时,全省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水天气过程,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区大部及牧区东部降水过程普遍较大,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在25.0~重大气象灾害调查及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巨克英1史津梅王振海(青海省气象台,西宁810001)1作者简介:巨克英(1964年2月—),女,汉族,青海海东市人,本科,副研级高工,主要从事决策气象服务和灾害性天气研究工作。

E-mail:*****************。

摘要:201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受强台风“派比安”北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西伯利亚大槽东移南压及青藏高原上空不断有低涡东移影响,青海省出现入汛以来大范围最强降水,降水集中在西宁、海东大部、海北西部、海南北部和海西东部地区,其中都兰县、海晏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刚察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38个乡镇48h累计降水量在50mm以上,最大降水出现在海晏县甘子河乡德州村,累计降水量98.6mm,其次是乌兰县哈里哈图95.6mm、河南县托叶玛乡曲海村92.6mm。

强降水导致都兰县、贵德县、海晏县等地城市内涝、河堤、道路、桥梁被冲毁、农田被吞噬、民房进水等灾害。

其中受灾较为严重的都兰县直接经济损失2689.53万元,农业方面受灾严重。

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专项考试_7

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专项考试_7

114、根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对于一些影响时间比较长的灾害,如干旱、台风、连续性暴雨等,应当滚动进行灾中评估。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15、根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灾情上报采取分级负责制。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16、根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应当客观、准确、全面反映气象预报服务情况。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17、根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灾情收集、上报、普查、评估人员应具备较好的气象灾害业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相应培训。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18、根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中型及以上气象灾情评估报告,及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19、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到2035年,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球气象灾害治理的中国贡献力和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20、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专门机构在省市县三级的全覆盖,落实机构人员编制及运行费用。

()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21、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探索气象防灾减灾救灾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22、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级气象部门传播到乡镇协理员、村信息员、各网格负责人直至入户的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格。

() [单选题] *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123、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技术新方法运用。

牌头镇小灾害性天气预警报告制度

牌头镇小灾害性天气预警报告制度

牌头镇小灾害性天气预警报告制度为贯彻诸政发[2006]46号、诸教[2006]122号文件精神,为预防我镇学生接送工作中天气灾害的影响,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维护和确保学校稳定,保证人员安全,根据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灾害性天气预警内容。

1、根据本地有关天气预报,当发生台风、暴雨、暴雪、大风、冰雹、寒潮、低温、高温、干旱、雷电、龙卷、霜冻、大雾、结冰、渍涝(积涝、内涝)、连阴雨等所造成的灾害。

2、因上述气象因素作用而引起的洪涝、凌汛、山体滑坡、泥石流、寒露风、电线积冰、道路结冰、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气象灾害。

3、未接气象台预报而因地理等因素产生的天气灾害,如火灾、道路塌陷等不可测灾害。

二、灾害性天气预警报告程序。

1、根据上级有关通知,中心学校获悉预报确认将有气象灾害发生,及时向下属各校报告,责成相关人员通知学生家长和接送车驾驶员(车队长),并进行全程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

同时上报镇政府和市教育局,由镇政府落实通过镇有线电台发出灾害性天气预报及学生接送安排。

2、预警信息发布后,中心学校落实专人值班,收听、收接上级通知,并及时传达至下属各校。

直至警报解除。

各校要落实值班人员落实有关工作,采用校讯通等公告系统及时将灾害信息预告给家长。

3、根据预警内容,针对学生接送车明确接送要求,并及时告之各接送车车队长和驾驶员。

三、灾害性天气预警后续工作。

1、按照上级相关规定迅速、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灾情、后果等的调查、收集、上报工作。

2、根据学校实际做好灾害性天气带了学校接送不良后果的处理办法,并报上级批准后认真落实。

四、灾害性天气预警报告纪律。

严格按上级发布的天气信息进行传递,预报中做到客观、准确、正面反映气象服务情况。

五、灾害性天气预警其他事项。

1、中心学校日夜值班电话:890798562、在驾驶员安全学习会中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教育工作。

3、对及时提供气象灾害信息的人员经确认后,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报酬。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

附件3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

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

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专业资料..专业资料.四、灾情填报规范(一)总体要求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二)基本信息字段1:“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姓名;字段6:“联系电话”填写填报人的联系电话,如填写办公电话需包含区号;(三)灾情信息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和受众情况;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受伤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字段20:“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应对灾害期间离开其住所转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字段21:“倒塌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数量;字段22:“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但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内)。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1. 发现和确认自然灾害
- 政府部门、民众或媒体第一时间发现并确认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 通过现场勘查、卫星遥感监测、居民报告等方式收集灾害信息。

2. 初步评估灾情
- 灾区相关部门立即开展初步灾情评估,包括受灾范围、损失情况等。

- 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3. 上报灾情信息
- 灾区县级政府将初步评估的灾情信息及时上报至上级政府部门。

- 上报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基本情况等关键信息。

4. 核实和汇总灾情
- 上级政府部门接收灾情信息后,立即派员赴现场核实灾情。

- 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全面汇总受灾情况。

5. 发布权威信息
- 经过核实和汇总后,由政府权威部门对外发布权威灾情通报。

- 通报内容包括灾害概况、应急响应行动、救助措施等信息。

6. 持续跟踪评估
- 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继续收集并更新灾情数据。

- 根据最新灾情,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和救援措施。

7. 灾后评估和总结
- 自然灾害结束后,对全过程的应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 并根据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灾害报送流程。

以上是一般的自然灾害报送流程,具体操作时根据实际情况可有所调整。

及时、准确的灾情报送,是有效开展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科函〔2010〕2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管理,进一步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和《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气象业务管理文件,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以下条文中提及的强对流天气均特指上述几类天气)。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第三条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第二章业务分工第四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第五条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1第七条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及服务业务,在省级气象台指导下,制作发布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题库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题库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题库)《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一、单项选择题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A国务院B省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乡镇以上人民政府2、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A国家B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C住建部D国家标准委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

A时间B地点C范围4、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A1万B2万C3万D5万二、多项选择题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A种类B次数C强度D造成的损失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A国家重大建设工程B省级重大建设工程C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D大型太阳能、风能3、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A重要天气预报B灾害性天气警报C重大过程服务信息D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河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气象局•【公布日期】2005.10.08•【字号】冀气发[2005]67号•【施行日期】2005.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冀气发〔2005〕67号)各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现将《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十月八日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和应急处理工作,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气象部门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以下简称各单位)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重大突发事件,包括当地出现的重大气象灾害、需要提供相关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部门内部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

第四条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的原则,并符合安全、保密等相关规定。

第二章信息报送标准和内容第五条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标准:(一)造成人员死亡的重大突发事件;(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突发事件;(三)对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

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应当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第六条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切变、下击暴流、霜冻、大雾、结冰、渍涝(积涝、内涝)、雪(冰)崩、干热风、连阴雨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因气象因素作用而引起的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电线积冰、道路结冰、森林(草原、城市)火灾、作物病虫害、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本规范依据《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将气象灾害划分为28类。

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字段共包含96项,分属:基本信息、社会影响、农业影响、畜牧业影响、水利影响、工业影响、林业影响、渔业影响、交通业影响、电力影响、通讯影响、基础设施影响、商业影响、其他行业影响、图像视频信息及说明等16类。

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四、灾情填报规范(一)总体要求及说明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如某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无灾害影响描述或第2至第16类具体数据或文本信息内容,则不上报此次过程。

(二)各字段具体要求及说明(1)基本信息:“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指灾害发生地点所属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州)、县(区、市);“县编码”指灾害发生地所属的县级编码。

“灾害发生地名称”指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具体地点,指县级以下如乡(镇)、村等的名称,可以同时填写多个地点,用逗号隔开;“灾害主类”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应归属的灾害名称”参照附表1中的“应归属的灾害名称”规范填写;“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07-02-08);“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灾害影响”填写本次灾害影响的总体情况。

(2)社会影响:“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受伤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被困人口”指受灾人口中被围困48小时以上、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口数;“饮水困难人口”指因灾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不能解决饮水问题的人口数量;“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需在24小时内离开其住所转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倒塌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数量;“损坏房屋数”指因灾导致房屋部分承重构件出现损坏,或非承重构件出现明显裂缝,或附属构件遭受破坏,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才可以居住的房屋间数;“疾病名称”指因本次灾害引发的流行病、传染病、多发病等疾病的名称;“发病总人口”指因灾引发的各种疾病发病的总人口;“停课学校”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停课学校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但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内);“其他社会影响”描述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社会影响。

(3)农业影响:“灾农作物名称”指遭受本次灾害的各种农作物名称;“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1成(含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农作物成灾面积”指因灾减产3成(含3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因灾减产8成(含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粮食”指本次灾害造成受损粮食数量(包括减产、冲毁等);“大棚损坏”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农业生产用棚类设施的损坏数量;“农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牧业、林业、渔业损失);“农业其他影响”描述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农业影响。

(4)畜牧业影响:“影响牧草名称”指本次灾害受灾各种牧草的名称;“牧草受灾面积”本次灾害受灾的各种牧草总面积;“死亡大牲畜”指体型较大、须饲养2-3年以上发育成熟的牲畜(如马、牛、驴、骡、骆驼等,但不包括羊、猪等中小型家畜)死亡总数;“死亡家禽”指因灾造成的家禽(如鸡、鸭、鹅等)死亡总数;“饮水困难牲畜”指因灾造成的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破坏,短期内无法解决饮水问题的牲畜数量;“牧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使牧业遭受的总直接经济损失;“牧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牧业影响。

(5)水利影响:“水毁大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中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至1亿立方米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小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10-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损毁数量;“水毁塘坝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小于10万立米的水利设施损毁数量;“水毁沟渠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沟渠损毁长度;“堤坝决口情况”描述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水利设施堤坝决口的地点和决口长度;“水情信息”指本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水利直接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水利有关的各种总直接经济损失;“水利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水利影响。

(6)工业影响:“停产工厂”指因本次灾害全部或部分停产的工矿企业数量;“工业设备损失”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工矿企业大型设备数量;“工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工矿企业总的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工业影响。

(7)林业影响:“林木损失”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各种林木倒断数量;“林业受灾面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林业受灾总面积;“林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林业有关的总直接经济损失;“林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林业影响。

(8)渔业影响:“捕捞船只翻(沉)数量”指灾害造成的渔业捕捞船只损坏或翻沉的数量;“捕捞船只翻(沉)吨位”指灾害造成的渔业捕捞船只损坏或翻沉船只的总吨位数;“渔业影响面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渔业养殖受损面积;“渔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渔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渔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渔业影响。

(9)交通业影响:“飞机航班延误”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飞机航班延误或停飞架次;“交通工具停运时间”指本次灾害造成的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停运的时间;“交通工具损毁”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损坏数量;“铁路损坏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铁路路基、铁轨损坏长度;“公路损坏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道路和市内道路等)受损长度;“水上运输船只翻(沉)数量”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水上运输交通工具损坏、翻沉数量;“道路堵塞”指因本次灾害造成的道路交通拥堵路段数量、堵塞长度等;“交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交通业总直接经济损失;“滞留旅客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因交通中断、交通工具延误等在机场、车站滞留的旅客数量;“交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交通业影响。

(10)电力影响:“电力倒杆”、“电力倒塔”指本次灾害造成的电杆或基塔倒断数量;“电力断线长度”指本次灾害造成的输电线路断线、受损长度;“电力中断时间”指本次灾害因电力故障造成的停电时间;“电力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电力有关的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电力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电力影响。

(11)通讯影响:“通讯中断时间”;指本次灾害造成的通讯(电话、电报、无线电通讯等)中断时间;“通讯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通讯有关的各种直接经济损失;“通讯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通讯影响。

(12)基础设施影响:“损坏桥梁涵洞情况”指本次灾害造成的较大型桥梁、涵洞受损数量;“基础设施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各种基础设施总直接经济损失;“基础设施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基础设施影响。

(13)商业影响:“停业商店数”指受本次灾害影响而停业的商店数量(不包括私人小店);“商业经济损失”指本次灾害造成的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总直接经济损失;“商业其他影响”描述本次灾害除上述内容以外的其他商业影响。

(14)其他行业影响:指本次灾害对除上面所列各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影响情况。

(15)图像视频信息:“图片”指与本次灾害有关的灾情照片等图像信息;“图片信息说明”指照片中灾害事件的时间、地点及拍摄时间、人员等相关说明信息;“视频”指与本次灾害有关的灾情录像等视频信息;“视频信息说明”指视频资料的拍摄时间、地点、拍摄人及相关说明等信息。

(16)说明:“数据来源”指本次灾情信息的来源;“备注”关于填报过程中需要说明或阐述的内容。

五、常见问题处理规范(1)“灾害发生地名称”字段的填写。

当灾害在全县2/3以上地区发生时,可以填写‘全县范围’或‘所有乡镇’,否则按实际发生灾害的乡镇名称填写。

(2)“灾害类别”字段的填写。

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灾害名称。

如同时伴随其他类别灾害,则该字段填写最主要的致灾灾种名称。

举例: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同时出现,并明确主要致灾灾种为‘暴雨’,本记录“灾害类别”字段中则填“暴雨洪涝”,本记录中即填报‘暴雨’造成的各项损失数据。

如同时‘冰雹’(或‘雷电’、‘大风’)也有具体灾情数据且不与暴雨灾情重复,则再以‘冰雹’(或‘雷电’、‘大风’)为主灾填报另一记录,灾害名称填‘冰雹’(或‘雷电’、‘大风’)。

为避免重复统计,本次过程中凡有具体灾情、且能够单独成为一条记录的,其‘伴随灾害’字段不再填其他伴随灾害。

(3)“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字段的填写。

举例:本次灾害过程在当地为‘暴风雪’造成的灾害,则在本条记录的“灾害类别”字段填‘雪灾’,“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字段填‘暴风雪’。

(4)“伴随灾害”字段的填写。

本字段只填写灾害过程中除主灾之外的、但又没有具体灾情数据或文字信息的伴随灾害名称。

举例:如(2)的例子中,‘雷电’、‘大风’、‘冰雹’其中一项或几项均没有具体灾情数据或文本信息,则“伴随灾害”字段中填该项或该几项的名称,此字段可多填。

(5)对于确实无法查清灾害性天气过程的起止日期而只有模糊时段的,该灾情记录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根据该时段的起止日期来确定。

如灾情记录中只有旬或月的,开始日期填写该旬或月的第一天,结束日期填写该旬或月的最后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