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母亲的八个教子故事
名人家风家训素材

名人家风家训素材名人谈家风:莫言勤学姚明诚实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
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
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
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尽管他们对家风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把这些回答集中起来,不难对家风的定义作出一个总体的概括: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朴素,也是最核心的文化单元。
“门风优美”的中古世家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
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
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
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
短短的一番对谈,看似讨论古书,实则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
中古时期的世家常有谢安式的教育方式,世代相承的道德教化成为他们的文化底色,因而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赞为“门风优美”。
他们并非对家族后代进行刻板说教,而是在谈论学术文艺时蕴道德礼仪于其中。
除去这种“言传”,更多时候他们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子弟行为礼仪的培养,以及自身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来进行“身教”。
重视践行的“身教”与注重学习领悟的“言传”相结合,让家风这一文化基因得以顺利完成代际传承。
古人对家风的重视,与他们对社会秩序的体认有关。
在先秦时代的古人看来,先确立家内秩序,才能建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维护家内之礼,才能拥有正常的社会秩序。
【五年级】莫言母亲的启示

【五年级】莫言母亲的启示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敬重之情。
莫言的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莫言母亲的教诲和启示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莫言作品中流淌出来的温暖和人性的源泉。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朴实而坚强的女性。
她在早年失去了丈夫,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艰辛地生活着。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困苦,她仍然坚持将孩子们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
她相信只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孩子们就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她独自一人默默地辛勤劳作着,从早到晚都在为孩子们打拼。
她从不抱怨,总是面带微笑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她总是告诫莫言要努力工作,她相信只有通过辛勤的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莫言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影响,他知道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宽容和慈悲的人。
在莫言非常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离开了他们,造成了他们家庭的破碎。
他的母亲并没有对父亲抱有仇恨和愤怒,相反,她一直宽容地对待着他。
她告诉莫言要学会原谅和包容他人,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这种宽容和慈悲的心态影响了莫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渗透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智慧和温暖的人。
她经常给莫言讲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智者的聪明和善良,也有坏人的狡诈和残忍。
通过这些故事,莫言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智慧和技巧,他知道通过善待他人和理解他人的驱动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莫言母亲的启示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莫言通过他的作品,传递了他对母亲的感激和敬意,同时也传递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
莫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他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的温暖和人性成为了读者心灵上的慰藉和鼓励。
莫言母亲的教子故事

莫言母亲的教子故事作者:紫果儿来源:《中华家教》2013年第05期去年应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邀请,我参加了斯德歌尔摩使馆举办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见面会。
莫言在瑞典学院回忆母亲的演说让我领略了这位母亲的伟大和智慧,不由得心生敬佩。
故事一莫言小时候由于饥饿无力不小心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打烂了。
在那个收音机,缝纫机,热水瓶都算是高档用品的年代这可不是什么小事,于是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听到母亲焦急的呼唤,莫言才敢爬出来。
见到惶恐和害怕的莫言,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摸着他的头长叹了几声。
由此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慈爱,宽容的女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懂得理解与宽容他人的错误,言教不如身教,而身教不如境教。
故事二让莫言人生当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小时候母亲领他在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人来了,所有人都仓遑逃窜,但他母亲是一位小脚跑不快,被看守人赶上来扇了一耳光,摇晃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那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在集市上,他与母亲看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当年那个看守人,莫言想冲上去报仇,但母亲平静地拉住他的手说:“孩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同一个人。
” 这是一位睿智和极其善良的母亲,否则可能没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了。
故事三在一个中秋节的中午,莫言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几个。
正吃着,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他家,小莫言拿出半碗红薯干打发他。
老人说:“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在吃饺子,却给我红薯干?”小莫言生气地说:“我们一年只包一两次饺子,每次只能吃个半饱,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莫言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训斥了他,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
母亲以身作则教会了莫言善良,仁慈地去对待他人。
故事四莫言十几岁时,母亲患肺病,饥饿、病痛、劳累、困境缠绕着她,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小莫言常有不祥之感,唯恐母亲自寻短见,每次劳动归来就喊母亲,如果听不到回应,就心惊胆颤。
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
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莫言与母亲8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莫言与母亲8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作为启蒙教育的指导者,母亲往往会用最朴素,但也是最艺术的方式来教化影响自己的孩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母亲,正像那个年代的全中国千千万万母亲一样,不识字,没有读过书,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但这并不妨碍这位母亲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本期,我们一起分享莫言与母亲的8个家庭教育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教学有所启发。
一.一个抚摸,唤醒人性的亲情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二.一次容忍,播种品德的良种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三.一个善举,传递人性的真谛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莫言:母亲做的这八件小事,点亮了我的一生

莫言:母亲做的这八件小事,点亮了我的一生⒈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⒉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她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⒊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⒌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莫言: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莫言: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致辞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
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莫言和他的爸爸妈妈优秀的父母要用心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莫言 母亲的8件事,点亮了我的一生

莫言:母亲做的这八件小事,点亮了我的一生1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她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五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三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人生和处世。
七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坚强和不屈。
六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梦想和志远。
莫言:母亲的八个教子故事
一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学习和生活。
八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