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留白艺术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展开全文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文字〖大中小〗)“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我国艺术传统中,诗和画总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随形,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
不少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留白手法,取得了特别的审美效果。
白居易是大家公认的留白高手,他的《琵琶行》堪称留白的巅峰之作。
在琵琶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读者仿佛化身诗人去感受着琵琶女汩汩流动的哀惋之情,感受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撞击的震颤。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乐曲演奏过程之中短暂的“无”,使音乐和情感实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看似“无声”的“无”中生出整首乐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有”。
短暂的空白仿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给予我们的那种飘渺悠远的感觉。
短暂的余韵徐歇之后,积蓄的力量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轰然爆发出来,随即戛然而止。
此时惟有留白的“江心秋月白”冷寂无声,听众还深深地沉浸在乐曲营造的美妙世界里。
白居易在此诗中直接抒发内心情怀的句子很少,但诗人那绵绵浩荡的怨悱心潮,正是在琵琶女手翻弦飞的音符跳跃之间、旋律流转背后汹涌澎湃着 !即使在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诗人内心里何尝一刻暂息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潮涨潮落 ?如刘商的《行营即事》也是留白的杰作。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场面,而是选取“将军夸剑”这一细节。
通过将军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宝剑又杀了多少多少人,又荣膺了多少多少功名这一生活场景,控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惨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诗词中的留白

诗词中的留白初学诗歌者,常常写景过满,唯恐遗漏,使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
其实,作者写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为篇幅是固定的。
如果能让读者去想象和联想,那么,时空就会变得很长很大,甚至超出作品的千万倍。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下面就和大家谈谈诗歌的留白。
一、什么是留白?1、理解概念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留白雅称余玉,也就是说,它留下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2、诗歌、雕塑、绘画、音乐艺术等,留白手法随处可见。
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几句诗,没有从正面描绘罗敷的惊人美貌,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的。
写出了各种人因罗敷而神魂颠倒。
这样,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
使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
这就是侧面描写留白。
雕塑留白——断臂维纳斯,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传统绘画,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
”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音乐上亦多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二、诗词中的留白简介1、诗词创作中为什么要留白?留白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实而扩虚。
留白的重要作用: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
诗词的留白艺术

诗词的留白艺术诗词的留白艺术留白这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诗词的留白艺术:三种技法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
“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这种艺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绽出无数奇葩。
我观其线索,似乎有几种常见技法,在此列举,未必妥当,且以切磋:一、结构留白。
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这种技法很常见,王维诗作擅长此道,苏东坡曾赞其“诗如画,画如诗”。
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只说说其中—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诗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
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二、修辞留白。
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
各类例证较多,不一一列举。
三、句法留白。
则产生于诗词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
它可以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良久沉思。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
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
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
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
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一、什么是古诗的留白之美?1.1 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现代诗相比,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其中之一就是留白之美。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常常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通过减少文字的数量来表达更多的含义。
这种留白的手法使得古诗更加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去思考诗意的深远。
1.2 留白之美体现的方式在古诗中,留白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省略主语和宾语古诗中常常省略主语和宾语,将诗的对象留给读者去揣摩。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句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让读者去想象是谁在边境上行走,是谁发出了孤独的鹅叫声。
1.2.2 留白的标点符号运用古诗中常常使用标点符号来表达留白之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逗号的运用使得原上草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揣摩的余地。
1.2.3 含蓄隐晦的意象古诗中常常使用含蓄隐晦的意象来表达留白之美。
例如,孟浩然的《别董大》中有句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里的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意象,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二、留白之美的意义和价值2.1 留白之美的审美效应留白之美可以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展开无尽的想象。
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思考来填补留白,与诗人进行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这种审美效应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2 留白之美的观念意义古诗中的留白之美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写作风格。
它强调了表达的简练与含蓄,追求意境的折射和留白的空间。
这种观念意义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使得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意境的呈现和读者的参与。
三、留白之美在具体诗作中的应用3.1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留白的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思考的空间。
为了表达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他省略了主语和宾语,通过戍鼓声与边秋鹅叫声的对比,使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思绪万千的氛围。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导读:在教学中,对诗歌诠释的完满与解读的精细常常会影响学生审美的趋向,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首诗的终生体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讲究留白将会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并激发学生不断品咂与不断追求诗意的兴趣。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
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文学艺术,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
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
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
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意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过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
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
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
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
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留白通常被用来暗示、预示或引起读者思考。
以下是一些诗词中留白艺术手法的例子:
1. 暗示故事情节的留白: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只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没有明确表达出送别时的具体情境和情感,但通过“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意象的组合,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出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表达含蓄情感的留白: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人只描述了昨晚的风雨和自己的浓睡,但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花的关切和忧虑。
然而,通过这个留白,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花的深深关切和忧虑。
3. 创造意境的留白: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并没有明确表达出对这些景象的感受。
这个留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之,留白是一种高妙的艺术手法,它让诗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可能性。
巧用诗文中的留白艺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巧用诗文中的留白艺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八年级张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中对诗歌运用留白艺术的最高评价。
下面就古诗中的留白艺术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联系做一点探讨。
一、概括性语言中的留白空间古代诗歌,大多是简约精炼之作,但看似简洁的言语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甚至一句话,在空间上,可横跨西北边陲与江南水乡乃至海角天涯,时间上,可上至三皇五帝下达唐宗宋祖以至上下五千年,内容上,可囊括东周列国、楚汉相争等重大事件,不少诗句中所蕴含的信息量难以预计,给人留下无限的探求空间,既是语言锤炼的精华,又具铅华落尽见真淳的朴质。
初中课本中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可谓是概括性诗歌语言的典范。
诗歌紧紧围绕木兰的形象着墨,详略得当。
其中不少情节惜墨如金,写得极为简约,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三十字,便高度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极为简练。
尽管只有几句话,却不乏意境,诗歌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顽强毅力。
边塞生活是艰苦的,远处忽断忽续传来打更的声音,让千里之遥的关外更显苍凉寂寞,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死沙场。
区区几十个字便将此情此景,写得有声,耐人寻味。
真可谓字字千金。
教学时,可利用诗歌语言的含金量丰富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可让学生对其中的句子进行拓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概括了木兰及战友们十几年间艰苦卓绝的征战生涯,可启发利用概括性语言所留下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扩展诗中的画面,再现作为女儿身的木兰,在军营生活中,除开要像其他战士那样经受战争的磨砺外,还要克服女性先天生理条件的弱点,其间艰辛不言而喻,学生可就这些因素去填充概括性诗句中留下的空白。
诗中像这样简括的句子比比皆是,为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留白艺术乐浩明一、引言:从缺憾美说起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雕刻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则被认为是“奇迹中的奇迹、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 (罗丹)。
虽然她的双臂残缺,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妩媚、优雅、宁静、纯洁,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曾有人试图“恢复”她的断臂,但从没有创造出更美的维纳斯。
为什么呢?其实,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甚至于更美。
那种更美的获得是欣赏者发挥了想象力,进行了再创造,而形成缺憾美感。
这是—种留白艺术。
艺术的美感总是相通的,维纳斯的缺憾美是“留白”的成功,而留白之始祖在中国。
这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中国画的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它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对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引用)。
好个无中生有!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比如,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是一首爱情小诗,只写开头,没有高潮、结尾,留出许多空白。
甚至最后给出一个谜,谜底给读者去猜测。
在特定的爱情的背景下,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
由此可见,设计“空白”的目的并非让它真正空白,而是通过空白去达到内涵丰富的目的。
作者留下的并不空,而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法。
留白的诗词不局限于诗句字面的意义,在联想、猜测、揣摸之中获得字面以外的蕴含,诸如感情、哲理等方面的某种含义。
在诗的艺术空白中,那些故意省去的境况、那些虚化了的描写,并不是作者无法具体表现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调动想象力,去填补字面中的残缺形象,往往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在结构上看,虽然写了“桥上”“楼上”“明月”“窗子”等景物以及某种思绪。
但也只是开了个头,没有高潮和结尾,以“不全之全”构筑了诗的“空白”,使读者从“空白”之中获得“再创造”的审美需求;从字面看,诗描绘了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但故意留下原因不说,画面上是桥、楼、明月、窗子、梦的巧妙安排,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颇具意趣的画卷。
透过这字面意义,往深处探究,可以领略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原因:可能你是个美人,因为能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应是一代佳人无疑。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美丽高雅的你,已被人深深地恋着,进入相思者的梦中,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然而“你”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无限的幽怨和伤感蕴含其中。
这还只是感情的投射层。
然而,这首诗构筑得尤为奇妙,读者在领略诗的语义层次和感情层次之后,在反复咀嚼之中还可以品出诗背后的哲理意义:你在诗中既是“看风景的”,可同时又是一道“风景”被人看;“明月”为你装饰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在转化着,这样,诗又告诉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
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二、古典诗词的留白艺术:常见的三种技法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
“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这种艺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绽出无数奇葩。
我观其线索,似乎有几种常见技法,在此列举,未必妥当,且以切磋:一、结构留白。
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这种技法很常见,王维诗作擅长此道,苏东坡曾赞其“诗如画,画如诗”。
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只说说其中—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现代诗也会这么去构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曾轰动了当今整个诗坛。
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光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多义现象产生了,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二、修辞留白。
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
又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子夜歌》中的“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丝,一字含双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各类例证较多,不一一列举。
三、句法留白。
则产生于诗词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
它可以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良久沉思。
也可以在科学语言看起来的错误,在文学语言中往往成为恰当的艺术空白,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看不到的景象,某种程度上看存在错误,却把人引入愁绪之中。
也可以通过词类活用产生一种复义感应或含混效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带给人无数美好想象。
也可以通过反常搭配(如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改变语义而形成的意义空白;如历来为诗词家们称赏的宋祁的《玉楼春》(春景)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和张先的《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句,就是因为“闹”字和“弄”字的反常搭配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受空缺。
古体诗通过炼字炼句实现留白,现代诗也有类似技法。
如雪莱的《西风颂》结尾有这么几句:西风啊要是冬天已经到来阳春还会远吗西风与春天反常搭配,读者沿着字面找到了外延义:随着季节春秋冬夏周期性的轮换,要是寒冷的冬天已到来,那么温暖的春天就不是遥远了。
它隐含着另外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内涵义:冬天象征黑暗腐朽的旧制度的最后猖獗,象征着死亡;春天的温暖与勃勃生机象征着新生。
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必然灭亡和对新社会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
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留白”,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以上可以看出,诗的“空白”艺术是诗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我们就可以活学活用。
也可以看出,以上技法既可相对独立运用,也通常互通共融,这便取决于诗词表达的需要和诗人创作的取舍了。
三、实践诗词留白:写什么?留什么?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张力,也最具有表现力,它差异于用大众语言写成的文章,尤其通过留白最能给读者以遐想。
那么在我们的创作中,写什么?留什么?我们还是在优秀的诗文中寻找答案,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一、写情节,留悬念比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全唐诗九万八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
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
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
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
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
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奔跑的领地。
二、写物象,留意象比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秋思》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是大量物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历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
断肠人在时、空的边缘徜徉,他在苦苦追寻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童话,他在热切地渴盼着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园!三、写形态,留神态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大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与空间位置,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作者与亲人离愁别绪的面貌、神态,这是空与白。
时空转换,乡愁积累。
简单的文字却带给人无比的震撼。
可见,诗需要用形象头脑,更考究跳脱与留白。
否则,就会显得过于表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如果不需想象,那也就会枯燥乏味。
四、写谜面,留谜底比如,前面中曾举列过,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爱情小诗给出了一个谜面,谜底给读者去猜测。
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
五、写事物,留喻意此类,竹枝词特别值得一提。
竹枝词常用大量谐音做隐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篇曾说过,刘禹锡用晴的谐音暗喻“情”。
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歇后语也入了诗。
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情郎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
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枉费思)。
这后一句是歇后语。
《雷泽竹枝词》也用歇后语的:燕子来时雁北飞,留郎不住别郎悲。
小麦空头难见面,春蚕作茧自缠丝。
后两句都是歇后语,以谐音比喻恋情。
比喻之精妙,令人感叹。
在诗词的留白艺术中写什么?留什么?答案或许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
“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
”一首诗完成后读者怎么解读全由读者说了算,对诗的明确赏析已与作者没有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