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合集下载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培训目的:本次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3.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用药剂量和途径下,药物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包括药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

4.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不良反应。

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早发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5. 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药理学因素、个体差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6. 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皮疹、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等。

7.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用或减量药物;对于中度不良反应,应适当调整用药方案;对于重度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

8. 注意事项:医务人员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时,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综上所述,本次培训对医务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认识和处理能力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药品定义:1----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是人们防病治病、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武器,它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品不良反应1我国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中将药品不良反应(ADR)定义为:2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消除了报告人的顾虑,排除了ADR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

便于ADR监测工作的开展。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背景1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随着对药品的广泛使用,深入研究而不断逐步加强的。

2历史上国内外发生的药害事件的分析。

3列举了国外十件比较大的、有影响的由于药品的使用的事件。

4我国近几年的药品不良事件。

(1)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国外应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阿拉伯国家许多人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斑疹伤寒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水银又成为了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不仅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而且也广泛应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有许多人特别是儿童患肢端疼痛病,约20个病人中有1个人死亡。

后来经过长期调查才证实汞和汞化合物是引起这些病人患肢端疼痛病的原因。

在1939-1948年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585名儿童死亡。

(2)非那西丁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在国外,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经过亢进证实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自从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以后,这类肾脏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近年来,随着药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使用范围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处理和管理能力,公司组织了一次药品不良反应培训。

本次培训重点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处理及管理方法。

以下是对本次培训的总结。

首先,本次培训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指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症状或疾病,与药物治疗的原因有关。

不良反应可以分为预期不良反应和意外不良反应。

预期不良反应是根据药品说明书上已经明确标注的副作用,如头痛、恶心、皮疹等。

意外不良反应是未预料到的、未在药品说明书中指明的不良反应,例如药物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其次,培训强调了对不良反应的分类。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可分为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轻微反应和重度反应。

早期反应指在用药初期产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数轻微或适度,常常在继续用药时消失。

晚期反应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可能是长时间使用药物造成的。

轻微反应一般不需要治疗,可以通过减少用药剂量或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来解决。

重度反应可能需要紧急处理或停用药物。

再次,培训介绍了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

首先,要识别并确认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

确认不良反应后,应记录不良反应的具体信息,包括症状、时间、用药情况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与患者协商处理措施。

最后,培训重点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

对于预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说明,并告知如何处理。

对于意外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安排患者进行相关检查,评估其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不良反应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另外,医务人员应及时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不良反应情况,并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药品不良反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如何识别、处理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本一、培训背景及目的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医药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能力,我们组织了2024年的药品不良反应培训。

本次培训的目的是让参训人员全面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要求,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二、培训内容1. 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分类: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使参训人员对不同类型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初步的了解。

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详细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流程,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现、评估和报告的程序和要求。

重点强调了不良反应的及时报告和准确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

3.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包括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监测患者的用药过程等。

同时,还强调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停药、对症处理、及时反馈等。

4. 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理、紧急处置以及危重情况下的急救措施,并对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技巧进行了一些实操演练。

5. 药品不良反应的文化建设:强调了良好的药品不良反应文化的重要性,包括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合作共享的文化建设等。

三、培训收获和问题反馈1. 参训人员通过本次培训深入了解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要求,提高了他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2. 参训人员通过实操演练,掌握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 参训人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需求,主要包括对特定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监测和报告的规范等方面,这些问题将作为后续培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答和补充。

四、培训总结本次培训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参训人员全面了解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要求。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文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文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文2024年7月,我国药监部门组织了一次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加强药物安全监管工作。

经过一周的培训,我深感受益匪浅,现将培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培训介绍了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药物过程中,除预期治疗效果外的药物引发的有害反应。

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如何判断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我在日常工作中能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的风险。

其次,培训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讨论,通过分析真实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深入了解了不同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我们模拟了真实的场景,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

这些实践操练让我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更加熟练,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另外,培训还强调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保障药物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信息,可以帮助药监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安全问题。

培训中,我们学习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流程和标准,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上报不良反应信息,共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最后,培训还介绍了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药品安全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药监部门加大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管力度。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了药物不良反应的责任与义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努力维护患者的权益,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服务。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识别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培训小结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培训小结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培训小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是保障药品安全和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推动药物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我参加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培训,现将培训内容总结如下。

首先,培训强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性。

药品经过临床试验上市后,由于剂量、途径、使用方法等多方面原因,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及时、准确地报告不良反应有助于掌握药品的安全性,并为及早纠正不良反应提供基础数据。

因此,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系,并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意识。

其次,培训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分为预期和非预期反应两类。

预期反应是已知且标明在说明书中的药品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该进行监测和报告;非预期反应是不在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及时报告,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控措施。

再次,培训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流程和要求。

培训指出,医务人员应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报告方式,包括书面报告、电子报告和电话报告。

同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应具备必要的信息,如药品批号、使用剂量、使用途径等,并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和情况。

培训还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保密性要求,以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

最后,培训强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重要性。

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及时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和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制,包括设立相应的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完善信息系统等。

此外,培训还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醒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相关规定,切实保障工作的质量和结果。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范文一、工作背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条件下,药物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轻微的不适,也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与评估十分重要。

作为医疗机构,我院一直十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二、工作内容1.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我院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包括设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岗位,建立患者药品使用情况记录,开展药品使用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监测患者的药品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培训医务人员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我院进行了相关培训工作。

通过举办座谈会、组织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3.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我院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明确规定了医务人员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时应如何上报,上报后的处理流程和责任追究等。

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 加强患者宣教为了提高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我院加强了患者宣教工作。

在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宣教,包括提醒患者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等。

5. 开展针对性研究我院还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如对某些常用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指导医务人员处理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6. 定期评估工作效果为了及时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效果,我院定期进行评估。

通过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短板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三、工作总结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我们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本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本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范本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使用药物后,未按照适应症、剂量和使用方法出现的有害反应。

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并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我院开展了药品不良反应培训。

以下是我在培训中的总结体会。

首先,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的问题。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药物自身的特点、个体患者的差异和合理用药的控制。

因此,医务人员在处方、配药和患者教育过程中应格外谨慎。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需个体化用药的管理。

其次,了解和收集ADR信息是重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ADR的分类和常见表现。

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些类型比较相似,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了解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ADR。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收集和记录ADR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患者教育和沟通是减少ADR的关键。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ADR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患者缺乏对药物的了解或误解导致的。

因此,在给患者开具处方药时,医务人员应详细告知药物的用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的方法。

此外,医务人员还要积极倾听患者的问题和顾虑,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患者理解和接受治疗方案,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

最后,快速报告和处理ADR对药物安全的监测和改进至关重要。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了ADR的报告与处理程序。

医务人员在发现ADR后应及时报告,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ADR报告有助于及早发现ADR的趋势和特点,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此外,药物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ADR管理体制和数据库,对ADR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培训使我深入了解并加强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和专业知识》总结药品定义:1----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是人们防病治病、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武器,它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品不良反应1我国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中将药品不良反应(ADR)定义为:2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消除了报告人的顾虑,排除了ADR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

便于ADR监测工作的开展。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背景1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随着对药品的广泛使用,深入研究而不断逐步加强的。

2历史上国内外发生的药害事件的分析。

3列举了国外十件比较大的、有影响的由于药品的使用的事件。

4我国近几年的药品不良事件。

(1)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国外应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阿拉伯国家许多人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斑疹伤寒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水银又成为了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不仅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而且也广泛应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有许多人特别是儿童患肢端疼痛病,约20个病人中有1个人死亡。

后来经过长期调查才证实汞和汞化合物是引起这些病人患肢端疼痛病的原因。

在1939-1948年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585名儿童死亡。

(2)非那西丁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在国外,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经过亢进证实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自从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以后,这类肾脏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3)二硝基酚、三苯乙醇引起白内障: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美国、巴西等国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一种口服药。

到1935年春季,这些国家发现白内障病人大量增加,调查证明这种增加是由于广泛应用二硝基酚所致。

这些国家服用此药的人数超过100万人,白内障的发生率约为1%。

有些人是停药1年以后才发生白内障的。

三苯乙醇是美国默利尔公司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50年代后期上市后不久,就发现它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萎,有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

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曾服用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有1000人 .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美国、巴西等国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一种口服药。

到1935年春季,这些国家发现白内障病人大量增加,调查证明这种增加是由于广泛应用二硝基酚所致。

这些国家服用此药的人数超过100万人,白内障的发生率约为1%。

有些人是停药1年以后才发生白内障的。

三苯乙醇是美国默利尔公司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50年代后期上市后不久,就发现它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萎,有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

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曾服用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有1000人 .(4)二磺二乙基锡引起中毒性脑炎1954年,法国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的药剂师制售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制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270人中毒,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人。

(5)氯碘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氯碘羟喹于1933年上市,原来主要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后来发现它能预防旅行者腹泻,很快风行到许多国家。

60年代后期,首先在日本发现许多人出现双足麻木,刺痛、寒冷、无力等症状,约半数病人伴有程度不同的瘫痪,约1/4的病人有视力减退。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是由于服用氯碘羟喹而引起的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SMON病)。

1970年秋,日本厚生省禁止此药出售,新病例迅速减少。

据统计,由于此药造成的残疾人达1万多人,有几百人死亡。

(6)磺胺酏剂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未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采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出一种磺胺酏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发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大量增加。

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该公司生产的磺胺酏剂有关,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

(7)孕激素与妇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孕激素如黄体酮是治疗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病的常用药物。

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们发现有许多女性婴儿出现外生殖男性化的畸形,情况异常。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情况与孕妇期间曾服用孕激素有关。

在美国有约600名女婴出现了这种畸形。

化学合成的孕激素在分子结构上与雄性激素相似,经多种动物实验也证明它能引起动物的雌性幼仔发生外生殖器雄性化现象。

(8)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己烯雌酚也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

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的医生们在较短时间里先后发现有8名十多岁的少女患阴道癌,大大超过了自然情况下这各种病在少女人群中的发病率。

经过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妊娠期间服用己烯雌酚有因果关系,其相对危险度大于132,说明母前孕期服用此药者其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用此药者大132倍以上。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列举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比较大的、有影响的由于药品的使用的事件。

龙胆泻肝丸事件:27名患者要起诉同仁堂。

他们都曾经是清火良药龙胆泻肝丸的长期服用者。

但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却开始出现夜间尿量比白天多的现象,并有口渴、乏力、贫血、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到医院诊断的结果也惊人地近似:B超时发现双肾缩小,肾穿刺症理诊断为马兜铃酸肾病。

后来他们发现,龙胆泻肝丸中的一种重要原料关木通即含有可导致肾病的马兜铃酸。

为此,他们决定起诉拥有335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

从龙胆泻肝丸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缺失、毒性药物召回制度失范、药品说明监管不力。

药物性耳聋我国有1770万听力残疾人,其中7岁以下是儿童达8万,老年性耳聋有949万人,由于用药不当占20%,并以每年2—4万人的速度递增,原来的氨基苷类抗生素—链霉素等,现在导致耳聋的药物有百余种,这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

历史事件的启示1提高临床前研究水平,完善相关资料2加强药品上市前的严格检查3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4药害事件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引起了医药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世界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益意识到,加强上市后药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美国1954年、英国1964年、瑞典1965年、日本1965年、法国1973年建立了ADR报告制度,较早建立ADR报告制度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新西兰、德国等国家。

药物上市后监测(PMS)的必要性1动物实验的局限性、临床试验的局限性2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局限性3观察对象样本量有限4观察时间短5病种单一6多数情况下排除老人、孕妇和儿童7审批时依据理论的发展8需要开展药物上市后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的必要性:1每种药品批准生产上市,并不意味着对其评价的结束,而只是表明已具备在社会范围内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资格。

2一个药品只要是在生产、使用中,就要对其不断地进行再评价。

ADR监测使得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时限大大缩短。

我国ADR监测的发展历史:我国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始于80年代。

1983年卫生部起草了《药品毒副反应报告制度》,后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卫生部药政局和医政司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共十四个医疗单位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试点。

我国ADR监测的发展历史:1989年,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成立1998年3月,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组织1999年11月,法规依据的颁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我国ADR监测的发展历史:1999年,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改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和各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建立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71条明确提出"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我国ADR监测的发展历史:2003年8月18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发布2003年11月,在5个地区测试成功的基础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远程信息网络开通2004年3月4日,修订后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1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和重演2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为上市后在评价提供服务3促进临床合理用药4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5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最后感谢临床科室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大力支持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