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29 “大鬼礼”是什么的一个礼节 C,军事训练30 “大鬼礼”一般举行于什么时候 A,农闲31 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 B,野人举行32 古代的战车坐在左边的是什么 D,君子1 红山文化区域位于长江流域。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赣南师学院美河绪论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P-42)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P-56)二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P-56)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 ,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书籍绪论习题一、为何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答: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经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渐实现自己价值观点的过程。
其表现即有自然相貌、形态、功能的不停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集体素质的不停提升和完美。
二、如何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差别?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实质差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到的生计方式,其涵盖面特别宽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清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对于物质创建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建活动及其结果,主假如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
三、文化构造的四层次包含哪些内容?答:对文化的构造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民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民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仍是记着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如何认识和评论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拥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设品,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代代相传的思想方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一方面拥有激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拥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日的中国人,为我们创始新文化供给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要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答: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计和繁衍的最适合地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的,仍是精神的,都是成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跟着农业区的扩大而流传。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持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阻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文化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中国文化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
,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
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
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
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
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
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
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
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三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原因: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
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
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
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
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
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