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

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

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安塞腰鼓教案一等奖》一、教案背景: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开展安塞腰鼓教学活动,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演奏技巧、节奏感等。

2. 学会演奏基本的安塞腰鼓曲目,能够配合其他乐器合奏。

3.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和基本曲目的学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合奏时能够准确地与其他乐器协调配合。

四、教学准备:1. 安塞腰鼓:根据学生人数准备足够数量的安塞腰鼓。

2. 音乐设备:音响设备、CD或录音机等,用于播放安塞腰鼓的音频示范。

3. 乐谱和教材:准备安塞腰鼓的乐谱和相关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

2. 知识传授(20分钟):a. 分组讲解: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研究该主题并进行简短的讲解,例如: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基本演奏技巧等。

b. 教师辅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完善,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3. 演奏学习(40分钟):a. 音频示范:播放安塞腰鼓的音频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节奏和音乐韵律。

b. 教师示范:教师现场演奏安塞腰鼓的基本曲目,并重点解析演奏要点和技巧。

c.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示范进行实际演奏练习,并根据教师的指导不断改进演奏技巧。

4. 合奏表演(30分钟):a. 分组合奏: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兴趣,分组进行安塞腰鼓的合奏训练。

b. 整体合奏:各小组进行整体合奏排练,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 表演展示: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安塞腰鼓的表演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五、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1、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1、多媒体助学2、诵读导学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研习课文:(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排比。

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安塞腰鼓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幼儿园

安塞腰鼓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幼儿园

安塞腰鼓教案幼儿园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与能力。

腰鼓是中国传统的音乐乐器,通过演奏腰鼓,孩子们可以培养音乐素养、身体协调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安塞腰鼓教案在幼儿园的应用,帮助孩子们通过腰鼓表演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一、教案背景:1.1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幼儿可以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身体协调性以及审美能力。

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演魅力,适合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1.2 安塞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传统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安塞腰鼓除了可以作为表演乐器,也可以作为日常教学乐器,用于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掌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通过学习腰鼓的演奏技巧,帮助幼儿认识和感知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敏感性。

2.2 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腰鼓演奏需要身体的协调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腰鼓演奏动作的练习,帮助幼儿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腰鼓表演一般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通过腰鼓表演的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基本动作练习:分别教授腰鼓的左右手演奏方法,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打击技巧。

(2)简单节奏练习:通过简单的乐谱,让幼儿学习和演奏简单的节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3)合奏练习:将幼儿分成小组,通过合奏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性。

3.2 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老师通过个人示范各项技巧和动作,给幼儿直观的参考和模仿。

(2)分组实践:将幼儿分组进行合奏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团队的力量。

(3)游戏化教学:结合游戏元素,增加幼儿对乐器演奏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与效果:4.1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节奏掌握能力,以及在合奏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看了刚才的片子?给你的感觉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围绕关键词语去谈感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师小结:安塞腰鼓是我国陕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学习提示:(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语句打上问号。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自学交流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生字词。

出示:liáng zhòu bèng高粱地骤雨蹦跳zǎo bólì酸枣树搏击战栗(1)粱搏栗(动画:将易错的部首闪红)(2)打开书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接下来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组词,你能感觉到了什么?出示:蓬勃亢奋碰撞元气淋漓震撼烧灼威逼奇伟磅礴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这安塞腰鼓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作者也不由得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3.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认真思考,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一片高粱地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表演时,安塞腰鼓的到底有多精彩,下一节课一起学习。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观看短片,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表演吗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那独特的氛围。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短片)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2000 年以上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 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

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请大家看课本注解①,课文发表于1986年,正是安塞腰鼓获得大奖的那年。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

二、分层诵读,整体感知师: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读法,如个人读、集体读,默读、诵读等。

像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老师觉得集体朗读会更好。

开头和结尾留给老师, 课文的主体部分第7 —27节请同学们集体朗读。

注意特别要读出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气势:节奏要明快, 声音要洪亮。

一起来做一下准备活动:抬头,挺胸,运气,大声喊:“嗨!——嗨嗨!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谈一谈对安塞腰鼓的认识?请用一些词语或成语来说一说。

生自由回答。

师:这些都是我们对安塞腰鼓的初步认识。

大家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写到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生自由回答。

师:由此可见,课文结构很清晰,首先是表演前安静的画面,其次是表演过程,最后又变回表演结束后的静。

(板书:静—动—静)课文就是这样一个结构,主体部分就是“动”的内容。

主体部分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 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生思考问题师指名回答,总结归纳。

三、深入探究,明确主题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后生们生活的黄土高原是怎样一种情况?(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课文。

2、学习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3、尝试使用自读课文学习方法阅读自读课文,并尝试在旁批中抓主要旁批来阅读课文。

4、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使用自读课文学习方法阅读自读课文,并尝试在旁批中抓主要旁批来阅读课文。

2、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提问法、传授法、引导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让学生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节,展示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图片。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让学生欣赏,并简单谈一下感受。

二:课文学习:1、先复习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和旁批。

2、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或句子;让学生划分结构(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内容。

)。

3、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挑选出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和重音。

4、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最主要的旁批并加以分析。

(让学生自主讨论。

)主要旁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注意体会其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句话在文中第二部分且出现了4次,这4次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了腰鼓的艺术魅力,每一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

(13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17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段)赞美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赞美安塞腰鼓雄壮的响声;段赞美安塞腰鼓击鼓的后生;赞美安塞腰绮丽的舞姿。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3《安塞腰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方法与过程: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朗读感悟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构思:听读—练读—朗读—品读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朗读感悟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内容是关于我们西北的安塞腰鼓,所以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文体还是素材都比较熟悉,能较好地体会西北的粗犷和豪迈,本课将以朗读为主,辅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撞击中产生的生命力量之美,文字中流淌的传统文化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在黄土高原上,有这样一种舞蹈,它有撼天动地的气势,它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它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它就是安塞腰鼓。

本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来感受这“天下第一鼓”的魅力,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

2、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二、介绍《安塞腰鼓》1、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谈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将介绍文字与文章诗化的语言对比,为后面品读文章做铺垫。

三、速度,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勾画最能体现腰鼓特点的句子,概括腰鼓表演的特点。

2.以文中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契机,扩充句子,总结学生的初读感受,并以“好一的安塞腰鼓”来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按:在2007年4月湖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我县长兴一中尚剑丽老师和夹浦中学傅少来老师均获得一等奖(分别为第一名和第五名),现将他们的课堂教学实录上传,以供参考和借鉴.
《安塞腰鼓》教案
长兴县夹浦镇中学傅少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zá):繁杂.
(5)蓦然(mò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wéiguān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
(1)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
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
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多媒体显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
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摘要出示: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
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
淋漓地生活、表现.)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
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
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找出来,一起探究.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多媒体选择演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
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
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
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
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师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五、
小结、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咱们南方也有我们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进了中南海,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播放表演录象《百叶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