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荆六亲九族
中国称谓大全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一、直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生父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二、旁系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三、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四、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附:一、家族长辈称谓(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曾祖父、母——曾孙、孙女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二、亲戚长辈称谓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三、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四、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2016教资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复习资料:文化常识(三)

2016教资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复习资料:文化常识(三)
最强推荐:2016年云南教资笔试辅导课程
不得不看:2016年云南教资笔试辅导资料
1.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2.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3.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4.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5.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6.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7.五花: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街上郎中)、水仙花(酒楼歌女)、火辣花(杂耍艺人)、土中花(挑夫)
8.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团(街头卖唱的)、洞(搭篷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
9.五谷:最主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10.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11.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
12.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13.茶叶四个类别: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
14.五味:酸、甜、苦、辣、咸。
?九族与五服

九族与五服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即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_外甥、女儿之子_外孙、己之同族_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_外祖父、母之母_外祖母、从母子_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由古代丧服制的"五服"来体现的。
五服: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种孝服,为死去的亲属服丧,为有服亲属。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也就是指亲人去世后,按亲疏关系什么人应该穿什么丧服的意思。
斩榱: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的衣服。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儿女为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都要穿斩榱,这是是最重的孝服。
齐榱:用粗疏的麻布制成的丧服,衣裳分制,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面料比齐衰稍好的丧服。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丧服。
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使用面料最好的丧服,也是丧仪最轻的。
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现在的五服是指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也就是指与自己为圆点,自己往上四辈: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自己往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超过这四辈人的亲戚关系就是出五服了。
“六亲不认”是哪6亲?“株连九族”又是哪9族呢?

“六亲不认”是哪6亲?“株连九族”又是哪9族呢?“六亲不认”是哪6亲?“株连九族”又是哪9族呢?我们经常骂一个人残酷、冷血,连亲戚都不认,众叛亲离为“六亲不认”,那么,何为“六亲”?他们都包含哪些亲属呢?请往下看:关于“六亲”的说法有3种:1、【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及姻娅(为六亲)】此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婚媾指妻子的家属,姻娅指丈夫的家属。
2、【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此据《老子》记载。
3、【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此据《汉书》记载。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六亲所指大致相同,综上所述,人们习惯把六亲划分为以下6支血亲:1、一亲父亲为一亲,包括父亲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祖父、叔伯、姑姑);2、二亲母亲为二亲,包括母亲的父母及兄弟姊妹(外祖父、舅舅、姨娘);3、三亲兄弟为三亲,包括兄弟的配偶(嫂嫂、弟媳);4、四亲姐妹为四亲,包括姐妹的配偶(姐夫、妹夫);5、五亲夫妻为五亲,包括双方的父母(公婆、岳父母);6、六亲子女为六亲,包括子女的配偶(儿媳、女婿)。
以上就是六亲,都是直杠杠的血亲啊,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认,那真是够狠,难怪被人骂哩。
此外,在古代,还有一种刑罚叫“株连九族”,这里的“九族”又是哪9族呢?他们和“六亲”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再往下看:其实,在“诛九族”以前,还有个“夷三族”,看来这个刑罚是越来越重啊。
“三族”就好理解了,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3族,后来增加的这6族又是那些呢?简单来说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除了本族,还包括嫁出去的姑姑、姐妹、女儿3代人的子女;母族三除了外祖父、外祖母两族,还包括嫁出去的姨娘子女;妻族二就是岳父、岳母两族(嫁出去的女儿已经算在本族了)。
如果用一张图表来表示就是这样的:自己的子女可以归为父系这一族,它实际上就是由三族衍生而来的,把出嫁的女性那一支全部加进来了。
这也说明:人类社会的联系是一步一步在加紧的,血亲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宗族观念贯穿整个古代社会。
三妻四妾五服六亲七庙八母九族

三妻四妾五服六亲七庙八母九族三妻四妾五服六亲七庙八母九族都是中国古代的宗法,以此来判定远近亲疏、等级地位。
三妻四妾,指的是古代妻妾众多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婚姻制度。
三妻四妾有一定来历,所谓三妻,来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得一段佳话,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故称三妻。
随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贵极之人来说,三妻指的是正宫、东宫、西宫及众多嫔妃,也是一种后宫的官职,体现了地位;对于一般而言则是“一发妻二平妻”;四妾,指的是四偏妾,按照古代礼,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助,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实际上四妾则是虚指。
五服,也叫五属,五服是古代的丧服制度,守丧的“五服”依次为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麻,是说服丧的对象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当然是比较亲近的人,比较复杂,另外五服还有很多种解释,这里只以宗法来说。
我们一般所说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父系血缘关系。
六亲,汉代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姐妹(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按现在的理解,指的是亲戚。
七庙,古代帝王为彰显宗法统治,供奉的七代祖先。
太祖庙面南居中,其左右三昭三穆:左为一、三、五世,右为二、四、六世,后来则以七庙代指王朝。
七庙为帝王规制,《礼记》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祀在寝。
八母,是八种不同身份的母亲,一嫡母,妾的子女对父亲正妻的称呼;二继母,父的后妻;三养母,过继的子女称收养之母;四慈母,妾所生子女,母死,父令别的妾抚养,称呼别的妾为慈母;五嫁母,亲父因死母再嫁;六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七庶母,对父之妾的称呼;八乳母,对父的妾曾经乳育已者的称呼。
九族,《三字经》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
六亲的理解

六亲的理解当今“六亲”泛指亲属。
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1)《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
(2)《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3)《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易县志》:“六亲,汉族六种亲属,众说不一,一般指外祖父母、父母、姐妹、妻兄弟姐妹、继母兄弟姐妹、女之子女为六亲。
实际上是血亲和姻亲的泛指,不只是指六种亲属。
其他六亲的理解说法一:指父子、亲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汉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
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说法二: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
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
两婿相谓曰亚。
”说法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说法四:指父子、兄弟、夫妇。
《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后汉书·循吏传·秦彭》:“乃为人设四诚,以定六亲长幼之礼。
”唐李贤注:“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
说法五: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史记·管晏列传》:“上服度则六亲固。
”唐张守节正义:“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亦泛指亲族、亲戚。
《红楼梦》第一0八回:“你说说,真正是六亲同运:薛家是这么着;二太太的娘家大舅太爷一死,凤丫头的哥哥也不成人......甄家自从抄家以后,别无信息。
家谱知识:[九族五服图]
![家谱知识:[九族五服图]](https://img.taocdn.com/s3/m/5f6b3d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2.png)
家谱知识:[九族五服图]
看古装剧中,因为犯法活着谋逆,皇帝都是要诛九族的,那么这九族到底是
哪九族呢?
“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
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
外祖母的娘家;
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例言》中“谨遵开派,便数典也。
自明奉旨世袭以来,谱均以宗圣为一派。
凡算子孙若干代数均从此起,自此以上溯至封鄫之曲烈,计五十八代,另图于前,号曰“谱源”。
兹敬守之,不敢有易,以便数典。
凡数代数,要
何谓族刑?一人犯罪,诛及家族,甚至整个宗族都被消灭,这就叫做族刑。
秦始皇在下令焚书坑儒时曾谓“以古非今者族”,此“族”不是别的,正是灭族。
当然,族刑的发明权,也并不属于秦始皇;<史记. 秦本纪>载,乃祖秦文公,早已干过“夷(消灭、削平之意)三族”的勾当。
<前汉书>二三卷谓:“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
所谓“参夷”,也就是诛三族。
三族的范围是什么?据前人考订,是指父母、兄弟、妻子。
有秦一代,被诛三族者,历历可数。
<史记. 李斯传>:“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这位宰相的三族,都惨死于秦二世的屠刀之下。
九族五服图
直系
高祖父高祖母
旁系旁系。
九族五服与三亲六戚的称谓

九族五服与三亲六戚的称谓
人类社会发展到氏族《父权制》以来,以男为主体组成的家庭都有父族、母族、妻族三族连接关系,已族里以《已身》上下相关的九代人称九族,为直系血统。
具体来说,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始祖);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弟孙,弟孙之子为乃孙,乃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从已身至高祖的五代人称为五服。
五服以内称直系血亲,五服以外就成了旁系血亲,称为远房或同宗。
再分派发展就成了同姓族人。
三亲六戚指你父族、母族,妻族中三代男女之间的亲戚关系即父之舅兄姨姐妹;母之舅兄弟及姨姐妹;妻之舅兄弟及姨姐姨妹间的亲戚关系。
通常有“一辈亲、二辈表、三辈之后疏远了”之说,也有亲戚三代族亲万年之说。
九代间称谓:上称故鼻始祖、妣考,本人称孝耳孙。
八代间称谓:上称故远祖、妣考,本人称孝云孙。
七代间称谓:上称故太祖、妣考,本人称孝乃孙。
六代间称谓:上称故烈祖、妣考,本人称孝弟孙。
五代间称谓:上称故天祖、妣考,本人称孝来孙。
四代间称谓:上称故高祖、妣考,本人称孝玄孙。
三代间称谓:上称故曾祖、妣考,本人称孝曾孙。
二代间称谓:上称故祖、妣考,本人称孝孙(男)、媳。
一代间称谓:上称故显、妣考,本人称孝(男)、媳。
摘自(中国姓氏家谱报)转麻柳沙陀寺朱氏家谱
源于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荆六亲九族
一日,有学生问我一家系图的问题(如图1),本来遗传学的概率计算确实比较麻烦,问此类问题实属正常,但是,这位同学的问题不在于计算,而在于不清楚何为近亲。
题中问,若III与III婚配则属于?摇?摇。
答案为“近亲结婚”。
学生问:“为什么这两个人是近亲?”我尝试启发他,反问:“III的妈妈与III的爸爸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兄妹!那么III与III就是表兄妹了吧!”我想这回应该没问题了吧,于是笑着点了点头。
可是接下来他说的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他问:“为什么表兄妹就是近亲啊?”
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讲完以后心生感叹,有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
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和经验也会有很大差别。
可能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把亲戚关系整理得如此条理分明、尊卑有序。
在传统多子多孙的大家庭中,区分亲戚关系根本不是问题,但现在,它不但成了问题,而且成了话题。
这是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简单的必然结果。
如今,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实行,对“独一代”来说,庞大复杂的“中式家庭关系网络”将重登历史舞台。
给学生详细介绍血亲关系,有利于传统亲属称谓的传承。
翻看课本(本地使用浙科版教材),在“课外读”中有
介绍“直系血亲、旁系血亲与近亲结婚”(见必修2,P128),但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很多亲属称谓。
要想理清楚亲缘关系,最理想的工具非“家系图”莫属。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介绍“三荆”、“六亲”、“九族”
在人类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危机四伏的周遭环境,为了生存,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而那时,血缘关系就成了人类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汉语中就有许多词反映了这种关系,如“三荆”、“六亲”、“九族”等。
问学生什么是“三荆”,学生查词典后回答:“一株三枝的荆树,比喻同胞兄弟。
”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启发学生,
这个图像什么?有人会回答像倒置的家系图。
目的达到,可以用家系图分析血亲关系。
再介绍“六亲”和“九族”。
当今的“六亲”泛指亲属,但是历史上的六亲具有特定的内容,大多数人认同《汉书》说的父、母、兄、弟、妻、子。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高
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
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所以“九族”包括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九个层次。
二、家系图构建“六亲”、“九族”关系
请学生用家系图描述“六亲”关系。
建议以本人作为起点。
以下为例图:
其中黑色的5号表示本人,则1为父,2为母,3为姐(妹),4为兄(弟),6为妻,7为子,8为女。
以此方法,绘制“九族”家系图(如图3),并介绍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幅图只是复杂的九族关系的简化,省略了很多成员。
其中的黑色V表示本人。
三、介绍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概念
直系血亲是指相互之间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包括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是指相互之间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人,包括直系血亲之外,在血统上与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如叔(伯)姑、姨舅、侄甥等人。
三代是指从自己这代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
从自己数到父母算是第二代,数到祖父母是第三代,这是上三代。
从自己推算到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是下三代。
所谓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就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以下同源而出的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中的任何两人婚配都属于近亲结婚。
至此近亲问题解决。
四、介绍基本的亲属称谓
由于一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呼中兄弟姐妹越来越少,晚辈中自然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导致部分亲属称谓的消失,一代独生子女、二代独生子女对亲属称谓的陌生渐渐成了群体性现象。
大部分年轻人都用“叔叔、阿姨”此类模糊的称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体指向的亲戚称谓,每逢春节,“六亲不认”现象时有发生。
同一祖父的亲属称为堂亲。
如以VI为例,先找出他的祖父IV,同一祖父的有VI跟VI,所以跟VI为堂兄弟姐妹。
跟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VI和VI),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VI、VI、V和VI),叫表亲。
也以三代为例,从上至下,第一层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长二辈);第二层有: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等(长一辈);第三层有:(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等;第四层有: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等(晚一辈);第五层有: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等(晚二辈)。
五、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血亲关系的详细介绍较好地贯彻了上述理念,并且在生活中相当重要,不仅仅表现在婚配中近亲不得结婚,很多机关部门还不允许有血亲关系的人共事,而教材中的内容又非常有限,所以生物教师必须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