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五服图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九族五服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说法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说法二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五服“五服”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中的常见亲属关系,九族亲属中,如果有人死去,和他有着亲属关系的人要行不同时间不同服装的丧礼。
“五服”共分为五类,这五类分别是:第一类:称斩衰,是最重的丧礼,一般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包括继母),着粗麻布衣服,不缝边,手拿哭丧棒,脚穿草鞋,丧期三年。
第二类:称齐衰,分为四等:1.齐衰杖期。
粗麻衣缝边,执削杖,丧期一年。
适用于夫为妻;2.齐衰不杖期。
手不执杖,其余同上。
适用于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3.齐衰五月。
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4.齐衰三月。
使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
第三类:称大功。
衣用熟麻布,白色,丧期九月。
适用于已婚姑、已婚姐妹、堂兄弟,已婚女为伯叔父父母及兄弟。
第四类:称小功。
衣用较粗熟布,丧期五月。
适用于伯祖、叔祖、堂伯叔父、从堂兄弟。
第五类:称缌麻。
衣用精细熟麻布,丧期三月。
适用于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周朝〈仪礼。
丧服〉,把一个人去世,参加葬礼的亲属因关系的远近而穿不同的服装。
其中斩衰是关系最近的人穿的,用很粗的麻布做成,不缝边,象斩斧一样,故名斩衰。
大功小功是指缝制丧服用功大小,大功比小功粗糙,缌麻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
所以经常听说披麻戴孝,麻加工的丧服越简单关系越近。
由此就给亲属下了“五服”的定义,五服以外就从亲属中淡出了。
亲属中五服的确定是以自己为点,上推四代,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推四代,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属于有服亲,也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也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论五服与九族

论五服与九族古时候,只要是一个家族的成员,不仅活着的时候大家对他的称呼各不相同,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亲戚,要根据与他的亲疏关系的远近,穿五种不同等级的服装来出席他的丧礼。
这就是“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之间,在丧礼过程中的服饰不一样,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这样一来,局外人不用打听,只要根据服饰就可以判断他与死者的关系。
“五服”之外就叫出了“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
即使参加丧礼,什么服装,服饰都不讲究了,只是礼节性地捧捧场而已。
后来,人们把五服比喻五代人。
在黄淮地区有“五服之内为亲人”的说法。
过去,为优生起见,五服之内是不能通婚的,现在的婚姻法放宽了要求,出了三代就可以通婚。
五服之内的五代人是指从自己开始,往上推五代,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
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属关系。
从高祖到自己属于五服。
五服之外则没有了亲缘关系。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红白喜忧之事,都要通知五服之内的亲属参加。
过去的人结婚早,十七八岁结婚,40不到能抱孙,80多岁有可能五代同堂成为高祖了。
所以,对于大家庭来说,如果不出意外,正常繁育,五代同堂是不难实现的事。
不像当今社会,提倡晚婚晚育,年轻人只顾自己快乐,老年人90岁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看见玄孙出世。
五代同堂机会很少,五服不存已成定数。
如果说五服之外还存在什么亲属关系,还有什么瓜葛,那就是九族。
从秦始皇开始,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种酷刑叫“灭九族”。
就是一人犯法株连九族。
灭九族的目的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让你完全失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历史上,被灭了九族的有:秦朝的李斯;西汉的韩信,李陵,卫青,霍光,王莽;东汉的窦宪,邓鹭;唐朝的徐敬业;明朝的方孝孺,胡惟庸等等。
单说明初文人方孝孺,一介书生,知识水平甚高,深得明洪武帝的赏识,让他做世子师,并成为辅佐建文帝的重臣。
五服服制图

五服服制图《家礼五服图》: 九.族.正.服.之.图、妻.为.夫.族.服.图、妾.为.家.长.族.服.之.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之.图、外.亲.服.图、妻.亲.服.图、八.母.服.图本宗九族正服之圖妻為夫族服圖妾為家長族服之圖出嫁女為本宗降服之圖外親服圖妻親服圖八母服圖九族中,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高曾祖考身,子孙并重玄);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始、祖始、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麻。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
"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
九族五服图及外亲服图

在室众孙妇
众 孙 大
小缌 功
嫡 孙 妇
嫡孙期其妻
期 年缌
麻 侄其 堂 孙妻 侄 小无 孙
服 出曾在 曾 嫁侄室 孙 无孙缌 妇 服女麻 无
麻 曾其 曾 孙妻 侄 小无 孙 功服 缌
无 服
玄 孙 妇
麻
玄 孙 缌
-0-
外亲服图
父 母
母
功
之
小
弟
姊
兄
父
妻 母 缌妹 母 小 弟 母 小 母 妻 缌
兄麻 之功
之功
之麻
女
子
子
女
姨
姨缌女缌
之
之麻婿麻
舅缌 之麻
姑缌 之麻
女
妇
女
女
舅
外
外小
外
姑
甥功
之
甥
甥
之
妇
女
外
外缌
外
孙麻
孙
孙
-1-
从缌 堂 兄麻
无 女 缌缌 女 小大 期 期年 期 小年 年 小 小 无 缌
服
麻麻
功功 年 年 年 功
功 功服 麻
出 从 出在 堂 在出 侄众 在众 长 长其 侄 其 堂 其 从
嫁
侄 嫁室 侄
室嫁 女子妇
子
室期
子 妇
子
期妻
期妻
侄妻
侄
服 女 麻麻
功麻
年麻 功 服 缌
出 嫁 无
堂 侄 孙
在出 侄 室嫁 孙 缌缌 女
九族五服图
月父衰 母
三高齐 祖
无 姑 月缌 父 衰叔 麻
服
麻母 祖
出 曾 五在 曾 齐曾 缌
嫁祖室 祖 伯
五服图(服制总解)

第三节 五服图周道 亲人 之大而施之,各有差等亲疏远近等,烕不同渎乱混淆,彛伦攸斁朱子家礼祥列服制,大清通礼又参酌古今调剂人情而行之,但乡曲愚蒙,无由通晓,敬谨謄录,俾览斯图者,生其爱敬,别其等威而家齐之,理得焉图服制录后,新稿。
己亥冬刊丧 服 总 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凡嫡孙父卒为祖父母承重服斩衰三年若为曾高祖父母承重服亦同若祖在为祖母止服齐衰杖期凡姑姊妹女孙女在室或己嫁被出而归服并与男子同出嫁而无夫与子者为兄弟姊妹及姪皆服不杖期妻为夫族义服之图凡男为人后者为本生亲属孝服皆降一等本生父母亦降服一等不杖期父母报服同凡同五世祖族属在缌麻绝服之外皆为祖免亲遇丧葬则服素服尺布缠头叔伯母父 母父叔伯 母父母父母父妻兄弟妇兄 弟妇兄 弟妇子 妇子妇姪妇姪妇姪孙妇姪 孙小 功妇孙 夫为祖父母及高曾祖父母承重者并从夫服夫为人后其妻为本生舅姑服大功母父叔伯妾为家长族服之图外族母党服图妻党服图三父八母服图为人后者为本生亲属降服之图为人后者之妻为夫之本生父母服大功於夫之本生馀亲各从本服降一等为人后者为本生母之父母姊妹为本生姊妹之子夫女在室者均服缌麻外姻之报服亦服制总解本宗五服图解自本身而上曰父祖曾高自本身而下曰子曾元此本宗九族之服制也辑註嫡承重无嫡长则以嫡次不以庶长也若长房绝嗣则为立继承重次房无承重之礼为人后之子出嫁之女为本宗之亲皆降服一等惟出嫁女为祖父母曾高祖祖父母及兄之为父后者不降按服有五本之五世亲疏之分而制其等其年月之異虽以恩之厚簿为隆杀然皆法乎天道焉小记曰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礼由心生所不能自己者耳丧有正服义服加服降服四等正服者於情於分背当为之服者如子为父母服斩之类是也义服者亲虽异於所生而春分同则以义为之服如妇为舅姑服斩之类是也加服者本非其所服而礼主於进故自轻以从重如嫡为祖父母服斩之类是也降服者情不可杀而分有所制故自重以从轻如女子已嫁为父母降期之类是也斩衰三年凡丧服上曰衰下曰裳衰之为言摧也斩不缉也用极粗生麻布为之其衣旁及下际皆不缉上际缝向外背有负斤反以表其负荷悲哀也用布方七寸缀於领下垂於前当心有衰明孝子有哀摧之心也用布长六寸广四寸缀於左衾之前左右有辟领两腋之下有衽垂之向下状如燕尾以掩裳旁际裳前三幅后四幅缝向前后不连前作三巾取巾取谓屈其两边相著而空其中也今人竟加斩衰於麻直身上而裳制废矣冠纸糊为材长足跨顶为三细巾取俱向右是为为三襞积用麻绳一條从额上约之至顶后交过前各至耳结之为武武之馀绳垂下为缨结於颐下今世俗用三绵蕊不知何据或曰取其闭耳目声色也腰絰用绳为之两股相交两头结之各存麻本散垂其交结处两旁各缀细绳系之所穿之履以菅草为之其哭杖父用竹取其节外著也父为子之天竹圆象天竹贯四时不变子为父哀痛亦经寒暑不改用母用桐木桐之言同心同乎父其外无节取其节存上半截圆以象天下半截方以象地然其根皆在下竹桐一也其长与心齐者孝子哭泣无数身体羸瘐病从心起故杖之高下以心为断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齐缉也用次等粗生麻布为之而缉其旁及下际同斩衰冠以布为武及礻婴杖用桐木为之不杖者不用履以疏草或麻为之古礼为母服三年而衰则齐者不敢将於父也今制为父母俱斩而齐衰为期年之丧之服矣然不独期年之服齐又有齐衰五月齐衰三月者高曾祖父母与继父母之尊异於常亲故服之数为之降而服制不为之降不敢以卑者之服为尊者服也大功九月大功者以布之用功粗大名之服以九月为物之终也小功五月小功者其而用功细小自大功而降服以五月为阳之终也缌麻三月缌麻鍜治其缕细如丝也古缌麻二字通用以极熟布如丝者为衣乃五服之极轻者服以三月为季之终也袒免此五服之闰之免音紊服轻於缌其制以布一寸从项中而前交於额又郤向后而绕於髻也凡同五世祖族属在缌麻即为绝服此外皆为袒免亲遇丧葬则服素服尺布缠头不成服也会典云袒免亲遇会丧则男摘冠礻婴女去耳环为庶祖母服小功五月乾隆三十九年例谨按本图己身二字兼男女言女出嫁降有服则另专图其己身之子云匕则己身专就男言而子则又兼言在室之女也下妻为夫族服图之子兼在室女言为人后者为所后亲无服制并同此图於本宗则降服本宗之人报服亦应同降然图无明文服制条类亦惟大功项下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一条为降服之确据见父母之降服不其他亦难臆推此就为人后者本身言至所生子於本身亲属孝服只论所后宗支亲属妻为夫族义服图解辑註妻为夫之姑姊妹皆小功堂姊妹缌麻不分在室出嫁盖降於夫者己多不得再降也辑註后服齐衰杖期子为嫁母出母不言子之妻同则无服矣或谓母改嫁被出在夫未娶妇之前则无服若在已娶之后则同夫服矣辑註按本宗服图堂姪女曾姪女在室缌麻出嫁无服而此图妻为夫堂姪女曾姪女皆缌麻是言在室者未註出嫁无服特补之汇纂夫为人后者妻於夫所后服属并同此图其为本宗降服除舅姑有专条外馀俱随夫所降之等递减又服制齐衰不杖期项下有继母为长子众子一条由引类推则此图子不论是否己出服制皆同子妇亦然。
九族五服图——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九族五服图——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无论您在那里,只要您姓“覃”,请您先点上面的蓝色小字“覃氏渊源传媒网”再点“关注”,即可免费加入覃氏传媒家族平台,了解世界各地覃氏信息。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覃氏文化,促进各宗亲对家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这里是免费“查家谱、查派辈、阅古迹、读资讯、寻根问祖”一站式资料共享互动家族平台。
九族中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始、祖始、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六世六世亲属竭矣天祖:五世袒免五世袒免,杀同姓也,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四世而缌,服之穷也( 高祖之下为本家)曾祖: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祖: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己:五代五服己子:六代孙:七代曾孙:八代玄孙:九代来孙:晜(kun)孙云孙仍孙耳孙五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九族五服图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四世而缌,服之穷也,xx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xx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己五代五服己子六代孙七代xx八代xx九代古代丧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斩衰,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五服
六世祖
出五服
叔伯高祖
四服
高祖
出五服
高祖姑
出五服
堂曾祖
四服
叔伯祖
三服
曾祖
四服
曾祖姑
出五服
堂曾祖姑
出五服பைடு நூலகம்
从爷
四服
堂爷
三服
叔伯爷
二服
祖爷
三服
祖姑
四服
堂祖姑
出五服
从祖姑
出五服
族伯叔
四服
从伯叔
三服
堂伯叔
二服
亲伯叔
一服
父亲
二服
姑姑
三服
堂姑
四服
从姑
出五服
族姑
六服
兄弟
五服
族兄弟
四服
从兄弟
三服
堂兄弟
二服
兄弟
一服
自身
二服
姐妹
三服
堂姐妹
四服
从姐妹
五服
族姐妹
六服
姐妹
出五服
族侄
四服
从侄
三服
堂侄
二服
亲侄
一服
女儿
二服
侄女
三服
堂侄女
四服
从侄女
出五服
族侄女
出五服
从孙子
四服
堂孙子
三服
叔伯孙子
二服
孙子
孙女
三服
叔伯孙女
四服
堂孙女
出五服
从孙女
出五服
堂曾孙
四服
叔伯曾孙
三服
曾孙
曾孙女
四服
叔伯增孙女
出五服
堂曾孙女
出五服
叔伯玄孙
四服
玄孙
玄孙女
出五服
叔伯玄孙女
出五服
六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