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数据整理:在开始数据处理之前,首先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这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处理可能存在的异常值或离群点,并将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标记。

2.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清晰地了解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通过绘制直方图、散点图、折线图等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相关性和变化趋势。

3.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常用的统计量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极差等,通过计算这些统计量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

4.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探索的方法,旨在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异常和潜在关系。

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快速了解数据的特点,并提出初步的假设或猜想。

5.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常见的估计方法包括置信区间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

假设检验则是用来判断样本数据与一些假设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方法,包括单样本假设检验、两样本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6.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探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线性回归是最常用的回归方法之一,它通过拟合一条直线来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7.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样本之间的差异和样本内部的差异来判断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8.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9.数据模型和预测: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并进行预测是数据处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利用已有数据和统计方法,可以建立合适的模型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为决策提供参考。

10.结果解释与报告:数据处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解释和报告结果来传达研究的发现。

科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科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科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科研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则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科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技巧。

一、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清洗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清洗,即排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错误值等。

常用的数据清洗方法包括手动排查和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自动清洗。

2. 数据整理将实验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整理,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统计。

常见的数据整理方式包括建立数据库、制作数据表格和生成数据图表等。

3.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异常值、标准化、归一化和缺失值处理等。

4. 数据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可以根据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

5. 数据可视化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分布和趋势,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和散点图等。

二、数据处理软件1. ExcelExce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与分析。

它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和工具,可以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数据整理和图表绘制等操作。

2. SPSSSPSS是一款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进行多种复杂的分析操作。

3. MATLABMATLAB是一种高级的数值计算和编程环境,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

它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库和工具箱,方便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操作。

4. RR是一个自由、开源的统计分析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能力。

它提供了丰富的统计函数和图形库,适用于各种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

三、数据处理技巧1. 数据备份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之前,应该及时备份原始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或错误。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得出科学结论,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一、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预处理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采样和数据归一化等过程。

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异常值和缺失值进行处理。

在清洗数据时,我们需要识别和删除不合理或错误的数据,修复异常值,并使用插补方法处理缺失值。

2. 数据采样数据采样是从大量数据集中选择一小部分样本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常用的数据采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和分层抽样等。

3. 数据归一化数据归一化是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统一到相同的尺度上,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归一化方法包括最小-最大归一化和标准化等。

二、数据的描述和统计分析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和统计,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特征。

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通过一些统计指标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如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标准差等。

这些统计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情况。

2. 统计图表分析统计图表分析是通过绘制直方图、饼图、散点图等图表,可视化地展示数据分布和变化趋势。

通过观察统计图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三、数据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解释变量的变化。

1.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如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我们可以判断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和相关强度。

2.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建立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通过回归模型,我们可以根据自变量的变化预测因变量的变化。

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和逻辑回归等。

实验数据处理的3种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3种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3种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是全世界科学家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从实验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产生科学研究成果。

实验数据处理可以分为几种方法,比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分类分析,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理解实验数据,从而给出有用的结论。

本文将讨论这三种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最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从实验数据中了解不同因素的关系,从而得出有用的结论。

它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观测值是否符合某种理论模型,以及任何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数据会用回归方程拟合,从而准确预测研究结果。

三、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一种类似回归分析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它旨在找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检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从实验数据中发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这能够帮助研究者进行更有效的实验。

四、分类分析分类分析是另一种非常有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它旨在将一组观测值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将实验结果根据统计学原则进行排序,并可以确定组成类别的变量。

在分类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数据预测,以改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结论本文讨论了实验数据处理的三种常用方法,即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分类分析。

它们都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有效地发现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因此,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帮助研究者从实验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做完实验后,我们需要对实验中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整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从中得到最终的结论和找出实验的规律,这一过程称为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处理是实验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下面介绍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列表法列表法就是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计算过程数据和最终结果等以一定的形式和顺序列成表格。

列表法的优点是结构紧凑、条目清晰,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比较、便于随时检查错误,易于寻找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同时数据列表也是图示法、解析法的数值基础。

列表的要求:1、简单明了,便于看出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处理数据。

2、必须注明表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单位。

3、表中记录的数据必须忠实于原始测量结果、符合有关的标准和规则。

应正确地反映测量值的有效位数,尤其不允许忘记未位为“0”的有效数字。

4、在表的上方应当写出表的内容(即表名)二、图示法图示法就是在专用的坐标纸上将实验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成图线。

通过图线可直观、形象地将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它最能反映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而且图线具有完整连续性,通过内插、外延等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求得经验公式,探求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作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测量中的失误、不足与“坏值”,指导进一步的实验和测量。

定量的图线一般都是工程师和科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实验结果表达形式之一。

函数图像可以直接由函数(图示)记录仪或示波器(加上摄影记录)或计算机屏幕(打印机)画出。

但在物理教学实验中,更多的是由列表所得的数值在坐标纸上画成。

为了保证实验的图线达到“直观、简明、清晰、方便”,而且准确度符合原始数据,由列表转而画成图线时,应遵从如下的步骤及要求:1、图纸选择依据物理量变化的特点和参数,先确定选用合适的坐标纸,如直角坐标纸、双对数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极坐标纸或其他坐标纸等。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附录Ⅰ教学中常用仪器误差限
(3)描点和连线。根据测量数据,用直尺和笔尖使其函数对应的实验点准确地落在相应的位置。一张图纸上画上几条实验曲线时,每条图线应用不同的标记如“+”、“×”、“·”、“Δ”等符号标出,以免混淆。连线时,要顾及到数据点,使曲线呈光滑曲线(含直线),并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直线)的两侧,且尽量贴近曲线。个别偏离过大的点要重新审核,属过失误差的应剔去。
6.计算 的结果,其中m=236.124±0.002(g);D=2.345±0.005(cm);H=8.21±0.01(cm)。并且分析m,D,H对σp的合成不确定度的影响。
7.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当摆角很小时有 的关系。式中l为摆长,T为周期,它们的测量结果分别为l=97.69±0.02cm,T=1.9842±0.0002s,求重力加速度及其不确定度。
其截距b为x=0时的y值;若原实验中所绘制的图形并未给出x=0段直线,可将直线用虚线延长交y轴,则可量出截距。如果起点不为零,也可以由式
(1—14)
求出截距,求出斜率和截距的数值代入方程中就可以得到经验公式。
3.曲线改直,曲线方程的建立
在许多情况下,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但可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化成线性关系,在作图法中用直线表示,这种方法叫做曲线改直。作这样的变换不仅是由于直线容易描绘,更重要的是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所包含的物理内涵是我们所需要的。例如:
例1.在恒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P随容积V而变,画P~V图。为一双曲线型如图1—4—1所示。
用坐标轴1/V置换坐标轴V,则P~1/V图为一直线,如图1—4—2所示。直线的斜率为PV=C,即玻—马定律。
例2:单摆的周期T随摆长L而变,绘出T~L实验曲线为抛物线型如图1—4—3所示。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中的许多实验已列出数据表格可供参考,有一些实验的数据表格需要自己设计,表1.7—1是一个数据表格的实例,供参考。
表1.7—1 数据表格实例
杨氏模量实验增减砝码时,相应的镜尺读数
2 作图法
作图法可以最醒目地表达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从图线上还可 以简便求出实验需要的某些结果(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值等),读出没有进行观测的对应点(内插法),或在一定条件下从图线的延伸部分读到测量范围以外的对应 点(外推法)。此外,还可以把某些复杂的函数关系,通过一定的变换用直线图表示出来。例如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与温度关系为,取对数后得到,若用半对数坐标纸,以lgR为纵轴,以1/T为横轴画图,则为一条直线。
1,2,3,4,5
6,7,8,9,10
用6减1,7减2,8减3,9减4,10减5,得到五个差值,取平均后再除以5(即除以两次5),这时就把这十个数中的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全部计入了.
逐差法的使用条件是必须有偶数个数据,因为要写成两组对应的形式.
(4)描点和连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用削尖的硬铅笔在图上描 点,点子可用“+”、“×”、“⊙”等符号表示,符号在图上的大小应与该两物理量的不确定度大小相当。点子要清晰,不能用图线盖过点子。连线时要纵观所有 数据点的变化趋势,用曲线板连出光滑而细的曲线(如系直线可用直尺),连线不能通过的偏差较大的那些观测点,应均匀地分布于图线的两侧。
(5)写图名和图注。在图纸的上部空旷处写出图名和实验条件等。此外,还有一种校正图线,例如用准确度级别高的电表校准低级别的电表。这种图要附在被 校正的仪表上作为示值的修正。作校正图除连线方法与上述作图要求不同外,其余均同。校正图的相邻数据点间用直线连接,全图成为不光滑的折线(见图1.7— 1)。这是因为不知两个校正点之间的变化关系而用线性插入法作的近似处理。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是指对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统计学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推断和决策。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学方法。

1.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如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离散程度(如标准差、方差和极差)以及数据的分布情况(如频数分布、百分位数等)等来揭示数据的一般特征。

描述统计分析能够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推断提供基础。

2.参数统计推断:参数统计推断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方法。

它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值、总体方差等)进行估计,并使用概率分布等方法进行推断。

参数统计推断涉及到估计(如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如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等技术。

通过参数统计推断,可以从样本数据中得出对总体的推断结论,并进行科学的决策。

3.非参数统计推断:非参数统计推断是一种不依赖于总体参数分布形式的方法。

与参数统计推断不同,非参数统计推断通常使用样本自身的顺序、秩次或其他非参数概念进行统计推断。

常见的非参数统计推断方法包括秩次检验(如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Kruskal-Wallis检验、Friedman检验和符号检验等。

这些方法在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未知或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具有很高的鲁棒性。

4.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比较多个总体均值差异的统计方法。

在实验数据处理中,方差分析常用于分析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方差分析可以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两种。

在实验中,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判断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影响,以及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5.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方法。

在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数据的记录、函数图线的描绘,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信息,验证和寻找物理规律等。

本节介绍物理实验中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1列表法将实验数据按一定规律用列表方式表达出来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最常用的方法。

表格的设计要求对应关系清楚、简单明了、有利于发现相关量之间的物理关系;此外还要求在标题栏中注明物理量名称、符号、数量级和单位等;根据需要还可以列出除原始数据以外的计算栏目和统计栏目等。

最后还要求写明表格名称、主要测量仪器的型号、量程和准确度等级、有关环境条件参数如温度、湿度等。

本课程中的许多实验已列出数据表格可供参考,有一些实验的数据表格需要自己设计,表1.7—1是一个数据表格的实例,供参考。

表1.7—1数据表格实例杨氏模量实验增减砝码时,相应的镜尺读数2作图法作图法可以最醒目地表达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从图线上还可以简便求出实验需要的某些结果(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值等),读出没有进行观测的对应点(内插法),或在一定条件下从图线的延伸部分读到测量范围以外的对应点(外推法)。

此外,还可以把某些复杂的函数关系,通过一定的变换用直线图表示出来。

例如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与温度关系为,取对数后得到,若用半对数坐标纸,以lgR为纵轴,以1/T为横轴画图,则为一条直线。

要特别注意的是,实验作图不是示意图,而是用图来表达实验中得到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反映出测量的准确程度,所以必须满足一定的作图要求。

1)作图要求(1)作图必须用坐标纸。

按需要可以选用毫米方格纸、半对数坐标纸、对数坐标纸或极坐标纸等。

(2)选坐标轴。

以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在轴的中部注明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及其单位,单位加括号。

(3)确定坐标分度。

坐标分度要保证图上观测点的坐标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例如,对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轴上最小格的标度可与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相同。

两轴的交点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可取比数据最小值再小一些的整数开始标值,要尽量使图线占据图纸的大部分,不偏于一角或一边。

对每个坐标轴,在相隔一定距离下用整齐的数字注明分度(参阅图1.7—1)。

(4)描点和连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用削尖的硬铅笔在图上描点,点子可用“+”、“×”、“⊙”等符号表示,符号在图上的大小应与该两物理量的不确定度大小相当。

点子要清晰,不能用图线盖过点子。

连线时要纵观所有数据点的变化趋势,用曲线板连出光滑而细的曲线(如系直线可用直尺),连线不能通过的偏差较大的那些观测点,应均匀地分布于图线的两侧。

(5)写图名和图注。

在图纸的上部空旷处写出图名和实验条件等。

此外,还有一种校正图线,例如用准确度级别高的电表校准低级别的电表。

这种图要附在被校正的仪表上作为示值的修正。

作校正图除连线方法与上述作图要求不同外,其余均同。

校正图的相邻数据点间用直线连接,全图成为不光滑的折线(见图1.7—1)。

这是因为不知两个校正点之间的变化关系而用线性插入法作的近似处理。

图1.7—1校准曲线图示例2)作图举例表1.7—2所列数据是测量约利秤弹簧伸长与受力的关系。

测量弹簧长度使用带有0.1mm游标的米尺。

加外力使用的是5个200mg的4级砝码,其误差限很小,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可以忽略。

表1.7—2弹簧伸长与受力关系数据表作图示例见图1.7—2。

图1.7—2作图示例如果所作图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按以下方法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直线方程为y=ax+b其斜率(1.7—1)在所作直线上选取相距较远的两点P1、P2,从坐标轴上读取其坐标值P1(X1,Y1)和P2(X2,Y2)代入式(1.7—1),可求得斜率a。

P1、P2两点一般不取原来测量的数据点。

为了便于计算,X1、X2两数值可选取整数。

在图上标出选取的P1、P2点及其坐标。

斜率的有效数字位数要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确定。

图1.7—1例中劲度系数截距b为x=0时的y值,可直接用图线求出。

但有的图线x轴的原点不在图上,用延长图线的办法,如果延得太长,稍有偏斜会导致b有很大误差。

这时,可采取从图线上再找一点P3(X3,Y3),利用关系式求得截距b。

用作图法表述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直观、简便,这是它的最大优点。

但是利用图线确定函数关系中的参数(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仅仅是一种粗略的数据处理方法。

这是由于:①作图法受图纸大小的限制,一般只能有3、4位有效数字;②图纸本身的分格准确程度不高;③在图纸上连线时有相当大的主观任意性。

因而用作图法求取的参数,不可避免地会在测量不确定度基础上增加数据处理过程引起的不确定度。

一般情况下,用作图法求取的参数,只用有效数字粗略地表达其准确度就可以了。

如果需要确定参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最好采用直接由数据点去计算的方法(如最小二乘法等)求得。

3)曲线改直按物理量的关系作出曲线虽然直观,但是作图和从图线中获得有关参数却比较困难。

许多函数形式可以经过适当变换成为线性关系,即把曲线改成直线,这样既便于作图,也便于求得有关参数。

举例如下。

(1)y=ax b,a、b为常数,则lgy=lga+blgx,则lgy~lgx直线的斜率为b,截距为lga。

(2)y=ae-bx,a、b为常数,则lgy=lga-bx/2.30,lgy~x直线的斜率为-b/2.30,截距为lga。

(3)y=ab x,a、b为常数,则lgy=lga+(lgb)x,lgy~x直线的斜率为lgb,截距为lga。

(4)y2=2px,p为常数,改变后,y=±√2px,则y为√x的线性函数。

(5)1/y=a/x+b,a、b为常数,则1/y~1/x直线的斜率为a,截距为b。

4)用对数坐标纸作图在某些情况下,变量变化范围很大,或者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指数函数或幂函数时,利用对数坐标纸作图往往更为方便。

对数坐标纸的分度与所表示量的对数值成正比,其每一循环(1,2,3,…,9,1)对应于一个数量级,简称级。

用对数坐标纸作图时,可根据数据的覆盖范围选取不同的级。

全对数坐标纸两个坐标轴都以对数间距分度;半对数坐标纸仅一个坐标以对数间距分度,而另一坐标仍以毫米均匀分度。

曲线改直例(1)可用全对数坐标纸作图。

如用实验研究弹簧振子周期T与振子质量m的关系。

令T=Amα,A和α待定,测得振子质量m与振动周期T的数据后,就可以用全对数坐标纸作图,还可从图中确定A与α的值。

图1.7—2是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的半导体热敏电阻的R~1/T关系图(半导体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变化数据见表1.7—3)。

因该元件的电阻温度关系为,在普通坐标纸作图将是一条指数曲线,而在半对数纸上作图即为一条直线。

图1.7—3半对数坐标纸作图示例表1.7—3半导体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变化数据3最小二乘法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获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等重要参数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成分,结果也往往因人而异。

最小二乘法则是一种比较精确的直线拟合方法。

它的依据是:对于等精度测量若存在一条最佳拟合直线,那么各测量值与这条直线上的对应点值之差的平方和应为极小。

这里只考虑最简单的直线拟合问题。

假定每个数据点的测量都是等精度的,而且x的测量误差很小,可忽略,只有y的测量存在测量误差。

已知所观测的一组数据点(x i,y i)(i=1,2,…,n),变量x与y有y=ax+b,并且x i的测量误差远小于y i的测量误差。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估计a和b的值,应满足测量值y i和直线上的对应点值(ax i+b)之差的平方和为最小,即(1.7—3)确定a,b使式(1.7—3)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对a和b的一阶偏导数等于零,即(1.7—4)于是有(1.7—5)整理后写成(1.7—6)式中:联合求解,得(1.7—7)要使式(1.7—3)取极小值还需满足充分条件,即其二阶导数大于零,这里不再证明。

衡量数据点在拟合直线两侧的离散程度,仍用标准偏差表示:(1.7—8)S表示以拟合直线y=ax+b求得的y值的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值。

根y据不确定度传递关系,可求得斜率a和截距b的标准不确定度A类分量:(1.7—8)必须指出,任何一组观测值(x i,y i)都可以通过式(1.7—7)得到系数a、b,也就是说x和y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是预先设定好的,因此这种关系是否可靠需要验证。

可以通过相关系数γ来描述两个变量x、y的线性关系的明显程度。

(1.7—9)γ是绝对值≤1的数,|γ|越大,说明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越明显。

若|γ|≈1,说明x i与y i间线性相关强烈;|γ|≈0,说明实验数据点分散,x i与y i 无线性关系;γ>0(或γ<0)表示y随x增加而增加(或y随x增加而减小)。

4逐差法对于自变量等间距变化的数据组,常采用逐差法处理一元线性拟合问题。

逐差法与作图法相比,它不像作图法拟合直线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比最小二乘法计算简单而结果相近,在物理实验中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设实验数据组(x i,y i)具有线性关系y=ax+bx i按等间距变化,并且其测量误差远小于y的测量误差。

为了进行逐差法拟合直线,把数据分成两组:进行等间隔逐差(隔n项):再利用y=ax+b的关系求得一组斜率值:a1=(y n+1-y1)/(x n+1-x1)a2=(y n+2-y2)/(x n+2-x2)…a i=(y n+i-y i)/(x n+i-x i)…a n=(y2n-y n)/(x2n-x n)取平均值(1.7—10)因为自变量x i等间距变化,且其测量误差可以忽略,则有(1.7—11)式中:x为自变量的变化间距;n为逐差间隔数,即为测量次数的1/2。

a的A类不确定度分量(1.7—12)由此可见,逐差法处理数据是利用等间隔的数据点连了n条直线,分别求出每条直线的斜率后,再取平均值,得到拟合直线的斜率。

简单而言:逐差法就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多,如果要求每两个数据之间的平均间距的时候,如果直接用每相邻两数相减再求和取平均,那么中间的数据对于整个平均结果的影响就看不出来(中间的数据全部被抵消,剩下头尾两数相减),这时候采用逐差法。

简单地举个例子,比如1,2,3,4,5,6,7,8,9,10, 十个数,如果测量的结果由于误差不是恰好等于整数,比如等于1.1,2.1,2.9,3.4,4.05,等等,这时把1-5和6-10分别写在两排,上下对应,即1,2,3,4,56,7,8,9,10用6减1,7减2,8减3,9减4,10减5,得到五个差值,取平均后再除以5(即除以两次5),这时就把这十个数中的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全部计入了.逐差法的使用条件是必须有偶数个数据,因为要写成两组对应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